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不如人意的事件,當遇到挫折時,就會產生各種心理衝突,心理失去平衡,如不及時調整,就有可能產生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一種內在的自我調節能力,用以對付那些使人感到煩惱焦慮的威脅和危險,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在潛意識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防禦,尤其是我們面對社交環境時,心理防禦雖然可以幫助我們謹言慎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讓人顯得十分神經質,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心理防禦機制的意義,積極的意義在於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舉個例子:
有一天,你心血來潮給自己剪劉海,結果手一抖剪歪了,你覺得自己丑爆了,可是這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你只得硬著頭皮去上班。
剛到了公司,要好的同事老遠看到你就興奮地招手,於是你先開了口「我知道我的劉海很難看,不要再笑我了」。
結果人家的笑容僵在臉上「我只是想說我給你帶了便當,emmm 親愛的,我覺得你的劉海還蠻可愛的」。
這種「我覺得自己丑,所以別人都覺得我醜」的想法,正中了「投射」的心理防禦機制。
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投射指的是:「一個人下意識地否認自身不良的想法、欲望、情感等,而將其賦予外部世界,通常是其他人身上。」
投射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表現形式摺疊。
比如說「都是因為你」系列「都是因為你昨天要和我看電影,所以我今天的工作狀態非常不好!」「都是因為你沒幫我把衣服洗乾淨,所以我今天匯報工作的感覺糟透了!」
當我們遇到能引發焦慮的情境或出現不合宜的衝動、欲望、想法時,我們總會採取一些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來減輕自己的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 事實上,心理投射作為心理防禦機制之一,保護著我們的自尊心免受傷害。
它的重要作用是:找個方法安(欺)慰(騙)自己,以此來渡過人生某些艱難的時刻。
研究發現,把那些令自己討厭的或不能接受的想法推諉給他人時,有以下好處:
用否認方式逃避那些卑劣的或不能接受的想法。(我才沒有這種令人厭惡的思想)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通過投射給他人,從而令自己獲得對不能接受的東西加以攻擊的機會。(都怪你,事情才變得這麼糟)
可以用強調別人和自己一樣或比自己更壞的方式來得到滿足。(你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以批評或阻止去做那些令人不快的事,來自欺欺人。(看,我也是反對這些觀點的)
投射防禦機制是指個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過失或不被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他人,藉以減輕內心焦慮。
了解自己的防禦模式是挖掘自己潛意識的一個通道。這可以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省察、選擇更適宜的防禦機制等。
在我的這個例子中,像這種:把「潛意識」之中不能夠被接受的過失和衝動,轉化為「意識」層面上歸因到他人的行為,就是我們人類一種非常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叫做「投射」。
在生活中有一種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你接到通知,老闆想單獨約你聊一些嚴肅的事。你的本能反應可能會想「我的天!他們一定是要開除我了「,你為自己給出多個他們發現你糟糕事情的假設。
在你的頭腦中,你將老闆構想為冷漠強大,怒火中燒的樣子,而當你見到他時,聽到的卻是即將籤訂的重要合同的建議。所以這些情緒——恐懼、冷漠、憤怒可能都來自於你自己,你將情緒投射到了老闆身上。
所以理解「投射」的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最直接的作用有兩個:
首先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
投射這種防禦機制,相對而言還是我們比較容易就能夠自我覺察到的。
只要我們多加關注自己的感受和行為,就能夠從那些我們過度或是刻意的表現中,解讀到我們潛意識中所一直被掩蓋的東西。
「潛意識意識化」,這本身就是精神分析起到治療作用的一個重要原理。
我們對自己潛意識探索和了解的越多,我們讓越多的潛意識中的衝突、需求和願望在意識層面顯化,我們的內外一致性就越高,心理也就越健康。
第二個作用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別人。
理解了投射這種防禦機制,就能夠令我們更清晰的理解別人究竟在表達什麼,令我們清楚別人究竟在怎樣想。
這樣我們就可以直接和語言與行為的掩飾背後的那個真實的對方相處,從而避免被欺騙、傷害、或者是——錯過。
從我們對投射這種防禦機制的理解上來說,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心理成熟呢?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個詞非常精妙的可以用在這裡——無執。
就是沒有執著,不拘泥。這個人有著很高的自我接納的能力,他不會通過刻意表達、或是刻意掩飾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沒有問題,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只是純粹的在存在著。
為了避免投射效應,保定市世紀陽光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心理專家李軍旗教授表示我們需要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別人。在與人交往時,如果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著想,理解對方的需要和情感, 這樣我們才能與他人進行很好的交流和溝通,也更容易達成諒解和共識。
但畢竟這是一個我們可以看的得到的讓自己生活的更加幸福的方向。少一些刻意掩飾與過度表達,多一些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我們的生命會存在的更加充分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