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備考資料:臨終患者的心理分期

2020-08-22 中公吉林衛生人才網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起步較晚的臨終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醫護人員,我們要如何去幫助臨終患者舒適、有尊嚴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時期呢?此時,心理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臨終這一段時間裡,患者會產生十分複雜的心理和行為反應。我們需要及時評估病人的心理需求,理解他們的心理與想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那麼這一段時期,患者的心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美國醫學博士羅斯將患者從獲知病情到臨終整個階段的心理反應過程總結為五個階段:

(1)否認期:這時候病人剛得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但不肯承認自己患了絕症,他們常懷著僥倖心理到處求醫以期推翻診斷。事實上,這樣的反應是病人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相信任何人都無法立刻接受這樣的壞消息,因此患者的反應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時我們要注意給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和溫暖,與患者溝通時不要輕易的戳破他們的希望,但也不要去欺騙病人,關於病情的說辭注意和家屬及其他同事保持一致。

(2)憤怒期:當病人發現有關自己病情的壞消息被證實,無法再繼續否認下去時,病人出現的心理反應是氣憤、暴怒和嫉妒。此時他們常遷怒於家屬及醫護人員,怨天尤人,或者無緣無故地摔打東西,甚至無端地指責或辱罵別人,以發洩他們的苦悶與無奈。這種情緒的宣洩是正常的,我們此時更要有愛心、耐心、寬容和理解,給患者提供發洩的適宜環境,並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同時注意預防意外事件。

(3)協議期:憤怒的心理消失後,病人開始接受自己已患絕症的現實,但仍對奇蹟抱有希望。他們常千方百計地尋求延長生命的方法,努力配合治療,並會做出許多承諾作為延長生命的交換條件。這是人求生本能的體現,我們也要積極地引導病人,給予更多的關愛,不要讓患者失望。

(4)憂鬱期:當病人發現身體狀況日趨惡化,討價還價無效後,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表現為悲傷、抑鬱和絕望,語言減少,反應遲鈍。他們希望與親朋好友見面,希望家屬時刻陪伴在身旁。我們允許患者用哭泣來發洩情感,也儘量讓家屬多多陪伴,同時注意預防患者的自殺傾向。

(5)接受期:病人感到自己已經竭盡全力,沒有什麼悲哀和痛苦了,於是開始接受即將面臨死亡的事實。此時他們相當的平靜和坦然,不再抱怨,喜歡獨處,睡眠時間增加,情感減退。我們要給患者足夠的尊重,提供安靜、舒適的獨處環境,不強求與其交談,使患者平靜、安詳、有尊嚴地離開人間。

當然,臨終病人心理發展過程並非一成不變,各階段出現的順序和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與處理。

相關焦點

  •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開展分期康復護理的療效
    對照組實施常規內科護理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開展分期康復護理,包括心理疏導、腰椎牽引、分期康復運動、出院指導等,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後的VAS評分水平、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在不同階段的VAS評分水平、生活質量評估水平均優於對照組,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腰間盤突出症患者開展分期康復護理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患者康復,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 2020年自考護理學模擬題:臨終護理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
    對於考生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備考。充足的考前準備,可以提高自考通過率,這其中肯定少不了刷題這一步,中國教育在線為大家準備了一套全面的2020年自考護理學模擬題,供大家參考。:A、 移病員至搶救室或用屏風遮擋 B、給病員同情與安慰 C、觀察病情並配合搶救D、進行屍體料理準備工作20、患者病情惡化、急於交代後事、此期的心理反應屬於 :A、否認期 B、憤怒期 C、協議期 D、憂鬱期21、不屬於死亡判斷標準的是: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種反射消失 D、失去運動能力22、不屬臨終關懷的目的是
  • 醫療招聘護理備考資料:從優生到優死
    其中有一集《告別》,講述的是發生在一個臨終關懷病區的故事,故事裡夾雜著悲傷和感動,它探討了一個永恆的話題——人如何面對死亡。故事的拍攝地是位於上海市靜安區的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裡是上海第一個臨終關懷病區,50名醫生,58名護士,99張床位。來到這裡的絕大多數患者的病情都已無法逆轉,他們選擇在這裡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 克羅恩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臨床護理方法進展
    不同患者患者心理狀態有較大的差異,這時應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心理狀態、不同家庭環境和宗教信仰等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安撫。護理人員與患者的良好溝通,可以使其向護理人員主動傾訴。因此護理人員可能對此病研究較少,不能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採取針對性措施。克羅恩病在一家醫院的病例少,相應的該院護理經驗較少[29]。循證護理根據相關文獻提供臨床護理的依據,再把資料與實踐相結合,根據最前沿、最適合的科學理論證據來指導護理工作,以獲得最優質的護理方案[30-31]。
  • 精神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稿件來源:天水市三院 六病區所謂心理護理指護理工作者在護理過程中,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能積極地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以達到較理想的護理目的。首先,針對首次入院的新病人,他們中大部分會表現出緊張不安、焦慮和恐懼,一部分表現孤僻,還有部分表現為對生活悲觀。
  • 臺灣醫院雲端療護:把臨終關懷搬到患者家中
    據陳星助介紹,臺灣的非癌症死亡病患中,只有0.4%的人接受了臨終關懷照顧,這反映出很多非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臨終關懷服務。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很多人希望在家裡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但往往並不能如願,大多數人最終是在醫院裡結束生命,比如臺灣患者在家死亡的比例僅僅為1%。從2011年全球四十個國家和地區臨終關懷的品質排名來看,臺灣位列第24名。
  • 美國最大的臨終關懷機構是這樣做的
    通常指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志願者等多方人員組成的團隊對無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過6個月的臨終患者,提供特殊的緩和醫療服務,也包括對臨終者家屬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臨終關懷是以患者舒適為主要目標,避免一切有創治療,主要通過藥物來緩解患者的症狀。資料顯示,臨終關懷經常遇到的臨床表現如下:約70%的患者在生命的最後6周裡出現呼吸困難。
  • 醫療招聘護理備考資料:醫囑「囑」的是什麼
    醫療和護理文件包括病歷、醫囑單、體溫單、護理記錄單、病區交班報告、特別護理記錄單等內容,記錄的主要原則是及時、準確、完整、簡要、清晰。醫療文件的保管和書寫都有著嚴格要求,比如住院期間病例首頁為體溫單,出院病例首頁為住院病例首頁,體溫單則放於末頁。
  • 王輝平 張錦彬 陳棟良 羅小平:推進臨終人文關懷工作的建議
    建議對於醫院、醫養結合機構、政府養老機構和養老性質的康復醫院,從醫學角度出發,進行舒適護理工作的培訓,就如何保證她走得安詳,而且治療方式與她自己的意願相吻合,能夠讓臨終願望得到滿足,並帶著尊嚴死去,來做身體舒適護理工作。同時對醫護人員也要進行臨終心理關懷的培訓,在工作的同時,保證醫護人員自身的心理健康。
  • 新時代奮鬥者|楊慧峰:用愛守護「最後一站」 讓臨終患者無憾謝幕
    而在上海市金山區金山衛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卻有一個安寧療護「愛的港灣」團隊,讓無數臨終患者在生命的最後一站,有尊嚴、有質量地無憾謝幕。這不僅是一項新任務,也是一項新挑戰:一方面沒有相關工作經驗,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新的探索;另一方面從事臨終關懷不僅對患者、對家屬,對醫護人員本身也需要巨大的勇氣。
  • 2020護士資格考試知識點-麻疹患者的護理
    護士資格考試題庫:2020護士資格考試時間在5月中旬,本文整理2020護士資格考試知識點-麻疹患者的護理。更多醫師資格考試信息歡迎訪問中公醫療衛生人才網。 麻疹患者的護理麻疹是由麻疹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咳嗽、流涕、結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為特徵。本病傳染性強,易並發肺炎 。
  • 廣州臨終關懷床位寥寥可數 專家:臨終關懷首先不要過度治療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永標指出,臨終關懷需求的對象,可包括晚期惡性腫瘤、AIDS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PD、運動神經元疾病、尿毒症等患者,不過,到底是要從何時進行臨終關懷,未有定論,因為臨終關懷的時間長短,也會對存活時間產生影響。 受臨終關懷者,平均存活30天,當中19.2%一周內逝世,13.7%存活超過180天,7.2%存活超過一年。
  • 張春紅_白癜風患者的心理疏導及飲食護理效果分析_鄭州西京醫院資訊
    方法:在2018年-2020年,選取122例白癜風患者為對象,隨機劃分2組,參照組選擇常規護理,研究組展開心理疏導和飲食護理,各組61例,比較患者護理效果。結果:參照組患者抑鬱、焦慮情緒評分均高於研究組,參照組滿意率為85.2%,研究組滿意率為96.7%,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白癜風患者護理時,選擇心理疏導和飲食護理效果理想,可以疏導患者負面情緒,提升護理滿意率。
  • 重症兒童臨終關懷-讓可愛的孩子走得暖一點
    對於外人來說,臨終關懷是一個幫助他們的好辦法,臨終關懷顧名思義就是對於臨終的人,給予心理或生理、社會上的關懷。目前,很多人對臨終關懷都不了解,也有人認為一個將死之人,還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這樣一個事情嗎?答案是,當然有!臨終關懷秉持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原則,臨終的人一樣需要尊重,一樣有尊嚴。臨終關懷的主要內容,首先就是針對患者的疼痛,減輕患者痛苦,包括來自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
  • 心理護理的基本原則
    因此,關心、體諒、愛護、尊重患者,密切護患關係,使其產生愉快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是搞好心理護理的基本前提。二、滿足心理需要原則患病後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消極情緒,如悲傷、抑鬱、緊張、憤怒等。這些往往與患者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有關。生病以後生理需要層次發生變化,總的來說是高層次需要減弱,低層次需要增加。
  • 黃劍波.孫曉舒:基督教與現代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
    分別是指:把病人看作具有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各方面的需求及反應的全人;除了照顧病人以外, 還要考慮到家屬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 為家屬提供諮詢、協助等照顧;從病人接受臨終關懷到死後的延續性照顧;由一個團隊的人為臨終的病人及家屬提供服務, 其中包括醫生、護士、營養師、心理諮詢師、宗教人員等。這樣一種「四全照顧」的臨終關懷理念是否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在現代臨終關懷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 史繼學 | 戰疫情,不容忽視病人的臨終關懷
    一、臨終關懷的意義 臨終關懷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離世前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臨終關懷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給病人增添痛苦的、或無意義的治療,但要求醫務人員以熟練的業務和良好的服務來減緩病人的痛苦症狀。人們更多時候,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死亡的過程。
  • 新加坡醫院推"預先護理計劃" 減輕病童臨終痛苦
    高嫣女寧生前是HCA慈懷護理「星光友伴」(Star PALS)的受惠者。15歲的她在前年11月因病情惡化再度入院後,母親吳金梅聽取醫生建議,決定製定預先護理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讓她列出臨終時的護理需求。  高嫣女寧在文件上清楚表達不願打針和插管,而醫護人員為她治療時,也尊重她的意願。她最終不敵病魔,去年2月在家中去世。
  • 醫學心理學備考資料:異常心理-舉例及概念
    中公江西衛生人才網為各位考生提供近期招聘公告、備考指導、報名入口等一系列服務,希望大家取得好成績!以下是【2020江西醫療統考-醫學心理學備考資料】有關內容:我們在了解異常心理之前,先看一個例子:趙某,男,四十歲,某公司部門經理。趙某主動陳述:「我覺得自己得了一種「怪病」,老是覺得自己染上了病菌,可能會得癌症。
  • 大多數老人去世前需要特殊照護 臨終關懷仍缺位
    「這些患者需要臨終關懷,我們應通過止痛、護理等手段儘量減少肉體上的疼痛,讓他們感覺舒服、安穩一些,從而走得更從容、更有尊嚴。過去我們只講優生優育,忽視了『優逝』,現在人們對『優逝』有了更高的需求。」  「由於醫院缺乏臨終關懷服務,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