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之美:最深的感情,卻能用最短的話來傳達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日本的俳(pái)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詩,

整首詩只有17個音節,

周作人說類似中文的六七個字。

1920年代傳入中國後引起眾人模仿,

最出名的就是冰心的《繁星》《春水》。

「即使在京都,/聽見杜鵑啼叫,/我想念京都」,

「母親總是先把/柿子最苦的部分/吃掉」,

最深的感情,卻能用最短的話來傳達。

去年,臺灣詩人陳黎及其太太張芬齡,

翻譯了日本最著名的兩位俳句大師的作品,

《松尾芭蕉俳句300》《小林一茶俳句300》,

這是日本俳句第一次以如此完整的面貌在中文世界裡面世。

一條攝製組去臺灣花蓮拜訪了陳黎,

請他講了講俳句之美,

並且重溫了兩位日本俳句大師的傳奇人生。

口述| 陳黎編輯| 倪蒹葭

俳句起始於16世紀的日本,由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國際化」後經常排列成三行。它是非常能夠代表日本人民族性的一種詩歌形式,直到現在,還是廣為日本人喜愛。

法國作家羅蘭·巴特說俳句是「最精煉的小說」。它像短刀一樣,一刀刺入,驅散陳腐的空氣,劃開亮麗的美感。

海暗了,

鷗鳥的叫聲

微白

——松尾芭蕉

一枝,即讓

京都的天空成形——

啊,梅花

——小林一茶

中國最早翻譯和介紹日本俳句的是周作人,錢理群說,周作人正是從俳句「進入了日本文化的殿堂」。

除了5-7-5的音節限制,俳句還有一個「季題」限制:每首詩中都要有一個代表季節的詞。可以直接是春、夏、秋、冬的字眼,也可以是代表這個季節的植物、動物、日常生活、自然現象。

來了」,

第一音方出,

四野皆綠

之海浪蕩:

大島小島

碎成千萬狀

然而,像「春花秋月何時了」這種句子就犯規了,因為一首俳句裡只能有一個季語,這句詩裡季節出現了兩次。

江戶時代

俳句最早是從「俳諧連歌」發展而來,「俳諧」二字其實出自中國。《史記滑稽列傳·索隱》裡說,「滑稽猶俳諧也」。杜甫也寫過「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

所以俳句一開始其實是一種詼諧詩,迎合的是卑俗階層的趣味。俳句於16 世紀室町時代末期逐漸成為獨立的詩歌形式,至17世紀江戶時代進入其「黃金時期」。原本日本貴族中流行的是和歌,江戶時代市民階級興起後,大家即以俳句來取樂。

有一首江戶時代的著名俳句,作者已不可考,是一個典型例子:

偷人家妻子,

驚心動魄又美味,

有如吃河豚

松尾芭蕉的蛙俳

後來,俳句經過改造,俗趣的成分減少了,被提升為一種藝術,成為一種具有「閒寂趣味的詩」。

例如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那首《古池》,幾乎成了所有俳句的代表作:

古池——

青蛙躍進:

水之音

這首俳句不過直寫實情實景,卻充滿禪趣。古老的池塘,是一個永恆靜止的畫面,活生生的青蛙,突然撲通跳進水裡,火花就在這一動一靜之間交匯迸發出來。

松尾芭蕉還給自己的一輩子的愛人壽貞尼寫過好幾首情詩,其中一首是他在旅途中得知她去世以後創作的:

秋近,心

相親——四疊半

的小空間

他沒有直接寫自己對愛人的思念,而是寫自己與幾個門生聚在四疊半(意思是四又二分之一個榻榻米的大小)小房間裡吟詩、悲思的心情。言在此而意在彼,句短情長,充滿含蓄之美。

俳句短短十七個音節,換成漢字才六七個字,傳情達意,靠的主要是暗示,不是明說。就像夏目漱石說的,「今晚月色很美」,才是「我愛你」最恰當的表達。

川瀨敏郎插花,有著日式禪趣

俳句短小凝練的語言,描寫的是一閃即逝的景象,一剎那的情思,一個瞬間的頓悟。然而,一個瞬間以後,戛然而止。

這跟唐詩要靠起承轉合、用偶數的句子完整建構一首詩,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唐詩是偶數的美學,那俳句則代表日本民族那種奇數、畸零的美,wabi、sabi(侘、寂)之美。不求徹底和完整,而是透過殘缺和不完整,讓你自行去玩味體會。

旅途中的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俳聖」,是歷史上改造日本俳句的最關鍵的人物。他對俳句的貢獻是空前絕後的。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俳句藝術。

他出生於江戶德川幕府時代的伊賀上野,靠近現在的京都。那個時候的日本社會對外閉關鎖國,對內則奉行嚴格的封建階級秩序。

芭蕉是一個低級武士的兒子,13歲時父親去世,18歲開始做當地領主藤堂良忠的侍童,他從藤堂良忠那裡學會了「俳句」這種詩歌格式。

芭蕉庵裡的松尾芭蕉像

20歲左右,他就在京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俳諧詩集,聲名鵲起。那個時候,他還起了一個武士的名號「宗房」。但是兩年以後,他的主人去世,他離開了領主的家,等於放棄了走武士的道路,從此以後致力於俳句創作。

28歲的時候,他遷居江戶(現在的東京),35歲取得「俳諧宗匠」的資格,這個資格相當於一個職業技能執照。

唐朝的李白是他非常尊崇的詩人。他為了向李白致敬,曾經取過一個俳號叫「桃青」,「桃青」和「李白」形成一種對偶,前者指未成熟的桃子,後者則意為白色的李子。

他的俳句很多意象也來自於李白,例如李白寫過《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芭蕉寫的是:

無花,無月

獨酌——

無相親哉!

關口芭蕉庵

他對杜甫也很熟悉。37歲時,他離開繁華市區,到江戶的隅田川畔隱居,他把住處稱為「泊船堂」,出處就是杜甫的名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其實這時,芭蕉已經功成名就了,但是他對自己的詩歌創作還是不滿意,開始轉向禪宗,尋求突破。

隱居之後,他與附近臨川庵的佛頂和尚密切往來,並拜其為師學禪。他從未正式出家,但他習禪、剃髮、穿僧衣。禪和老莊哲學對他的影響日益明顯。

學禪之後,屬於芭蕉的俳風終於形成。最著名的古池蛙俳就是這時候寫出的。

川瀨敏郎插花

他的俳句反映了日本禪宗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侘」與「寂」。

「侘」是指安於簡樸,「寂」是指安於清寂,這與千利休藉茶道追尋的心境是相同的。

伐樹——凝視

殘餘露白的圓樹根:

今宵明月

川瀨敏郎插花,有著日式禪趣

芭蕉寫過一首關於《菜根譚》的俳句:

晨起雪紛紛,

獨嚼

鮭魚乾……

在大雪紛飛的寒冷早晨,獨自啃著鮭魚乾,也覺得別有一番滋味。芭蕉說,有錢的人吃肉,顯耀財力,而他對此棄而不取,寧願過一種清貧、閒適的自由生活。

芭蕉捨棄了很多塵世的享受。他原本有一個同居多年的愛人壽貞尼,37歲歸隱以後就和她疏離了。直到晚年,才把壽貞尼接到身邊,在芭蕉庵附近找了一個居所,安頓她和她的子女。

他從41歲開始,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長途旅行上。旅行是他的另一種苦修。

出一次遠門在江戶時代非常不容易,芭蕉每次都是徒步行走。「僅留紙衣一枚做寢具,雨衣一件,還有硯、筆、紙、藥等,加上飯盒箱,裹做一包,背在身上。即使空手,也已腿腳乏力,身上疲憊。步履遲緩,艱難備嘗。」

他最出名的一次旅行,是1689年由芭蕉庵出發,150天內步行了2400公裡,深入日本北陸,再折返西岸,南下至岐阜縣,寫了《奧之細道》這本遊記。

因為他的旅行範圍相當廣闊,有人懷疑他是德川幕府的間諜。

他很多最好的俳句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他通過徒步的旅途生涯, 極力追求新的俳風,回歸自然的閒寂意境:

但願呼我的名為

「旅人」——

初冬第一場陣雨

欲知我的俳句——

秋風中,

在旅途上過上幾夜吧

芭蕉一生活了51歲。1694年,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又出發旅行,在大阪染上了腹疾,終於在異鄉去世,臨終前還留下了最後一首俳句:

羈旅病纏:夢

迴旋於

枯野

小林一茶與松尾芭蕉相隔八九十年,是江戶時代後期的俳句大師。他不受任何俳句門派的限制,自成一家。

一茶1763年出生在信州柏原(今日本長野縣)。柏原是一個山地村莊,位於日本屈指可數的大雪地帶,土質貧瘠。在一茶出生的時候,柏原大概有一百五十戶人家,人口約七百人。冬天積雪比一個人還高,常常要度過長達三個月的陰鬱「冬籠」(冬日閉居、幽居)期。

一茶3歲時母親就病逝了。少年時候,他白天都在幹農活,晚上做草鞋。冬天大雪沒有農活的時候,他就在當地私塾讀點書,培養了基本的讀寫能力。

一茶和繼母的關係很不好,14歲的時候,養育他的祖母也去世了。為了避免和繼母衝突,父親讓十五歲的一茶一個人去了江戶(今天的東京),據說在寺院或診所工作。

在江戶時,他開始接觸俳句。27歲時,小林一茶很可能跟著松尾芭蕉的旅行遊記《奧之細道》也做了一次旅行,寫了一本《奧羽行紀》,但沒有流傳下來。在一茶那個時代,要獲得俳句詩人的資格,跟著芭蕉的遊記也遊歷一番是一個必要條件。

小林一茶舊宅

39歲時,一茶的父親去世,一茶返鄉。父親留下遺囑說,財產由一茶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平分,但是繼母堅決反對,一茶只好繼續他的流浪生活。父親去世後的幾年,一茶曾經幾次回鄉,想交涉父親的遺產,始終沒有辦成。

到50歲時,一茶下定決心回到故鄉柏原。遺產問題得到解決,家中屋子一分為二,一茶和弟弟各住一間。他終於結束了三十多年的漂泊生活。

52歲時,一茶才終於第一次結婚,「半百當女婿,以扇羞遮頭」。婚後他生有二子一女,卻都夭折了,妻子也染病早逝。

他自己罹患中風,第二次結婚,不幸失敗,又結了第三次婚。

六十四歲時,家遭大火,只能蝸居在貯藏室。去世時,唯一繼承了他的香火的小女兒,還在他第三個妻子的腹中未出生。

小林一茶一生寫了兩萬多首俳句。他一生悲苦的個人經歷,形成了他獨特的俳句風格,是一種樸素中帶著傷感,詼諧中帶苦味的生之感受。

母親總是先把

柿子最苦的部分

吃掉

倘若父親還在——

綠野上同看

黎明的天色

他悲苦的生涯,使他對眾生懷抱一種深沉的同情。他喜愛小孩和小動物,時時流露出純真的童心。

不同於松尾芭蕉對「風雅」的追求,小林一茶的俳句簡樸親切,淺顯易懂,具有一種童謠的風格,更能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共鳴。

流浪貓

把佛陀的膝頭

當枕頭

你指出這些梅花

是要我們出手偷嗎,

月亮?

一茶也留下很多詩追念37歲就病逝的妻子菊:

我那愛嘮叨的妻啊,

恨不得今夜她能在眼前

共看此月

秋日薄暮中

只剩下一面牆

聽我發牢騷

他給自己取俳號為「一茶」,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意趣有相通之處。在他的《寬政三年紀行》開頭說:信濃國中有一隱士,胸懷此志,將宇宙森羅萬象置放於一碗茶中。一碗茶,就是整個世界的縮影。

日本著名俳句學者、作者山下一海,曾經用一個字分別形容芭蕉和一茶,松尾芭蕉——「道」,旅行的道路,小林一茶——「生」,生活、生命的生。

他的俳句的確是生意盎然。他知道,「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但他又說,「此世,如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去年2月,花蓮發生了我此生遇到過最強烈的地震,最高達到6.4級。而且之後餘震不斷,短短四天裡面震了300多次。我跟太太都不敢呆在家裡面,只好驅車出門,以曠野為家,流浪了好幾天。

好不容易回到家,屋舍已經被震得亂七八糟。很神奇的是,我原先一直在找的一張英國作曲家普塞爾的唱片,不知道被塞到了哪兒,地震一震,居然給震出來了。

那天晚上收拾妥當以後,我把這張好幾年沒有見到的唱片放進音響。當它播出第一首歌《片刻的音樂》(Music For a While)時,音樂瞬間帶給了我們極大的慰藉。我整個人哭了,我想到了小林一茶的俳句:

在盛開的

櫻花樹下,沒有人

是異鄉客

音樂之美、櫻花之美,藝術之美,可以安撫人心,讓所有置身於美的國度的人變成同胞、家人,再沒有流離失所的困頓感。

地震之後,我就決定要系統翻譯整理小林一茶和松尾芭蕉的俳句,出版詩集。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們家兩個大人一個小孩,最早對「小林一茶」四個字有深刻印象的,是當年我七歲的女兒。

當時,她看我在稿子裡寫到這四個字,興奮地對我說:「啊,小林一茶我認識!」

我問她怎麼認識這個名字,她馬上跑去拿來一本繪本《窗邊的小豆豆》,翻到其中一章,標題赫然是「小林一茶」。她還當場背出了一首一茶的俳句:

雪融了,

滿山滿谷都是

小孩子

我的父母生長於日據臺灣時期,小時候總能在家裡聽到他們用日語交談。長大後我自己閱讀翻譯日本的詩歌,遇到疑難,都會請爸媽幫我解釋一下。這次翻譯一茶和芭蕉的俳句,我年近90的雙親,照樣成為我的顧問。

當時我們一起讀到這首俳句的時候,我心裡幾乎哭了出來:

父在母在

我在的——啊,

美如繁花之日

我和父母,三個人加起來將近240歲,還能夠在一起喝茶,分享詩歌,不只美如繁花,簡直比繁花還美。

兩三百年過去了,這些極短的句子還是輕易地就走上我們的心頭。

短小洗鍊是日本文學的特點。日本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其實也是由短篇小說連綴而成,中間穿插一些短歌,前後結構鬆散。這種結構短小的特點,從小說到詩歌,成為日本文學的一個傳統,俳句正是這一傳統的體現。

今天的日本人照樣在寫俳句,民間的俳句協會也會像松尾芭蕉一樣,每月出去遊玩採風,然後把感受變成俳句。

周作人1920年代就說過,俳句形式短小,其實特別適合現代人的抒情需要。「現在我們沒有再做絕句的興致,這樣俳句式的小詩恰好來補這個缺,供我們發表剎那的感性之用。」

我們現在寫俳句,不一定拘泥於它17個音節的形式。就像拿起手機發個簡訊一樣,利用文字、語音,記錄一剎那的靈光,傳遞出一種讓人眼睛一亮的內涵,也能豐富每日的生活。那我想,每一個人從今天開始,都能成為一個新時代的俳句詩人。

特別鳴謝董璐

題圖來源於攝影師@pere_peri_peru_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日本俳句之美:最深的感情,用最短的話來傳達
    「即使在京都,/聽見杜鵑啼叫,/我想念京都」,「母親總是先把/柿子最苦的部分/吃掉」,最深的感情,卻能用最短的話來傳達。言在此而意在彼,句短情長,充滿含蓄之美。俳句短短十七個音節,換成漢字才六七個字,傳情達意,靠的主要是暗示,不是明說。就像夏目漱石說的,「今晚月色很美」,才是「我愛你」最恰當的表達。川瀨敏郎插花,有著日式禪趣俳句短小凝練的語言,描寫的是一閃即逝的景象,一剎那的情思,一個瞬間的頓悟。然而,一個瞬間以後,戛然而止。
  • 日本最偉大的俳句詩人,走在奧之細道上
    俳句是日本古典詩歌形體最小的一種——分上、中、下(五、七、五)共17個音組成。要求必須有一個「季語」,就是要求必須出現一個能代表季節時令的詞語並且只能有一個,如春夏秋冬,松梅竹菊等等。作為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詩,日本俳句最是出奇和簡單,在極盡短小的篇幅內,滿是剎那間靈性的爍光,餘韻儘是禪意。
  • 《風雅俳句:正是麥秋時》:感受俳句的美
    如果讓你用最少的詞表現最意蘊深遠的內容,你會想到什麼?七言絕句?五言律詩?還是三行小詩? 日本有這樣一種傳統古詩——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是世界文學中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 昕餘傳媒|讀書創造美!俳句之詩意生活!
    看到陳黎老師在百草園分享詩歌俳句,感動不已。分享給大家:來自無錫慢生活。新加坡絕對沒有,真的沒有。詩人陳黎,臺灣花蓮人,被視作「當今中文詩界最能創新且最令人驚喜的詩人之一」。12月10日晚7點,陳黎老師攜新書做客百草園書店南長店,與書友們共聚一堂,圍爐話詩。
  • 俳句的魅力:淺析松尾芭蕉俳句的藝術特色
    我個人比較喜歡松尾芭蕉,讀這本書的時候,反覆讀過他的俳句,發現他不愧是俳句的集大成者,俳句非常有個人特色。下面我就來分享下俳句的魅力,以及松尾芭蕉俳句的藝術特色。俳句:日本民族獨特的詩歌俳句是日本文學的獨有形式,它是世界上最短的詩,發軔於室町時代(1336-1573)中後期,大概是我國的明清時代。古時候,俳句稱為俳諧,公認的鼻祖是山崎宗鑑和荒木田守武,因為是他們將俳句從連歌中分離出來,並且制定了格式。
  • 世界上最短詩句.物哀,幽玄,枯寂.
    俳句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短的詩,整首詩只有17個音節,周作人說類似中文的六七個字。安德烈·貝勒沙爾曾言「俳句是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法國作家羅蘭·巴特稱其是最精煉的小說。欣賞俳句,自然聯想到日本物哀,幽玄,空寂的美學。這種寂滅即是美到極致,幻滅間的那抹光亮最耀眼。
  • 俳句雖短,卻意味深長 | 枯淡,閒寂,幽玄……
    俳句因為篇幅的極少,必然需要情感的高度凝練。在最短的時間中,通過文字的閱讀,在腦海中呈現枯淡,閒寂,幽玄……。俳句與中國詩詞的不同正是在於作者的「一念之間」。這一念是作者生活的細微之美,是自然中的隨性歡喜,是內心尋覓的歸依。俳句的意境終是殘缺與遺憾的。它永遠無法充分表達,作者與讀者都共同面對更多沒有說完的話,與沒有訴完的情感。然而,人間情愫,人生一世,不正是如俳句一樣嗎?
  • 俳句之美:那麼短的句子,那麼長的情感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俳句之美:那麼短的句子,那麼長的情感關於美的句子。大原月朦朧,孤蝶翩來飛。——內藤丈草山谷明月光,流螢皆彷徨。——原石鼎花影婆娑欲踏踩,懸崖櫻樹月色明。——元石鼎
  • 俳句大師的中國情結——有馬朗人俳句中的人生觀
    自2016年8月加入天為俳句會後,我通過每月例會上與有馬先生的交流,以及在「有馬朗人研究會」上研讀有馬先生俳句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有馬先生的俳句,特別是關於中國的俳句的理解。同時,透過這些作品,我也對有馬先生的人生觀有了粗淺的了解。這次我與王玉紅老師一起嘗試用俳畫的形式將有馬先生的作品呈現給更多讀者。
  • 背景資料:日本俳句
    他又致力於俳諧,祥細制定俳諧格律,自號「俳諧中興之祖」,門流滿天下。朝廷曾於慶長三年(1598)賜號「花之本」(自鎌倉、室町時代以降,日本政府授給最佳連歌師的稱號,一個時代僅限一人),許為「俳諧宗匠」,後人將宗鑑、守武和他並稱「俳諧三祖」。  簡單地說,貞德認為「俳諧就是每句皆用俳言詠成的連歌」。所謂「俳言」,就是指不為古來和歌或連歌所採用的俗語和漢語。
  • 淺談日本的俳句
    熟悉中國傳統詩歌的讀者都知曉,在中國古代格律詩中,最短的是絕句,而其中五絕更是短制,五言(字)一句,全詩四句,共二十字。但人們恐怕不太知道,世界上還有比中國五言絕句更短的格律詩,那就是流傳至今的日本傳統古詩——俳句。
  • 日本俳句|用最少的文字,講最深情的故事
    因此他的俳句直視生活、直視人生,呈現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貧窮孤寂,甚至是都市底層的生活。生之磨難,教會了他苦中作樂,自嘲以對。母親總是先把柿子最苦的部分吃掉中秋之月——她會爬向我的餐盤,如果她還在我那愛嘮叨的妻啊,
  • 很少見到的俳句之美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類似於中國的絕句,俳句大多有「禪」的意味,並與侘寂、幽玄等日式美學相通。俳句有很多要求,從句式、詞法到內容都很嚴格,就像絕句的詩譜一樣。但是我所能讀到的俳句,都是翻譯成中文的詩,原文的音樂之美存留無多。即便如此,依然有些詩句驚豔到了我。這裡選錄幾句:1.真美啊,透過紙窗破洞,看銀河。2.梅下一局棋,紛紛白雪遮黑白,兩人盡無言。
  • 徐志嘯 ║ 淺談日本的俳句
    本文作者復旦大學中文系徐志嘯教授在秋田大學演講「談中日文化交流」熟悉中國傳統詩歌的讀者都知曉,在中國古代格律詩中,最短的是絕句,而其中五絕更是短制,五言(字)一句,全詩四句,共二十字。但人們恐怕不太知道,世界上還有比中國五言絕句更短的格律詩,那就是流傳至今的日本傳統古詩——俳句。
  • 日本文化漫談:淺談日本的俳句
    原標題:淺談日本的俳句 熟悉中國傳統詩歌的讀者都知曉,在中國古代格律詩中,最短的是絕句,而其中五絕更是短制,五言(字)一句,全詩四句,共二十字。但人們恐怕不太知道,世界上還有比中國五言絕句更短的格律詩,那就是流傳至今的日本傳統古詩——俳句。
  • 日本詩歌只知道俳句?今天跟大家科普一下川柳!
    說到日本的詩歌,大家可能會想到長歌,短歌,亦或是俳句。尤其是俳句對於學習過日語的童鞋來說應該不陌生。 俳句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詩歌形式。因為全詩一共只有三句,並且僅用17個音節,以5 7 5的形態構成。
  • 北回歸線:倪志娟譯/日本俳句掠影
    感情的轉變,依次喚醒了一種平衡感與和諧感。他對他們幸福婚姻的回憶,一種被紅色的花所激發的情感,補償了一種現實,她妻子的死亡。精雕細琢的俳句聚焦於人與自然的交融,聚焦於它所創造的強烈的愛與美。這種俳句是一種帶著幽默、輕微的道德說教和一種哲學語調的「諷刺俳句」,更多表達了「事物的不協調性」而非他們的統一性,更經常地包含著變形和失敗,而非處理自然和諧的美,在下面的一首川柳中可以看到:當她哀嚎時用最尖利的聲音,丈夫妥協了。因為川柳更傾向於訴諸一個人的邏輯而非直覺,賴特的有些俳句可以被視為川柳。
  • 松尾芭蕉:你就是俳句,就是日本詩的代名詞
    在序言中,兩位譯者用明晰,甚至活潑的文字,分八小節,對松尾芭蕉進行了介紹,讀來有趣且內容堅實。經出版社授權,我們刊發此部分序言(其中四節)。 此書各章散文諸段落間,出現了五十餘首芭蕉的俳句以及十首曾良的詩,真是俳文並茂的豐美之作。元祿三年(1690)四月至七月,芭蕉入住國分山幻住庵,後寫成《幻住庵記》一文。七月下旬離開幻住庵,移居膳所義仲寺無名庵,至九月下旬。元祿四年(1691)四月,入住京都嵯峨去來的別墅「落柿舎」,至五月四日,寫成《嵯峨日記》。
  • 小宇宙,大趣味,三行俳句見眾生
    它們或纖巧輕妙,富詼諧之趣味;或恬適自然,富閒寂之趣味;或繁複鮮麗,富彩繪之趣味。俳句具有含蓄之美,旨在暗示,不在言傳,簡短精練的詩句往往能賦予讀者豐富的聯想空間。
  • 說到正岡子規,他是現代俳句的鼻祖,被稱為俳句詩人
    正岡子規的俳句·短歌各5個嚴選介紹有名的東西!說到正岡子規,現代俳句的鼻祖作為被稱作俳句詩人很有名吧。即使一時想不起來,大概沒有人聽過他吟誦的俳句和短歌吧。正岡子規的作品乍一看,簡潔到讓人覺得「誒,我只是將景色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