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定位:感知為王的品牌秘密
《行為定位:感知為王的品牌秘密》免費系列文章之《1秒鐘原理:認知已死,感知為王》〉特別申明:因為道義,所以免費。《行為定位》理論為新媒體時代量身打造,區別於傑克.特勞特的傳統《定位》理論,願有緣人得之。〉傑克.特勞特《定位》理論是有時代性和局限性的。其理論缺陷在於:將品牌認知建立在消費者的理性認知基礎之上。實際上,品牌品類認知佔領和品牌信任狀塑造,在品牌營銷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弱化。〉觀點(1):認識死了,品牌消費已進入感知時代。消費本身是一個行為動詞,這個行為動詞指向的是消費帶來的感覺和感受。消費者對品牌方"品牌教育"的促銷行為,其實一點都不關心。你土豪你砸你的廣告,我換我的臺,我設置我的手機和電腦,我屏蔽我的廣告!〉觀點(2):特勞特的傳統《定位》理論,是一套概念定位體系,只適用於"商品定位",已經無法適用於"品牌定位"。商品和品牌是兩碼事,商品品類是少變的,品牌情感則是多變的。〉觀點(3):1秒鐘原理。其一,感知行為是最能觸動品牌情感的。其二,描述性的語言是才是走進品牌感知的最佳表達方式。其三,品牌營銷的最高境界,是把所有資源和信息全部集中於某一個「1秒鐘」即可感知的行為動作和動詞上,讓消費者產生感同身受的情境體驗,讓品牌實現與消費者的立體「交流」,並形成親歷感的感官感覺、感應和感知。綜上所述,品牌認知形成的結果,是容易遺忘的,這就是我講的「認知死了」。「1秒鐘原理」下的品牌親歷感,才是相對持久的,這就是品牌行為感知的價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