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生與死去,發生得最多的就是在醫院。一個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有一個個家庭為逝去的生命默哀。但介於兩者之間的將逝者,卻鮮有人關注。在我們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沒有能力再保護自己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生命的盡頭呢?
《人間世》記錄片中,講述了這麼一位臨終患者的故事。
患者王學文身患腮腺癌晚期,在臨終關懷病房住了五年。到了這個階段,一些稀鬆平常的動作,像抬個頭,翻個身對他來說已經如登天般困難。但是每個月洗頭洗澡這些動作,他始終堅持,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體面,一種尊嚴。
當與護士談起自己,他總是異常平靜。他說,如果讓他一直熬著,也是一種折磨。你們體會不到病人的痛苦,多活一天,其實就是多忍受一天痛苦的煎熬。
2
在陪伴父親的最後那段日子,我曾在半夜的走廊裡聽到了癌症患者發出的哀嚎,那不像是人能發出來的聲音,這種持續不斷的呼喊夾雜著恐懼與絕望。那是一種入骨的痛苦,讓人夜不能寐。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裡有這麼一幕:一位愛滋病患者的病症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儘管他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準備,但是在死亡面前他還是會想起這個世界的美好,終於忍不住放聲痛哭。
面對死亡,有的人走的很平靜,大概是因為有信仰,或是無欲無求。有的人遭遇意外,還未反應過來便結束了生命,躲過了臨終的痛苦。
但大部分人,在面對生命的尾聲時,會經受持續的病痛或是來自內心的折磨,充滿不舍和對人生的遺憾,這樣的人群就需要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的宗旨是:當一個人已經無法避免地走向死亡,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甚至會傷害到當事人時,採取姑息療法(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減緩疾病症狀,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讓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完滿,有尊嚴。
3
《人間世》紀錄片中,還有一位患者叫梁金蘭。她退休前是一家放射科醫生,她對自己的病情十分清楚,主動住進了臨終關懷病房。
在患病的最後幾年,她的女兒帶她出國旅遊,實現了年輕時的願望。親友也時不時過來探望,帶她觀賞各處的美景;這些經歷讓梁金蘭在臨終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減輕女兒的壓力,她還為老伴找了養老院,安頓下來。
在離世前幾天,她寫了一封信,向家人做最後的道別:
感謝患病期間社區的照顧,感謝家人的支持,感謝朋友們的關心,特別感謝東東老公,在我患病期間幫忙買菜,還送我去醫院,感謝老同學們的聚餐,還用輪椅推我去北外灘遊覽,真的開心不止,祝好人一生平安……
想起來從一位護士處聽到這麼一個故事,一位80多歲的老婆婆心跳驟停,醫生一邊搶救,一邊派人出去問等候在外面的家屬,是否要插管。
家屬們圍著一個臨窗站立的老爺爺,過了許久,他輕輕搖了搖頭:「我們不插管。」
他知道,如果插管,只是維持心跳和呼吸這樣基本的生命體徵罷了。可她卻再也無法醒過來,只能躺在病榻上,歷經折騰,飽受痛苦。
於是家屬被允許進去看病人最後一面,為老婆婆擦洗身子,換上體面的衣服。而那位老爺爺,一直站在病床旁邊,扶著欄杆,靜靜看著老伴的面龐,握住了她的一隻手。
老爺爺一直保持著同一個動作和表情,他沒有哭。臉上沒有生離死別的波瀾,目光柔和。
當生命實在挽留不住,不如減少痛苦,讓老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靜地走完最後一程。
4
當家人即將逝去,我們可以做什麼臨終關懷呢?
身體關懷
在老人臨終彌留之際,醫學上已藥石無靈。所以,首先如果老人重病在身,應給予鎮痛藥物,讓老人減輕身體上的疼痛;
其次,在這個時候,老人往往會出現口渴、出汗、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家屬在照顧老人時,應用棉籤沾水輕輕塗擦在老人嘴唇上,幫助老人緩解乾燥口渴的症狀。
用溫熱毛巾清潔老人身體,讓其保留最後的尊嚴,同時也能讓身體舒服一些。
心理關懷
人在臨終時,聽覺是最遲消失的感官器官。有時候,可能老人已經瞳孔渙散,呼吸、心跳不穩定了,還是可以聽到來自外界的聲音。
這時候,身邊家屬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一定不要哭泣、喊叫,盡力冷靜下來,在老人耳邊輕聲安撫,讓其安心的離去。
家人陪伴
無論生前種種,死者為大,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給予老人應有的尊重。當死亡不可避免時,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寧、避免騷擾。親屬儘量多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託;或者滿足老人最後的願望,交待遺囑,見見最想見的人等等。
病人親屬都要儘量給予病人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刻。
5
「生」和「死」一起才組成了完整的生命。經歷過至親的離世,我不會讓死亡的過程變得痛苦和漫長的,無論是我還是我的親人。
如果有一天,當用盡了現有的一切手段,我的親人仍然不得不離開時;我會撤掉那些儀器,卸下他的重負,陪在他身邊,完成所有他最後的願望。
當那一刻來臨的時候,我知道,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我會握著他的手,告訴他家人都在,面對未知的彼岸,不要驚懼。我想讓親人有尊嚴地離開,走得平和而溫暖。
如果是我將離開,我也希望我的親人,在我最後的時光,不要試著用醫療手段去搶救我。
而是讓我緩緩步入那個寧靜的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