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國家公務員面試預計集中在2-3月,考試需要提前備考。近年來,隨著國家公務員考試的日趨成熟,公務員面試的難度也在不斷提升,題目的綜合化、專業化趨勢不斷加強,各類新題型不斷出現,因此,想要在2021國考中取得好成績就要「全面出擊」,甘肅中公教育國考面試中出現過的十二類題型逐一進行講解,希望對考生們學習有所幫助。
一、題型介紹
材料題是「材料+問題」的形式。這種考查形式提升了面試難度,但也使考生在回答問題時更有針對性,因為考生可以根據材料所給的具體情境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材料題的考查形式還可以避免在常規的結構化面試中可能出現的考生背答案、泛泛而談的弊端,更有利於選拔出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優秀人才。
材料題綜合考查了多種能力,面試中的多個測評要素在材料題的設置中都得到了體現,如綜合分析能力、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人際交往意識與技巧、應變能力、計劃組織協調能力等。材料題一方面避免了考生因對話題缺乏了解而無話可說的情況,另一方面大段材料加針對性問題的考查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考查考生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題型分類
根據篇幅的長短,材料題可以分為兩類,即大材料題和微材料題。
三、作答技巧
從問題的設置上看,材料題和其他結構化問題的設問方式並無二致,作答材料題的難點在於如何把握材料內容。
我們建議採用先題後文的閱讀順序。先題後文,是指先看問題(試題、作答要求),後讀材料。閱讀給定材料,不是單純地閱讀,而是要與作答題目聯繫起來,帶著問題讀、以問題為導向,根據材料本身的價值和它與問題的關係來取捨材料——決定哪些精讀、哪些跳讀、哪些快讀,合理地分配閱讀時間。
(一)精讀:對話觀點型材料
精讀,也叫分析式閱讀,是對材料邊思考、邊分析的閱讀方法。精讀法是一種提煉要點的方法,對於一些較難讀懂又蘊藏大量作答信息的材料,快速讀過去肯定不行,必須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讀。
1.適用對象
精讀法的適用對象主要是對話觀點型材料。對話觀點型材料分為兩類:一是領導幹部、專家學者、人民群眾發表的言論或陳述的觀點;二是材料中包含豐富觀點的對話型材料。在這類材料中往往隱藏著作答題目必須依據的、最有價值的信息,需逐字逐句、深入細緻地讀,才能真正提煉出材料的要點。
2.具體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精讀並不是說「看得慢一點就行了」,對於如何進行精讀,我們要把握以下五點:第一是主體,也就是說題目中的觀點是誰提出的;第二是對象,即針對什麼問題發表的觀點;第三是觀點本身的內容;第四是原因,即為什麼有這樣的觀點,原因何在;第五是推論,即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推論。
(二)快讀:案例故事類材料
快讀,也叫瀏覽式閱讀,就是一目十行地大致看一下給定資料所包含的內容,並從材料中提煉有用信息。
1.適用對象
快讀法的適用對象是案例和故事。這一類型的材料通常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這些案例和故事在給定資料中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問題和對策,因此不能跳讀或略去不讀。
2.具體方法
快讀法並不是從頭到尾快速地掃一眼,眼神「跑」得快一點。而是說我們在快讀過程中,有一些內容是需要著重去看的:案例的主體、主體的處境、採取的措施、產生的結果及由此得到的啟發或結論。在這裡,結果是主體行為表面的、直接的影響或後果,而結論則是通過考生的思考和分析得到的潛在的、間接的信息。
(三)跳讀:政策表述類信息
跳讀是一種快速尋找所需資料的閱讀方法。
1.適用對象
跳讀法的主要適用對象是大段的數據材料。給定資料中出現的數據通常採用羅列的形式,內容較多且難懂,如果仔細閱讀必然會耽誤較多的時間,影響後面題目的作答。因此,在閱讀包含大段數據的材料時,應當有選擇地閱讀要點,將大段體現問題或論證問題的數據跳過去不讀,既可以節省一部分時間,也有利於我們把握材料的重點。
2.具體方法
在數據型材料中,數據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數據所要支撐的觀點和所要描述的事實。因此,我們首先要知道這些表達觀點的重要信息在哪裡,才能對其進行提煉和加工。在此類材料中,表達數據觀點的語句通常出現在數據的前後,作為數據想要說明、解釋或論證的論點。
由於材料題中的問題與一般的結構化面試題類似,大家可參照各類題目的解題方法,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將重點講述如何從材料中找出相應的對策。從材料中提取對策可歸結為四種方法:就材直取、轉因成策、歸納整合和演繹成策。
方法一、就材直取
就材直取,即從材料中直接提取對策。材料是對策生成的源泉,有時材料中會直接談及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思路、辦法等,而這些往往可以直接引用,這種方法可以應用於時事背景類材料題中。
就材直取——治理打工子弟學校亂象的措施,考生在作答時,可以根據題目要求,酌情引用這部分內容。就材直取的好處是可以節省組織語言的時間,提高答題效率,並彰顯考生的綜合能力。
方法二、轉因成策
轉因成策,即將原因轉化成對策。一般立足於對原因的分析,形成有針對性的破解思路或辦法。很多時候,原因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一些揭示問題原因的材料中,就可以根據這些原因,得出對策。這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因有果,措施得當。
轉因成策——打工子弟無法順利進入公立學校的四個原因:一是公立學校費用高;二是打工子弟被歧視;三是公立學校教材難度大;四是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不均衡。找出這四個原因之後,考生便可以結合這些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如降低公立學校準入門檻,適當減免借讀費、贊助費;加強宣教,減少歧視;調整財政撥款,平衡教育資源;等等。
方法三、歸納整合
歸納整合,即歸納零散信息。一般把分散在材料中的對策信息進行梳理、整合,形成系統而有條理的對策,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材料中有價值的信息有時會較為零散,甚至是潛藏在不同的材料中,此時就要善於挖掘,抓住不同材料反映問題的共同點,在比較合理與否、重要性大小及價值高低的基礎上,選出備選對策項目,按照一定的原則組織起來,形成內容合理、邏輯嚴密的對策。
歸納整合——通過閱讀全部材料,考生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件事情的脈絡:打工子弟學校現狀不容樂觀(有三種表現)—小李負責對打工子弟學校進行整治—被整治的學校因多種因素無法取得辦學資格—小李幫助學校渡過難關。
方法四、演繹成策
演繹成策就是把普遍適用的原則、方法、經驗具體應用到某一領域的問題上,提出解決此問題的具體方法,即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過程。當材料中的信息量不足,難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時,就需要啟用背景知識,包括理論知識和工作經驗,在解答材料題時加以運用。
相關公告>>>
2021國考面試專業專項考情分析[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