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與紅燒牛肉麵
畫家張大千曾當眾調侃自己:「就藝術而言,我擅長烹飪更在畫藝之上。」
不談具體廚藝,畫家對於美食的熱愛想必是是毋庸置疑的了。上世紀70年代,張大千舉家遷回臺灣,此時的他已經在海外漂泊了二十多年,雖然與大陸只隔了一個海峽,但濃濃的鄉愁始終縈繞心間。
所以每次招待客人,張大千都喜歡做家鄉的牛肉麵。
取適量豆瓣醬配花雕酒,再用川味不可或缺的花椒調味,牛肉切塊燉上四個小時,然後再用紅辣椒絲炒上一盤綠豆芽,配上煮好的面,分盤上桌即可。
其實不僅僅在張大千的老家四川有美味的牛肉麵,在全國都可以找到各具特色的牛肉麵,襄陽的牛肉麵,蘭州的拉麵,都將牛肉與麵條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並成為當地人生活中不可的一部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襄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牛肉(雜)麵館。
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聊過關於牛肉的話題,我們知道在古代,因為牛是耕地的主要畜力,平時是禁止宰殺的,所以牛肉是一種較為小眾的肉食。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牛肉可以與面結合,成為大眾美食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牛肉麵背後的故事。
從湯餅到麵條,宋朝美食中還未出現牛肉麵的身影
將小麥磨粉做成麵條,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並在唐宋時期由中國傳播到了周邊地區(如日本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宋朝以前,人們並沒有對麵食進行較為嚴格的分類,而是籠統的稱之為「餅」。
比如做好放入籠屜中蒸熟的便稱之為蒸餅,後來因為要避諱宋仁宗趙禎的名諱(「禎」與「蒸」同音),而改稱為炊餅,沒錯,就是《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至於我們熟悉的饅頭,在當時還是一種類似於包子帶有餡料的麵食。
除了炊餅,還有仿效西域胡餅的做法,將做好的麵團放入烤爐中烤熟的燒餅,這個到和現在我們吃到的差別不大。
至於類似麵條的食物,當時的人們則統稱為「湯餅」,有些類似今天我們常吃的刀削麵,並不似麵條那般齊整的形狀,而是較為粗獷的長條狀,吃的時候還會加入各種配料。
所以在宋朝以前,面片和麵條在人們眼中大致是一類食物,直到宋朝飲食文化大發展以後,面才逐漸從湯餅中細分出來,成為單獨一類的食物,並有了諸多口味,如早《東江夢華錄》和《夢粱錄》中提到的便有魚桐皮面、鹽煎麵、筍潑肉麵、豬羊庵生面、絲雞面、三鮮面等。
從中我們會發現,裡面似乎並沒有牛肉麵的身影,想一想也很好理解,畢竟在當時牛肉上不得席面,除了底層百姓會在鄉野偏店,借著低廉的價格一嘗肉味,體面一些的人往往會對牛肉不屑一顧,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近代才發生改變。
飲食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誕生的接地氣美食——牛肉麵
明清時期,人們的主要肉食是豬肉,牛羊肉相對較少,尤其是牛肉,由於受到法律的管控,即使民間私下有宰殺的行為,但也往往會躲著官府,因為想要大規模推廣牛肉美食是不現實的。
直到近代史中發生的兩件事情,改變了這一現狀。
1842年鴉片戰爭後通商口岸的開放,緊接著便是包括漢口在內的內陸港口的開放,外商和外國水兵的定居帶來了相應的飲食文化,清朝政府對牛肉的管控也開始放鬆。
與此同時,在左宗棠平定捻軍之亂後(1868年),大批回民南遷,開始在包括湖北在內的地方定居,並在當地成立了伊斯蘭教協會。1906年河南周口店黃泛成災,又有大批回民小商販,攜家帶口來到湖北西北部,也就是現在的襄陽地區。
外國商人和回民都對牛肉情有獨鍾,相反則對豬肉嗤之以鼻,所以牛肉的需求量不斷上升,與牛肉相關的美食也開始多了起來,其中將牛肉燉爛配上當地麵食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
現如今我們常見的蘭州牛肉拉麵,便是在回族人馬保子於1915年始創的。而湖北襄陽市,也在外來飲食文化的促進下,誕生了獨具特色的襄陽牛肉麵。
襄陽牛肉麵素來以「一辣、二麻、三鮮」聞名,味道渾厚,回味綿長。
區別於其他地方油條豆漿的早餐組合,地道的襄陽人,更願意用一碗「帶勁兒」的襄陽牛肉麵開啟美好的一天,過早怎麼能不帶點辣子?
這就難怪,在當地最火爆的「牛肉麵」館,一天可以賣3000碗,甚至付款都得排隊!前一陣湖北美食網絡直播熱銷中,便有襄陽牛肉麵的身影,短時間內便創下了20000+的銷量。
或許也有很多人,像張大千一樣,身在異鄉,只好藉助記憶中的美食,慰藉心中的鄉愁吧。而對於沒機會去過襄陽一場美食的朋友也不要緊,現在已經可以通過網上下單購買了。
原價88元的五連包襄陽牛肉麵,現在買五送三,核算下來每碗才8塊多,超級划算。
喜歡吃辣的朋友不要錯過,吃不了辣的朋友可以轉發給身邊愛吃辣的朋友,原來你也很懂他(她),跨越山海,一碗香氣撲鼻的牛肉麵在等你。
參考資料:
《中國飲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