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公知誨人不倦,不幸英年早逝,墳前立了塊「無愧碑」

2020-12-25 大鵬說事

公知是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公知」在當今中國的話語體系裡已悄然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其實,公知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親民的一類人,肩負著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的作用。

今天,大鵬就給大家講一個東漢著名公知,知名大V郭泰是如何啟發民智的。

郭泰是山西介休人,跟春秋時期的著名賢臣介子推是老鄉,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因為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了,郭母就託人給郭泰找了個工作,讓他去縣裡當公務員。

沒想到郭泰胸有大志,他說:「大丈夫哪能從事這種下賤的工作呢?」然後堅決不去。

後來,郭泰隨明師屈伯彥苦學三年,學業大成,尤其善於演講,口若懸河,聲音嘹亮。

經符融推薦,郭泰認識了當時的大v河南尹李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李膺對郭泰很認可。

他逢人便說,我結交了不少士子,但現在的中國沒幾個人能比得過郭泰的,於是郭泰也成了大V。

後來,郭泰便開始跟孔子一樣週遊天下,他眼光敏銳,特別會看人,喜歡誨人不倦。

有一天,郭泰路上偶遇大雨,看到地裡的人都跑到一棵大樹下避雨。

如果,郭泰學過物理,他就會勸人們不要在樹下避雨,容易被雷劈。

可惜,他也不懂,他也跑到樹下去避雨。一群人或蹲或坐,七倒八歪,東拉西扯。

唯獨有一個老農民正襟危坐,顯得與眾不同。郭泰十分驚奇,就請求到他家借宿。

第二天,老農民做飯的時候殺了一隻雞,郭泰見了,就以為這是為了招待自己。

誰知吃飯的時候,老農民卻把雞一分為二,一半兒給母親送去,另一半兒放進櫥櫃裡、放進了櫥櫃裡。

然後,老農又端出來菜蔬粗飯請郭泰和自己一起吃。郭泰對此感慨頗深。

他說:「先生真是賢德啊!即便是我也曾經減少父母的供養來款待賓客,您真值得我學習!」

說完站起身來,郭泰給老農深深鞠了一躬。後來,老農在郭泰的勸說下,努力學習,成了名士。

還有一次,有個叫孟敏的人扛著一口瓦罐趕路,一不小心瓦罐掉在地上摔碎了。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肯定要停下來看一眼啊,但是,孟敏頭也沒回繼續往前走。

郭泰碰巧看見,就問孟敏為什麼看都不看一眼。你猜孟敏怎麼回答的?

他說:「罐子已經碎了,你再看能把它看好嗎?」言外之意事情既已不可挽回,就別再為它傷腦筋了。

由此看來,古今中外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為英國也有一句類似的諺語: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郭泰一聽,感覺孟敏這個人不簡單,又通過進一步交談,發現孟敏德行不錯、天分極高。

於是,郭泰就勸孟敏一定要好好讀書,刻苦求學。最終孟敏也成了知名大V。

因此看來,郭泰的教育主張跟孔子差不多,也講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陳留的申屠蟠是個漆工,鄢陵的庾乘是個保安。二人經過郭泰的指導,最終都成為當世名士。

無論是殺豬的、跑堂的,還是當兵的、打工的,在郭泰的鼓勵和提攜,成名成家的不計其數。

陳國少年魏昭非常仰慕郭泰,就向他請求要隨侍左右,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郭泰答應了。

有一次,郭泰身體不太舒服,就讓魏昭給他熬點粥。粥熬好了,魏昭端給郭泰。

但是郭泰接過碗來以後沒吃,反而把碗摔地上了,並大聲呵斥魏昭的態度不好。

要是一般人,就算當面不頂撞郭泰,背地裡肯定也會埋怨郭泰不好伺候。

但是,魏昭沒有,他把地上收拾乾淨,又去盛了一碗,端了過來,郭泰又給摔了。

再一再而不能再三吧?魏昭把地上收拾乾淨,又去盛了一碗,沒想到郭泰又給摔了。

雖然一連被摔了三次,魏昭臉上的恭順表情沒有絲毫變化。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鵬私下裡估計,魏昭可能看過《史記》,張良跟黃石公學藝的時候,不也這樣考驗過他嗎?

當然啦,知易行難,就算看過,有人要是當著大鵬的面摔三次碗,大鵬的臉色也非變不可。

由此看來,魏昭是真能忍。不光大鵬佩服魏昭,郭泰也很佩服,從此就把魏昭當朋友看。

郭泰還經常挽救失足青年,左原原來是是市重點高中的學生,因為犯法被開除了。

郭泰在半道上遇到他,特地請他吃了頓飯。郭泰對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千萬不要自暴自棄,好好反省過錯,努力改正就是了!

左原深受鼓舞,表示一定按照郭泰的話去做。有人為此諷刺郭泰不能與壞人劃清界限。

郭泰說:「過分排斥壞人,就堵住了他們悔過自新的道路,那就是逼著他變壞。」

後來不知為何,左原帶著一幫子人到學校裡去報復原來的那些同學。

他進了教室一看,郭泰正在給大家上課,一下子愣住了,羞愧不已,轉身走了。

山東菏澤的黃允,因為才思敏捷,人長得又帥,所以在當地很出名。

郭泰對他說:「你才華出眾,早晚必成大器,但是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否則將失去這一切!」

有一次,司徒袁隗想為自己的侄女挑選一個女婿,見到黃允後,非常喜歡。

他回家之後,就故意給別人說:「如果能有這樣一個侄女婿,我就心滿意足了。」

有心人就把這話兒捎給了黃允,黃允當時已經結婚了,但是他又不想放棄攀附大官的機會。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黃允就想把妻子休掉,然後娶袁小姐為妻,他就壯著膽子跟妻子說了。

沒想到黃允的妻子居然答應了,但是她要求把親戚朋友都叫到家中,弄個告別儀式。

黃允本來就心中有愧,為了能儘早離婚,就答應了妻子的這個請求。

沒想到的是,等人到齊了,黃允的妻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數落了黃允十五件見不得人的事。

黃允就此名譽掃地,再去袁家提親,袁家也不答應了,這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郭泰作為公知,雖然經常臧否人物,但是從來不作深度剖析,也不議論國事,所以最後得以善終。

公元169年,郭泰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有近萬人前來給他送葬。

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爸爸蔡邕為他撰寫碑文。寫完後,蔡邕對劉備的老師盧植說:

「我作的很多碑銘裡,都有不少吹噓之詞,所以總是邊寫邊感到慚愧,只有給郭泰寫的這篇一點愧色也沒有。」

所以,後人又把這塊郭泰碑叫做「無愧碑」。據記載,周武帝時除天下碑,唯有郭泰碑被下詔特別保留。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精品推薦)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朱子集註:識,記也。默識,謂不言而存諸心也。一說:識,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說近是。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也。夫子說自己沒有這三個優點,「而猶不敢當」,則與他章矛盾,也沒有這樣的謙虛之法;恰恰相反,夫子正有這三個優點而不知老之將至。比較詳的辯駁是《四書辨疑》:以此章為夫子之謙,義無可取。謙其學而不厭,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厭於學矣。謙其誨人不倦,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倦於誨矣。
  • 原創 | 一位香港著名公知言論的反思
    他的這篇文章發表於明報,題目就是《要褲子不要原子彈》——這個標題就很有公知風格,普通人很容易就被帶歪了節奏。上個月金庸去世,現在我來挖這樣的「黑歷史」好像很不厚道。其實,我的本意是對事不對人,我個人也是金老的粉絲,他的武俠小說對我的青春時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大年三十祭拜剛去世家人,墳前突然垮塌,一家1死3傷
    大年三十,也就是2月4日下午1點多鐘,姚先生帶著妻子、女婿、孫子一行四人,來到才去世十多天的老丈人墳前祭拜,按照當地的習俗,要在墳前燒錢化紙、燃放鞭炮。按照分工,四個人在墳前忙活開來。姚先生和女婿張先生將鞭炮、煙花擺放好之後,準備等妻子和孫子的紙錢燒完了就開始燃放,可就在姚先生轉身的瞬間,意外發生了。
  • 英年早逝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林斤瀾《編輯的夢》:「英年早逝的方之,寫了一篇冤案小說《內奸》,週遊諸大刊物,都敬謝不敏。」反義詞有:長命百歲,英年早逝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多用於惋惜與悼念。英年早逝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英年早逝(yīng nián zǎo shì)成語釋義:英年:英姿煥發的年齡,指青壯年時期。指在青壯年時期就去世成語出處:林斤瀾《編輯的夢》:「英年早逝的方之,寫了一篇冤案小說《內奸》,週遊諸大刊物,都敬謝不敏。」
  • 風水故事:墳前魚打鼓
    閱讀本文前,那風水先生說那也不用遠,就葬在你家在縣城以東的那塊地皮上比那都強。不過最不能大意的是下葬的時間要把準了,在下葬時要趕上魚打鼓,車上樹,鐵帽子將軍三個景象都出現時才行。芮家人聽了,覺得怎麼會有魚打鼓,車上樹和鐵帽子將軍的事呢?心下疑惹,也不解其意,口裡也不好說出來,只是含糊地答應下來說,全憑先生發話就是,一心指望風水先生在下葬時指點就是了。
  • 「瓦罐墳」有多殘忍?兒子親自送60歲老母入墳,送一餐加一塊磚
    不過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殘忍的文化習俗,就是「瓦罐墳」,兒子親自將60歲老母親送入墳,之後沒送一餐就加一塊磚。什麼叫做「瓦罐墳」?它究竟有多殘忍呢? 但是在《民間雜談》中,有過關於「瓦罐墳」的記載,就是將上年紀的老人,送進已經提前挖好的墳墓中。而這個墳墓並沒有直接封住,而是會有一個口,形狀有些像瓦罐,所以就有了這個名字「瓦罐墳」。而被送進去的老人,都是60歲以上,沒有勞動力的人。
  • 人民日報觀滄海:如此育人,誨人?毀人!
    連約定俗成的成語都不能講,自然招來島內外一片罵聲,這樣育人哪裡是誨人,分明是毀人!  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的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兩年多,在提升臺灣教育水平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卻頻出風頭,留下不少驚人之語。
  • 一個悲哀的故事:一個公知,死在了美國!
    近些來年,美國似乎成為許多公知的樂土,似乎只有在美國,他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炎黃子孫的血液,似乎早已從體內消失。在他們看來,中國是守舊的,無法與時共進,因此,他們選擇了美國,覺得美國才是自己的」祖國「。
  • 「公知」結局:如果當代某些公知穿越到民國,下場令人極度舒適
    公知,全稱是公共知識分子,本意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公知」的性質逐漸發生了變化。某些「公知」人貌似公正博學,實則搖擺不定,自視甚高,以天下評判為己任,在網際網路和傳媒節目中誇誇其談,自恃學識淵博,曲解意義,誤導眾人,其行為著實可惡(在這裡不點名,大家都知道)。還好這些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公知」生活在當今和諧的社會中,如果生活在民國時期,其下場應該會讓我們很多人感覺到舒適。
  • 話說教育「公知」
    這類教育界的「公知」人數不多,但頗為活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言必稱西方,似乎西方國家的孩子成長無拘無束,是最人性的教育。他們主張學生犯了錯誤不能責備,更不能處罰。然而,美國50個州中有21個州允許體罰。英國於2006年4月頒布法律,允許教師懲戒不守規矩的學生。這類「公知」特別推崇美國的「素質教育」,以此痛斥中國的「應試教育」。
  • 從群捧到群嘲,「公知」到底經歷了什麼?
    然而實際上,在十幾年前,這些經常站在公共道德制高點上的,批判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公知們,在當年的網際網路上完全可以用呼風喚雨來形容,對於當時的許多網民來說,這些公知們的一言一行都散發著自由和人性的光輝。時過境遷,到底是什麼讓當年的那些流量大咖、民主燈塔們從全民群捧到全民群嘲,猶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境地呢?
  • 2歲女兒夭折,30歲王安石在墳前寫下一首詩,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
    宋仁宗皇佑二年,時年30歲的王安石任鄞縣知縣,他與夫人在鄞縣生下了一個女兒,但不幸女兒不到兩歲便夭折入土,王安石悲痛萬分,將女兒葬在了明月松岡處。 於是在離開鄞縣前的一個肅殺秋夜,王安石獨自啟程前往明月松岡處打算看望女兒最後一次。他沒有攜夫人一起,或許是怕眼淚控制不住。秋風蕭瑟,月明星稀,草木枯黃,這真是符合半山的心境啊!王安石獨立女兒墳前,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 中國文藝界為何容易出公知?看中國公知的高光與末路
    這說的就是那些成天在網絡平臺上不分青紅是非,喜歡張口就來的公知們,各國都有噴子。並且多多少少都帶點文筆,不然也不能顛倒黑白,誤導他人,所以這也導致了文藝界出現的公知比其他領域更多。因此,隨著國外技術人才珠玉在前,國內民眾潛意識對海歸有「高端、高級」等印象,再加上中國歷史上便對於文才型人物有著較高的收容性,而媒娛傳播的高效性,所以最開始的公知,會更偏重文藝。再加上當時中國人口基數大,社會普遍素質偏低,是一個能輕易獲得高級社會地位的地方,就這樣,源源不斷的來自燈塔國度的公知們來到這裡。
  • 夜讀英語 |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I am not there我不在那裡I do not sleep.我不曾睡去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我是那萬千呼嘯而過的風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 「瓦罐墳」是什麼?把年邁父母關進洞穴,送一頓飯加一塊磚封洞口
    「瓦罐墳」是什麼?把年邁父母關進洞穴,送一頓飯加一塊磚封洞口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若不盡孝道,何以分人畜。後來,就演變出了「瓦罐墳」,就是給老人修一座墳,但是不會馬上把口兒給封死,而是讓老人住在這裡。之後,子女們每天會按時來給老人送吃的,在帶來食物的同時也會帶一塊封上墳口的磚頭,這樣日積月累最後就變成一座真正的墳。
  • 墳不立碑對子孫都好?這個說法的依據是什麼
    在很多陵園墓碑看到有些沒有墓碑的墳墓,這些墓碑大都是逝者去世未滿一年或三年,再來是提前預定墓地的人,有墳必有碑,可能當下因為種種緣故沒有立碑,但是不代表長期墳不立碑對子孫都好。完整的說法應該還是,三年內墳不立碑對子孫都好。這個說法是有一定依據的。
  • 周濂:當「公知」成了罵人的詞
    在所有越界發言的公共知識分子中,愛因斯坦的蘇聯同行、著名的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最讓人神往。而破除迷信的方式就是把「看似高等的東西」還原成「低等事物的一個特例」,具體來說,就是「在崇高中發現尋常,把神聖還原到平凡,或者證明高貴者並不值得尊敬」。以「公知」為例,這篇博文試圖傳達的基本訊息是,你是人類良心的代言人?錯!你只不過是一個沽名釣譽之徒,滿嘴自由民主實則蠅營狗苟,一心只想攫取公共資源。你是理性聲音的傳播者?錯!
  • 「汝州文化」明代娘娘墳考證 (劉佔江/文)
    本人不涉考古,更無相關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水平,考證總結難免會有不少不妥之處,望請相關專家、老師們批評指正。二、關於「娘娘墳及下馬碑」的傳說在汝州城南的虎狼爬嶺腳下有個小村子,叫楊其營。村南嶺下有條寶豐通往汝州的官道,道路南邊地垓子上有塊大石碑,人們都叫它下馬碑。傳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幾家姓魏的住在這個村的西頭。
  • 「瓦罐墳」習俗多殘忍?孝子送60歲母親入墳,每送1次飯就加1塊磚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很多令人「咋舌」的事情,當時,在一些地方出現過「瓦罐墳」的陋習,所謂的「孝子」,背著「孝順」的名義,將自己60歲的老母親親自送進墳墓,每給自己的母親送一次飯,就會在墳墓口上砌上一塊磚,在當時,極為風行。「瓦罐墳」是社會歷史發展史上的一大「黑點」,一般來說,像這一類事情說出來是無人會相信的,但是,這在歷史上卻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教導學生要「居之不倦,行之以忠」
    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教導學生要「居之不倦,行之以忠」。意思就是說,平常工作要一絲不苟,辦事也要講究忠誠。提到忠誠,那就一定要說起「狼牙山五壯士」。1941年,侵華日軍調集七萬餘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進行毀滅性大掃蕩。五壯士英勇地擔負起了掩護全連轉移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