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臺北的張大千,為何總是用牛肉麵招待朋友?美食背後的故事

2020-12-19 吃貨歷史觀

張大千與紅燒牛肉麵

畫家張大千曾當眾調侃自己:「就藝術而言,我擅長烹飪更在畫藝之上。」

不談具體廚藝,畫家對於美食的熱愛想必是是毋庸置疑的了。上世紀70年代,張大千舉家遷回臺灣,此時的他已經在海外漂泊了二十多年,雖然與大陸只隔了一個海峽,但濃濃的鄉愁始終縈繞心間。

所以每次招待客人,張大千都喜歡做家鄉的牛肉麵。

取適量豆瓣醬配花雕酒,再用川味不可或缺的花椒調味,牛肉切塊燉上四個小時,然後再用紅辣椒絲炒上一盤綠豆芽,配上煮好的面,分盤上桌即可。

其實不僅僅在張大千的老家四川有美味的牛肉麵,在全國都可以找到各具特色的牛肉麵,襄陽的牛肉麵,蘭州的拉麵,都將牛肉與麵條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並成為當地人生活中不可的一部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襄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牛肉(雜)麵館。

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聊過關於牛肉的話題,我們知道在古代,因為牛是耕地的主要畜力,平時是禁止宰殺的,所以牛肉是一種較為小眾的肉食。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牛肉可以與面結合,成為大眾美食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牛肉麵背後的故事。

從湯餅到麵條,宋朝美食中還未出現牛肉麵的身影

將小麥磨粉做成麵條,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並在唐宋時期由中國傳播到了周邊地區(如日本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宋朝以前,人們並沒有對麵食進行較為嚴格的分類,而是籠統的稱之為「餅」。

比如做好放入籠屜中蒸熟的便稱之為蒸餅,後來因為要避諱宋仁宗趙禎的名諱(「禎」與「蒸」同音),而改稱為炊餅,沒錯,就是《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至於我們熟悉的饅頭,在當時還是一種類似於包子帶有餡料的麵食。

除了炊餅,還有仿效西域胡餅的做法,將做好的麵團放入烤爐中烤熟的燒餅,這個到和現在我們吃到的差別不大。

至於類似麵條的食物,當時的人們則統稱為「湯餅」,有些類似今天我們常吃的刀削麵,並不似麵條那般齊整的形狀,而是較為粗獷的長條狀,吃的時候還會加入各種配料。

所以在宋朝以前,面片和麵條在人們眼中大致是一類食物,直到宋朝飲食文化大發展以後,面才逐漸從湯餅中細分出來,成為單獨一類的食物,並有了諸多口味,如早《東江夢華錄》和《夢粱錄》中提到的便有魚桐皮面、鹽煎麵、筍潑肉麵、豬羊庵生面、絲雞面、三鮮面等。

從中我們會發現,裡面似乎並沒有牛肉麵的身影,想一想也很好理解,畢竟在當時牛肉上不得席面,除了底層百姓會在鄉野偏店,借著低廉的價格一嘗肉味,體面一些的人往往會對牛肉不屑一顧,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近代才發生改變。

飲食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誕生的接地氣美食——牛肉麵

明清時期,人們的主要肉食是豬肉,牛羊肉相對較少,尤其是牛肉,由於受到法律的管控,即使民間私下有宰殺的行為,但也往往會躲著官府,因為想要大規模推廣牛肉美食是不現實的。

直到近代史中發生的兩件事情,改變了這一現狀。

1842年鴉片戰爭後通商口岸的開放,緊接著便是包括漢口在內的內陸港口的開放,外商和外國水兵的定居帶來了相應的飲食文化,清朝政府對牛肉的管控也開始放鬆。

與此同時,在左宗棠平定捻軍之亂後(1868年),大批回民南遷,開始在包括湖北在內的地方定居,並在當地成立了伊斯蘭教協會。1906年河南周口店黃泛成災,又有大批回民小商販,攜家帶口來到湖北西北部,也就是現在的襄陽地區。

外國商人和回民都對牛肉情有獨鍾,相反則對豬肉嗤之以鼻,所以牛肉的需求量不斷上升,與牛肉相關的美食也開始多了起來,其中將牛肉燉爛配上當地麵食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

現如今我們常見的蘭州牛肉拉麵,便是在回族人馬保子於1915年始創的。而湖北襄陽市,也在外來飲食文化的促進下,誕生了獨具特色的襄陽牛肉麵。

襄陽牛肉麵素來以「一辣、二麻、三鮮」聞名,味道渾厚,回味綿長。

區別於其他地方油條豆漿的早餐組合,地道的襄陽人,更願意用一碗「帶勁兒」的襄陽牛肉麵開啟美好的一天,過早怎麼能不帶點辣子?

這就難怪,在當地最火爆的「牛肉麵」館,一天可以賣3000碗,甚至付款都得排隊!前一陣湖北美食網絡直播熱銷中,便有襄陽牛肉麵的身影,短時間內便創下了20000+的銷量。

或許也有很多人,像張大千一樣,身在異鄉,只好藉助記憶中的美食,慰藉心中的鄉愁吧。而對於沒機會去過襄陽一場美食的朋友也不要緊,現在已經可以通過網上下單購買了。

原價88元的五連包襄陽牛肉麵,現在買五送三,核算下來每碗才8塊多,超級划算。

喜歡吃辣的朋友不要錯過,吃不了辣的朋友可以轉發給身邊愛吃辣的朋友,原來你也很懂他(她),跨越山海,一碗香氣撲鼻的牛肉麵在等你。

參考資料:

《中國飲食文化史》

相關焦點

  • 朱浩雲:走近張大千(美食篇)
    今天,讓我們走近大千的美食世界,探尋菜單背後不同尋常甚至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領略一下大千美食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和藝術,一種怎樣的氣魄和境界。(圖2、3)圖2。又如張大千在臺北摩耶精舍經常宴請朋友的一道菜——摩耶生炒牛肉片,這也是張大千創製的。此菜出鍋之後肉片潔白晶亮,且與木耳黑白分明。一次朋友酒足飯飽之後問張大千,牛肉片都是紅的,為什麼你炒出來會是白的?張大千笑說,把裡脊牛肉切成薄片用篩子在自來水龍頭下洗衝20分鐘,然後加少許的芡粉調水,然後急火熱油與發好木耳同時下鍋,便會有此效果。
  • 香氣撲鼻引客來 臺北舉辦牛肉麵評比嘉年華
    新華社臺北8月1日電(記者 陳君 查文曄)牛肉麵是臺北的標誌性美食,來到這裡的遊客少不了吃上一碗湯濃味美的牛肉麵。面對全市2000多家牛肉麵店,該如何選擇呢?正在進行的「2018臺北市牛肉麵犇FUN嘉年華」活動,或許能給遊客一些建議。
  • 既懂吃也會燒 更能創造美食的「吃貨」張大千
    今天,讓我們走近大千的美食世界,探尋菜單背後不同尋常甚至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領略一下大千美食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和藝術,一種怎樣的氣魄和境界。又如張大千在臺北摩耶精舍經常宴請朋友的一道菜——摩耶生炒牛肉片,這也是張大千創製的。此菜出鍋之後肉片潔白晶亮,且與木耳黑白分明。一次朋友酒足飯飽之後問張大千,牛肉片都是紅的,為什麼你炒出來會是白的?張大千笑說,把裡脊牛肉切成薄片用篩子在自來水龍頭下洗衝20分鐘,然後加少許的芡粉調水,然後急火熱油與發好木耳同時下鍋,便會有此效果。
  • 臺北最繁華的西門町國民美食:牛肉麵
    享譽美食天堂的臺北,擁有著各式各樣讓人喜愛的道地小吃,位於臺北最繁華的西門町也擁有著國民美食——牛肉麵。牛肉麵獲獎無數,選用最優質的牛肉、牛骨頭、以及新鮮蔬果熬煮而成的牛肉湯底,搭配手工麵條,任選紅燒、清燉、麻辣等多種口味,絕對是到訪臺北的首選美食。
  • 南方朋友來家吃飯,我做一桌美食招待,飯後朋友直言再也不來了!
    南方朋友來家吃飯,我做一桌美食招待,飯後朋友直言再也不來了!在中國這個大家庭裡,我們有五十六個小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美食吃前有期待、吃後有回味,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感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
  • 臺北舉辦牛肉麵大評比 匯聚臺灣最好吃牛肉麵
    【解說】紅燒、清燉……8月7日,「2019臺北市牛肉麵饗味國際大評比」入圍名單出爐,共有56家牛肉麵店家通過初選進入本次入圍名單。  現場,入圍餐廳紛紛端出自家的招牌牛肉麵,不論是在牛肉、湯頭、麵條與口感方面都各具特色。這其中既有2014年曾獲得此項比賽冠軍的老牌店家半畝田,也有研發4年半,試吃100多次才推出的總裁牛肉麵。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跟浙江博物館是黃賓虹先生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地一樣,臺北故宮是收藏張大千作品最多也最精的地方。展覽從張大千留存的3萬餘件作品中,精心挑選了173件文物。臺北故宮通過八個部分,全面展示張大千從敦煌臨摹開始,到摹古創新,最後在臺灣終老的傳奇人生。
  • 味道臺北:西門町美食地圖
    西門町所發展出來的流行商圈,自然而然地也帶動了周邊美食小吃的風潮,當地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發展更讓西門町的美食小吃聞名臺灣甚至享譽國際,成為臺北美食集中地之一:成都楊桃冰、阿宗面線、老天祿滷味、趙記菜肉餛飩、美觀園、爭鮮、王記牛肉麵等等等,無數的美味等著你去品嘗,我和石頭連續在西門町吃了好幾天,下面就跟著我的鏡頭一起去挨家探店,一路吃過去吧!
  • 牛肉麵好吃,還是臺灣美食名片
    臺灣牛肉麵精緻的牛肉麵,已成為臺灣美食的一張名片。把簡單的料理做到最好,是美食無窮魅力之所在。地處外灘的臺灣品牌東方商旅精品酒店近日推出臺灣牛肉麵節和冰品節,首次將全款經典味道臺灣牛肉麵和冰品帶到上海,這個夏天,即使不能去臺灣,也能在上海品嘗地道的臺灣美味。在臺北,上自五星級酒店,下至大街小巷的食肆,都可以吃到牛肉麵。牛肉麵不僅美味,更深植臺灣飲食文化。在不同文化融合下,臺灣當地人把牛肉麵變成了本土小吃,不斷推陳出新,推向世界。
  • 臺北的名片牛肉麵:集中華牛肉麵之大成再加創意
    中新社臺北九月十一日電 題:牛肉麵,臺北的名片  中新社記者 陳立宇 崔煜芳  臺北市長郝龍斌在今天開幕的二00七臺北國際牛肉麵節上致辭說:「臺北上自五星級酒店,下至一般級別的賓館,大街小巷的食肆,到處都可以吃到牛肉麵,說牛肉麵是臺北人的至愛名副其實」。
  • 吃完臺北 8 家最有名的牛肉麵,這家排隊也要吃!
    臺灣牛肉麵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川味十足」,紅燒湯頭都會有一點辣味,但整體還是辣得比大陸要溫和許多。辣味來源燈籠椒,以醬的形式呈現。只是相比四川的麻辣,燈籠椒的辣雖直擊味蕾,但缺少能滿口回味的香。做過功課的朋友肯定會脫口而出幾家明星麵館,比如「僅此一家」、需要排隊的永康、林東芳。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展出張大千系列作品
    新華社臺北3月29日電(記者李建華劉剛)今年是張大千120周年誕辰。臺北故宮博物院在29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宣布,將於4月1日起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其中多幅作品是首次展出。
  • 臺灣冠軍牛肉麵進軍日本 臺北蔦屋書店也吃得到
    ( 圖/晶華酒店,以下同)此外,TSUTAYA BOOKSTORE蔦屋書店松山站前店內的WIRED TOKYO也獨家先行販售上述兩種口味的牛肉麵,以每碗臺幣280元起的價格販售。牛肉麵一直是晶華酒店人氣的美食,無論是清燉或紅燒口味,都有一定的饕客支持率,隨著觀光局的海外推廣以及來臺旅客的口耳相傳,更有許多國際旅客前來指名嘗鮮。
  • 《吃貨中國》之臺灣篇: 蚵仔煎, 鹽酥雞, 臺北牛肉麵
    三:臺北牛肉麵    臺北牛肉麵是臺灣獨創一格的代表性美食,長久以來,不僅深植臺灣飲食文化,成為廣大民眾日常享用的國民美食;更以其獨特風味享譽國際、深受各國觀光客喜愛,知名度與日本的拉麵並駕齊驅。臺北牛肉麵--中國情。
  • 喜歡臺灣美食,不如動手學習牛肉麵的做法吧
    好吃的美食總是讓人眷顧,不管是上班早上胡辣湯,還是中午補充能量的滷肉飯,還是晚上大口喝湯的牛肉麵,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忘記許多美食,閒暇時刻的遊玩倒是可以多品嘗一些當地的小吃。殊不知,自己做的也是另一道風味,是牛肉的營養還有湯品的精華,下面小編帶您了解關於臺灣牛肉麵的製作手法。去過臺灣的朋友除了滷肉飯和蚵仔煎,還應該吃過有大碗的牛肉麵,作為臺灣的平民化的美食代表之一,臺灣牛肉麵的價格也是挺貴的,大概六七十元一碗,去過臺灣的朋友偶爾品嘗一番還是可以的,喜歡吃的話還是要自己學會更加實在哦。
  • 臺北美食人氣TOP10——中式料理
    NO.1囍糖 (麻犇堂/本鋪)對廣大吃貨朋友來說,臺北的八德路絕對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地名。位於八德路二段上的麻犇堂囍糖本鋪,就是一家不能忽視的創意茶餐廳。主打港式美味餐點的囍糖將傳統與西方元素結合,店內裝潢則採用中西合璧的妙想,為食客營造出清新復古的溫馨氛圍。好滋味的美食、小巧精緻的門店以及相對親民的價格,讓這裡成為臺北頗受歡迎的港式餐廳。
  • 當代藝術家張大千燉牛肉有秘訣,湯清肉爛,5星大廚分享秘方
    張大千先生因為畫畫出名,所以他也常常以畫論吃,以吃會友,而且他常常也在教導弟子們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怎麼會學好藝術呢?美食千萬種,張大千先生卻對牛肉情有獨鍾,晚年在臺北的時候,他的忘年交郭小莊來探望他的時候,先生都會親自動手,為郭小莊做上一碗牛肉麵,郭小莊是一名京劇女演員,所以為了保持身材,一般吃飯都吃得很少,卻對張大千先生做的牛肉麵禁不住誘惑,每次都得吃上3大碗。
  • 臺北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座落在外雙溪畔,故居原名為「摩耶精舍」
    外雙溪除了有臺北故宮博物院,不遠處還有張大千先生紀念館,設在張大千先生的故居,原名為「摩耶精舍」,在這裡,可以了解到張大千先生的晚年生活。張大千生於1899年,原名張正權,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
  • 訪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兩岸張大千作品聚展
    中新社臺北9月13日電 題:訪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兩岸張大千作品聚展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機緣巧合,張大千生前四處贈與的書畫,近日在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碰頭」了。  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這家歷史博物館,為一座仿明清古建築,處處浸透著張大千遺風。進門見大師畫作、對聯複製品,離去可蘸印落款。
  • 他的菜單書法拍出800萬高價,書法和美食的跨界,成就吃的藝術
    張大千1978年畫給徐敏琦的《利市三倍》看著他寫的張張菜單,仿佛聞到了美食飄香的味道。那麼張大千究竟有多會吃呢?他在教育弟子時也不忘提「吃」這件大事兒,他曾語重心長的對弟子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裡能學好藝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