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等吧,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送學校就省事了!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
很多家長只是看到了表面現象,他們以為孩子進入學校之後,有學校的老師幫忙管教,自己就不必操心了。至於孩子在學校的具體情況,他們一概不知。
新學期,新環境,面對陌生的面孔,很多像幼升小、初一、高一的學生就很容易產生社交恐懼症——
他們不知道怎麼和新同學交往;
他們和同桌鬧矛盾之後,不知道怎麼打破僵局;
他們看到別的同學成群結隊的走來,自己卻沒有勇氣上前搭話……
他們很苦惱,也很壓抑,回到家中,自然不可避免的想對父母訴說。你看,你以為的省事,最終還是沒有如願。
當預期和現實產生衝突時,有些家長終於受不了了,他們找心怡老師哭訴:「我知道新環境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可別的學生不都是這樣嘛。我也對孩子說過,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當你足夠優秀時,朋友自然就有了。結果孩子回了一句『你什麼都不懂』,然後氣鼓鼓地回到自己的屋子,你說我該怎麼辦?」
看似費解,其實很簡單,在這裡,心怡老師給大家支3招,相信你認真看完,一定會有新的收穫。
父母要鼓勵孩子敢於表達情緒,訴說自己的煩惱。父母可以不用評價孩子的對錯,因為此時孩子的複雜情緒會導致孩子說出沒有邏輯的話語。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接納他的情緒就行。
心理學上認為,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大腦的智力功能是無法被調動起來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衝動是魔鬼」的原因。
所以,想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就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當情緒被接納,孩子訴說的需求被滿足,我們就容易對孩子進行教育指導。
我們可以使用數字評估法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交友困擾。你可以問問孩子:「如果交友狀況或者人際關係程度是滿分(10分),那你現在對自己的交友能力打多少分?」
假如孩子給自己打6分以上,那說明孩子的交友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孩子過分在意社交這件事,才導致自己不自信。那麼我們可以引導性的問孩子:「你現在給自己打6分,那如果是7分,你覺得自己會是什麼樣?」。
孩子聽後可能會說,以後我會更主動和別人交流,和別人聊天,不會因為沒有話題而感到尷尬。這時候,我們可以繼續引導孩子去思考怎麼做才能達到他說的數值。
通過這種有策略的引導方式,孩子就會變得更願意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假如孩子給自己打6分以下,說明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比較薄弱。這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說:「那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先從4分到5分可以嗎?」然後我們可以教孩子一些實用的交友方式。
如果父母說不出來具體可行的方法,沒關係,可以陪孩子一起去學習或者請教專業人士。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就能感知到你是在用心地幫他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的好處有2點,即你們的親子關係會變得更好;父母和孩子也能一起進步。
因為交友困擾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學習當然也要重視,但是也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和孩子當下面臨的問題。
很多家長聽到孩子說自己在與朋友交往過程中遇到的煩惱時,第一反應就是:「管別人幹嘛,你自己好好學習就行」。這其實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忽略了孩子當下的困擾。
那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感覺父母不理解自己,自然就不會聽父母的話。一來二去,親子關係惡化了,這就是得不償失的做法。所以就出現父母說「自己也安慰了孩子,也很操心孩子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理解?」的情況。
如果以上3點家長做到了,那你就是聰明的家長,因為你已經學會了如何跟孩子相處的方法,相信你的孩子也會很快擺脫人際關係的困擾。如果還是不懂,你也可以後臺私聊心怡老師哦。
見證成長,從心開始,下期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