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原料探訪:藥用明膠多用製革廢料製成(圖)

2020-12-14 網易新聞


藥用明膠


藥用明膠原料:多為製革廢料

編者按:

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2012年,央視新聞頻道《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曾經報導過浙江等地的膠囊生產企業用工業明膠加工藥用膠囊的問題,節目播出之後,各級執法監督部門採取了大量措施,加強了對膠囊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也確實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與此同時,央視新聞頻道的記者在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對膠囊和明膠行業繼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膠囊企業已經不再使用工業明膠作為生產原料了,取而代之的是專門的藥用明膠。據了解,明膠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除了藥用膠囊會用到藥用明膠之外,還有我們平時吃的很多食品,比如糖果、酸奶等等,都會用到食用明膠作為食品添加劑,那麼,這些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明膠,到底是不是衛生,到底安不安全呢?

三銘膠業有限公司位於福建省霞浦縣牙城鎮,是國內一家大型明膠生產企業。福建三銘膠業有限公司原銷售部經理吳鳳娟告訴記者,他們廠年產明膠約3000噸,大多都是作為藥用明膠對外出售。

這種用於膠囊加工的藥用明膠呈淡黃色顆粒狀,看上去光鮮照人。據經理介紹,用來生產這種明膠的主要原料就是動物皮。

然而當記者來到原料庫房時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所謂的動物皮原料,不過是一些顏色深淺不一的碎皮子,這些髒兮兮的皮子被直接堆放在地上,從皮堆裡面滲出來的藍綠色的液體隨處流淌。

在原料庫房的一個角落,記者找到了一種外觀相對新鮮的皮料。這種碎條狀的皮料數量並不多,由於當地氣溫較高,一些皮料開始腐爛,上面爬滿了蟲子。

這名經理告訴記者,這種毛邊皮每噸售價4000元左右,而另一種藍綠色的碎皮子每噸才賣一兩千元,價格相差一倍多。他們廠每天生產十幾噸明膠,所需原料皮高達上百噸,根本不可能全部採用鮮皮作原料,即使有毛邊皮也是摻到藍綠色碎皮中使用。

記者來到漂洗車間,只見這種藍綠色的碎皮子被放在一個個圓形的池子裡進行漂白和清洗。記者注意到,一些透明的液體通過管道被注入漂洗池。負責人介紹說,這些液體是鹽酸等化工助劑。通常乾淨點的皮用鹽酸處理,太髒了就用硫酸處理。

原本看上去髒兮兮的藍綠色的碎皮子,使用鹽酸和硫酸進行十幾遍的漂洗處理後,果真變得又白又嫩。

隨後,這種看上去很白嫩的皮料被放在熬膠罐裡進行熬製。熬製好後膠液再通過加工等一系列工序,變成了金燦燦的明膠成品。這些明膠按照不同規格進行包裝,成為專門用於軟、硬膠囊加工的所謂藥用明膠。

當記者問到這種替代鮮皮用來加工明膠的碎皮原料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這名負責人只透露說,碎皮原料主要來自水頭,溫州。

水頭鎮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是全國有名的皮都,三銘明膠廠大量採用的藍綠色的碎皮原料就是來自這裡。從2012年8月至今年年初,記者先後多次前往水頭鎮調查,經歷了當地製革業的整治和變遷。

目前,一些重汙染的製革企業已經被叫停,但在記者之前調查時,這裡的製革生產卻是熱火朝天。

水頭鎮既是皮革加工基地,又是動物皮交易集散地。在水頭鎮生皮交易市場,堆放著各種各樣的動物皮。記者看到,有些皮子已經腐爛變質。

據一名商販透露,這種局部腐爛的動物皮在當地被稱為「次皮」,當記者問到:「這個次皮子不是用活豬殺的嗎? 」浙江省溫州市水頭生皮交易市場的一名商販說:「不全是活豬,死豬也有的。」而且這些皮子剝下來的時候,動物有沒有病、是怎麼死掉的都不重要,甚至有些走私來的動物皮,根本就沒有檢疫證明。

在動物皮交易市場,商販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皮子上面撒上工業鹽,防止動物皮進一步腐爛。

據了解,這種整張的動物皮價格昂貴,每張售價近百元,全部都是賣給製革廠做皮革,並沒有賣到明膠廠。

隨後,記者走訪了當地十多家製革廠,發現這種動物皮雖然用工業鹽做了處理,但是由於氣溫較高,很多皮子的局部都開始腐爛變質了。

在製革前,這種使用工業鹽處理過的動物皮要進行一番修剪,剪掉一些無用的邊角。這種剪下來的毛皮邊角呈碎條狀,跟記者之前在福建三銘明膠廠看到的所謂「毛邊皮」的鮮皮原料非常相似。

製革廠的工人說,這種從整張動物皮上修剪下來碎皮條正是「毛邊皮」,屬於製革廠的下腳料,在當地十分熱銷。浙江省溫州市水頭鎮某製革廠的工人告訴記者,毛邊皮雖然可以做明膠,但是數量並不多,被明膠廠大量收購的其實是製革產生的另一種廢料。

製革車間內機器轟鳴,一個個橫置的大圓桶轉個不停,只見地上堆滿各種皮料,汙水到處流淌。工人說,這種液體實際上都是用工業原料處理完動物皮後殘留的廢水。隨後,這名工人把一車用來處理皮子的工業原料運到轉桶前,用刀劃開包裝袋後,將十幾袋子工業原料連袋子一起扔進了轉桶內。製革廠工人告訴記者這是為了膨脹豬皮投的料。主要是石灰和硫化鹼。

硫化鹼,就是硫化鈉,遇酸釋放有毒物質,在胃腸道中能分解出硫化氫,引起硫化氫中毒。對皮膚和眼睛有腐蝕作用。

工人告訴記者,開始他們先用的硫化鹼、石灰等工業級原料,轉兩個小時,進行脫毛脫脂,再加硫化鹼、石灰,轉四個小時後倒出來,就好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動物皮的毛和脂肪處理乾淨。隨後,工人又加了一些工業鹽和脫脂劑。

添加完這些種類繁多的工業原料後,就可以往大轉桶內放入修剪好的動物皮進行脫毛脫脂處理了。

記者在一些製革廠調查時發現,像工業鹽、硫化鹼、石灰、純鹼、脫脂劑等工業原料隨處可見,家家都在使用這些原料對動物皮進行脫毛脫脂處理。

經過一番處理,原本帶毛的動物皮就變成了半透明的生皮。各種工業原料在轉桶裡經過長時間的混合反應,成了藍綠色的液體,有的附著在皮子上,有的則滲了出來,到處流淌。

據了解,這種脫毛脫脂的皮子經過鞣製加工後,就成了用來生產皮衣、皮鞋等產品的工業皮革原料,但在鞣製之前,還要經過剖層、修剪和整理。在剖皮車間,一張皮子通常被剖為兩層,分為頭層皮和二層皮,剖過層的皮子必須修剪掉一些無用的邊角。記者注意到,剪下來的碎皮子被專門收集起來,這些藍綠色的皮子呈半透明狀,散發出刺鼻的氣味,跟記者之前在福建三銘明膠廠看到的碎皮原料非常相似。

一名生產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剪下來的碎皮子和一些殘次的二層皮,不再用於正常的皮革加工,一般都是當作廢料賣掉。

浙江溫州水頭鎮某製革廠生產負責人說:「好一點的廢料是做狗飼料的。如果大張皮的話那貴了,一塊錢一斤。不用再熬,回去做成酸皮,白白的那種。繃在架子上,然後做成狗咬棒,給狗咬的那東西。剩下差一點的價格低的廢料,會被明膠廠買去做明膠。有一兩家是發往福建的,福建三銘廠。」

原來,福建三銘膠業有限公司生產明膠大量使用的碎皮原料,正是這種經過工業鹽、硫化鹼、石灰、純鹼、脫脂劑等工業原料處理後所產生的製革廢料。

據另一家製革廠的負責人透露,這種能夠替代鮮皮做明膠的製革廢料在當地很快就要絕跡了。因為水頭鎮迫於製革業使用大量工業原料對環境造成重度汙染的環保壓力,決定在2013年7月1日關停從事開皮、鞣製等工藝的皮革加工廠。

後來,記者再去水頭鎮調查時,發現重汙染的製革廠果然被關停了,一些廠家分散到福建、江西、山東等地。

在記者長達一年多的調查中,福建三銘膠業公司在今年年初也發生了一些股權轉讓等變化,雖然這家公司調整了管理層,包括之前多次接待記者的銷售經理也已經離職。但是這家廠使用工業垃圾皮料生產藥用明膠的做法並未改變,緊跟水頭鎮一些製革廠搬遷的步伐,繼續大量採購這種工業垃圾皮料。

在福建省龍海市的一家製革廠,記者找到了兩名往三銘公司販賣製革廢料的負責人,他們直言不諱地說,這種製革廢料原本就是有毒有害的工業垃圾,正是因為有明膠廠大量收購,如今才變得身價倍增。

在河北省無極縣,一家製革廠的負責人對記者說:這種垃圾皮料不會輕易腐爛的,硫化鈉,基本上就是保鮮了。再用上石灰、火鹼等工業原料,放十天二十天的都不會壞,也不會生蟲。

原來,這種垃圾皮料經過大量有毒有害的工業原料處理後,連蟲子和蒼蠅都躲著它走。然而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防腐功能,加上每噸一兩千元的低廉價格,明膠廠才對這種製革垃圾皮料趨之若鶩,收購後作為替代鮮皮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來生產加工食用明膠或藥用明膠。

記者輾轉多地,對浙江水頭、福建漳州、河北無極、山東霑化等一些製革企業相對密集的地區進行了一年多的深入調查,發現製革廠產生的這種垃圾皮料每年多達幾十萬噸,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於加工狗飼料和狗咬膠,其餘絕大部分的工業垃圾皮料都流入了明膠廠。

嘉利達明膠有限公司位於浙江省蒼南縣龍港鎮,是國內規模較大的食用明膠生產企業。

嘉利達(蒼南)明膠有限公司銷售代表唐鳳華告訴記者:我們是德資企業,我們做明膠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全球的話,我們佔有率應該是第一。

據這名銷售代表介紹,他們廠年產食用明膠4000多噸,主要用於糖果、酸奶等食品加工,其中生產明膠所用的大部分原料都是牛皮。在這家廠的原料庫房,各種動物皮堆積如山。廠裡的工人告訴記者,銷售人員所謂的牛皮原料,其實也是從製革廠買來的工業垃圾皮料。

這種從製革廠流出來工業垃圾皮料,在附近的創新明膠廠裡也隨處可見。在藍綠色的垃圾皮料旁邊,還有一堆新鮮的動物皮。總經理張炳忠承認,他們廠之所以沒有全部採用鮮皮作原料,是因為新鮮的豬皮四千多一噸,價格太高了。

據了解,從製革廠產生的垃圾皮料每噸才賣一兩千元,而從屠宰場出來的動物鮮皮每噸售價高達四千多元,二者相差近兩千元。如果按七噸原料皮產出一噸明膠計算,全部採用動物鮮皮生產明膠每噸僅原料成本就增加了一萬多元,而全部使用工業垃圾皮做明膠則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調查的深入,記者發現,山東沂水恆源膠業、山東益心生物科技、湖南金龍明膠、河北成大明膠等一些規模較大的明膠廠,也都在使用這種製革廠的工業垃圾皮作為主要原料,生產所謂的藥用明膠或食用明膠。

由於這種工業垃圾皮料被汙染後容易滋生細菌,為了使做出來的明膠衛生指標符合國家標準,湖南金龍等一些明膠廠竟然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用於食品加工的雙氧水進行殺菌。

湖南湘鄉金龍明膠有限公司負責人彭卓說:如果想細菌什麼不超標的,反正我們就加點雙氧水。現在這個雙氧水量不能過大。

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記者輾轉浙江、福建、山東、湖南、河北、河南等地,對全國十多家規模較大的明膠廠以及溫州水頭、河北無極等製革基地進行了深入調查,終於揭開了明膠行業的黑幕。原來,福建三銘膠業、浙江嘉利達明膠、創新明膠、山東恆源膠業、山東益心生物、湖南金龍明膠、河北成大明膠等一些規模較大的明膠廠,為了降低成本,從製革廠大量採購已經被工業鹽、硫化鹼、石灰、純鹼、脫脂劑等多種工業原料汙染的垃圾皮料。這種工業垃圾皮料以每噸一兩千元的低價賣到明膠廠,經過強酸或強鹼漂白清洗,加工成金燦燦的所謂食用明膠和藥用明膠,然後以每噸三四萬元到五六萬元不等的價格賣給一些食品廠和膠囊廠。

在2005年頒布的《藥用明膠》國家輕工行業標準中,對藥用明膠的生產原料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用於生產明膠的原料不應來自於經有害物處理過的加工場。然而,福建三銘膠業公司卻違反標準,大量採購這種經工業鹽、硫化鹼、石灰、純鹼、脫脂劑等有毒有害工業原料處理過的製革垃圾,作為替代鮮皮的主要原料,用來生產加工所謂的藥用明膠。據了解,藥用明膠作為一種基礎性生產原料,在醫藥行業用途廣泛,主要用於生產加工硬膠囊、軟膠囊、代血漿和藥丸包衣等。

通過在三銘公司掌握的線索,記者前往浙江省新昌縣找到了錢江膠囊廠,發現這家廠的配料車間裡堆滿了三銘公司使用垃圾皮料生產的所謂藥用明膠。

據廠裡的生產負責人介紹,他們廠有四條膠囊生產線,年產硬膠囊十五億粒,所用原料主要就是三銘明膠。一年用一百多噸。

在溶膠車間,這種採用工業垃圾皮料生產的三銘明膠,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其他明膠,經溶膠罐加熱熔化成膠液,根據不同需求添加色素調色後,通過膠囊生產設備成型,最後經過切割和整理做成硬膠囊,包裝後直接賣給一些藥廠。

隨後記者又對新昌康平膠囊廠、寧波恒生膠囊廠和燈塔膠囊廠等一些膠囊生產企業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些廠都在採用三銘公司生產的所謂藥用明膠作為主要原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其他明膠,生產加工藥用膠囊。

這些膠囊廠每年生產的硬膠囊總量多達數十億粒,大多都是銷往全國各地的一些藥廠。

福建三銘膠業有限公司原銷售部經理吳鳳娟說:一般在新昌和全國各地也都有。新昌比較集中,差不多佔到百分之四五十。

根據銷售人員的說法,這家廠年產3000噸所謂的藥用明膠,其中差不多有1500噸流到了新昌縣的一些膠囊廠。按照一公斤明膠產出一萬粒硬膠囊計算,這1500噸採用垃圾皮料生產的所謂藥用明膠可以做成150億粒醫用級的硬膠囊。

記者在三銘膠業公司調查時,還發現了一份前來採購明膠的客戶名單。名單顯示,這種用垃圾皮料生產的所謂藥用明膠除了被大量銷往浙江新昌的一些膠囊廠之外,還有一部分賣到了青島雙鯨藥業等一些製藥廠。

雙鯨藥業是山東青島市一家具有50多年生產歷史的製藥企業,近年來推出的維生素AD、維生素D、維生素E等一些軟膠囊型藥品,雙鯨藥業銷售經理告訴記者:維生素AD滴劑一年銷售幾千萬盒,而且這種軟膠囊藥品兒童是可以直接服用的。

據這名經理介紹,依靠這些暢銷的軟膠囊類藥品,他們廠去年實現產值兩億元,這些軟膠囊類藥品使用的原料正是三銘明膠。

就這樣,福建三銘公司違反《藥用明膠》國家強制性標準,從製革廠大量採購經有毒有害工業原料處理過的垃圾皮料,通過一系列漂洗和處理,最後生產出所謂的藥用明膠。上千噸所謂藥用明膠流入浙江省新昌地區的錢江、康平等一些膠囊廠,最後做成了上百億粒的硬膠囊,銷給全國各地一些藥廠用於生產各種硬膠囊類藥品。另外一部分所謂的藥用明膠,被青島雙鯨藥業等一些藥廠買去,做成維生素AD滴劑、維生素E等各種軟膠囊類藥品。

調查中記者發現,這種經有毒有害工業原料處理過的垃圾皮料,不但做成了所謂的藥用明膠,而且還被加工成大量的食用明膠。據了解,明膠主要分為藥用、食用、照相用和工業用四大類,其中食用明膠用途更加廣泛,作為一種食品添加劑原料被廣泛用於糖果、乳品、飲料和冰激淋等食品加工。

浙江嘉利達明膠有限公司是國內食用明膠產量較大的企業,公司銷售代表唐鳳華說,每年採用垃圾皮料加工的食用明膠大約3000噸,主要用於生產酸奶和糖果。我們現在主要是供應做穩定劑和糖果的客戶,酸奶直接添加的也有,南方的糖果,包括晉江、廣州、汕頭那一塊的話,我們基本上都有合作。當被記者問到這些明膠買到了哪些食品企業時,這位銷售代表說:雅客、金冠,這些知名的食品廠他都在合作。

雅客食品有限公司位於福建省晉江市,是國內最大的糖果專業廠商之一。在這家廠的原料庫房裡,存放著大量的嘉利達明膠。

廠裡的生產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明膠一般按7%左右的比例添加到糖果原料中,用來生產各種凝膠型糖果。主要是橡皮糖, QQ糖,以及果汁軟糖。

隨後,記者又對金冠和蠟筆小新兩家大型糖果企業進行了調查,發現這兩家廠也都在使用嘉利達生產的所謂食用明膠生產糖果。

金冠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承認,他們廠使用明膠加工糖果時通常按5%的比例添加,主要生產金冠酸酸橡皮糖和熱狗圈橡皮糖等凝膠型糖果。在每年所用的明膠原料總量中,這種採用工業垃圾皮料生產的所謂食用明膠佔到了40%。

蠟筆小新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生產QQ糖、軟糖等糖果兩千多噸,使用明膠原料達一百多噸,其中嘉利達公司生產的所謂食用明膠,大概佔到70%左右。

就這樣,這種採用工業垃圾原料生產的所謂食用明膠,到了雅客、金冠、蠟筆小新這些大型糖果廠,按照5%——7%的比例進行添加,混合其他糖果原料,經過熬製、成型、冷卻,就搖身一變,成了看上去鮮美可口的QQ糖、橡皮糖等凝膠型軟糖。

在追查這種使用工業垃圾皮料生產的所謂藥用明膠和食用明膠的流向時,記者還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無論是所謂的食用明膠還是藥用明膠,從產品外觀上看,很難發現問題。依照現行國家標準檢測,竟然都屬於合格產品。

記者在全國十多家明膠廠走訪時發現,這種工業垃圾皮料在明膠廠都是公開使用,一些廠家對此並不避諱。河北成大明膠廠的負責人聲稱,他們之所以敢公開使用製革廠的垃圾皮料生產食用明膠,是因為這種原料是被國家有關部門許可的。

這名負責人所謂的許可,就是在2005年12月31日頒布的《食品添加劑明膠生產企業衛生規範》。這個衛生規範明確規定,生產食用明膠可以使用製革鞣製工藝前,剪切下的帶毛邊皮或剖下的內層皮,俗稱為毛邊皮、二層皮、三清皮等生皮。事實上,這個衛生規範中所謂的這些名目繁多的皮子,正是記者在製革廠看到的使用工業鹽、硫化鹼、石灰、純鹼、脫脂劑等工業原料處理過的垃圾皮料。

中國明膠協會秘書長姚龍坤直言不諱地說:現在全國3萬多噸明膠都是這種原料。目前全國有幾十家明膠廠,大多數明膠廠都在使用這種製革廠的工業垃圾皮作為食用明膠的生產原料。

據這位秘書長介紹,國內鮮皮原料稀少,根本無法滿足全國明膠生產的總需求,於是一些明膠廠便採用這種製革廠的廢料替代鮮皮加工食用明膠。由於早在1994年頒布的《食品添加劑明膠》國家標準中,只規定了食用明膠的生產原料可以用動物的皮,但這種皮應該是鮮皮還是製革廠處理過的生皮,並沒有做出詳細規定和要求。而2005年頒布的《食品添加劑明膠生產企業衛生規範》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明確了這種製革廠的垃圾皮料可以作為食用明膠的生產原料。所以,全國那麼多明膠廠使用工業垃圾皮料加工食用明膠才不會遭受查處。

這名秘書長後來向記者透露,他們協會就是促使這個「衛生規範」頒布實施的始作俑者。

而在2004年9月出版的《明膠科學與技術》期刊中,記者找到了促使這個衛生規範頒布實施的真實原因。

這期刊物第162頁發表了一篇署名明膠協會秘書處的文章,聲稱針對各地衛生部門檢查中,毛邊皮、牛二層一律不允許生產食用明膠的問題,大家強烈呼籲,希望協會能打報告給衛生部,允許企業使用豬三清、毛邊皮、牛二層生產食用明膠。為儘快落實此事,各單位經過協商,根據本企業的能力,資助提供金額不等的經費,由姚龍坤秘書長總負責,組成一個專門工作小組,著手開展工作。

負責整個事情運作的姚秘書長承認,當時為了促使這個衛生規範出臺,的確花了不少費用,這些錢都是由各個明膠生產企業提供的。他還說:「大家湊一湊。,多的幾萬塊錢,少的幾千塊錢,湊個十幾萬就差不多了。還要開專家會議,要專家會議通過。這個時候要專家費、住宿費、還要會議費。這個請客吃飯倒也不貴,就是車馬費。」

就這樣,一份由中國明膠協會牽頭起草、代表明膠生產企業利益的所謂《食品添加劑明膠生產企業衛生規範》,在多家明膠企業提供的十幾萬元經費的保障下,通過中國明膠協會長達一年多的運作,最終對外公開頒布和實施。

其實早在2004年,國家有關部門就對使用製革廢料生產食用明膠的現象進行過查處。然而自從2006年1月1日,這個被中國明膠協會運作成功的《食品添加劑明膠生產企業衛生規範》實施後,這種在製革廠遭受多種有毒有害工業原料汙染的垃圾皮料就取得了合法的身份。

2009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的這項規定,製革廠經有毒有害工業原料處理過的所有工業垃圾,都不應該再用來生產食用明膠。然而時至今日,這種製革廠的工業垃圾皮依然被全國大部分明膠廠作為主要原料,每年共計生產數萬噸左右的所謂藥用明膠和食用明膠,分別賣給膠囊廠、藥廠和食品廠,最後用來加工硬膠囊、軟膠囊、糖果、酸奶、飲料和冰激淋等產品。而就連一些明膠廠的負責人都坦率地承認,其實這樣的原料是不能用來加工食用明膠的,連他們都覺得這些符合所謂「衛生規範」的明膠根本算不上合格產品。

本文來源:央視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垃圾明膠摻入軟糖膠囊 雅客蠟筆小新等被曝光
    原標題:垃圾明膠摻入軟糖膠囊 雅客蠟筆小新等都在用2012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曾報導過浙江等地膠囊生產企業用工業明膠加工藥用膠。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膠囊企業已不再使用工業明膠作為生產原料,取而代之的是專門的藥用明膠。
  • 部分企業被央視曝光後仍用垃圾皮料製藥用膠囊
    與此同時,央視新聞頻道的記者在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對膠囊和明膠行業繼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膠囊企業已經不再使用工業明膠作為生產原料了,取而代之的是專門的藥用明膠。據了解,明膠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除了藥用膠囊會用到藥用明膠之外,還有我們平時吃的很多食品,比如糖果、酸奶等等,都會用到食用明膠作為食品添加劑,那麼,這些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明膠,到底是不是衛生,到底安不安全呢?
  • 雅客金冠等使用垃圾皮料加工的明膠製作糖果
    與此同時,央視新聞頻道的記者在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對膠囊和明膠行業繼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膠囊企業已經不再使用工業明膠作為生產原料了,取而代之的是專門的藥用明膠。據了解,明膠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除了藥用膠囊會用到藥用明膠之外,還有我們平時吃的很多食品,比如糖果、酸奶等等,都會用到食用明膠作為食品添加劑,那麼,這些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明膠,到底是不是衛生,到底安不安全呢?
  • 修正藥業等9家藥企被曝以工業明膠生產膠囊
    河北個別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進行脫色漂白和清洗,隨後熬製成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縣藥用膠囊生產企業,最終流向藥品企業,進入消費者腹中。記者近日調查發現,9家藥廠的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
  • 自製膠囊不可取 食用明膠製成的膠囊可放心吃
    膠囊劑便是其中的一種,它指的是藥物(和輔料)充填於空心膠囊或軟質囊材中製成的製劑,分為硬膠囊劑(最常見的膠囊)、軟膠囊劑(如維生素E軟膠囊、魚油軟膠囊)、腸溶膠囊(只有進入腸道才溶解釋放出藥物)等。  面對網友的各類搞怪絕招,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科詹俊教授直接用「害人」來註解。
  • 毒膠囊源頭調查 學洋明膠廠在滄州或有「馬甲」
    常福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到中央電視臺報導「毒膠囊」事件之後,他才知道學洋把明膠賣給了生產藥用膠囊和食品、乳品的企業。正是這個報導,引燃了4月15日下午學洋明膠蛋白廠辦公樓的大火,大批秘密化為灰燼。「那天老闆娘和二兒媳中午出去的時候給我說,一會兒可能會有人來,你把門關上,然後到別的地方避一避。」
  • 食用明膠安全風險疑雲:「新國標」原料標準存矛盾
    在食用明膠原料的選擇上存在出口、內銷兩套標準,出口嚴格、內銷寬鬆。浙江省質量監督局規定,出口明膠的原料必須來自新鮮動物皮,而內銷產品則可以按國內標準使用二層皮、三清皮等製革工業下腳料。  截至發稿,對於使用製革下腳料是否存在安全風險,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的諸多權威專家甚至國家食品安全主管部門均未能做出明確答覆。
  • 膠囊之歷史淵源
    膠囊之歷史淵源   膠囊劑,通常是指將藥物填裝於硬質空心膠囊中或具有彈性的密封軟質膠囊中而製成的固體製劑。空膠囊一般以明膠為原料製成。  膠囊,可以說歷史悠久。
  • 網上熱賣空心膠囊 專家稱或為明膠膠囊化妝(圖)
    空心膠囊網上熱賣  在個別膠囊爆出鉻超標的問題後,許多對明膠膠囊不信任的市民開始尋找替代品,由此以糯米粉、荷葉粉、麥芽粉等食物為原料的空心膠囊開始在網上熱賣市民對這些替代品提出質疑,膠囊生產廠家的專家表示,明膠膠囊的替代品目前大多還處在科研階段,而且成本高昂,市面上的替代品很可能是化妝後的明膠膠囊。  【質疑】  「糯米膠囊」不黏手  孫女士是一名中醫科醫生,她經常給自己開藥  方調理身體。
  • 明膠巨頭嘉利達:中國存在灰色明膠產業鏈
    一是2005年,衛生部發布的《食品添加劑明膠生產企業衛生規範》,以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 B 6783-2013《食品添加劑明膠》。原本只能用於工業明膠的原料為何用作食用明膠?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問題。  南都記者採訪多位企業負責生產及採購的從業人士了解到,目前符合標準的食用明膠每噸大概在兩三萬元以上,其中像德國嘉利達以及法國羅賽洛的產品還要比業內同等級的產品價格要高一些。
  • 老酸奶等被曝大量使用工業明膠 或用破皮鞋熬成
    所謂老酸奶,就是更加濃稠,其實是大量添加工業明膠。工業明膠,就是用垃圾裡面回收的破爛皮革之類做出來的。果凍更是如此。這本該是常識。」  恐怖的食用明膠內幕  食用明膠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食品領域應用十分廣泛。比如冰激凌、酸奶、乾酪、軟糖、奶糖、火腿腸、醬牛肉、醬油等。
  • 眾多知名品牌糖果和酸奶被曝使用垃圾明膠 原料來自溫州蒼南
    浙江在線03月16日訊2012年,央視曝光工業明膠加工藥用膠囊,引起社會輿論譁然。昨天,《每周質量報告》再度曝光垃圾明膠,央視調查發現,大量垃圾皮料被製作成食用明膠,然後用於加工糖果、酸奶等食品。
  • 央視趙普微博爆料:老酸奶和果凍或是破皮鞋製成
    恐怖的食用明膠內幕食用明膠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食品領域應用十分廣泛。比如冰激凌、酸奶、乾酪、軟糖、奶糖、火腿腸、醬牛肉、醬油等。但屬於食用和藥用的明膠太少了,所以,很多是使用工業明膠來代替的。比如你在街頭吃的一碗酸辣粉,你吃起來會覺得有點像橡皮筋,這裡面可能就添加了劣質明膠。有人說吃三碗「橡皮筋」米粉,就等於吃了一個塑膠袋。
  • 爾康製藥藥用明膠項目終止,藥用無水乙醇和藥用乙醇項目或慢於預期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5月5日訊,爾康製藥(300267.SZ)公司人士向大智慧通訊社表示,鑑於公司戰略規劃以及子公司間業務的協調,公司全資子公司湖南湘易康製藥此前擬計劃使用自有資金5320萬元投資建設藥用明膠項目已經終止。
  • 皮鞋很忙明膠「不明」有多少明膠被「錯殺」
    一隻變成了酸奶,一隻變成了膠囊,它們以為再也不能在一起了,可是最終它們在胃裡重逢了。」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製得成酸奶,壓得成膠囊,2012,皮鞋很忙。」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種類的明膠,照相明膠可以用作膠片,藥用明膠可以製作膠囊。  而工業明膠最「毒」的地方便在於重金屬超標。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有容在接受採訪中指出,工業明膠之所以無法取代食用明膠,原因就在於工業明膠含有大量「雜質」。
  • 明膠作為藥用輔料存監管漏洞 五大標準被忽視
    中國藥學會醫藥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會長宋瑞霖表示,應從源頭上去管,那些不重質量、沒有流程管理的廠家就不能讓它生產明膠違規用工業明膠冒充食品添加劑或藥用明膠早已不是新聞,但連耳熟能詳的知名藥企也捲入其中,著實令公眾出離憤怒。
  • 《各種各樣的膠囊》聖手書生-協助拍攝
    用膠囊裝的藥物,一般都是對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的粉末或顆粒,或口感不好、易於揮發、在口腔中易被唾液分解,以及易吸入氣管的藥。這些藥裝入膠囊,既保護了藥物藥性不被破壞,也保護了消化器官和呼吸道。去掉膠囊殼可能會造成藥物流失、藥物浪費、藥效降低。
  • 明膠廢渣存放後田地寸草不生 含毒廢渣做雞飼料
    阜城不是皮革製造基地,制膠所用廢皮據稱大多來自山東文登。古城鎮前宋村、後宋村兩個村莊幾乎80%的村民都從事制膠業。村民只需在家裡架上一口大鍋,就可以從事制膠工作。  學洋明膠絕大部分生產工業明膠,食用和藥用級明膠幾乎不做,因為成本太高。
  • 專家談鉻超標膠囊對人體影響:一般不會引起中毒
    「鉻超標膠囊」事件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公眾的恐慌。那麼,我國對藥用膠囊有沒有執行標準?鉻有沒有毒性,鉻超標對人體會產生多大的危害?使用工業明膠生產的膠囊,它的毒性有多強?針對公眾急於了解的這些問題。
  • 動物明膠膠囊存隱患 膠囊外衣將被"海藻"替換
    用海藻製作的空心膠囊。    半島都市報11月29日訊(記者 李楊) 膠囊藥劑是人們經常服用的藥物之一,藥劑的外殼就是空心膠囊。傳統的空心膠囊多以豬或牛皮、骨製成的動物蛋白明膠為原料,這種膠囊外殼一旦生產管理不到位可能存在傳染動物源疾病的風險。今後,這種隱患將被「海藻」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