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一位香港著名公知言論的反思

2020-10-18 貓哥的視界

1

先講一段歷史。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因為當時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一句「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彈」的話,在海外引起掀然大波,一個香港著名文人就撰文對陳毅元帥的言論提出尖銳的批評,原文如下:

「中央一位負責首長居然說到「即使中國人民全部無褲,也要自擁核子武器」,這句話在我們聽來,實在是不勝憤慨。一個政府把軍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將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老實說,那絕不是好政府。我們只希望,這只是陳毅一時憤激之言,未必是中共的政策。

不知陳毅是否了解,一個人民沒有褲子穿的國家即使勉強制造了一兩枚原子彈出來,這個國家也是決計不會強盛的,而這個政府是一定不會穩固的。中共製造原子彈,不知是什麼用處?能去轟炸美國嗎?能去轟炸蘇聯嗎?當這些光屁股的人民造起反的時候,能用原子彈將他們一一炸死嗎?當英法聯軍攻打蘇伊士運河時,英國早已擁有核子武器,但蘇聯一聲恫嚇,說要以飛彈轟炸倫敦,英國只好乖乖地收兵。中國再努力十年,也決計趕不上英國在攻打蘇伊士運河時的核子成就,請問幾枚袖珍原子彈,有何用處?還是讓人民多做幾條褲子穿吧!「

這段言辭表面上看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慷慨激昂的建言,是對當時中國中央政策一個重大決策的質疑。其實很多觀點都站不住腳的,甚至可以說,存在大量的常識性的錯誤。

首先,中國為什麼要造原子彈?

很簡單,造原子彈不是去炸美蘇,而是為了打破別人的核訛詐,為了給中國人民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這層意思在電影《橫空出世》中,李雪健扮演的軍官就講得非常清楚:

其次,陳毅元帥說的「當了褲子也要造原子彈」,只是一個比喻,就像我們經常說「這個目標我們用牙齒啃也要啃下來」。事實上當時中國造原子彈的花費與國民經濟相比並不大——1964年中國GDP大致在1500億左右,造原子彈每年只投入2—3億元。

最重要的是,這位文人不清楚,有些時候軍工與民生並非是對立的兩個領域。比如,高能炸藥與合成氨技術就在科技樹的同一條分枝上!知道合成氨技術是幹什麼的嗎?是生產化肥的。

化肥工廠一個是需要合成氨技術,一個是需要合金鋼技術(化肥生產中產生的高溫高壓對設備材料要求很高)——前者與原子彈在科學樹的一條分枝上,後者呢?與核潛艇的要求基本一致——你能造出核潛艇,就能造出化肥廠的設備!

1964年我們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然後就掌握了合成氨技術,1970年我們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我們又掌握了合成金的技術,然後就是我們大規模建設化肥廠——化肥產量開始飆升,1965年中國化肥產量不過區區173萬噸,1970年過後就開始迅猛飆升——到了1979年就達到1068萬噸,幾乎增長了十倍!化肥產量飆升帶來的就是糧食產量飆升。

歷年化肥產量

歷年糧食產量

為什麼80年代後中國人突然就能吃飽肚子?僅僅是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嗎?沒有上千萬噸化肥產量為後盾,你就是神仙也變不出讓十億國人吃飽肚子的糧食!

所以,當時搞原子彈不但是為了打破別人的核訛詐,而且也是改善民生——呃,可能有人拿北韓來抬槓了,請注意化肥生產的兩個條件,北韓就算是搞出原子彈,沒有合金工業,也建不了化肥廠!直到現在影響北韓農業產量最大的因素就是缺乏化肥!

最搞笑的是,還預言「中國再努力十年,也決計趕不上英國在攻打蘇伊士運河時的核子成就」!這個就不用駁斥了吧?

還有一點也很無知——「請問幾枚袖珍原子彈,有何用處?」這位作家永遠也不知道核彈小型化是多大的技術難題,直到今天除了5常外,能夠實現核彈小型化的一個巴掌都沒有!而且他也不會知道,核彈小型化才有實戰的價值(才能上核潛艇,才能上洲際飛彈)——才能建立真正全球化核威懾!

你看看,一個文人僅僅是因為無知,發表一番言論卻能因為他個人的影響力造成很壞的影響,除了添亂還能有啥積極作用?

這個香港文人叫查良庸,筆名金庸。他的這篇文章發表於明報,題目就是《要褲子不要原子彈》——這個標題就很有公知風格,普通人很容易就被帶歪了節奏。

上個月金庸去世,現在我來挖這樣的「黑歷史」好像很不厚道。其實,我的本意是對事不對人,我個人也是金老的粉絲,他的武俠小說對我的青春時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引述這段歷史我只是想講一個觀點——即使某個人在某個領域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他對於其他領域同樣是無知的——說實話,金老這番言論對於國家戰略的理解與普通老百姓沒有什麼區別。

2

很多人經常會問我——為什麼你容不得公知對於國家公共政策的批評?有一些不同的聲音難道不對嗎?

現在我就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當然可以對國家公共決策進行批評——前提是你得懂。

不是你的專業就不要信口雌黃指手畫腳,這不叫「不同的批評的聲音」,這是製造恐慌情緒,是帶歪輿論節奏,給國家決策施加不必要的壓力。

看看我們一票公知都幹了些什麼?

律師在指點經濟政策,文科生在批評理工科的科學研究,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的在教訓管理層怎麼執政,個個自我感學良好,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智力不如班長,自恃卻超過省長。

說實話,任何社會都不會存在絕對的公平,但是中國社會卻是能做到相對公平的。如果是體制內,你是市長,認為你有省長的才華,還有可能是懷才不遇;如果你就是一個普通人——現行政策無論再爛,都一定比你自己想出來的「高明主意」好一萬倍!

我常常在講——中華民族要從趟著血水的泥潭中站起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一定要經歷三個階段:

不挨打,不挨餓,不挨罵。

不挨——這個通過抗美援朝戰爭實現了。當時美軍越過三八線的時候,周恩來總理就反覆警告,美軍不能過三八線,過了三八線我們是要出兵的。這些警告對當時的美國人更像一個笑話。

結果三年韓戰氣貫如虹的中國志願軍打得美國人灰頭土臉,從此,中國人說話就擲地有聲——越戰時,中國給美軍劃了一條線,不準美軍過北緯17度線,雖然美國明知道不過這條線就無法取得越戰的勝利,越南就會成為美國人的泥潭,但是中國人發話了,美軍在整個戰爭中愣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什麼叫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就是!中國人的警告比孫悟空用金箍棒劃一個圈還管用。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從此徹底解決了「不挨打」的問題。

按:思考題——戰爭是絕對實力的較量,來不得半點虛假,為什麼美軍在裝備、機動性、火力、後勤等等方面全面壓倒志願軍的情況下,卻被志願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三八線?

要知道,即使是橫掃整個歐洲的德國裝甲部隊,僅僅是面對美軍壓倒性的空中優勢也潰不成軍;志願軍有什麼樣的特質能夠改變雙方懸殊的力量的對比?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回復留言過100條,我就寫一篇文章系統分析這個問題,絕對是你們之前沒有想過的視角,超級震撼。

嗯,對於企業與組織的管理也非常有借鑑價值,有興趣嗎?

不挨餓——這個通過前三十年拼命爬科技樹——包括化肥與化工工藝,包括改良育種(普通人只知道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知不知道中國小麥之父是誰?),包括創造世界級的淡水養殖技術,以及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解決了「不挨餓」的問題。時至今日,14億中國人食物消耗水平即使與發達國家相比也不遜色(年人均肉類消耗59公斤亞洲第一,世界第十,人均水產50公斤世界第五,人均雞蛋300個世界第二,人均蔬菜水果500公斤世界第一)

現在我們正處於第三個階段——「挨罵」。

「挨罵」不一定是壞事,美國佬罵我們說明中國已經威脅到他們的地位;國內有人罵說明國家還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還需要改進。這些都沒問題。

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罵」?

有的放矢,有理有據。

你是律師,可以去談國家法制建設的不足與建議;

你是教師,可以去談教育改革的不足與建議;

你是醫生,可以去談醫改的問題與建議;

……

跨界可不可以呢?

可以!前提是你得對你發言的領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網際網路時代,諮詢這麼發達,動動手指維基百度知乎一下,基本可以對某個領域的基本常識了解得七七八八,這樣你的言論才可能基本靠譜,對不對?

可是現在網絡上都充斥著什麼言論呢?

不談噴子槓精,前段時間,一票著名的「經濟學家」跑到日本轉一圈回來,就大肆吹噓日本到處都是「百年小店」,這體現了日本人真正的「工匠精神」,然後就罵一通中國人怎麼怎麼浮躁劣根性等等。

這番言論讓我很不理解。

一個小店做了幾十年上百年還不發展,還只是一個「小店」,而且這種情況還很普遍——這說明什麼?「工匠精神」?「人文情懷」?狗屁!那只能說明日本經濟幾十年都沒發展!在中國,幾十年做一個小店的,我只看見那種偏僻的村莊,人員流動性基本為0,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陶華碧,以前也是開一個「小店」,如果她去學習日本的「工匠精神」「人文情懷」,就沒有風靡全球的「老乾媽」;

李紅,過去也是開一個小餐館,如果也去學習日本的「工匠精神」「人文情懷」,就沒有強勢崛起的中式快餐品牌「鄉村基」;

推而廣之,馬雲、馬化騰、任正非等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不正是從一個「小店」發展壯大,走向世界的嗎?

一個破「小店」搞了幾十年還是一個破「小店」,能解決多少就業?能創造多少社會價值?最多能養活一家人吃喝拉撒而已!這只能說明日本社會陷入嚴重的階層固化。這也能成為中國某些公知吹噓的對象?這也能成為中國商業未來發展的榜樣?

現在「批評」的輿論中,真正靠譜有真知灼見的鳳毛麟角,更多的就是這些腦袋進水的言論,更有甚者,還有人故意帶節奏,用片面的信息誤導公眾的認識。

3

駁斥一個流毒甚廣的觀點。

中美貿易戰,有人就跳出來引用某個著名公知曾經大肆宣傳的觀點——歷史上美國對中國是最好的!言下之意就是,現在中美關係緊張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對。

那麼,這位著名公知的觀點——歷史上美國對中國是最好的——有什麼依據嗎?

三個依據:

庚子退款、抗日援助、美籍華人能夠在美國做官。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歷史上,在中國籤訂屈辱的《辛丑條約》之後,美國確實是第一個提出「退還部分賠款」的——包括用賠款支助赴美中國留學生,包括用賠款支助設立燕京大學等等。這些措施確實也推動了中國的教育發展。那麼,這代表美國對中國的善意嗎?

不是!美國佬對於中國人從來就沒有過善意!

我這麼說是有依據的。

美國西部加大開發的鐵路建設了解一下,14000名華人被當做豬仔一樣騙到美國,去承擔最危險最繁重的鐵路建設工作,無數人被虐待折磨致死,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句名言——每一根鐵軌下面都有一具華人的屍骨。

好吧,也許你認為這是美國私人資本的行為,那麼,美國國會通過的《排華法案》總能代表國家意志吧?這是一個嚴重歧視華人,限制華人入籍美國的法律,是1862年中國人正在為美國辛勤的建設西部大鐵路時通過的法案!也是美國第一部針對特定人群的法律。在美國白人老爺眼中,華人就是豬仔,即使為美國建設付出生命也不能成為高貴的美利堅合眾國公民!

這個法案是什麼時候廢除的呢?1943年。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宣戰後才廢除的——華人對美國人又有價值了嘛。

回頭看看,你還認為一個正在執行《排華法案》的國家,做出庚子退款決定是對中國善意嗎?但凡有半點善意為什麼不廢除《排華法案》?這是對中國的文化侵略而已!是在中國知識分子階層培養親美派為美國長遠利益服務的戰略而已。如同今天美國福特基金會、民主基金會每年都要拿出幾千萬美金去「贊助」某些國內的「知識分子」,這也是對中國的善意嗎?這是和平演變的投資而已。

再說說抗日的援助。

那位公知講美國對華抗日援助時,刻意隱瞞了一個重要的時間點——美國是什麼時候對華援助的。現在我來告訴你,是珍珠港事件之後!在此之前抗日戰爭打了5年,中國的財政岌岌可危的時候向美國多次求援,美國卻一毛不拔,有限的幾筆貸款也是要中國用礦產與桐油做抵押。與此同時,美國卻源源不斷的給日本的戰爭機器輸血,是日本的石油與廢鋼鐵最大的輸出國。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才切斷了對日的原材料的供應,光是廢鋼鐵斷供一項,就讓日本的鋼產量從500萬噸降到350萬噸。

所以,美國對華援助不過是讓中國人拖住日本人,讓美軍在太平洋的反攻少流一點血而已。它固然對中國的抗日戰爭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絕對不能算是對中國的「善意」。

運用部分的信息來誤導公眾——這種帶節奏後果特別壞。

按:假如真相是第一幅圖片,這位公知描述的就是第二幅圖片。

這種人真正是其心可誅!

至於華裔可以在美國當官就是對中國的「善意」——我都不知道這位號稱大知識分子的公知為什麼會有這個神邏輯,按照這個邏輯歐巴馬還有非洲血統,這能證明美國對非洲有「善意」嗎?非洲各種人道主義災難,比如盧安達大屠殺為什麼美國裝聾作啞?

說句不講「政治正確」的話——華裔美國人,就是俗稱的「香蕉人」——很多人對於自己的族群是半分善意沒有的,不說過去,就是那票90年代——21世紀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在國內的時候還能算是精英階層,結果移民美國之後,很多人連中產都混不上。

特別是這十幾年中國發展日新月異,這票過去在中學大學都算是佼佼者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國內的同學一個個日子越過越好,心裡除了羨慕嫉妒恨還是羨慕嫉妒恨。

他們是唱衰中國最堅定的人群,是宣揚中國崩潰論最賣力的人群,這不僅出於陰暗狹隘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唱衰中國符合他們最大的利益訴求。

假如,我是說假如,中國沒能頂住美國貿易戰兇狠的攻擊,被迫籤訂城下之盟,美國商品與服務在中國就需要大量的代理人、買辦——還有比這群香蕉人更合適成為洋人買辦的人群嗎?

所以,他們在微博在微信自媒體上註冊了大量的帳號,與拿著美國各種基金「贊助」的公知們一唱一和,內外呼應,不予餘力的製造「中國必敗論」,製造焦慮與恐慌情緒,是美方對華攻擊中重要的助攻手。

所以,對於這票香蕉人,大家一定要警惕。

回到之前的話題,「挨罵」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罵的越兇」很多時候反而證明我們走的道路是正確的。這個階段很漫長,大家不要因為網絡上一些聳人聽聞的觀點而過於在意。比如這個公號我寫了幾十篇文章,哪一篇不來幾十上百個的噴子來罵?

什麼時候才能「不挨罵」?

中華民族復興的時候,這個時間點在2035年左右。到時候中國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不用你宣傳,自然全世界有無數人來跪舔你。

所以,我們應該要「享受」這個難得的挨罵的階段,就讓中華民族在內外無數敵人咬牙切齒的咒罵中走向偉大的復興吧。

最後讓我們來欣賞美國《外交政策》某個所謂的資深記者(其實是CIA人員)的哭泣與咒罵——原因是他在中國某省的線人一個一個消失了!

在某省的線人一個一個消失的時候……要結合另一則新聞一起看:

嗯,有什麼感覺?

不準回答,只準暗爽!

幹得漂亮!

「作者:貓哥,來源:貓哥的視界」

相關焦點

  • 著名公知發出的質疑很酸
    近日,一則微博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一位名為陳思進的著名公知發表了一段言論,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中國高鐵的發達恰恰表明了落後。」這樣的言論立馬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首先對中國高鐵稱讚一番,然後又轉而誇讚美國的技術更優越,稱美利堅的高鐵在天上,不僅不佔土地還能更省能源,最後則以「中國高鐵的發達恰恰表明了落後」這句話來結尾。
  • 金燦榮:公知就是一群「蒼蠅」,老把我國的垃圾堆跟外國的客體比
    棄醫從文,用文字的力量喚醒無數中國人的魯迅先生可以說就是最早的公知,他擁有極高的文學素養,敢於針砭時事,以自己的影響力來引導人們積極向上。比起官方言論來說,公共知識分子的言論更具有親民性,更容易煽動人們的心,讓人們在不經意中跟隨公知的腳步,成為公知思想上的附和著,行動上的追隨者。
  • 「公知」結局:如果當代某些公知穿越到民國,下場令人極度舒適
    公知,全稱是公共知識分子,本意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公知」的性質逐漸發生了變化。某些「公知」人貌似公正博學,實則搖擺不定,自視甚高,以天下評判為己任,在網際網路和傳媒節目中誇誇其談,自恃學識淵博,曲解意義,誤導眾人,其行為著實可惡(在這裡不點名,大家都知道)。還好這些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公知」生活在當今和諧的社會中,如果生活在民國時期,其下場應該會讓我們很多人感覺到舒適。
  • 著名公知誨人不倦,不幸英年早逝,墳前立了塊「無愧碑」
    公知是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公知」在當今中國的話語體系裡已悄然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其實,公知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著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
  • 話說教育「公知」
    部分知識分子樂於充當意見領袖,熱衷於對社會現象作評說與批判,人們把他們稱為「公知」。「公知」者,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他們以各種理念作為自己的依託和工具,指摘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是,表達自己的種種不滿,認為該按他們的意願作修改或糾正。教育學界的某些專家,便很有這種「公知」的色彩。「公知」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就其本質而言,它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 美國著名公知竟觸犯美國「天條」,被嚇得緊急澄清!
    據多家美國媒體報導,在美國知名度極高的一名右翼保守派公知、電臺節目主持人拉什·林博(Rush Limbaugh)近日拋出了一番觸犯了美國「天條」的言論,不僅宣稱美國正在朝著分裂和解體的方向發展,而且他的言語中還帶有明顯的鼓動情緒。
  • 英國右翼公知:應該派出炮艦,威脅中國賠償英國
    近日,一位英國的右翼保守派公知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引來了軒然大波。該位英國右翼公知想要讓中國賠付英國,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造成的損失,用這位公知的話來說,之所以想讓中國賠付的是認為中國是第一個發現新冠病毒的國家.
  • 為「公知」一詞正名的時候到了,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稱作公知
    既然有『』公共『』二字,就必須站在公共立場,代表公眾利益發表具有導向性的言論,引導大眾奮發有為,引導大眾愛國愛家,把公眾的熱情和智慧引導到追求遠大理想創造美好生活的行動中,不管是著文還是演講,都要有正能量,一句話,人家聽了你的話,看了你的文章,於人於己,於國於家都有好處才行。
  • 中國文藝界為何容易出公知?看中國公知的高光與末路
    不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只是說我們意見不同可以相互爭論,而不是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和扭曲事實的雙標行為。這說的就是那些成天在網絡平臺上不分青紅是非,喜歡張口就來的公知們,各國都有噴子。
  • 英國公知宣稱向中國派兵就疫情索賠!難道他是從百年之前穿越過來搞笑的?
    我們都知道一句老話叫:天下烏鴉一般黑,不過現在世道變了,連天下的公知也都變得跟「說相聲」一樣了,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聊聊這個問題。這幾天,英國的一個著名的右翼公知——穆雷,可以說是成了一名與眾不同的「網紅」,引起眾多網友的圍觀和吐槽,也算是給網上增加了更多的笑料。
  • 英國知名公知跳出來刷存在感:我們應派出炮艦,讓中國為疫情賠錢
    最近,英國又有公知來刷存在感了。據環球時報報導,英國的知名右翼公知道格拉斯·穆雷公開宣稱,建議英國政府就新冠疫情造成的巨大損失找中國索賠,並稱如有必要,可以出動"炮艦"。然而,這則消息傳回國內,網民們都沒有生氣,反而笑了。
  • 【原創】後沙月光:國家公祭日公知為何如此冷漠
    公知不是不知道,南京城破之日,便是地獄門開之時,魔鬼在獰笑,在屠殺,口中還在高喊和平。時間雖久遠,但鮮血依舊淋漓,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這個國家沒有忘記自已的恥辱。祭奠,為了一代代中國人能團結,振作,只有國家真正強大了,才談得上衣食住行, 自由民主,而這一切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歷史已經證明,是談不上的。國內親西方媒體和公知,一直唱反調,說反話,反其道而行之。
  • 從群捧到群嘲,「公知」到底經歷了什麼?
    相信對於經常在網際網路上衝浪的人來說,"公知"這兩個字一定不會很陌生,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各大涉及政治的新聞媒體的評論欄裡看到有關公知的評論,而且其中99%的內容都是在辱罵和批評,好像一提起公知就各種負面情緒湧上心頭。
  • 豈容美化暴力言論再度荼毒香港學子
    新華社香港8月24日電 題:豈容美化暴力言論再度荼毒香港學子新華社記者開學季將近,許多老師和學長紛紛為新生送上真摯祝福。然而,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炮製的「致新生的家書」卻包藏禍心、惡意滿滿。令人遺憾的是,這份「家書」非但沒有反思暴力釀成的惡果,反而將其美化為「反抗精神」,更聲稱要以「反抗的精神」傳承中大的人文精神。學界一般認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價值、權利和自由。以此為衡量標準,暴力不僅無法延續人文精神,更是對人文精神的粗暴踐踏。在香港的大學校園內,許多教授潛心教學和科研、學生安心學習。
  • 搞笑英國公知,稱中國應為疫情損失向英國賠償,甚至可以派出軍艦
    近日,英國的一位公知格拉斯·穆雷就受到英國政府的影響,公開宣布英國政府應該向中國就新冠疫情造成的損失索賠,甚至可以向中國派出軍艦。其實這位英國的公知是一位有名的右翼份子,曾經多次發表不符合主流社會思想的言論,但是正是這些言論讓他受到一些極端份子的認同,將他視為一位思想家。其實這番言論在今年5月他就已經提出來過。
  • 陳丹青,崇拜民國範兒,面對現實舉手投降的公知
    陳丹青在1978年,以英語成績零分專業高分被中央美術學院破格錄取的,後來以《西藏組畫》火爆畫壇,成為著名畫家。1982年,陳丹青移居美國開始給畫廊畫畫。2000年,陳丹青接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特聘,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當年報考陳丹青博士的24位考生中,5名入圍,但因外語不過關全部落榜。
  • 英國公知叫囂:必要時可向中國派出「炮艦」
    這個國家就是英國,最近英國公知按耐不住開始叫囂中國。英國政客囂張氣焰高漲日前一位英國右翼公知道格拉斯穆雷宣稱,英國對於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應該找中國來賠償。一再叫囂讓中國付出代價,必要的時候還要出動「炮艦」。
  • 「這是對言論自由的惡毒侵犯!這是奧威爾的1984!」
    一位支持川普、且自身擁有280萬粉絲的美國保守派網絡公知則在一則獲得了2.3萬個點讚的貼文中稱:推特等社交網站封殺川普的行為是「法西斯主義」。「推特在搞法西斯主義,而為了抗議這種行為,我將關閉我的推特帳號,轉戰其他平臺」,他寫道。
  • 著名西方學者打臉「推牆公知」:「普世價值」不能決定中國未來的...
    然而,今天,一位西方的著名學者卻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昨天,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附帶視頻的文章,題為:「沃爾夫:西方眼中最大的『中國謎題』」,文章中,《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以一個經濟學家、思想家及媒體人的角度,就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中國模式、以及西方在2016年之後的路徑選擇談了他的看法。
  • 怪叔叔和小蘿莉引發的言論自由戰
    但是,言多必失,正當他已經成功地由科技導師變身為公知領袖時,後院失火。  說起來,他周六上午向童星林妙可講的那段話本來也無甚特別:「妙可小妹妹,你長大會慢慢理解:評估『有害的言論』是相當主觀的事情;憤怒的人,越堵越憤怒;堵的人,越堵就越霸道獨裁;言論自由應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打造健康環境最好的方法是容忍更多言論,而不是主觀地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