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鐘】
川普執政進入倒計時,針對中國的各種制裁命令紛至沓來。被制裁的人裡面有人大副委員長,有普通社區民警,甚至還有刑滿釋放的黑社會成員。
中國外交部迅速做出回應,對於美國的制裁進行了反擊。
美國的制裁措施,通常包括了禁止入境、凍結美國境內資產以及禁止美國人與被制裁對象進行交易等等。在這些措施裡,美國對於外國人的金融制裁恐怕是殺傷力最大的一個手段。
美國的金融制裁,一般來說就是禁止美國銀行與被制裁者進行交易。乍一看起來這沒什麼,這世界上銀行這麼多,不能和美國銀行做生意,選擇其他國家的銀行就好了。
可是事實沒有這麼簡單。金融制裁的破壞力到底來自哪裡呢?
在經濟層面上,美國金融制裁的最核心就是美元霸權。雖然美國目前的GDP只佔全世界GDP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全球一半以上的跨國銀行貸款和流通債券都是美元計價。
而絕大部分的美元交易的清算主要通過兩個網絡系統進行:Fedwire(美聯儲轉移大額付款系統)和the 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CHIPS,銀行間支付結算系統)。
其中Fedwire是美聯儲控制下的清算系統,CHIPS是負責清算95%的全球跨國美元交易的美國最大私營清算系統,即使美國以外的兩家銀行之間的美元交易,最後也會通過這兩個系統將資金往來最終確認交割。
於是,當某個外國人或者企業被美國實施金融制裁,即使被制裁人沒有在美國銀行開戶,如果他通過其他國家的銀行戶頭進行了美元交易,這些美元還是會通過清算系統進入美國金融網絡,從而被凍結。
前幾年歐洲就有一個有名的案例,某個商人參與了違反美國制裁法令、但是在歐洲境內合法的交易,雖然這個歐洲商人的交易對象也是歐洲人,這兩個人都沒有違反自己所在國家的法律,但是由於他們的交易貨幣是美元,這個商人的銀行財產被全部凍結並遭到美國起訴。
這是美國金融制裁的第一層殺傷力的來源。
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在美國銀行開戶,不用美元進行交易,似乎就可以避過金融制裁。
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的確這樣就可以繞過美國的金融制裁,但是從9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控制國外銀行的美元交易渠道不斷收緊對國外銀行的控制,在911以後更是利用反恐這個藉口深入監控國際銀行之間常用的通訊網絡系統:the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 (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總部設在歐洲,是歐美銀行主導的、覆蓋到全球絕大多數銀行的一個信息交流網絡。我們可以把SWIFT看成一個只有銀行能夠登陸的微信平臺,每一筆跨國的銀行間資金流動都需要參與的銀行在SWIFT上互通消息進行確認。
雖然SWIFT沒有清算資金的功能,但是作為覆蓋面最廣、使用最頻繁的金融信息網絡平臺,當美國利用反恐的藉口掌握到了海量的後臺數據,那些美國以外的銀行即使不用美元,他們的跨國資金流動也被美國監控了起來。因此,當美國掌握了那些國外銀行有被制裁人的戶頭這個信息,他們就可以利用掐斷美元清算渠道來威脅那些國外銀行,迫使國外銀行凍結被制裁人的資產。
更進一步的,美國也可以威脅其他銀行不要和那些擁有被制裁人戶頭的國外銀行進行資金往來。這兩年美國對於伊朗的金融制裁就基本上覆蓋了伊朗所有的銀行,基本斷絕了伊朗銀行通過SWIFT對外進行貿易結算和資金往來的正常通道。
當然其他國家對於SWIFT被濫用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反彈。
在美國制裁伊朗的時候,歐洲有人呼籲要建立一個獨立於SWIFT、不包括美國銀行的金融電信平臺。最後幾個歐洲國家在2019年初成立了一個The Instrument in Support of Trade Exchanges(INSTEX,貿易往來支持工具)來繞過SWIFT進行與伊朗的貿易結算。
但是直到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在伊朗爆發,INSTEX成立一年多以後才正式開張:歐洲國家以人道主義援助的名義通過INSTEX結算了第一筆對伊朗出口的款項。
前幾天在美國大選勝負基本確定以後又有新聞爆料,德國的中央銀行過去幾年一直和伊朗銀行保持聯繫,伊朗銀行在德國的央行的戶頭上維持著幾十億歐元的帳面資金用於進出口貿易結算。
3月28日,在伊朗一家醫院,身穿防護服的醫務人員在工作間隙休息。 新華社發(伊朗國家通訊社供圖)
俄羅斯2014年以後建立的System for Transfer of Financial Messages(SPFS)也是一個可以替代SWIFT的備選措施,目前剛剛開始和其他國家的銀行聯通,在俄羅斯國內的市場份額還沒有過半。
中國也有一個自己的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CIPS在2012年建立,目前仍然和SWIFT是一個互補的關係,網上能搜到的數據稱2019年CIPS處理了188萬筆跨境人民幣業務,總金額34萬億元。
金融制裁說到底是經濟戰的一個工具,主要目的就是拆散被制裁人與外界的金融貿易往來。對抗這種工具最根本有效的應對手段還是堅持對外開放和交流,更深入的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要讓經貿利益大到別人拆不散的地步。
中國已經是許多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現在又籤署了RCEP,這是正確的前進方向。未來,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聯繫和金融合作,降低經貿往來的成本,讓雙方都受益,是推動人民幣進一步被世界接受,擺脫被制約威脅的最有效途徑。
這個道理其實今年夏天很多國內的金融監管者已經公開在說了,但是落實到實踐上,恐怕還需要落實解決很多具體細節的問題。跨國貿易背後的資金往來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早年阿里巴巴這樣專門服務電子商務的網際網路企業都沒能解決企業級國際貿易結算的困難。
今天,為了服務進出口企業更好地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活動,國內銀行與相關提供基建的科技公司必須細緻地去了解和服務客戶的需求,積極地向其他金融機構的貨幣清算系統學習借鑑,才能加快人民幣被其他國家地區客戶接受的步伐。
例如,決策者應當對於下面這些問題更加關注:人民幣清算系統是否好用,技術上是否安全可靠,手續會不會過於繁瑣,銀行和非銀行用戶使用中遇到的問題能否快速有效的解決等等。
另外,依照日本等國家在海外發展的經驗,本國銀行海外網點的第一批客戶就是出海拓展市場的本國企業。面對國內企業日益增長的海外業務需求,國有銀行在海外網點的服務意識和專業能力是否能夠跟上?如果連本國企業在海外的貿易資金往來都不能用人民幣,如何推動外國銀行和外國企業大規模使用人民幣來結算?
總之,現在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最大的阻礙不是認知和政策上的分歧,更多的是具體操作者是否具有強烈的企業家開拓精神、服務意識和技術能力。
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雖然不可阻擋,但是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面臨外來威脅,既需要有強硬的回擊措施,也需要有靈活多變的遊擊思路,同時推進長遠的根本解決方案和短期的應急方案,多管齊下才能有效地保護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