五月初五端午節,透過品種豐富的粽子,我們捕獲傳統節日的意義。
每一屆既有創意又傳承經典的「端午粽」,不僅是沿襲社會文化潮流,更帶動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面對琳琅滿目的粽子,然而舌尖上的味道也在逐漸改變。
從過去比較熟悉的廣式臘腸粽、雙蛋黃粽,到今天的小龍蝦粽、銀耳雪梨粽,以及鵝肝粽等,應有盡有,無論送禮還是自家吃,都是很有講究。
除了先前比較流行的傳統鹹肉、金絲蜜棗粽和豆沙等廣式粽,還有不少新品種,比如醬汁排骨粽、黑松露鵝肝粽,還有人把潮汕海皇燒肉包在粽子裡面。
此外,吃過榴槤奶黃水晶粽的朋友可能會感慨食材的新鮮程度,從椰樹木髓部提取的澱粉烘乾成的西米,真正實現了甜不膩也是絕了。
同樣都是過端午節,古時候的人是怎樣吃粽子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的粽子是外面纏有許多絲線或草索的「百索粽子」,正如《端午日恩賜百索》中提到,「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到宋代以後,端午粽子品類齊全,比如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垂粽等。
其中,粽子裡面的餡料也豐富多了,比如在糯米中夾棗、慄、柿幹、銀杏、赤豆,以茭葉或箬葉裹之。
吃的時候,可以撒白糖或淋槐花,既清爽滑潤,又消暑生津。
「榴花角黍鬥時新,今日誰家不酒樽。」
今年端午節粽子餡料更出圈,所以價格比去年來說要貴一些。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大家的消費還是比較保守的。
不過商家稱今年銷售情況還是很樂觀的,無論是透過直播帶貨、線下促銷活動等形式,還是「端午520」「618」等促銷活動,實現雙贏,也提前營造了節日的喜氣。
最後,今年端午節你家裡買的是什麼餡料的粽子呢?
(註:圖片來自網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