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彭蘇萍...

2020-12-12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會議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這其中,黃河流域煤炭基地的生態環境修復是整個大黃河流域生態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煤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

高速發展隱憂多

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煤炭開採重心已經從東部轉移到西部,尤其是黃河流域成為我國煤炭開發規模最大的地區,煤炭年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70%。

目前,我國14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有9個分布在黃河流域。

最近,煤炭地質工作者對鄂爾多斯盆地的煤炭資源重新評價,發現超過2000億噸的富油煤,含油率在3%~9%,最高超過13%,含油總量超100億噸。

可以預見,未來10年內,黃河流域煤炭產能還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還在討論鄂爾多斯北部煤炭的大規模開發規劃時,就有學者表達明顯的擔憂:在我國這一乾旱半乾旱生態脆弱區,大規模煤炭開採是否會使生態環境惡化「雪上加霜」?

據中國工程院報告,黃河流域的晉陝內蒙古寧甘地區,探明煤炭資源保有儲量佔全國的2/3,但水資源不到全國水資源的1/25。

其核心區——能源金三角(寧東、榆林和鄂爾多斯)煤炭儲量佔全國 27%,水資源僅佔全國的0.37%。

據核算,按煤炭年產量28億噸計算,消耗的水資源超過56億噸!如果加上煤化工企業,整個黃河流域煤礦區每年增加的用水量超過100億噸。

黃河流域中上遊氣候乾旱半乾旱,生態脆弱,本身生態閾值較低,抗擾動能力差。

目前,煤炭開採已經造成黃河流域地下水位進一步下降,生態進一步惡化。

例如,地表水系逐年乾涸,大面積的喬、灌、草等荒漠植被衰敗減少,天然胡楊林大片乾枯死亡,草場退化,加速了荒漠化進程,形成了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惡性循環。

毛烏素沙漠東部邊緣地帶由於煤炭過度開發,加速了土地沙漠化進程。

當前,黃河流域面積約80萬平方公裡,其中含煤區域面積超過35.7萬平方公裡。

煤炭開發對地表環境和生態、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產生嚴重影響,成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最嚴重的人為幹擾因素。

理論和技術創新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修復戰略實施的迫切需求。

但當前,國家、地方政府和企業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投入嚴重不足。

在基礎研究方面,對黃河流域煤炭區生態環境的立項研究較少;黃河流域煤礦區生態環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經費不足2000萬元,研發人員大多對煤炭開採了解不足,研究成果對煤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的指導作用不明顯。

同時,包括國有大型企業在內的許多煤炭企業最近幾年的礦區生態修復經費大幅下降,嚴重影響科技支撐力和工程實施。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指對黃河所滋養和直接影響的地理生態區域進行保護。

對黃河而言,有黃河水利委員會專門司職;而黃河流域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差異巨大,管理部門繁多,協調機制薄弱,需多部門聯手協作。

對症下藥來修復

黃河流域不同區域的煤炭開採導致生態損毀的特徵和機理有很大差異,採用的修復措施也大不相同。

例如,黃河上遊青海木裡煤礦區由於露天開採導致原有地貌的破壞和植被消失;中遊煤炭大規模開採後,地表塌陷加劇了水土流失,加重下遊防洪負擔;在下遊地區,煤炭開採導致耕地減少、溼地增加,產生次生鹽鹼化。

因此,亟須從生態環境保護和煤炭開採協同發展的角度,研究開採損傷特徵與修復機理,這直接關係到煤炭開發的戰略布局和開發強度。

煤炭開採在地表以下數十米、數百米的深處。

煤炭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對水資源的破壞和地表生態的影響。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把水資源作為黃河生態保護最大的剛性約束是十分正確的。

一方面,要以水為主線,針對黃河流域不同煤礦區開發過程對水、土資源損害的影響程度與範圍,深入調查研究、觀察煤炭開發對自然界的作用機制與過程,揭示其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影響。

另一方面,也要改變傳統認為煤炭開採只是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舊觀念。

我們發現,煤炭開發土地整治後,人工修復後的植物多樣性和繁茂程度比原始狀況有顯著提升;在煤炭開採後,地下水和生態環境存在自修復現象——特別是在乾旱的鹽鹼地環境,煤炭開採後鹽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生態促進作用顯著。

這些都值得科技人員深深思考,變被動治理為主動引導,利用生態自修復規律與人工修複方法有機結合,實現黃河流域煤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的可持續發展。

是否可學習德國魯爾區煤炭轉型的經驗,以黃河流域中遊榆林—鄂爾多斯能源走廊生態修復為示範工程,在政府主導下進行總體規劃試驗,建立起煤礦區井下工業生產與井上生態治理聯動的立體修復模式。

通過研究掌握地下水流動方向和流量特徵,在合適的地方構築地下或地面水庫,在地下潛水位高、厚煤層或多煤層地區,開採後建設地面人工湖泊或溼地;在黃土高原地帶,通過土地整治,建立起大面積人工林或經濟作物基地;在風積沙地區治理過程中,早期以種植草本和灌木植物養地為主,後期以增加種植喬木和經濟作物增效為主。

同時,利用煤礦區開發後原住居民已基本搬遷、土地流轉便利這一優勢,由政府主導,煤炭企業投資,開展區域連片治理,將榆林—鄂爾多斯之間廣闊地域建設成一個植物茂密、動物繁衍、水美草肥的生態公園。

將榆林南部米脂一帶建成紅色文化旅遊區,北部鄂爾多斯地區建成元蒙文化區。

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該地區夏季氣候涼爽,距北京、西安、天津等大型城市近、交通便捷等優勢,逐步將榆林—鄂爾多斯打造成我國夏、秋季休閒城市圈,實現我國煤礦資源型大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華麗轉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中國科學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主持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
    8月31日,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學術委員會主任、校黨委副書記、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院士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彭蘇萍院士、顧大釗院士、王雙明院士,中國科學院金之鈞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林暢松教授,北京科技大學何學秋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葛世榮教授、鞠楊教授、代世峰教授,中國礦業大學王德明教授、副校長周福寶教授等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 「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採」國際學術會議暨「協同創新組織」成立兩...
    由安徽理工大學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波蘭AGH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深部煤礦採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安全精準開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中國煤炭學會、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等單位協辦的「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採」國際學術會議暨「協同創新組織」成立兩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此隆重舉行。
  • 安徽理工大學:煤炭安全精準開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成立等6個研究所揭牌儀式
    安青網訊 8月9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學在國家重點實驗室1號會議室舉行安徽理工大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成立煤炭安全精準開採等6個研究所的揭牌儀式。中國工程院汪旭光院士、鄧建軍院士,安徽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郭永存教授,安徽理工大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中煤科工集團副總經理王虹、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周福寶、鄭州煤礦機械集團副總經理高有進、湖南科技大學副校長施式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乃安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陳衛紅教授、山東科技大學程衛民教授、江蘇大學馬中飛教授、淮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永志、皖北煤電集團吳玉華總工程師、中煤新集能源集團王志根總工程師
  • 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主持瓦斯災害監控與應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2020年12月31日,瓦斯災害監控與應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2020年度會議在重慶市召開,學術委員會主任、安徽理工大學校長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主持會議,並作了題為《我國煤礦安全發展戰略》特邀報告,學術委員會委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煤炭開發應追求高效益而非高效率,煤炭利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武強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以下為發言內容:根據2018年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我國煤炭產量37.8億噸,折合標準煤相當於25.7億噸,除煤炭外的其它能源供給總量折合標準煤大約10.52億噸,合計36.22億噸標準煤,但能源消耗量達到46.4億噸標準煤。目前,人均能源消耗指標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 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當選德國國家工程院...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曲順 通訊員 趙玉潔 李媛 青島報導  近日,接德國國家工程院(ACATECH)官方通知函,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院士校長再創佳績,帶領安徽理工大學爭創雙一流
    袁亮院士袁亮院士簡介:袁亮,1960年6月30日出生於安徽淮南,煤炭開採及瓦斯治理專家,煤與瓦斯共採理論主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委副書記、校長擔任淮南礦務局謝一礦工程師、副總工,淮南礦務局生產處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生產處長;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獲得安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獲得世界採礦大會突出貢獻獎 ;2018年擔任安徽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
  • 變廢為寶 中國工程院院士支招廢棄礦井綜合利用
    然而,隨著撫順煤炭資源逐漸枯竭,「煤都」美名也已名存實亡。煤城漸漸「老」去,關係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煤炭資源型城市「養老」問題該如何解決?近期,中國工程院「撫順露天煤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戰略研究」課題的啟動,或許可以幫助這座「煤竭而衰」的城市走出困境。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試驗高地 2020-06-20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金蘭鎮,是衡陽縣第四中學74級傑出校友,1994年於清華大學土木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清華大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
  • 重慶大學特聘教授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渝兩院...
    23日,記者從市科協和重慶大學了解到,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渝兩院院士增加到16位。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安徽理工大學舉行「一中心兩實驗室」學術(技術)委員會會議
    安青網訊 8月9日上午,煤炭安全精準開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業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煤礦安全高效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技術)委員會會議在國家重點實驗室1號會議室舉行。中國工程院汪旭光院士、鄧建軍院士,校黨委書記郭永存教授,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中煤科工集團副總經理王虹、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周福寶、鄭州煤礦機械集團副總經理高有進、湖南科技大學副校長施式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乃安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陳衛紅教授、山東科技大學程衛民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受聘黃淮學院!
    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思婕8月8日,記者從黃淮學院了解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受聘為黃淮學院客座教授和「工程振動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據了解,王復明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球首家專為基礎工程設施「診治疾病」的醫院——「壩道工程醫院」的發起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受聘黃淮學院!
    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思婕8月8日,記者從黃淮學院了解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受聘為黃淮學院客座教授和「工程振動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據了解,王復明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球首家專為基礎工程設施「診治疾病」的醫院——「壩道工程醫院」的發起人。長期從事基礎工程設施安全維護理論與技術研究,在基礎工程滲漏湧水防治和隱蔽病害診治方面取得系統創新成果,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 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中科院副院長、武漢P4實驗室建設項目驗收委員會主任張濤出席驗收會並講話,中科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金寧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葉朝輝等18位專家及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國際合作局等相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會議由中科院條財局局長鄭曉年主持。
  •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地熱能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信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地熱能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在近日由全球契約中國網絡主辦的「2016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峰會」的綠色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熱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石化原副總經理曹耀峰表示,地熱資源應在今後大氣治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預計地熱能在「十三五」規劃中將實現替代標煤7210萬噸,對應減排二氧化碳1.77億噸的目標。地熱能的黃金時代很快就會到來。  曹耀峰稱,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帶來了嚴峻的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
  • 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何重組?北京化工大學召開研討會
    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宋宇飛、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陶霞分別介紹了兩個實驗室的戰略重點、目標定位、研究方向及實驗室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產學研等方面取得的標誌性成果,並提出了實驗室重組的初步方案。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教授吳建平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清華新聞網消息,英國皇家工程院9月30日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吳建平教授當選2019年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對吳建平的評價是:「吳建平教授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網際網路的開發和發展中作出了傑出貢獻並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還在國際網際網路體系結構工程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 安徽哪個市「出產」兩院院士最多?
    現任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湯中立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年5月加入九三學社,研究員,中國水稻研究所稻種資源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謝毅(女)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