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人情關」,禮尚往來不逾矩

2020-12-22 人民網

原標題:把好「人情關」,禮尚往來不逾矩

  第26集團軍某旅公開公正營造清風正氣——

  敏感事務,扛得住人情幹擾

  ■本報記者 王衛東 周 遠 通訊員 曾吉祥

  「老領導,給您解釋一下,今年選拔技術學兵,我們的工作原則是……」3月15日,記者來到第26集團軍某旅政委陳俊青的辦公室,他剛剛放下電話。「一位老領導為親戚當技術學兵的事打招呼,我已經向他說明了情況。只要符合標準,自然會被選上;不符合標準,誰插手也沒用。」

  「敏感事務是官兵關注的焦點,如果在人情面前彎了腰,就會損害部隊建設,挫傷官兵積極性。」陳俊青感慨地說,選送一個不合格的學兵,就浪費了一個培養人才的機會;提拔表現一般的幹部,就會影響優秀幹部的幹勁。

  採訪中,該旅黨委一班人普遍感到,加強作風建設以來,處理敏感事務時出現了兩個變化,一是打電話、遞條子的明顯少了,二是大家在人情面前腰杆明顯硬了。一名旅領導說:「現在處理熱點敏感問題時,我再也不用手機關機『玩消失』,早出晚歸『打遊擊』了,就算接到人情電話,我也會耐心把有關規定說清楚,不再為說『辦不了』而糾結煩惱。對自上而下開展從嚴治黨,我打心眼兒裡支持擁護!」

  在指揮一連宿舍樓前,張貼著一張電話表,旅領導手機號一一在列。戰士汪曉宇說:「以前領導手機號很難打聽到。現在電話號碼張榜公布,官兵有事就能打電話溝通。」記者登錄旅區域網,「陽光理財公示平臺」公示黨委理財情況,其他事務公開信息也都按規定一一公開。

  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該旅針對幹部調整、士官選取、士兵考學提乾等8種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事項,及時公布政策規定、標準條件、名額數量等信息,公開組織考核選拔,當場公布成績結果。每逢選拔考核,都邀請紀委和官兵代表現場監考。他們還設置廉政電話和網上首長信箱,接受官兵監督。旅黨委要求在常委宿舍前設置廉政哨、安裝攝像頭,杜絕相互之間吃請、接受他人錢物;定期組織班子成員觀看警示教育片,加強黨風廉政教育。

  年初幹部調整時,該旅幹部科科長殷亮接到一位老領導的電話,讓關照其一位親戚。電話中,還未等殷科長把今年幹部調整的標準條件、考核結果等介紹完,這位老領導就知趣地掛了電話。

  清風正氣滌蕩了「人情風」,讓黨員幹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工作質量上。去年,某榮譽連隊連長位置空缺,旅黨委考察研究後,破格把素質強、敢作為的排長王懷遠用起來。在王懷遠帶領下,這個連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連隊在去年底榮立集體二等功。

  第40集團軍倡導官兵開展「綠色交往」——

  婚喪嫁娶,再不為隨禮勞神

  ■本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石 榴

  3月15日,記者在第40集團軍採訪時聽到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前不久,集團軍一位即將赴外單位提升任職的領導,女兒結婚時沒通知任何同事、下屬和戰友,只由兩家親屬在駐地一家普通酒店舉行了簡樸的儀式。有人感到這位領導「不夠意思」,可他說:「落實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規定,領導幹部必須以身作則,否則怎麼帶好部隊。」

  曾幾何時,社會上流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現象,部隊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不少官兵抹不開面子,硬著頭皮參加。一名機關幹部說,最多時,他一年參加了近10場婚禮,包括領導的、同事的和基層官兵的。「哪場都不好意思不去,每次都要為隨多少禮合計半天,隨多了自己受不了,隨少了怕別人有意見。」他說,「現在終於不用為這些事操心勞神啦。」

  集團軍領導告訴記者,作風建設關乎黨的生死存亡,關乎軍隊戰鬥力提高。結合加強作風建設,瀋陽軍區制訂了《關於禁止黨員幹部大操大辦婚喪等事宜的規定》,要求軍職以上幹部操辦婚喪嫁娶事宜報軍區黨委、紀委審查,師職幹部報軍級單位黨委、紀委審查,團職幹部報師旅級單位黨委、紀委審查,營職以下幹部報旅團級單位黨委、紀委審查。集團軍也制訂《綠色交往若干規定》,對婚喪嫁娶、接待陪同等進行細化具體的規範,倡導官兵開展綠色交往。

  今年初,該集團軍一名領導的嶽父過世,他沒通知任何人,只有自家親戚張羅參加,連幾名最親近的戰友都不知道。領導幹部以身作則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前不久,某部排長翟書偉婚訊傳到官兵耳中,全連官兵動手為他製作了一份特殊賀禮——999顆滿天星,讓他非常感動;某炮兵旅5名官兵在大食堂舉辦了一場簡樸卻隆重的集體婚禮;某摩步旅一名服役11年的士官結婚沒辦答謝宴,而是帶著新婚妻子將辦答謝宴的錢捐給駐地義工協會,用於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

  集團軍官兵感言,這些新變化源於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反「四風」改作風的重拳出擊。移風易俗,久久為功。隨著制度變成自覺,清風正氣集聚的正能量必會大大促進戰鬥力建設。

  短 評■辛士紅

  人情觀不正,人情關難過

  安排好的專列,坐還是不坐?清了場的公園,進還是不進?擺好的宴席,吃還是不吃?送來的禮物,收還是不收?面對這些人情「選擇題」,彭德懷元帥一律選擇了後者。

  講人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但不能不說,人情文化中也有一些相對落後的東西需要糾正。比如,一些幹部認為不請吃喝就是不熱情,不接受宴請就是不友好,不喝上兩杯酒就覺得缺點啥,不送點禮品就覺得難為情。於是,人情之美漸成人情之累,禮尚往來漸成利益交換。

  人情觀不正,人情關難過。轉作風,本身就是價值觀的重塑和文化的重建。「人情得足,苦於放縱,快須臾之欲,忘慎罰之義。」儘管領導幹部也有七情六慾、人際交往。但人情再濃,也不能高於原則;交往再密,也不能僭越法規。

(來源:中國軍網)

相關焦點

  • 不佔便宜是教養,人情往來是修養!(深度好文)
    懂得人情往來是為人處世的一種修養。「窮則獨善其身」,所以,你人窮可以,但別佔人便宜,這是你獨善其身的教養。「達則兼濟天下」,人情通達禮尚往來,這是你為人處世的修養。
  • 別讓紅包禮金披上「禮尚往來」外衣
    (8月6日 湖南日報)「禮尚往來」,本義是朋友親戚間的情義交換,用對了地方確實能增進彼此間的感情,用錯了地方則成為了一些官員受賄行賄的藉口。利用特殊節點收送紅包禮金,自認為是「禮尚往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卻「不小心」陷進了受賄行賄的深淵,不可自拔。
  • 禮尚往來,其實是互惠心理給你挖的坑
    禮尚往來是互惠原理的映射。據《禮記》記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它的本質,利用的就是互惠心理。這個成語的源自一個典故。春秋時期,孔子開壇講學,得到魯定公的賞識,經常到宮中講學。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藉故不見。
  • 如是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
    做事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則必能心廣體胖,幸福終身;做事總是事與願違,則心裡必反覆糾結,久之形容槁枯,身心俱毀。人既生於天地之間,必有七情六慾,情慾若能上合天道下合人情法律,則能隨心所欲不逾矩。欲望無窮,人之所求遠過自身所需,因此為道日損,損傷天害理之欲,損不合情不合法之欲,損超越自身能力之欲。日日有損,則心中所求趨於上合於天,下合於情法,如是可隨心所欲不逾矩。
  • 是什麼讓「人情」成為了負擔?
    是什麼讓「人情」成為了負擔?  近日,央視報導湖北恩施「整酒」成風,除了婚喪嫁娶外,參軍、升學都要擺宴席,連母豬下了崽也要擺酒,當地人苦不堪言。過度宴請把正常的人情往來變成負擔,老百姓身處其中自是有很多無奈,但是街坊鄰裡、親朋好友的交往尚且能讓人「獨善其身」,選擇不來往。讓百姓深惡痛絕的是「領導們」鋪天蓋地的宴請,讓人避無可避。(摘自《人民網》)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文化古國,一向被稱為禮儀之邦,來而不往非禮也。本來這無可厚非,禮尚往來,這畢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
  • 把跑偏的「禮尚往來」扳正過來
    數據體現緊盯不放的堅強決心,也表明防止反彈回潮任務依然艱巨繁重。高壓之下依然屢禁不止,既源於收送雙方的利益考量,受到傳統陋習和不良社會風氣的推波助瀾,也折射出查處此類問題的困難程度。魔高一尺,呼喚道高一丈。老大難問題如何深入整治?變味的禮尚往來怎樣回歸初衷本意?
  • 不佔便宜是教養,人情往來是修養
    人活在世界上,要想活得好,需要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智商。情商要有,你才能夠讓自己更好地融入社會當中。富有書生意氣的人,抱著「有理走遍天下」的信念,災怎麼氣昂昂地往前衝,最終往往會是剪不斷理還亂。如果不是絕對的利己主義,那麼「洞明」「世事」和「練達」「人情」還是必要的。
  • 從心所欲不逾矩
    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記者:關於繪畫方面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請吳先生詳細講講。  吳澤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說,順著自己的心性畫畫,能從心所欲,這就是道。現在好多畫不是自己心性的,不是寫意的。國畫的精神就是率性寫意,工筆也是寫意的。
  • 相互是最好的人情關係
    你給我糖,我就給你蜜;你給我杏子,我會給你桃,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老話說的,禮尚往來,其實是維護人情關係的一種表面形式,而深入核心的價值是,心中彼此相互依存!你想我一分,我念你十足;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中小學做到「從心所欲」之後,還有「逾矩」「不逾矩」兩種可能:學校「從心所欲」甚至「隨心所欲」地片面追求升學率,就是「逾矩」;學校堅守教育初心,堅持發展素質教育,則為「不逾矩」提供了保障。中小學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遵循教育規律及辦學規律,自覺接受監督,營造以辦學活力帶動育人育才的良好教育生態。為此,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讓學校「不逾矩」,又讓學校「從心所欲」。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從心所欲不逾矩2013-07-08 10:20:19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很顯然,已經從形而下,說到了形而上。從,是按照的意思;心,頭腦;欲,頭腦產生的想法;矩,自然規律。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按照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去做事,不管做(想法可行)或不做(想法瘋狂,自動摒棄了),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 中國農村家庭支出1/6用在人情往來, 農村人有多在乎人情?
    一直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其實筆者想,大概有人的地方都是這樣的吧,可能是有的地方表現不明顯而已。像花錢辦事這種事情,大城市可能被消滅了很多,但是在小地方,還是非常多的,有熟人好辦事,這是大家都了解並且默認的潛規則。而且大概也沒辦法完全消除。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2020-08-13 0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漢語國際(北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人際關係與文化(人情關係)
    人情關係人情關係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關係。如果說友誼主要是指深厚而真誠的人際關係,那麼人情關係則帶有一定的工具性,是人們為了獲得社會資源而交往的關係。校友、同事、鄰居、同鄉、師生等各類相識的人之間都可以形成人情關係。與朋友關係不同,人情關係網絡更加廣泛。每種文化都重視人情關係,英語中"social network」(社交網絡)指的就是人情關係。很多國家的人讀名牌大學或在知名大公司任職,目的就是建立良好的社交網絡。在漢語中有時人們用「關係」一詞來指代人情關係。「關係」在中國人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
  • 被迫跟風隨大流 53.2%的人感覺人情消費負擔重
    一年下來,他在人情消費方面要花到5000元,而且集中在春節前後兩個月。「現在人們的人情消費越來越多。比如結婚的禮金就從50元漲到200元,又漲到三四百元,幾乎翻了好幾倍。」  調查中,53.2%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給他們造成了沉重負擔,其中15.6%的人認為負擔「很重」。認為人情消費負擔「不太重」的佔5.6%,認為「沒負擔」的只佔3.1%。
  • 人到中年,很多人情都應看淡,別什麼禮錢都隨
    人到了中年以後很多朋友都有可能走散,因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事業、家庭,都有了自己的柴米油鹽要考慮,所以實在是顧不上其他人的瓦上霜,可是往往人情這件事又沒有辦法避免,無論是朋友、親戚還是同事,總是逃不開密密麻麻的關係網。只是人到中年,很多人情都應該看淡,別什麼禮錢都隨。
  • 如何用好「人情」,這些有成就的古人教你五個辦法,讓你人生順暢
    國人文化中,向來崇尚「禮尚往來」,自然而然的,「人情債」也便自始至終凸顯出來。「人情」究竟是什麼?它對於我們又會有何意義?與此同時,我們又該如何利用好人情?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人活著,有的時候需要欠人情,「五個原因」
    很多人都不想要欠別人的人情,而決定讓自己披荊斬棘。可是人這一生總是不得不麻煩別人的,人活著,有些時候是需要欠人情的,大家都這樣活著,不要一個人憋著。懂的求助和麻煩別人,其實是一種強大的能力,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困難變得更簡單,而人際關係也會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