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抗日戰爭對於中華民族來講是一場浩劫,國難當頭之時,軍人們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抵禦外敵。有骨氣的知識分子也紛紛離開敵佔區,不為日本人服務。
北大,清華,南開三所高校為了繼續教學,為國家培養人才,決定三校合併搬遷至安全地帶,組成戰時綜合公立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你可能沒聽說過這所學校,但你一定聽說過聞一多,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馮友蘭,朱自清,沈從文,他們都是西南聯大的老師。西南聯大培養出一大批兩院院士鄧稼先等高精尖人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也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西南聯大8位&34;元勳塑像
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部高分紀錄片——西南聯大。在戰亂年代裡展現出知識分子的中國精神。
蔣夢琳最開始在美國加州大學農學院學習研究動植物,有一日看見外國小孩蹦蹦跳跳的去上學,他想讓中國的孩子也可以擁有一個讀書的學校,他便轉去教育專業,得到本科學位後,又在1912年去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先創辦浙江大學,又成為首屆教育部長,最後出任北大校長。
蔡元培成功營救五四運動被捕學生後,請辭北大校長,由赴美留學歸來的梅貽琦擔任。梅貽琦的大學教育宗旨是——研究學術,造就人才。
張伯苓希望創造出一個高等學府與外國一流大學一較高下,由此創辦了南開。
三名校長拉開了中國第三代大學創辦者的帷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育國家棟梁。
曾經的西南聯大
中國第一代大學創辦者:狀元,進士等舊知識分子,創辦京師大學堂。
中國第二代大學創辦者:早期西方留學人士,嚴復,蔡元培,更加專業化,更有大學的雛形。
中國第三代大學創辦者:蔣夢琳,梅貽琦,張伯苓,充分的世界化,充分的現代化。
最終為躲避戰亂,三校暫時合併為一所西南聯大。先遷至長沙,後因日軍佔領南京,終遷至雲南。
一個好大學最重要的就是師資力量,這部紀錄片描述西南聯大的眾多老師,展現出中國士人的傲骨和中國知識分子的魅力。
文人傲骨陳寅恪
陳寅恪是我最欽佩的大師之一,他本身患有眼疾,右眼視網膜脫落,必須長時間治療才能恢復,此時日軍已經侵略北京。如果留在北京治療眼睛,雖可恢復眼睛但日後一定無法脫身,勢必要為日本人服務。日軍也給他開出豐厚的條件,讓他考慮。
但有骨氣的中國文人又怎麼能夠向侵略者屈服?當時他在北平月薪480元,1元兌換物價是八斤豬肉,本可過著富足生活的大學教授毅然放棄治療眼睛和富裕生活,拒絕在淪陷區為日軍服務。偷偷離開北平,用僅有的另一隻眼睛去西南聯大工作。
獨撐北大鄭天挺
日軍侵犯北平後,北大由秘書長鄭天挺獨撐,一介文弱書生書生要應付漢奸和日本人,還要保護學校財產以及師生安全。剛承受喪妻之痛的他必須接管大局,他也全力扛了下來,此乃真男人也。即使被日軍通緝,也不顧自身安危,布置應有的任務。
徒步至滇聞一多
因為日軍佔領南京,學校由長沙遷至雲南,部分師生決定徒步走至雲南,一覽祖國大好風光,也深入發揚學習之道,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聞一多也在這次徒步行動中,他說:國難期間走幾千裡路算不了什麼。
路過重慶時,家人希望他留在重慶,在當地任官職,但是他放棄了安穩富裕的生活,他說西南聯大太艱苦了,自己也要出一份力。這就是大師精神,眼中先有大家,再有小家。國難當頭,自己要為教育事業出力,培養更多優秀的學子。
西南聯大裡大師的故事數不勝數,只能舉幾個例子來向大家展示,因文筆拙劣,難以表現大師情操之十一,望見諒。
什麼是中國精神?西南聯大這部紀錄片裡給了我深刻的體會。
雲南風景
中國精神就是華羅庚王竹溪等人從歐洲歷盡千辛萬苦也要回到祖國為國家效力;中國精神就是原本享受富足生活的高級知識分子們為了國家的強大而捨棄自身的利益;中國精神就是寧可失去光明,也不為侵略者服務的傲骨;中國精神就是需要鄭天挺力挽狂瀾時他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即使悲痛萬分,身處險境,也要完成屬於自己的任務!
感謝這部紀錄片分享給了我正能量,讓我在迷茫時可以向大師們學習,失落之際也有鼓舞自己的動力。
此生無悔入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