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簡便計算教學中,力求生活化,使學生感到這些問題是自己平常接觸到的一個生活場景。
如在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可以出現這樣的生活背景:學校購買校服,一件上衣55元,一條褲子45元,購買63套,一共需要多少錢?生甲列式為:
55×63+45×63=6300元;生乙列式為:(55+45)×63=6300元,然後組織學生對兩種解答方法進行了分析、比較。
學生除了得出兩種算法有相同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發現兩種東西的單價正好湊成整數時,把它們共合起來,再乘更簡便。
在教學計算「153-98」時,可先讓學生結合這題設置一個生活情境:我帶著153元錢去買書包,一個書包是98元,應找多少元?你可以怎麼算?
於是學生出現多種算法:① 100-98+53=55、② 153-100+2=55、③ 153-90-8=55等多種方法。
接著讓學生說一說:
(1)每一種方法為什麼可以這樣做?請講講你的道理?
(2)這幾種方法哪一種比較簡便?為什麼?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總結出把減數看成整百,多加的再減去,比較簡便。通過生活情境培養了學生的簡算意識。
二、只有讓學生充分地體驗,才能讓學生自主地選擇最簡便的解法。
例如:在教學完「除法的簡便計算」後,在拓展練習時,要求學生計算1200÷25,大部分學生按照學習新知識的習慣思維,把25分解成5×5的積,
即為1200÷(5×5)
=1200÷5÷5。
師引導學生回憶商不變的性質,想一想,這道題能不能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簡便計算呢?
學生很快列出(1200×4)÷(25×4)=4800÷100=48。
通過此題的兩種簡便計算訓練,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到簡便計算成功的樂趣。
三、加強練習是關鍵,在進行簡便計算時,要仔細觀察數的特點,從而選擇最佳策略。
而要正確而熟練地進行簡便計算,要加強練習,使學生經歷各種題型的解題過程。
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如發現有錯,暫不批改,發還給學生自己檢查,找出錯誤所在並分析錯誤原因,訂正後再交教師批改。
通過這種練習及學生自己的分析找出錯誤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