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所謂以己度人,就是投射

2020-10-10 心理諮詢師Ray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不如人意的事件,當遇到挫折時,就會產生各種心理衝突,心理失去平衡,如不及時調整,就有可能產生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一種內在的自我調節能力,用以對付那些使人感到煩惱焦慮的威脅和危險,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在潛意識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防禦,尤其是我們面對社交環境時,心理防禦雖然可以幫助我們謹言慎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讓人顯得十分神經質,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心理防禦機制的意義,積極的意義在於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舉個例子:


有一天,你心血來潮給自己剪劉海,結果手一抖剪歪了,你覺得自己丑爆了,可是這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你只得硬著頭皮去上班。


剛到了公司,要好的同事老遠看到你就興奮地招手,於是你先開了口「我知道我的劉海很難看,不要再笑我了」。

結果人家的笑容僵在臉上「我只是想說我給你帶了便當,emmm 親愛的,我覺得你的劉海還蠻可愛的」。


這種「我覺得自己丑,所以別人都覺得我醜」的想法,正中了「投射」的心理防禦機制。



1. 什麼是投射?


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投射指的是:「一個人下意識地否認自身不良的想法、欲望、情感等,而將其賦予外部世界,通常是其他人身上。」


投射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表現形式摺疊。


比如說「都是因為你」系列「都是因為你昨天要和我看電影,所以我今天的工作狀態非常不好!」「都是因為你沒幫我把衣服洗乾淨,所以我今天匯報工作的感覺糟透了!」



2. 投射如何「保護」我們?


當我們遇到能引發焦慮的情境或出現不合宜的衝動、欲望、想法時,我們總會採取一些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來減輕自己的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 事實上,心理投射作為心理防禦機制之一,保護著我們的自尊心免受傷害。
它的重要作用是:找個方法安(欺)慰(騙)自己,以此來渡過人生某些艱難的時刻。
研究發現,把那些令自己討厭的或不能接受的想法推諉給他人時,有以下好處:
用否認方式逃避那些卑劣的或不能接受的想法。(我才沒有這種令人厭惡的思想)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通過投射給他人,從而令自己獲得對不能接受的東西加以攻擊的機會。(都怪你,事情才變得這麼糟)
可以用強調別人和自己一樣或比自己更壞的方式來得到滿足。(你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以批評或阻止去做那些令人不快的事,來自欺欺人。(看,我也是反對這些觀點的)



那麼,投射有什麼用呢?



投射防禦機制是指個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過失或不被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他人,藉以減輕內心焦慮。


了解自己的防禦模式是挖掘自己潛意識的一個通道。這可以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省察、選擇更適宜的防禦機制等。

在我的這個例子中,像這種:把「潛意識」之中不能夠被接受的過失和衝動,轉化為「意識」層面上歸因到他人的行為,就是我們人類一種非常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叫做「投射」。


在生活中有一種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你接到通知,老闆想單獨約你聊一些嚴肅的事。你的本能反應可能會想「我的天!他們一定是要開除我了「,你為自己給出多個他們發現你糟糕事情的假設。


在你的頭腦中,你將老闆構想為冷漠強大,怒火中燒的樣子,而當你見到他時,聽到的卻是即將籤訂的重要合同的建議。所以這些情緒——恐懼、冷漠、憤怒可能都來自於你自己,你將情緒投射到了老闆身上。


所以理解「投射」的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最直接的作用有兩個:


首先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


投射這種防禦機制,相對而言還是我們比較容易就能夠自我覺察到的。


只要我們多加關注自己的感受和行為,就能夠從那些我們過度或是刻意的表現中,解讀到我們潛意識中所一直被掩蓋的東西。


「潛意識意識化」,這本身就是精神分析起到治療作用的一個重要原理。


我們對自己潛意識探索和了解的越多,我們讓越多的潛意識中的衝突、需求和願望在意識層面顯化,我們的內外一致性就越高,心理也就越健康。


第二個作用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別人。


理解了投射這種防禦機制,就能夠令我們更清晰的理解別人究竟在表達什麼,令我們清楚別人究竟在怎樣想。


這樣我們就可以直接和語言與行為的掩飾背後的那個真實的對方相處,從而避免被欺騙、傷害、或者是——錯過。



從我們對投射這種防禦機制的理解上來說,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心理成熟呢?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個詞非常精妙的可以用在這裡——無執。


就是沒有執著,不拘泥。這個人有著很高的自我接納的能力,他不會通過刻意表達、或是刻意掩飾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沒有問題,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只是純粹的在存在著。


為了避免投射效應,保定市世紀陽光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心理專家李軍旗教授表示我們需要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別人。在與人交往時,如果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著想,理解對方的需要和情感, 這樣我們才能與他人進行很好的交流和溝通,也更容易達成諒解和共識。


但畢竟這是一個我們可以看的得到的讓自己生活的更加幸福的方向。少一些刻意掩飾與過度表達,多一些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我們的生命會存在的更加充分與真實。

相關焦點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人們常常以己度人(1) 投射效應:人們常常以己度人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兩人經常一起吟詩作賦。蘇小妹所說的「佛心自現」指的便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人們在對他人的認知過程中,通常主觀地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似的性格、偏好、看法等。如:心地善良的人認為世人都是善良的,敏感多疑的人往往會認為別人也不懷好意,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便認為自己在別人眼中同樣也很優秀,等等。
  • 「以己度人」永遠走不出自身經歷的限定
    一句簡單的話,卻反向折射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我們會很隨意的評價別人,而且評價的時候往往會「以己度人」。「以己度人」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按照認知心理學的體系來看,人會依賴自己的信念系統,自動化的認為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和別人是一樣的,所以,自己的想法是正確而且得到支持。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看,「以己度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投射。
  • 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投射效應
    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這就是投射效應,也是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心理學知識點。投射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相同投射:與陌生人交往時,由於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應很容易發生,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從自我出發做出判斷。有些做生意的店主自己感到熱,以為客人也悶熱難耐,不問客人的意願就大放冷氣空調。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投射效應
    「首」即是首先,「因」即是因素,那就是說首先看到的那個因素會對我們的認識和看法影響更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這種效果往往在陌生人見面之時體現更為明顯。比如,我們在去面試的時候,第一次去見某個重要的人物的時候,肯定會讓自己衣著得體,因為對於陌生人而言,第一印象的影響力是更大的。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下馬威」這都是利用了首因效應來建立自己在他人面前威嚴的形象。
  • 身邊的心理學:不要被投射效應所煩惱
    投射效應是指因個體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用通俗的話說,投射效應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常說的:以己度人!或者說,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別人的心理。 「疑鄰盜斧」更是投射效應的故事典範: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感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 「以己度人」的可怕心理怎麼說?
    另外,在學術方面還可以表示「科研項目」或者「專題研究」一個科研項目a science project 除此以外,project作為動詞:計劃/投射/展現很難估算出今後的資金需求。 放映機把電影投射到銀幕上。the machine projects motion pictures on a screen. 他盡力樹立一個強勢領導人的形象。he tried to project himself as a strong leader.
  • 他是傻瓜,就覺得所有人都是傻瓜,這是心理學典型的「投射效應」
    這就是漁夫以己度人,將自己的認知強行扣到了國王的頭上。這是 《天方夜譚》中哈裡發國王的故事。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典型的投射效應。丈夫在外事業成功,太太疑心病很重,總覺得丈夫在外面會沾花惹草.那麼,投射效應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自我投射就是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想法,情緒這些心理特點,像投影儀一樣,不自覺的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
  • 生活中的心理學(11)——投射效應
    在心理學上,關於投射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說法。投射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何發生的?投射是怎麼影響我們的思想、意識和情緒的?有哪些文章、詩詞,影視作品反映了投射?包括你看大羅老師的文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都是一種投射。所以,投射真的很奇妙。悟透「投射」二字,人際關係的煩惱會少一半。
  • 多半是投射效應在作祟,教你三招走出誤區
    本篇文章是《巧用心理學經營愛情》的第4章,本期的主題是:如何避免投射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找到與女生相處的正確方式。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種思維方式就稱作投射效應。
  • 心理學上的投射現象
    心理學上的有個投射現象: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是我們的想法製造了我們的痛苦,而我們常常把痛苦歸結為外因。你是不是也經常認為自己的痛苦就是因為對方身上的缺點造成的。其實我們批評對方身上的缺點,就是在批評我們自己,批評那些自己不願意接受的特質。因為對方就是你的鏡像。
  • 擦亮「投射效應」之鏡:認識真實的自我,構築融通自洽的成長通道
    蘇小妹所說的「佛心自現」,指的便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
  •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 知識
    這種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投射效應心理學案例分析舉例一:古代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像他一樣喜歡吃芹菜。
  • 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和他人,其實就是自我向外的投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人格結構理論1923年,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必須要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山本耀司現實即自我投射你眼中的世界和他人,其實就是自我向外的投射。
  • 教師資格常見的4大心理學效應,5條曲線知識點
    4大心理學效應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位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 投射效應: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投射效應: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文 | 包楚婷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傾向於將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會將自身所持有的某種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他人應該和我們持有同樣的態度
  • 造句遊戲的心理投射:被現代心理學摒棄的網紅心理遊戲
    答案其實也不複雜,因為這是一個心理學稱謂的投射遊戲,人類幾乎本能地對投射遊戲會著迷。怎麼講?「兔子、鑰匙、橋、我」造句遊戲的關鍵是,無論你造出怎樣的句子,其中的幾個要素都反映了你內心深處的某種特質或者偏好。
  • 幾則簡短的心理學常識
    期待效應:如果一個人沒有得到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沒在人群中,那麼他很可能就這樣一直平庸下去,當他被周圍人寄予厚望並頻頻鼓勵時,他卻能宛若新生,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議的壯舉,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應,在心理學上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暈輪效應:就是以點概面。某人做了一件好事,那就一切都是好的,某人做了壞事,那就一切都不好了。就像一個人頭上照了光,其他部分都照到了一樣。
  • 「爸爸媽媽是為你好」,父母需當心「投射效應」,並不是為孩子好
    宋倩所謂的「為了你好」,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想法、情緒、意願等都投射到女兒的身上,理所當然地認為女兒與自己具有相同的目標、愛好或傾向等。就像她在電視劇裡那句讓人深思的臺詞一樣:「英子,你是我女兒,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們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是一樣的呀!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短文乾貨)動遷的心理學指南
    如果你去百度上搜:區域整體開發心理學/動遷心理學。555萬相關結果,也僅僅只是相關,細看下來,都是心理學課程廣告和跨區域的心理學研究,這與區域整體開發心理學有著本質的差別。區域開發心理學研究的是什麼?02需掌握的心理學原理在動遷工作開展中,對個人、群體心理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談判的過程就是試錯和糾偏。在與各方談判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心理學原理,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