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黨旗紅】向總書記承諾:一生只做一件事 中哈邊境線上的夫妻...

2020-12-13 東方網

原標題:【邊疆黨旗紅】向總書記承諾:一生只做一件事 中哈邊境線上的夫妻哨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位於阿爾泰山西南邊緣的國境線上,被稱為「西北邊境第一團」,一條阿拉克別克河橫亙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之間。被譽為「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軍武哨所就坐落在這裡。哨所的男主人叫馬軍武,是一八五團水管所職工,女主人叫張正美。1988年以來,馬軍武夫妻二人克服艱苦的生存環境,忍受寂寞,以哨所為家,風雨無阻地在邊境線巡邊、守水、護林。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988年4月,阿拉克別克河發生特大融雪性洪水,一八五團用以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龍口被衝垮,按照國際慣例,如果任憑界河改道,界河以東、自然溝以西55.5平方公裡國土將劃鄰國所有。一八五團和第十師兄弟單位幹部職工連續奮戰16個晝夜,終於將堤壩的巨大潰口攔堵,讓河水重歸故道,保住了國土。年僅19歲的馬軍武作為兵團民兵,參加了這次驚心動魄的保護國土的戰鬥,護土守邊的思想種子在他心底萌生。那次洪水後,一八五團決定在這裡增設一名民兵骨幹常年駐守桑德克龍口,監測水情、河道,守護堤壩,巡視界河。馬軍武毅然選擇留下,成為這個哨所的第一個護邊員。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從那時起,邊境線上多了一個身影,登12米木質瞭望塔俯瞰邊境、觀察分水閘、看水、牽著狗在巡邊路上巡邏……這是馬軍武每天要做的事情。巡邊孤獨,幾乎數月見不到人,實在寂寞難耐,馬軍武就去樹林裡轉轉,吼上兩聲。巡邊路長,馬軍武帶著幾個饃饃,餓了啃幾口,渴了喝幾口河水。冬天饃饃被凍的硬邦邦,一咬一口冰碴子,馬軍武一口饃饃一口雪往下咽。軍武哨所位置偏僻,自然環境也很惡劣。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馬軍武展示用來防止蚊蟲叮咬的「裝備」。在這裡生活的人都說,一年可能會「死」四次:春天被洪水嚇死,夏天被蚊蟲咬死,秋天被風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凍死。夏季,這裡作為世界四大蚊蟲聚集地之一,一種名為「小咬」的蟲子肆虐,能將牲口咬死,巡邏時為防止叮咬,馬軍武會用一塊在柴油中浸過的紗布頂在頭上,臉上時常被燒得火辣辣;冬季,氣溫近零下40度,狂風暴雪頻發,冰雪封路長達半年,與世隔絕。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困難與戍邊守土相比,馬軍武說:「困難總能克服,邊防線總要有人來守,界河總要有人看。守住了界河,就是守住了國土!」「割不斷的國土情,難不倒的兵團人,攻不破的邊防線,摧不垮的軍墾魂。」這句話根植在馬軍武心中,成為他不變的初心。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990年,經人介紹,張正美與馬軍武相識,1992年1月,張正美嫁給馬軍武,搬到了軍武哨所,從此馬軍武的哨所生活中多了一個陪伴的身影。但對張正美來說,她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擔憂。「每到春季,界河常會出現險情。」張正美說。1995年5月,界河發生汛情,衝垮了上遊一棵大樹,大樹橫插在堤壩的麻袋上,不僅容易旋走麻袋,還會堵塞河道,隨時有決堤危險。馬軍武劃著一個由3個輪胎製作成的簡易皮筏子前去處理汛情,一個大浪衝來,皮筏子被掀翻了,馬軍武不見蹤影。這些都被張正美看在眼裡,來不及多想,她沿著河道向下遊跑去,邊跑邊喊馬軍武的名字。「我只想他活著。」回憶起當時的險情,張正美哽咽了。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幸運總會眷戀無私付出的人,水性極好的馬軍武在一處水流較穩處拽住岸邊的樹枝遊上了岸。看著眼前的馬軍武,張正美悲喜交加,撲到他懷裡嚎啕大哭,馬軍武拍著妻子的後背說:「我回來了,沒事了,沒事了。」類似的險情已經記不得經歷過多少次。諸多的困難和挫折,張正美想過離開,但丈夫的堅韌影響著她。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是愛人用堅強的臂膀為我撐起,每當我堅持不了要倒下時,他都用那雙有力的大手緊緊拉著我。既然不能走,咱們就快樂堅強的生活,守好祖國的邊防和國土。」張正美說。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而在馬軍武心中,妻子無怨無悔的支持和陪伴是他堅持的有力支柱。一個人難忍寂寞,兩個人的相依為命,讓他們戍邊守土的初心更加堅定。性格內斂的馬軍武很少將「愛」掛在嘴邊,一年婦女節,已經在外開會21天的馬軍武給張正美發了個簡訊:「老婆,節日快樂,辛苦了!想你的老公。」看到這些,張正美哭了,「他從來不說漂亮話,這次是真的想她了,想家了。」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近年來,軍武哨所的條件逐漸改善。2006年,新哨所建成,兩人告別土坯房,幾個月後新哨所通電;2008年,新的20米瞭望塔建成,可以看得更高更遠;2010年,軍武哨所前通了水泥路。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2015年,軍武哨所前的院子建成了「中華」字樣。隨著一八五團對紅色旅遊資源不斷開發,西北邊境第一連、軍武哨所、抗洪守土紀念館等景點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哨所也成為了遊客來這裡的「必遊之處」。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巡邊之後,馬軍武經常在哨所旁的抗洪守土紀念館向遊客義務講述抗洪守土故事、宣傳邊境管理法規、弘揚兵團精神。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2017年,軍武哨所配備了新一批護邊員,從此,兩個人的相依為命變成一群人的守護。在馬軍武夫妻帶領下,軍武哨所創造了31年來從未發生一起違法邊防政策和涉外事件的記錄。「有我們一八五團的人民在這裡,請祖國放心,一定會安全!」馬軍武說。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每天清晨,馬軍武夫妻倆會將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升起在祖國的邊防線。2010年7月1日,馬軍武加入中國共產黨。2013年7月1日,張正美也成為黨員。宣誓入黨當天,站在黨旗前,馬軍武親手為張正美戴上黨徽,「好光榮!」張正美激動地說。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從此,一年四季,黨徽一直戴在兩個人胸前。「入黨是我們一直的夢想。以後更要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馬軍武夫妻說。一八五團水管所黨支部書記劉新亮評價馬軍武夫妻,「馬軍武夫妻兩人在軍武哨所任勞任怨,在平凡又特殊的崗位上始終堅守,發揮著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更體現了兵團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成為黨員,兩人更加積極,做好巡邊、守水、護林本職工作的同時,對身邊群眾也更熱心相助。「以前,守邊護邊是因為熱愛這片土地;現在,更多的是對黨和政府的感恩。」馬軍武說。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2014年4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視察工作。馬軍武作為駐守在邊境一線的兵團民兵受到了總書記接見,他匯報了自己和妻子堅守在軍武哨所屯墾戍邊26年、建設夫妻哨所的故事。總書記感嘆:「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們。」在馬軍武心裡,這讚美並不僅屬於他,而是屬於整個兵團人。發言最後,他鄭重向總書記承諾:「請總書記放心,我會一生一世在哨所守護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如今,馬軍武夫妻的故事漸漸被人們熟知,經常會有遊客認出馬軍武,熱情地拉著他合影。「導遊特意介紹了你的故事,為祖國戍邊,非常偉大!」遊客向馬軍武豎起大拇指,每當這時,馬軍武只是靦腆地笑笑。在他看來,自己做的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把分內的事情做好。而這些「分內」的事情,他與張正美要繼續堅守著。(圖片/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文字/中國網記者 吳佳潼)

相關焦點

  • 【邊疆黨旗紅】黨建已成新疆企業經營發展中靚麗風景
    【邊疆黨旗紅】黨建已成新疆企業經營發展中靚麗風景 原標題:   邊疆有為系列——  天潤乳業黨委副書記梁春英介紹公司黨員幹部在企業發展中的帶頭作用。楊曉波 攝  新華網北京7月5日(楊曉波 汪亞)哪裡有黨員,哪裡就有黨組織覆蓋。
  • 陳省身: 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只上過一天小學。8歲那年,陳省身才去浙江秀水縣城今嘉興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可那天下午放學時,不知什麼緣故,老師卻用戒尺挨個打學生的手心。陳省身雖然因為老實沒挨打,可這件事卻對他刺激太大,從此便不肯再邁進小學校門一步。第二年他考入中學,4年中學之後,於15歲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本科。在南開,陳省身先生做出主修數學的第一次選擇。
  • [我為祖國守邊疆] 棉大衣、氈筒鞋,陪他走了36年護邊路!
    [我為祖國守邊疆] 棉大衣、氈筒鞋,陪他走了36年護邊路!託合塔爾汗套上大衣說:「這是我18歲決定去當護邊員時,媽媽找了三公斤棉花給我做的;這雙氈筒是政府給發的,暖和又結實。」託合塔爾汗是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中哈邊境線上一名普通的護邊員。1984年,剛滿18歲的託合塔爾汗,第一次騎馬跟著父親阿合孜爾巡查邊境線。「一走到那條邊境線上,父親就嚴肅起來,一句話也不說,停停走走、來回巡望對面的草地山坡。」
  • 通訊:活躍在中蒙邊境線上的民兵騎兵隊
    邰芳 攝中新網阿拉善12月25日電 題:活躍在中蒙邊境線上的民兵騎兵隊作者 李愛平 邰芳「我對這片領域基本是了如指掌,哪個河道、哪個方向、哪個點位有什麼特徵,我都一清二楚。」25日,西尼夫興奮地說道。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阿左旗唯一一支活躍在中蒙邊境線上的民兵騎兵隊。圖為阿左旗烏力吉蘇木駝峰應急民兵排。 邰芳 攝上世紀60年代就加入了阿左旗烏力吉蘇木駝峰民兵隊伍的西尼夫,如今古稀之年的她還是會騎上摩託車,在中蒙邊境線拿著望遠鏡查看動態。她說,「現在兒子、兒媳接了我的班繼續守土戍邊。
  • 梅貽琦: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就了一所世界頂級學府
    在清華的歷史上,共有21任校長,這些校長不僅自身德高望重,更是在清華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其中,梅貽琦是當之無愧的清華歷代校長功勞之首,也是清華歷史上擔任校長時間最久的一任校長。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清華大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是他奠定了清華大學的校格,真正讓清華大學向世界名校邁進。正是他,造就了清華大學。
  • 一生只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野心」
    對,就是那個報告時全程飆英語,向全世界分享自己「雜交水稻」夢想的耄耋老人。一份知名的外媒雜誌刊登文章,說袁隆平個人的品牌價值已達到數千億。他用佔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被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宇宙中還有一顆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他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驕傲。
  • 青澤:像日本匠人一樣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期貨交易中,如果你沒有自律和專注這兩種特質,要麼沉淪毀滅,要麼在絕望中學會這兩個品質,鳳凰涅槃。  一生只做一件事:  學一套體系,跟一個老師,專注於一種簡單的工具和方法,著眼於風險可控的利潤。像日本匠人一樣一生只做一件事,庖丁解牛,唯手熟爾。
  • 河北省平泉市:築強堡壘樹先鋒 脫貧攻堅黨旗紅
    2016年以來,河北平泉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把扶貧開發與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承德市委提出的脫貧攻堅黨旗紅活動為抓手,積極探索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兩手抓、雙推進的有效之路,為全市實現率先脫貧、高質量脫貧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凝聚了同頻共振、深度融合的組織力量,體現了平泉特色、抓出了平泉經驗。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徐霞客壯麗的一生為旅行家做了完整定義,我們再次講述徐霞客的故事,挖掘前所未知的史料,以他的事跡紀念「中國旅遊日」。今天倡導學習徐霞客,不是要人人成為徐霞客,而是要學習徐霞客精神,領悟旅遊真諦,在「宅風」日盛、動動拇指即妄談是非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地提倡外拓意識、踐行精神、實幹態度,從實踐中汲取更充實的營養。題記:途窮不憂,行誤不悔。
  • 這對教師夫妻紮根邊疆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 萬裡邊疆教育行
    70年來,我國邊疆地區的教育同樣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湧現出一大批長年紮根邊疆學校的優秀教師。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教育報刊社從6月初開始啟動「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萬裡邊疆教育行」大型融媒體報導活動,組織骨幹記者,分9路出發,深入全國9個陸上邊疆省份,走進一所所國門學校,與長期紮根邊疆的教師面對面交流,體驗他們在邊疆的生活,感受邊疆教育發展的巨大成就。
  • 千裡單騎走邊疆 童心向黨愛國行
    編者按:日前,白山市渾江區三道溝鎮明德學校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遼寧省丹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白文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他一人單騎走邊疆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一生只做一件事
    也就是說,人的一生很難只做一件事。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此人真正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是陳岱孫,26歲成為哈佛博士,28歲成為清華院長。那麼,陳岱孫是如何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關於陳岱孫還有哪些傳奇故事?其實,關於陳岱孫所有的事情還要從他出生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著他將來的與眾不同。
  • 十八年辦學經驗:孩子,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學校、老師、學生也一樣,要有成就,就需要不動,一生做好一件事足以。 (1)人,最難修煉的不是熱情,是耐性,找一件喜歡的事很簡單,找一件能耐心做一輩子的事卻難。正當他把所有設備都買來,也把茶葉的進貨渠道都談好,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短視頻直播的風口又來了,得,又準備去當網紅了。 表面上看,這孩子活得風風火火、瀟瀟灑灑,每天都有正經事在忙。人脈也多,三教九流全認識。
  • 【領航新徵程】山南市邊境鄉村建設見聞:邊境線上的山鄉巨變
    記者 楚武幹 劉楓 攝從「地窩子」到「小康房」,牧民群眾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由此實現了歷史性飛躍,折射出的是高原邊境線上正在深刻發生著的山鄉巨變。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土地,更離不開鄉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是破解鄉村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
  • 邊疆黨旗紅|永德村脫貧小記
    六大河流中,黑龍江由北向南一路蜿蜒而下,與輾轉東去的松花江在北緯47°、東經132°處相匯。兩江交匯之處,水流經年累月衝擊形成的一塊三角平地,就是綏濱縣。松花江畔的綏濱縣城。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在綏濱縣永德村採訪發現,這個小村莊已於2018年底整村脫貧出列,箇中經驗亦可窺見綏濱縣的發展歷程。老書記做了三件事永德村有640戶1841人,是綏濱縣第一大村。細數村裡多年來的發展,成績離不開永德村的3位書記。
  • 雲南省公安廳黨委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人民警察隊伍授旗時...
    雲南副省長、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任軍號主持會議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人民警察隊伍授旗時重要訓詞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更加堅定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不斷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切實築牢雲南邊疆安全穩定屏障,更好地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職責使命。
  • 一生只做一件事,挑戰不可能
    他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如此描述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挑戰不可能,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壹  長在上海 突遭變故  「我出生在如皋,長在上海。」李昌鈺的父親李浩民是民國中後期如皋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擁有如皋近一半的土地。四歲那年,李昌鈺跟隨家人來到上海,家族從事石油和糧食的經營。
  • 女孩必讀繪本02:《花婆婆》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件讓世界更美麗的事
    故事從主人公還是一個小女孩開始,講述了其一生,追尋和傳播美麗的故事。花婆婆本名叫魯菲絲小姐,當她成了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婆婆時,她告訴小朋友們,許多年以前,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她曾經答應過爺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去很遠的地方旅行,第二件事是住在海邊,第三件事是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 職人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日語中有兩個詞專門用來形容職人:一個是「一生懸命」,即把一生都貢獻在所從事的職事上,是其敬業精神的寫照;一個是「一筋」(類似於中國話裡的「一根筋」,但卻不含貶義),即專注於一道一藝,從一而終,決不變心。因此在日本,「職人」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