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交通設施地方標準 加強駕駛人員資質監管
金羊網 2020-01-11
安全島為何變得如此不安全?深圳的安全島設計是否合理,防護設施的質量是否偷工減料?
深圳過去一年發生5起「安全島」傷亡事故,安全島成「隱患島」,有代表委員表態:
文/金羊網記者 宋王群
圖/金羊網記者 王磊
2019年5月16日19時20分許,患有癲癇的劉某楠駕駛越野車沿深圳南山區南山大道北往南方向行駛至創業路口時突然發病,車輛失控撞向安全島人群,造成3死5傷;2019年10月15日15時許,一輛黑色越野車失控撞上福田區香梅路與蓮花路口安全島,致2死1傷……過去的一年,這一幕幕車輛衝撞「安全島」的傷亡事故令人痛心。據深圳交警發布的消息,2019年深圳共發生了5起因車輛失控撞上安全島的事故。
「安全島」,顧名思義是為了過街行人的安全而設置的區域,可這安全島為何變得如此不安全?深圳的安全島設計是否合理,防護設施的質量是否偷工減料?如今正值深圳市的「兩會」期間,多名政協委員表態,建議建立深圳交通設施地方標準,從設施質量上保障安全島的安全;而人大代表們則更關注駕駛員資質問題,建議更嚴格管理駕駛員資質問題。
一位市民坐在安全島的防撞水泥墩上等待通過路口
安全島是否安全成熱議話題
據深圳交警權威發布的消息,2019年深圳發生了5起因車輛失控撞上安全島的事故。羊城晚報記者梳理了這幾起安全島事故,其中有3起分別造成1人、2人和3人死亡。每起事故發生後,安全島是否安全都會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有人在問「安全島真的安全嗎」,有人在惋惜「事故中哪怕有一根安全防撞柱夠堅固,都能挽救至少一條人命」,有人在質疑「安全島只是表面工程嗎,有沒有測試過耐撞度,有沒有建設標準」等等。
到底什麼是安全島?檢索資料可以發現,安全島最早出現在英國利物浦,安全島是一種安裝在斑馬線上的安全裝置,與斑馬線長度相當,兩端豎有一根「反光警示樁」,夜間在車燈的照耀下會發出亮光,以提醒司機注意避讓。設立「安全島」是為了讓人們養成「二次過街」的習慣,即在第一次綠燈時間,先到達道路中央的「行人安全島」,第二次綠燈亮起再走剩下的路程。這一做法的目的是大大增加行人過馬路的安全性,避免了「急行軍」。
根據我國的道路設計規範,當路面寬度大於30m或人行過街橫道長度超過16m時(不包括非機動車道),應在中央分隔帶或對向車行道分界線處的人行橫道上設置安全島。至於安全島的警示柱、防撞墩的建設標準,記者並未檢索到相關標準。
全市安全島建設標準不統一
連日來,羊城晚報記者對深圳市多個路口的安全島設置進行了走訪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不同道路的安全島形式各不一樣,高低稀疏不等,粗細材質不一,而且有些路口並未按要求設置安全島,全市的安全島建設並無統一標準。從總體來看,原關內地區的安全島設置較為合理,外觀較為結實,如深南路中央的安全島,寬敞美觀;而原關外地區的安全島則參差不齊,如吉華路、布龍路等車流量大的路中安全島,黃黑色警示柱松松垮垮,吉華路和布龍路交匯處一過街通道未設安全島。
記者了解到,2019年第5起安全島事故發生後,深圳市政府已責成交通部門馬上拿出安全島安全防護措施,確保安全。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深圳市民中心通往蓮花山公園的過街安全島正在進行改造,從表面來看,安全島來車方向的防撞墩確實模仿了高速路收費站的防撞墩,雖然是縮小版,但也足夠粗大厚實,斑馬線方向的水泥柱也換成了粗大的鋼柱樣式。該處安全島建設標準是否會在全市推廣,交通設施主管部門尚未表態。
深圳福田中心區,市民站在馬路中間的安全島上等待通過路口
呼籲建立交通設施地方標準
在今年的深圳市政協六屆六次會議委員提案中,市政協委員、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長徐煒,攜手姜華、潘爭豔等多名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關於推動建立深圳交通設施地方標準的提案》的提案。提案中提到,交通設施現行國家標準存在一定滯後性,目前交通設施現行的主要國家標準有《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CJJ37-2012;《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範》GB 50688-2011等等,而這些標準的制定、修訂時間均早於2015年,存在一定滯後性,針對性不強,無法準確指導深圳交通管理工作開展。而且國家標準對人行橫道安全設施的要求較低。
徐煒等委員建議,編制新型交通組織的相關地方標準,指導全市新型交通組織的工作,建議制定人行橫道安全設施細分地方標準,指導深圳人行橫道安全設施提升工作,最終解決目前深圳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突出問題之一,同時針對現有國標,推出既符合國家標準的通用性指標又具備深圳特色的、符合現狀交通管理需要的地方標準,並將深圳的寶貴經驗向全國進行推廣複製。
建立新標準來保障行人路權
民革深圳市委會也集體提交了一份涉及安全島安全的提案。提案中建議,通過政策導向和設施設置合理分配路權,平等路權的基本原則是:人均道路面積小者優先,即公交優先;工作緊急程度大者優先,即緊急車輛優先;交通弱者優先,即行人自行車優先。截至2019年12月,深圳機動車保有量約350萬輛,其中小汽車約320萬輛。假設306萬輛小汽車每天出行,解決500萬人出行需求,也只佔深圳人口總量的25%左右,意味著有75%左右深圳市民交通出行仍然需要通過綠色出行方式來解決。但深圳現在的路權分配中,52%是機動車道,自行車道佔6%,行人佔16%。佔市民交通出行結構比例絕大多數的行人路權被嚴重侵犯。
提案建議,安全島設計存在對行人路權侵犯的可能。二次過街、安全島這個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提高交通效率,縮短行人和車輛的等待時間。而近年來多次出現的交通事故,使得安全島成為交通安全「隱患島」。除主要交通大動脈外,其他市政交通道路應充分尊重行人路權,延長行人綠燈通行時間,讓行人有尊嚴、從容地過街。同時,政府主管部門要建立新的道路交通設計標準,把保障行人和非機動車路權納入新的標準內。
加強駕駛員資質監管 很關鍵
針對2019年深圳安全島傷亡事故頻發一事,深圳市人大代表李繼朝認為,首先,安全島的施工建設應該符合國家標準,市政府相關部門在進行安全島建設招投標時,不僅要把控好安全島的規劃設計,更要把控好安全島的工程質量;其次,綜合觀察深圳發生的多起安全島事故,事發原因主要是駕駛員個人原因,有疾病駕駛者、有疲勞駕駛者、有疏忽大意者,種種原因都是駕駛者個人原因,「針對手握方向盤者而言,嚴格依法依規駕駛才是行人永遠的安全保障。行人指望幾根護欄幾段水泥墩保護自己,終究是靠不住的。所以,加強對駕駛員駕駛資質的監管很關鍵。」
深圳市人大代表張紅橋同樣認為,安全島的建設應當視作良心工程,建設應該嚴格按標準執行,切不可貪圖利益偷工減料,交警部門也應重點加強駕駛員教育監管力度,從源頭上嚴控不符合駕駛資質的人員駕駛車輛上路。
編輯: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