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局發力深遠海域的海上風電安裝和運維裝備,佔國內海上風電...

2020-12-13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風能正成為綠色能源的主角。日前,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公布了最新《全球風能報告》:2019年,中國以1.98GW再次成為海上風電新增裝機最多的國家。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迅猛,沿海省市相繼擁有了海上風電場。相較於陸上,海上的施工難度要高很多,風電安裝船作為海上風電的核心裝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航風和』號風電安裝船的打造源自中交三航局進軍海上風電領域的剛需,以適應目前海上風電單機容量大型化、風電場建設遠海化以及海上風電場運營維護的需求。」中交三航局工程管理部執行總經理沈火群告訴記者,10多年來,三航局領先的海上施工能力有效支撐了海上風電板塊業務的全面開拓,至今已累計完成16個海上風電場建設,目前有23個海上風電場項目在建,佔有國內海上風電市場60%左右的份額,成為海上風電裝備領域主要裝備供應商。

海上「利器」展現強大性能

蔚藍的大海、白色的巨型「風車」,航行在海面上的船舶……這樣美麗的畫面可不是哪個海濱度假區,而是中交三航局在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B區的海上作業場景。

安裝一套海上風電場的風電機組,需要哪些最基本的裝備?首先,需要一艘能將所有設備送到指定地點的運輸船;其次,需要一個可以上下升降的作業平臺;最後,至少還需要吊裝風機的起重設備、打樁施工設備和定位系統。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安裝船的設計建造能力不斷提升,逐步擁有了一系列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據介紹,作為國內最先進、技術含量最高、設計最合理的第三代風電安裝船之一,「三航風和」號船上所有設備均實現國產化,起重機、升降系統、海水塔等核心設備均由上海振華重工自主研發設計建造。

比如,早期用於風電安裝的自升式起重平臺,可通過升降裝置自我調整作業高度,但操縱不便。而「三航風和」號釆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雙環梁液壓插銷式連續升降系統,升降速度達每小時30米,大大提高了操船效率。另外,抬升系統採用油缸直接與船體連接,極大減輕了船體和抬升系統的重量。

海上風機的起重設備主要是起重機,起重能力和起重高度決定可以吊裝風機的量級。「三航風和」號配備了1200噸和360噸兩臺液壓繞樁全迴轉型式起重機,為國內首創。

海上風機基礎安裝需要沉樁。以往,我國的一些風電安裝船沒有打樁設備,不具備獨立打樁能力。該船不僅能實現海上風電大型單樁基礎沉樁時直接翻身的功能,其船樁腿長90米,為目前國內最長,可適用水深達60米。1200噸主吊機甲板以上安裝高度達130米,為目前國內最高,可安裝8至10兆瓦風機,大大提高了海上風機的安裝效率。

「我們評價一艘風電安裝船的性能,一般主要從運輸能力、抬升能力、起重吊裝能力、抗風浪能力等方面來衡量。從這些角度來看,『三航風和』號的能力毋庸置疑。」沈火群表示。

海上風電單機容量大型化是趨勢

近年來,中交三航局深耕海上風電建設領域,創造了風電施工領域的多個「首次」。如在建的大連莊河項目為國內北方海域首次規模化採用大直徑嵌巖單樁基礎,國內首個單機容量6.45兆瓦風機的風場,首次實施抗冰錐基礎設計與施工的項目;平海灣一期項目是國產大直徑嵌巖鑽機首次實踐;陽江南鵬島項目為國內首個規模採用深水導管架基礎結構的海上風電場;平海灣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成功安裝世界首個海上風電樁桶複合基礎……

「單機容量大型化是海上風電發展的趨勢。」在中交三航局風電發展部研發部經理王其標看來,提高單機容量可以減少用海,提高風能利用效率,從而降低單位功率造價及併網成本。

據介紹,2015年,全球有17個海上風場投入運轉,總發電量為384萬千瓦,其中有4個風場採用5MW以上風力機,這4個風場皆位於歐洲,而我國海上風機容量主要以3—4MW風電機組為主,6MW機組還處於樣機試驗階段。

目前,我國也正朝著大功率海上風機方向邁進。

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2017年5月聯合發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要加強5MW、6MW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研製。截至2018年底,在所有吊裝的海上風電機組中單容量4MW機組最多, 累計裝機容量達到234.8萬千瓦,佔總裝機容量52.8%。日前,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區,10兆瓦、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也陸續下線。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標誌著我國已基本掌握大容量海上風電研發製造關鍵核心技術。

與此同時,單機容量大型化將對海上風電的施工裝備、施工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據了解,海上風場一般都建在風資源豐富的海域,施工條件往往非常惡劣。單機容量增大,一方面基礎結構的尺度將隨著風機荷載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如直徑6.5—9m的超大直徑單樁基礎、深水導管架等逐漸在海上風電工程中得到應用;另一方面,風機機艙的重量、葉片的長度、塔筒的高度也會相應提高。

針對單機容量大型化趨勢,三航局加大在安裝船方面的投入,繼2016年3月建成國內首座具有「抬升、安裝、打樁、居住、運輸和動力定位」六大功能的第三代自升式風電安裝船「三航風華」號後,再造「三航風和」號。「三航風和」號的安裝能力在「三航風華」號的基礎上又上新臺階。同時,利器加身的三航局也同步升級了風機安裝方案,從國內第一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東海大橋100兆瓦風電項目的風機採用整體吊裝方案到目前風機分體安裝的普遍運用。三航局在海上風電領域從無到有,從有到精,不斷創新提升。

未來風電機組的建設與維護應並重

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風能正逐步成為綠色能源的主角。海上風電作為一種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發電形態,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前景廣闊。

海上風電在推動我國風電裝機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我國新增併網裝機容量接近2.4吉瓦,穩居世界首位。風電技術水平也在大幅提升:機組單機容量不斷增大;風輪直徑從20米擴大到180米;葉尖高度從最初的33米左右到如今的234米……

有專家表示,這些技術進步,有效增強了風電機組的捕風性能與可靠性,也使得風電成本穩步下降。正是這些天然的優勢,使得海上風電目前呈現出了逐鹿之勢。

然而,發展背後也有隱憂。

據了解,我國有關部門制定的風力機械行業標準JB/T10300-2001《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要求》中要求,「在規定的外部條件,設計工況和載荷情況下,應保證風力發電機組在其設計使用壽命期內安全正常地工作」 「設計壽命至少20年」。上述標準註明是等效採用國際上IEC61400-1/E2標準制定的,中國船級社(CCS)制定的《風力發電機組規範》中,也有同樣的要求。

「目前海上風力發電設施的設計使用年限一般為20—25年,而事實上,一些陸上風電場在建成不到10年已經面臨維修問題,而海上風電的工作環境更惡劣,國內對這一領域尚無任何系統的研究。」王其標在接受記者海上風電機組在其使用壽命期內需經受20—25年的各種惡劣環境條件的考驗:除經受運轉機械的機件磨損、電子電氣器件的電氣運行衝擊、金屬結構的振動疲勞損傷引起機組各部件故障外,有可能遭遇海上颶風、超強雷暴等極端氣象災害的襲擊和電網故障引起的高強電湧衝擊等偶發事件,從而造成機組的整體性致命損毀,需要進行機組若干部件乃至整機的拆裝。

根據DNV的測算,每臺海上風電機組平均每年有高達40次停機故障,整體故障率約3%。「我國海上風電場在不到10年的運營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多個機組需要拆修、基礎結構需要維護的需求,隨著『十三五』以來海上風場的大規模建設,裝機容量的不斷攀升,未來海上運營維護的需求必將越來越大。」王其標表示。

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於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整體運行維護成本較高。一方面是海上風電特殊環境影響(如高鹽霧高溼度對設備的影響,天氣因素對維修窗口期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機組可靠性尚未充分驗證、運維團隊專業性還需提升、遠程故障診斷和預警能力還不健全等。

「深遠海運維模式和裝備能力提升將是下一階段發展重點。」沈火群表示,海上風電將向更遠、更深的海域發展,將有更多的深遠海運維模式和裝備出現,以實現運維效率的最大化。在運維裝備方面,如研製推出空中維修更換大部件的工裝工具、水下檢測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巡檢、波浪補償棧橋、海上換油裝備等,從而實現海上運維的降本增效。

此外,深遠海域的海上風電場建設條件的複雜程度、技術難度、工程投資等均遠超近海風電場,所涉及的技術領域更加廣泛。目前國內尚沒有實施經驗,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開展系統的研究。

「解決深遠海漂浮式風電的風機基地拼裝、海上整體運輸、水下基礎施工、風機現場安裝等關鍵技術難題,從而實現海上風電從潮間帶、近海到深海、遠海的發展是我們將要面臨的挑戰。」沈火群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風力發電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中交三航局中標中廣核廣東海域海上風電項目集約化施工I標段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據中交三航官方報導,近日,中交三航中標中廣核廣東海域海上風電項目,中標金額59億元。三航局中標中廣核廣東海域海上風電項目集約化施工I標段,計劃工期501天,該項目是目前為止中國交建單次中標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此次中標再次彰顯三航局在海上風電施工領域的硬實力。項目位於廣東省陸豐市後湖、甲子海域附近,是粵東地區首個實現海上主體工程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規劃裝機容量140萬千瓦。
  • 海上風電成本構成和價格趨勢
    隨著大規模的海上風電場的開發、建設、運行和維護,國內海上風電場設備製造、工程設計、施工及運行維護等水平均得到了較大提升,中國海上風電行業標準體系也將進一步的完善。隨著對海上風電更深的認識、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的國產化、批量化、施工設備以及安裝工藝的提高,國內海上風電電價的下降壓力,國內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必將會進一步下降。
  • 海上風電運維的四大挑戰和八項建議
    全球共有10個已投運、在建、規劃中的浮式海上風電項目(不包括示範項目),超過1GW。 綜上,海上風電發展已經受到了全球的重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由此衍生出來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併網發電後的運維相關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惡劣的維護環境和高難度的維護方式等原因,造成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相對於陸上來說故障率更高。
  • 【聚焦海上風電】​華能建成亞洲最大海上風電場
    這是華能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迄今為止亞洲已建成的裝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  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項目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海域,總裝機容量30萬千瓦,共有70颱風機,包括4兆瓦、4.2兆瓦和5兆瓦三種風機選型,其中5兆瓦海上風機為國內首次批量應用。該項目創造性採用「大孤島」模式,配套建設兩座110千伏海上升壓站,保證風電機組特殊工況下的偏航、防腐和通訊功能。
  • 沙扒海上風電項目:國內首次完成深水嵌巖基礎施工
    沙扒海上風電項目:國內首次完成深水嵌巖基礎施工 2020-07-21 2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海外|西班牙將制定海上風電路線圖,漂浮式風電潛力巨大
    對於常規的固定式海上風電基礎而言,西班牙海域的水太深,因此,選擇漂浮式風電技術,對於釋放西班牙海上風電的潛力至關重要。今年早些時候,西班牙政府提交了2030年國家能源和氣候計劃(NECP),提出到2030年西班牙溫室氣體排放量要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23%。
  • 海上風電發展前景:很好,很難!
    海上風電真正快速發展始於2014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印發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的通知》之後,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國海上風電製造、建設、運維技術水平均不斷提高,呈現發電成本逐年下降、裝機規模不斷上升的趨勢。從近期開標的多個海上風電項目來看,中標者申報電價均在0.75元上下。
  • 華銳風電首席技術官華青松:「十三五」海上風電一千萬MW宏偉目標...
    第一我們在華東區域成立了中心,第二是國家能源裝備風電研究中心和江蘇省風電研究院。第三我們成立了三個基地來應對海上風電的發展,第四,我們為海上風電發展的需求開發了四款產品,就是3兆瓦、5兆瓦、6兆瓦產品和10兆瓦產品的課題驗收。第五是上海東海大橋的項目經過五年的運行,形成了這樣一個海上風電的布局。
  • 中國海裝助力風電後市場及海上風電運維創新引領、提質增效
    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運維提質增效我國海上風資源豐富,風電開發空間大,近兩年國內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呈現突破性增長。隨之而來的海上風電運維相關問題也備受關注。當前,海上風電缺乏統一的信息監管平臺,海上風電整體運行水平宏觀掌控不力,經濟效益提升不足。為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統一數據採集和整合信息通道。
  • 海上風電成本構成
    根據在全國各個沿海省份實際開展的項目,分析各個區域海上風電項目造價,總體上來說海上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均比較高。(根據海上風電項目周期,本文成本分析主要考慮項目開發建設階段投資費用)   海上風電場成本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設備購置費、建安費用、其它費用、利息。各部分佔總成本的比例不同,對總成本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1、設備購置費   現階段設備購置費(不含集電線路海纜)約佔工程成本的50%,對成本的影響較大。
  • 西班牙將制定海上風電路線圖,漂浮式風電潛力巨大
    對於常規的固定式海上風電基礎而言,西班牙海域的水太深,因此,選擇漂浮式風電技術,對於釋放西班牙海上風電的潛力至關重要。今年早些時候,西班牙政府提交了2030年國家能源和氣候計劃(NECP),提出到2030年西班牙溫室氣體排放量要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23%。
  • 華電重工籤下近10億元海上風電大單,風電業務進入快車道
    來源:華夏能源網作為中國能源裝備巨頭之一的華電重工(601226.SH),在2020年春天在風電業務上率先發力!合同內容顯示,華電重工將負責32臺6.45MW風機單樁基礎施工及風電機組安裝涉及的全部工作,主要包括:基礎管樁的製作、運輸與施工,附屬構件的製作、運輸與安裝,基礎衝刷防護;風機部件的裝卸、組拼裝、運輸、海上安裝、風電機組調試和送電配合等具體內容。
  • 岱山:中廣核岱山4#海上風電項目進入衝刺階段
    浙江在線-岱山新聞網  中廣核岱山4#海上風電項目是今年全省擴大有效投資重大項目之一,也是我縣首個海上風電項目。海上風機安裝,每一個窗口期都彌足珍貴。趕著窗口期,項目部「白+黑」施工,跑出了建設「加速度」,現在平均3到4天就可完成1颱風機的安裝,整個項目預計今年11月底併網發電。  近日,在第35颱風機的施工現場,高15米、直徑6米,重達100多噸的塔筒,在起重船吊機的吊裝下,穩穩地落在了承臺上的指定位置。
  • 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
    南方日報訊 (記者/劉倩)16日12時28分,隨著最後一臺機組的併網,中廣核新能源廣東陽江南鵬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實現73颱風機全容量投產運行。該項目年上網電量達10.15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31.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2.88萬噸。
  • 未來10年投資超百億美元,海上風電船缺口巨大!
    隨著全球海上風電市場的迅速擴張,海上風力渦輪機尺寸和風電項目不斷增長,國內外風電市場正面臨船舶供應嚴重短缺,專業安裝船和高規格安裝船需求激增,這意味著未來10年全球海上風電市場將迎來高達上百億美元的海上風電船的投資浪潮。
  • 帶你讀懂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競爭配置方案!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我國各省市已經出臺的海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方案中,都設置了地方業績相關條款,國家能源局2019年發布的風電項目競爭配置指導方案也明確可以設置地方業績分值,充分考慮海上風電項目開發複雜,對當地海域和環境的熟悉程度也會影響後期開發進度和開發質量。
  • 海上風電嵌巖施工「老大難」被攻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國內首個大樁徑四樁非嵌巖導管架基礎在中國能建廣東院勘察設計的三峽沙扒海上風電場項目順利安裝。脫胎換骨成為新型大直徑非嵌巖四樁導管架機位。這是三桶吸力桶導管架基礎在國內海上風電項目的首次應用。
  • 華能力度①丨向海爭鋒——華能大豐一期海上風電建設紀實
    至此,矗立在127平方公里海域的68颱風機全部併網運行,國內離岸最遠海上風電場宣告正式投產,華能「東線」戰略再下一「城」。  從7號機位第一根工程樁打入海底,到一期300兆瓦機組全部併網運行,大豐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周期歷時9個月零10天,其中東八仙角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期足足縮短了8個月。
  • 利用海上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專業經驗發展海上風電
    Ulstein將交付為GE海上風場設計建造風電運維船(圖:Ulstein)轉型海上風電從海上石油和天然氣轉型到海上風電就是一個很好的多元化範例,可以體現挪威的整個價值鏈。2017年至2025年,僅歐洲市場將在海上風電行業投資1000億歐元。很顯然,早期開始轉型的公司可從中獲得最大的受益。
  • 大唐濱海風電公司:譜寫海上風電發展新篇章
    風機安裝船就位拼搏攻堅  全力推動工程建設  由於海上項目具有不同於陸上項目的獨特性,濱海風電公司在開工初期就面臨船機和海況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受全球海上風電大環境影響,國內僅有的十數艘海上風電專用施工船早已被鎖定一空;另一方面開工以後海洋極端氣象頻發,平均可施工窗口期創歷史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