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醫院推"預先護理計劃" 減輕病童臨終痛苦

2020-12-22 新加坡頻道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 新加坡HCA慈懷護理醫藥總監張保賢醫生接受訪問時指出,有些家長對「預先護理計劃」存有誤解,不願意提早制定,因此有必要提高家長這方面的認知。

  由於從小患有心臟左側發育不全,高嫣女寧在病發入院時,常常需要抽血打針,讓她對這種侵入式醫療方法十分抗拒。

  高嫣女寧生前是HCA慈懷護理「星光友伴」(Star PALS)的受惠者。15歲的她在前年11月因病情惡化再度入院後,母親吳金梅聽取醫生建議,決定製定預先護理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讓她列出臨終時的護理需求。

  高嫣女寧在文件上清楚表達不願打針和插管,而醫護人員為她治療時,也尊重她的意願。她最終不敵病魔,去年2月在家中去世。

  吳金梅受訪時說:「嫣女寧上網找資料了解病情,也跟妹妹傾訴說不害怕死亡,但害怕死亡前的過程……制定ACP其實是尊重她的想法,讓嫣女寧在不受痛苦情況下,走到她人生的終點。」

  「星光友伴」自2012年4月推出,約有250名病患受惠,其中150名孩童已制定ACP。

  竹腳與國大醫院

  也助父母制定計劃

  HCA慈懷護理醫藥總監張保賢醫生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有些家長對該文件存有誤解,不願意制定預先護理計劃,因此有必要提高家長這方面的認知。

  他說:「有些父母會感到排斥,覺得這代表孩子即將去世,或者可能遭到醫護人員不平等的照顧,但這不是事實。相反地,醫護人員能通過文件,更好地了解孩童能接受的護理,減輕他們需要承受的痛苦。」

  除了HCA慈懷護理,竹腳婦幼醫院和設有兒科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也協助父母為病重孩子制定ACP。

  竹腳婦幼醫院受詢時指出,2015年至2016年4月期間,共有130名兒童病患和家屬,到院內設有預先護理計劃辦公處進行討論。這包括患有癌症、腦神經或心臟有問題的孩童,年紀最小的僅有幾周大。

  多數由父母作決定

  該院醫療社工部門主任兼醫療社工張寶華指出,成人與孩童最大不同處是,成人幾乎是全程參與ACP討論,但是除非孩童有能力或父母同意,否則都由父母決定。

  她說:「涉及孩子ACP的討論,會讓父母非常情緒化。他們會感到焦慮不安或矛盾,因為他們必須為孩子做決定,但又不確定是不是最好的決定。」

  雖然如此,醫院留意到進行ACP討論後,父母都給予正面反饋,因為父母和孩子有機會討論一些細節,例如安葬地點等。

  張保華說:「這些討論能安撫孩童緊張不安的情緒,因為他們會想什麼是死亡,以及死亡後的生活等。」

  國大醫院每個月轉介兩三起個案給星光友伴項目。國大醫院小兒重病科顧問醫生唐文儀說:「預先護理計劃在治療生命有限的兒童病人扮演重要的角色。這能讓醫療隊伍有機會了解家屬想為孩童提供的醫療照顧。」

  已制定ACP的謝昕霖(2歲),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她在去年1月加入「星光友伴」項目,父親謝丁山在與醫療團隊進行多次溝通後,於4月份擬定ACP。

  他說:「這份文件是我和太太在冷靜理智的時候制定的,確保我們在遇到昕霖病況緊急時,不會因為慌亂或疲累,倉促做任何治療的決定。」

  在2012年推出的「星光友伴」項目,主要為患有先天性疾病或末期癌症的兒童患者,提供登門護理服務,並協助家長為孩子制定預先護理計劃。

  HCA慈懷護理服務擴大

  該項目每年接收50名至60名新患者。過去四年多,HCA慈懷護理也不斷擴大服務範圍,如在特定情況下,聘用私人護士照顧患者。這些孩童可能是病危患者,隨時會離世,或家中唯一看護人有緊急情況必須處理等。

  張保賢說,雖然有24小時待命醫療服務,但醫護人員因有其他任務在身,無法時刻留在患者家裡提供照顧。

  如果孩童情況不樂觀,他們也會因疼痛增加、精神錯亂和呼吸不順等問題,導致情緒起伏更大,需要花費看護者更多精力照顧。

  他說:「私人護士可以利用專業技能,為父母分擔照顧孩子的重擔。這將給予他們時間休息和調適情緒。」(蔡欣穎 報導)

相關焦點

  • 臨終關懷:深圳公立醫院難找一張床 香港勢頭最好
    然而,一些被醫生判定為「不可救治、不可逆轉」的惡性腫瘤晚期臨終病人,醫院不收,生命進入倒計時的三到六個月,在癌痛、嘔吐、驚懼和抑鬱中度過,最終只能在痛苦中離去。在深圳上班的小鐘上個月接到甘肅老家父親的電話,70多歲母親肺癌晚期發生轉移病情加重,每日癌痛難受。
  • 專訪 | 兒童臨終關懷醫院:幫助臨終兒童理解生命的美,而不是生命的痛
    英格與戴維斯、楊森一拍即合,共同開發了這個項目,確定了兒童臨終關懷醫院的護理模式。英格還請來喬治•賈維斯(George Jarvis)做營銷主管,賈維斯幫助她成立了「擁抱兒童收容所協會」(HUGS Children’s Hospice Society),共同召集各社區對醫院給予支持。
  • 美國最大的臨終關懷機構是這樣做的
    )護理,以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臨終關懷不是單方面對患者進行的,是一個需要患者、家人和護理團隊全力配合的過程,在此期間患者的家人也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因此Vitas的護理團隊,不僅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服務,也為患者家屬提供了相應的支持。VITAS為患者提供的服務各級協調護理:在醫生知情同意下制定護理計劃。
  • 大多數老人去世前需要特殊照護 臨終關懷仍缺位
    「這些患者需要臨終關懷,我們應通過止痛、護理等手段儘量減少肉體上的疼痛,讓他們感覺舒服、安穩一些,從而走得更從容、更有尊嚴。過去我們只講優生優育,忽視了『優逝』,現在人們對『優逝』有了更高的需求。」  「由於醫院缺乏臨終關懷服務,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很痛苦。」
  • 北京首間兒童臨終關懷病房「雛菊之家」悄然啟用
    兒童白血病中通常會有20%的病童無法被治癒。而作為兒童實體腫瘤發病率第一位的神經母細胞瘤——尤其是高危晚期的患兒,無法被治癒的概率會更高。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以下簡稱「北京兒童醫院」)做了20多年血液腫瘤醫生的周翾,幾乎每天都在面對患有這類疾病的孩子。一直以來,這些無法被治癒的病童,都會被勸離醫院。
  • 廣州臨終關懷床位寥寥可數 專家:臨終關懷首先不要過度治療
    老郭的兒子說,親眼看著父親疼到暈厥,想睡卻坐在床上將腰前折90度壓著痛,「只有在醫院,父親感覺好點」,他知道,只有強效止痛藥、吸痰等能幫到他了。 全家對於老郭生命進入倒計時其實都有心理準備,只是盼望老郭少點痛苦,最好能有醫護照料。 讓小郭想不到的是,父親越到臨終期,越少大醫院能收治他。
  • 史繼學 | 戰疫情,不容忽視病人的臨終關懷
    疑似及確診病例均在有效隔離或防護條件下定點醫院治療,全程無家屬的陪伴。因此,新冠肺炎病人的臨終關懷成為不容忽視的話題。 一、臨終關懷的意義 臨終關懷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離世前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 多特瑞中國與病童「雲讀書」
    今年的兒童節又尤其特別,為了減少聚集,許多六一活動因此取消,但病童並沒有被遺忘。六一兒童節上午,上海慈善基金會多特瑞攜手關愛基金聯合瑞金醫院舉辦「聲聲相伴,快樂六一」活動,100名來自多特瑞攜手關愛基金的志願者們,通過「雲讀書」的方式,將自己朗讀的有聲繪本送入瑞金醫院兒科和燒傷科病房,讓病童們在這個兒童節感受到了濃濃陪伴情,朗朗讀書聲。
  • 香港明愛醫院集體感染病童對副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
    新華網香港11月18日電(記者夏文輝)截至18日上午,香港明愛醫院新增一名發燒和呼吸道感染病童,使感染病童人數升至32人。院方說,大部分病童已經退燒。查找病因的工作仍在繼續。18日得出的初步化驗結果顯示,7個化驗樣本中的3個證實對副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
  • 中國很多治癒無望病人被勸退出院 在痛苦中死亡
    四川成都市慢性病醫院寧養中心護士長葉繼玲告訴記者,由於基層缺乏臨終關懷,很多癌症病人和家屬不得不面對臨終過程中的一系列痛苦:一是缺乏專業人員指導,止痛劑等用藥不規範,不僅不能有效制止劇烈的癌痛,反而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二是由於家屬缺乏經驗和技能,護理不當加劇病人的痛楚;三是癌症病人護理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很多人在前期放化療中已經花費巨大,面臨著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無力支付專業護理。
  • 王輝平 張錦彬 陳棟良 羅小平:推進臨終人文關懷工作的建議
    調查中得知,在株洲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養老社會需求缺口大,株洲養老院、護理院、醫養結合養老院、康復醫院等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可是在工作中發現,株洲做臨終關懷的多數是從醫學角度進行介入,心理學介入的非常少。而且一般護理人員和家人都是根據經驗進行臨終的關懷的。如何讓臨終的老人安詳地離開,讓活著的人也能心安,是一件專業的工作,對於家人和社會機構來說,是急需做,沒有時間等待,也不能等待的工作。
  • 重症兒童臨終關懷-讓可愛的孩子走得暖一點
    對於外人來說,臨終關懷是一個幫助他們的好辦法,臨終關懷顧名思義就是對於臨終的人,給予心理或生理、社會上的關懷。目前,很多人對臨終關懷都不了解,也有人認為一個將死之人,還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這樣一個事情嗎?答案是,當然有!臨終關懷秉持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原則,臨終的人一樣需要尊重,一樣有尊嚴。臨終關懷的主要內容,首先就是針對患者的疼痛,減輕患者痛苦,包括來自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
  • 護理備考資料:臨終患者的心理分期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起步較晚的臨終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醫護人員,我們要如何去幫助臨終患者舒適、有尊嚴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時期呢?此時,心理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臨終這一段時間裡,患者會產生十分複雜的心理和行為反應。我們需要及時評估病人的心理需求,理解他們的心理與想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那麼這一段時期,患者的心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 人臨終前是什麼感覺?有5個表現讓人心酸,記得多陪陪親人
    現在的夏奶奶,已經是一個胃癌晚期的癌症患者,從醫院確認無法治療的情況下,選擇了放棄醫院治療,不想繼續承受化療的痛苦。但回家就意味著是等死了,這段過程既絕望又有癌細胞在體內瘋狂作亂,把夏奶奶折磨得精神恍惚,人瘦得像個「骷髏」,家人都不忍心看夏奶奶這副模樣。
  • 急性扭挫傷如何消腫止痛,減輕痛苦
    急性扭挫傷如何消腫止痛,減輕痛苦 時間: 2020-11-05 13:32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王林
  • 4年送走數百病人,惠州這位臨終關懷護士談死亡,含著淚看完……
    在護理行業中,有一類護士,她們長期服務於瀕死的患者,悉心護理,耐心撫慰,讓治療無望的患者免於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遭受過多的病痛折磨,舒緩他們對死亡的恐懼。這就是臨終關懷科的護士。  2014年,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立臨終關懷科,成為惠州首個開設這一科室的醫院。這四年間,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終關懷科已經送走了幾百名救治無望的病人。
  • 黃劍波.孫曉舒:基督教與現代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
    其中對臨終關懷造成直接影響的事件便是醫院的迅速發展和護理體系的創建。雖然歷史學者對十字軍東徵的評論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 但是, 不可否認的是, 為滿足軍隊的需要而廣泛建立於巴勒斯坦和中東其他地區的醫院在那二百年時間裡的確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4) 。十字軍還建立了保健系統, 為所有人提供健康保護, 其中, 修士、修女承擔了大部分的護理工作。
  • 慈濟視頻:志工為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募書送病童
    2013年1月31日,慈濟志工來到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架起書架讓病童有小小圖書館;志工還穿上吸眼的玩偶衣,為病童送來畫筆和小玩偶,許多孩子露出難得的笑容。小小的臉蛋帶著病容,身上還吊著點滴。不過下一刻看到可愛的維尼熊跟拉拉熊,馬上露出期待的眼神。
  • 臨終關懷|我們該如何與將逝的親人道別
    有的人遭遇意外,還未反應過來便結束了生命,躲過了臨終的痛苦。但大部分人,在面對生命的尾聲時,會經受持續的病痛或是來自內心的折磨,充滿不舍和對人生的遺憾,這樣的人群就需要臨終關懷。她退休前是一家放射科醫生,她對自己的病情十分清楚,主動住進了臨終關懷病房。在患病的最後幾年,她的女兒帶她出國旅遊,實現了年輕時的願望。親友也時不時過來探望,帶她觀賞各處的美景;這些經歷讓梁金蘭在臨終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減輕女兒的壓力,她還為老伴找了養老院,安頓下來。
  • 臺灣、新加坡醫院考察筆記
    設立了各種特需醫療服務中心,例如伊麗沙白醫院建立有老年男子泌尿中心、優質診治中心(心臟手術、腦手術)以及健康檢查中心等;鷹閣醫院設立有肝移植研究中心、臨床藥物研究中心。在新加坡,私立醫院的醫生大部分是有名的專家,診治水平高,醫技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