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美博士拒絕見母親最後一面,有什麼難言之隱,你怎樣看?

2020-12-12 騰訊網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永強,他確實是博士,也去了美國,但他是北京大學的博士後,並不是大家口中所說的留美博士。王永強的成長歷史其實很簡單,他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但是他從小就很聰明。

作為一個農村孩子,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蘇州大學,在蘇州大學讀了本科和碩士,而後又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隨後又去北大讀了博士後。留學去了日本,然後又從日本去了美國。

其實仔細想一想王永強的成才之路,我們會發現他真的很有毅力。一個農村孩子可以憑藉自己不懈的努力一直讀完博士,還娶了北大教授的女兒,從他的人生之路上來看他可以算得上一個成功人士了。

但是,因為他內心的自卑,這種自卑感可以說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因為家境貧寒,他不敢告訴妻子真相,他和妻子結婚時,甚至不敢讓他的父母來參加婚禮,並且要求他的舅舅幫他隱瞞真相,可以看出來,王永強完全是將妻子哄騙到手的,自然這種感情是持續不了多長時間的,最後王永強的妻子和他離婚,鬧得不歡而散。

他對外宣稱自己是富二代,對家裡宣稱要給家裡買大房子,這樣一個虛偽的人,當時有多風光,被揭露真相後就會有多狼狽。去日本時,因為母親生病家裡給他打電話,他以有事情為由拒絕了和家人的對話。

從此,杳無音信多年。母親離世前,因太思念兒子,終於在大家和網絡的幫助下找到了他,但是他已經身在美國,只是無奈地說了一句「清官難斷家務事」,然後就自此消失,最終也沒有去見母親一面。

相信,很多人對於王永強決絕的做法會充滿指責,但是究竟是什麼心理讓他成才後不願意孝敬自己的父母雙親,反而避而遠之呢?

我認為第一個原因,就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自卑感。因為他出生在農家,家境貧寒,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蘇州大學,讀取了碩士、博士、甚至是北大的博士後,但是這些成功都難以填滿他骨子裡的自卑感。

他認為,自己現在所有的成績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和家裡沒有任何關係,家裡人的存在就是在給自己拖後腿,給自己抹黑。所以,他寧願和家人斷絕往來也不願回家看看母親。原生家庭的貧窮就是他成才之路上的一個累贅。

在外面見過世面的他,很怕別人知道他的家境,所以,他拒絕和家人聯繫,也不敢和家人有往來。他極度自卑缺乏安全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他的過去。但是,他的種種做法已經傷害到了家人的心。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即使,他有什麼難言之隱,也應該及時和家人溝通而不是選擇逃避。是啊,他翅膀硬了,不需要家裡的幫助了,但是他怎麼沒有想過是誰含辛茹苦將他培養成人,如今自己飛黃騰達了,本應該衣錦還鄉時,他卻拒絕和家人有任何往來,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面也不願意見,可見他是有多麼的狠心。

想當年他也是豪言壯志地打算給家裡買房子,而今對父母視而不見。因為他自卑,不想承認自己的過去,不想和自己貧窮的家庭有任何關係,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第二個原因應該是他三觀出了問題。本來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應該使他更加珍惜眼前人和身邊事,但是正是因為他見過大的世面,所以,他害怕面對自己的過去,認為過去是給自己抹黑。他從蘇州大學可以一直讀到碩士,而後又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北大的博士後,充分說明他具有聰明才智,但是誰也沒想到在這樣的「聰明大腦」裡竟然隱藏著扭曲的三觀。

從他的行為中就可以看出,他極其愛榮華富貴,對於一切都有野心,不滿足不安於現狀。對於一個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讀到博士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是時候應該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讓他們享享清福了,供孩子讀書不容易,更何況對於他這樣貧窮的家庭呢。

誰知道他反過來倒打一耙,父母一點光都沒有沾上他的,他反而不想孝敬父母,甚至與父母直接斷絕聯繫,連母親的最後一面也不願意見,真是太絕情了。他還要讀到博士後,還要去日本還要去美國,要娶北大教授的女兒,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貧窮的家境。

窮不可怕,窮也更要有骨氣。人活一口氣,無論現實是怎樣的都要接受。他虛榮,他不懂得感恩圖報。雖然作為一個外人,我們不應該對於王永強的所作所為道德綁架,但是他這種忘恩負義,愛慕虛榮,見利忘義,數典忘祖的行為從道德和法律層面是不允許的,他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照顧親朋好友的義務。

所以說,他這種行為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三觀不正,可謂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極度扭曲。他還對於自己的行為非常的坦然,對於自己的不孝順毫無羞恥之感,難以想像他教育出來的孩子或者學生會是怎麼樣的。

他沒有做到以身作則,相信他這種行為日後肯定會受到相應的懲罰。人在做天在看,他如此這般絕情,不知道日後他的子女會如何對待他、如何贍養他。可想而知自作孽不可活,如果日後他的子女也這樣對他,他應該毫無怨言。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他父母教育的問題。都說成人先成才,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懂得知恩圖報。

然而,他讀了這麼多年書,一直讀到了北大的博士後,甚至留學日本、美國,可見他的文化水平有多高,但是為什麼隨著與家鄉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淡,心也越來越遠,可能是父母教育不到位,如果他的父母從小就教育他知恩圖報,多和他溝通,我想事情可能不會發展到這一地步,離家多年不回,連母親最後一面也不想見。

不能將原因全部歸結於他,他父母本身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責任,因為沒有教育到位,所以,他忘恩負義,不能做到知恩圖報。他事業上的成功證明寒門能出人才,但是,寒門也可以出孝子,他為什麼偏偏變得這個樣子,如此絕情。

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要格外重視,在鼓勵孩子努力學習的同時,不應該忽視對孩子品德的培養。家長更要以身作則,樹立起榜樣,榜樣的作用不容忽視。

第四個原因我認為是道德教育的缺失。王永強這個北京大學的博士後,他的學識水平完全和他各方面的道德表現成反比。擁有如此高學歷水平的人,居然做出如此不道德的事情,讓人不禁發問,這麼多年的書他是白讀了嗎,去了美國、去了日本見了大世面就忘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了嗎?

這麼多年的書到底讀到哪裡去了?為什麼學識和道德反差如此之大?這個北大博士後曾經是他父母的驕傲,從小就讀書好,從本科讀到博士後,貧窮的家庭究竟為他付出了多少,估計只有他的父母清楚。

所以,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緩,在小時候培養他們積極努力學習的同時,也應該培養他們孝敬親長、知恩圖報、懂得感恩,一味地讀書獲得學識上的成就,道德上卻極為缺失,這樣的人是不完整的人,他的精神是空虛的,他的靈魂是沒有找落的。

一個人如果只能獲得學術上的成績,我們肯定他的聰明有頭腦,但是如果他的行為舉止不道德我們依舊會譴責他。一個人學習成績差我們會包容他,但是一個人如果道德品質不佳,相信大家多數人都會譴責他。

可見道德教育要比知識教育重要得多。我們評價一個人要公平客觀全方位的看待,知識文化水平高不代表著他人品也非常好,像王永強這樣的北大博士後相信社會上大有人在,自己享受了榮華富貴,就忘了在家裡還在受苦的爸爸媽媽,根本不懂得感恩和知恩圖報。

同時,學習成績差也並不代表著這個人他人品不好,相反他可能更懂得知恩圖報。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並不代表人家的三觀不正,可能是由於自身原因,還有方法不到位導致學習能力欠佳。

但是有正確的三觀,通過日後的努力提升,相信這樣的人也會擁有自己的一番事業,不以成績論英雄應該是我們這個社會秉持的態度。

一個人成功與否要學會從多角度衡量。學習成績不好我們通過努力可以追得上來,但是如果人品不好自己又不知悔改,可沒有良藥醫治。

父母含辛茹苦培養出的北大博士後,去了日本和美國留學見了世面後竟然拒絕和家人往來,見母親的最後一面,可見這個王永強他簡直是鐵石心腸。

從他的例子中,我們也應該反思我們如今的教育問題。一個人的成功不只是要求他去得好成績,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應該在學識和道德上都有一定的建樹,學識淵博道德上令人敬佩,這樣的人才能受到大家的認可。

相關焦點

  • 北大博士後出國留學20年未與家人聯繫 病危母親想見他最後一面
    母親郭巧娣卻一直有一個心結,她希望能夠再見到自己的小兒子王永強最後一面,1999年,王永強從北京大學博士後畢業後出國,自此與家中再無聯繫。77歲的郭巧娣因為病重,已經躺在家裡的床上幾周的時間了,床邊放著一個氧氣瓶,不時地為她提供著氧氣,因為嚴重的腎病,醫生告訴郭巧娣的家人,她已經進入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 那個拒絕北大教授,卻堅持留在美國做服務員的數學天才,現狀如何
    1984年夏,代數專家莫宗堅受邀來到了北大講學,由於莫宗堅正研究的雅克比猜想,正是張益唐渴望去做的,因此張益唐被推薦給了莫宗堅,次年,在北京大學校長丁石孫的推薦下,潘承彪中作為公派自費赴美留學,於是張益唐便跟著莫宗堅到了美國普渡大學讀博士。
  • 你已經和很多人見完了此生最後一面
    某大學發了一個通知:「原則上學分已修滿,無重修、無考證需要的同學不返校。個人相關物品,屆時有老師和同學一起幫忙整理,並統一由學校出資郵寄。因此,無學業需要的同學不返校。」4月19日,網友「掟吶兮曖」說: 今天之後,我沒有外公了。我三年沒有回四川了,因為疫情,今年春節退票沒有回成都,結果連外公最後一面也沒見到。外公去世讓我想到了很多,其實好多人都跟我外公一樣,我們已經見過了這輩子最後一面,只是當時不知道,也沒好好告別。
  • 在押犯特許被允許見母親最後一面 北京首例(圖)
    該男子看上去神情悲傷,站在旁邊的一中院法官王奕告訴記者,男子叫劉某,是在押的刑事案件被告人,他母親因病去世,一中院特許他到醫院和老人遺體告別。  劉某到來之前,他家人和親戚已在門口等候多時。劉某的孩子不滿兩歲,他愛人逗孩子玩的時候說:「你爸爸一會坐著警車就來了,特威風。」據劉某愛人介紹,老太太身患多種疾病,在神志不清的時候,惟一記得的就是劉某,臨終前還伸著手指讓她「救」劉某。
  • 北大校長誠摯邀請,卻被「美國洗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拒絕,最後怎樣
    在北大的學習中,張益唐遇到了自己的恩師丁石孫。這位恩師當時還是數學系的主任,對張益唐十分看重。同時,這位恩師也在張益唐研究幾何大學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深度培養張益唐的數學天賦,恩師丁石孫更是把張益唐推薦給美國普渡大學代數專家莫宗堅。隨後,派遣張益唐美國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 「你已經和很多人見完了這輩子最後一面」
    在這個畢業季節,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特別傷感:「高考前最後一次語文課,老師聽寫,聽寫的是全班人的名字。老師說了一句話:『考完試,這輩子,這個班,基本是聚不齊了。』那時候,我不太懂這句話的含義。我從來沒有想到,原來今年1月放寒假時,我就已經和很多同學,見完了這輩子最後一面。」網友「桑梓之下」說:「之前在圖書館看到一個男生,經常坐在圖書館靠牆的走廊裡,每次去衛生間出來時總能看到他……他的筆記本超級乾淨,字也很好看。
  • 慘案 ¦ 北大留美博士被父親砍死,一生被親情勒索榨乾,最後也沒能逃出魔掌
    本文轉自:北美留學生日報昨天,日報跟蹤報導了北大博士後赴美失聯二十年,母親臨死之前想見一眼,竟遭拒絕,只留下一句:勿擾。結婚之後,兩人決定一起赴美留學,趙慶香申請的是化學專業,村裡的人都很看好這個女孩兒:「說是研究抗癌藥的,出事兒前剛有進展,沒想到人就走了。」趙慶香被殺時,才32歲,邊在美國求學邊做一些研究工作。
  • 你已經和很多人見完了這輩子最後一面
    7/13「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其實…很多人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時候,你們已經見過了此生最後一面。你知道,娘心裡是什麼滋味呀!季羨林聽到這兩句話,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後來,他寫了著名散文《永久的悔》:「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 留美博士留在美國:中國佔92%,排名世界第一
    紐約時報報導,各國留美博士留在美國發展的,中國佔比最高,達到中國留美博士總人數的92%,這個比例達全球留美博士第一,第二名為印度,佔比81%,然後是加拿大、德國和臺灣地區。在數學界取得的成就的北大許晨陽,全球赫赫有名。可是回國發展6年後,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辭去了北大數學系教授的職務,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從事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 留美博士回國看牙驚嘆:碾壓我的美國牙醫
    再比如,一位在美留學的中國女生,生病昏迷前講得最後一句話竟然是「不要叫救護車」,原因是高昂的帳單費用……這兩天,又有一位留學歸國的博士感受到了祖國醫護人員的高超技藝……12日,微博ID為「@屠龍的胭脂井」發布一條帖子講述自己在北京看牙的美好體驗,「北大口腔醫院的醫生簡直是神醫,全面碾壓我美國的牙醫
  • 我們的最後一面早就見完了.
    >「世界很大,幸而有你」世界很大,幸而有你。大家都在裡面討論著,後來一位同學發了一條消息,他說:「真沒想到,我們的最後一面居然早就見完了。」班群突然就安靜了,半天沒人發消息。原以為還能再見幾面,再多聽幾句他的囑咐,卻沒想到,最後一面早就見完了。真正的告別總是出人意料,很多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是在某個平淡無奇的日子裡,穿著一件普通的舊外套,像往常一樣出門後,便再也沒有回來。就像那輛公交車上的人啊,沒誰想過永別。只是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裡,做了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 遺體火化前親友見最後一面 殯儀館稱「有煞氣」不給看
    當時道而來欲與死者遺體做最後告別卻未能如願的上百名親友悲痛欲絕……25日下午,記者來到成都市金堂縣殯儀館,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天,但在殯儀館的廣場上,死者的幾十名親友依然沒有離去,還在等待殯儀館的說法。遺體好好的送到殯儀館停屍房冷凍,在火化當天,殯儀館工作人員卻以「屍體有煞氣,臉變形了,還流水」等理由,阻止親屬見死者遺體最後一面。
  • 找到後只送病危母親冷冷7字!光芒外表也有藏不住的傷...
    比如,最近幾天備受備受關注的「病危母親尋北大博士兒子回家記」,引發了一場關於孩子和父母之間恩情的大討論。年邁的父母面對著鏡頭,無奈的說出自己臨終前的遺願——臨死之前見兒子最後一面。並且當被問及是否會回家見母親最後一面時,王永強只說了7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一時之間,網上炸開了鍋。
  • 胡雅楠——留美博士媽媽與你暢談幼兒英語啟蒙
    前兩天,賴世雄老師,一場教你如何學英語的直播課,是否已經開啟了您的英語學習大門。相信正在學習英語的寶媽也不少,不少媽媽表示,現在開始學習英語,有很大的原因是想在家中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媽媽也能引導孩子學習。
  • 10歲上高中,13歲拒絕北大,20歲博士畢業,神童如今怎樣了?
    導語:10歲上高中,13歲拒絕北大,20歲博士畢業,神童如今怎樣了?很多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家長就告訴孩子,好好學習,將來考北大清華。很多孩子對北大清華還沒有什麼概念的時候,就有了一個信念,自己將來要考北大清華。北大清華是我國最好的兩座大學,是很多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為了考上它,很多學生都在努力拼搏著。但是卻有這樣一位神童,他10歲上高中,13歲拒絕北大,20歲博士畢業,他就是孫天瑞。
  • 博士後王永強,本是一家人的驕傲,為何拒絕回國探望病危母親?
    博士後拒絕探望病危母親父母作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僅給了我們生命,更為我們鑄造了人生的避風港。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曾說過: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字字誅心、感人肺腑,將我們和父母的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
  • 博士後20年不聯繫家人,拒見77歲病危母親,背後有何隱情?
    世界上沒有什麼恩情能比得上父母的生育和養育之恩,是父母賜予我們生命,我們才能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上,看見陽光,呼吸空氣,感受生命的美好和陽光的溫暖。父母是我們的造物主,生育之恩大於天,於是有人就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即使被父母殘忍的對待也不應該心生怨恨,與父母的養育之恩比起來,什麼事情都是小事。但凡兒女不孝順,眾人都能群起而攻之,於是,父母的生育之恩就成為了比貧窮更難擺脫的枷鎖。
  • 放牛娃成了北大博士,但「我還是沒有能力讓母親安享晚年」
    第二年春天,母親在外婆家聽說了我的事情,非常痛心。尤其是聽到有人說我考了全鄉第二名之後,便義無反顧要讓我重新走入課堂。一開始,村裡人還是很「小心」,還跟我說:「你媽媽會不會拐走你,要賣了你呀?」我無所適從。外婆家離我家有20多公裡,那一次天正在下雨,母親一直冒雨走來找我,卻遭到村裡人的白眼。
  • 北大博士後出國20年無音信,病危母親盼最後一見,他為何如此冷漠
    最近這兩天,都在關注一位名叫王永強的北大博士後。對他的關注,除去博士後這個令人羨慕的身份外,更多的是關注他是否能夠出現。據媒體報導,這位名叫王永強的北大博士後,出國20年都未曾與家人聯繫。目前他的老母已經病危,非常渴望能夠見他一面。在眾多網友的努力下,有人在美國找到疑似失聯的王永強。然而就在各路媒體爭相希望與他取得聯繫時,這位博士後再次失聯了。
  • 為幫乘客見母親最後一面,青島機場員工撥上百個電話改籤機票
    為幫乘客改籤機票,青島機場工作人員撥打了上百個電話,最後成功幫助乘客及時回家探望了病危的母親。日前,受助乘客給青島機場送來了感謝錦旗,感謝青島機場的真情服務讓其見了母親最後一面。3月8日,李先生因母親病危緊急乘機回國,受疫情影響,中轉青島時未能趕上飛往瀋陽的聯程航班。焦急的李先生找到了青島機場值機主任櫃檯尋求幫助。當班班長紀曉了解情況後,一邊安撫李先生的情緒,一邊立即著手聯繫改籤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