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我們該如何與將逝的親人道別

2020-12-23 中老年視界

1

出生與死去,發生得最多的就是在醫院。一個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有一個個家庭為逝去的生命默哀。但介於兩者之間的將逝者,卻鮮有人關注。在我們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沒有能力再保護自己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生命的盡頭呢?

《人間世》記錄片中,講述了這麼一位臨終患者的故事。

患者王學文身患腮腺癌晚期,在臨終關懷病房住了五年。到了這個階段,一些稀鬆平常的動作,像抬個頭,翻個身對他來說已經如登天般困難。但是每個月洗頭洗澡這些動作,他始終堅持,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體面,一種尊嚴。

當與護士談起自己,他總是異常平靜。他說,如果讓他一直熬著,也是一種折磨。你們體會不到病人的痛苦,多活一天,其實就是多忍受一天痛苦的煎熬。

2

在陪伴父親的最後那段日子,我曾在半夜的走廊裡聽到了癌症患者發出的哀嚎,那不像是人能發出來的聲音,這種持續不斷的呼喊夾雜著恐懼與絕望。那是一種入骨的痛苦,讓人夜不能寐。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裡有這麼一幕:一位愛滋病患者的病症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儘管他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準備,但是在死亡面前他還是會想起這個世界的美好,終於忍不住放聲痛哭。

面對死亡,有的人走的很平靜,大概是因為有信仰,或是無欲無求。有的人遭遇意外,還未反應過來便結束了生命,躲過了臨終的痛苦。

但大部分人,在面對生命的尾聲時,會經受持續的病痛或是來自內心的折磨,充滿不舍和對人生的遺憾,這樣的人群就需要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的宗旨是:當一個人已經無法避免地走向死亡,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甚至會傷害到當事人時,採取姑息療法(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減緩疾病症狀,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讓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完滿,有尊嚴。

3

《人間世》紀錄片中,還有一位患者叫梁金蘭。她退休前是一家放射科醫生,她對自己的病情十分清楚,主動住進了臨終關懷病房。

在患病的最後幾年,她的女兒帶她出國旅遊,實現了年輕時的願望。親友也時不時過來探望,帶她觀賞各處的美景;這些經歷讓梁金蘭在臨終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減輕女兒的壓力,她還為老伴找了養老院,安頓下來。

在離世前幾天,她寫了一封信,向家人做最後的道別:

感謝患病期間社區的照顧,感謝家人的支持,感謝朋友們的關心,特別感謝東東老公,在我患病期間幫忙買菜,還送我去醫院,感謝老同學們的聚餐,還用輪椅推我去北外灘遊覽,真的開心不止,祝好人一生平安……

想起來從一位護士處聽到這麼一個故事,一位80多歲的老婆婆心跳驟停,醫生一邊搶救,一邊派人出去問等候在外面的家屬,是否要插管。

家屬們圍著一個臨窗站立的老爺爺,過了許久,他輕輕搖了搖頭:「我們不插管。」

他知道,如果插管,只是維持心跳和呼吸這樣基本的生命體徵罷了。可她卻再也無法醒過來,只能躺在病榻上,歷經折騰,飽受痛苦。

於是家屬被允許進去看病人最後一面,為老婆婆擦洗身子,換上體面的衣服。而那位老爺爺,一直站在病床旁邊,扶著欄杆,靜靜看著老伴的面龐,握住了她的一隻手。

老爺爺一直保持著同一個動作和表情,他沒有哭。臉上沒有生離死別的波瀾,目光柔和。

當生命實在挽留不住,不如減少痛苦,讓老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靜地走完最後一程。

4

當家人即將逝去,我們可以做什麼臨終關懷呢?

身體關懷

在老人臨終彌留之際,醫學上已藥石無靈。所以,首先如果老人重病在身,應給予鎮痛藥物,讓老人減輕身體上的疼痛;

其次,在這個時候,老人往往會出現口渴、出汗、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家屬在照顧老人時,應用棉籤沾水輕輕塗擦在老人嘴唇上,幫助老人緩解乾燥口渴的症狀。

用溫熱毛巾清潔老人身體,讓其保留最後的尊嚴,同時也能讓身體舒服一些。

心理關懷

人在臨終時,聽覺是最遲消失的感官器官。有時候,可能老人已經瞳孔渙散,呼吸、心跳不穩定了,還是可以聽到來自外界的聲音。

這時候,身邊家屬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一定不要哭泣、喊叫,盡力冷靜下來,在老人耳邊輕聲安撫,讓其安心的離去。

家人陪伴

無論生前種種,死者為大,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給予老人應有的尊重。當死亡不可避免時,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寧、避免騷擾。親屬儘量多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託;或者滿足老人最後的願望,交待遺囑,見見最想見的人等等。

病人親屬都要儘量給予病人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刻。

5

「生」和「死」一起才組成了完整的生命。經歷過至親的離世,我不會讓死亡的過程變得痛苦和漫長的,無論是我還是我的親人。

如果有一天,當用盡了現有的一切手段,我的親人仍然不得不離開時;我會撤掉那些儀器,卸下他的重負,陪在他身邊,完成所有他最後的願望。

當那一刻來臨的時候,我知道,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我會握著他的手,告訴他家人都在,面對未知的彼岸,不要驚懼。我想讓親人有尊嚴地離開,走得平和而溫暖。

如果是我將離開,我也希望我的親人,在我最後的時光,不要試著用醫療手段去搶救我。

而是讓我緩緩步入那個寧靜的良夜。

相關焦點

  • 《臨終關懷及逝後超度參考手冊》
    (孜珠寺)這個參考手冊的內容,是否能接受,是建立在,對靈魂不滅和輪迴,具備深信的基礎之上的,其實不管我們信與不信,這樣的自然真理是真實存在的,信,則有機會為我們的親人,在最關鍵時候,帶去最關鍵的幫助,不信,有可能就會錯過,這個沒有再來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即便從我們漢地的傳統來說,去世的至親走的好壞與否,對子孫後代也會有一定影響。
  • 史繼學 | 戰疫情,不容忽視病人的臨終關懷
    絕對隔離治療的要求,使身患新冠肺炎臨終病人只能無奈、無助地面對醫護人員的照顧,無法面見親人。 臨終關懷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症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臨終關懷不同於安樂死,既不促進也不延遲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務包括對症治療、緩解症狀、控制疼痛、減輕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
  • 廣州臨終關懷床位寥寥可數 專家:臨終關懷首先不要過度治療
    一篇講述臨終患者感受如何、家人應如何照護的文章在社交網絡熱傳。「發達國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臨終關懷,我們的老人卻只有1%享受到」的說法,更挑動人們的神經。 生命的最後一程,應當在家裡、養老院,還是醫院的病床上度過?廣州地區的臨終關懷服務需求量是多少?能提供的臨終關懷床位又有多少?記者走訪全市醫院、養老機構,為您一探究竟。
  • 生命在安詳中逝去 關懷臨終病患
    在香港李嘉誠基金的資助下,一個為貧困癌痛病人免費提供包括鎮痛藥在內的臨終關懷機構———寧養院悄然成立。上周,本報記者走進重醫附一院寧養院,對這一神聖機構做了全面採訪。劇痛傳遍全身,啃噬大腦和心臟,一名骨瘦如柴的人發出撕心裂肺的嚎叫,從床上翻落床下。這是一幕癌症晚期病人臨終前飽受劇痛折磨的鏡頭———一切治療都已無法挽留患者將逝的生命。
  • 「臨終關懷」關懷的是什麼?
    它不再強行把「個體存活」作為首要任務,而是將「精神圓滿」放在首位。這如何理解?啟迪多元思維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村上春樹也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見生與死的概念,並非完全對立,而是一體兩面,自然而然。
  • 王輝平 張錦彬 陳棟良 羅小平:推進臨終人文關懷工作的建議
    臨終關懷,包括臨終生理關懷和臨終心理關懷,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要經歷的一件事情,雖然我們的文化忌諱說到死,但是無論我們是否做好準備,總有一天,我們會面臨親朋的去世,面對好友的離別。既然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無一倖免的面臨生離死別,那如何在臨終前做到「兩安」,讓活著的人心安,逝去的人也心安,是人文關懷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深感這方面工作的缺失。
  • 美國最大的臨終關懷機構是這樣做的
    Vitas的護理團隊是由註冊護士、醫生、社會工作者、臨終關懷助理、牧師、志願者和專家共同組成,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信仰,包容性強有開放的心態,也坦然接受生老病死,他們理解所有的患者,認為無論種族、國籍、宗教、性別認同、性別表達或性取向,都要確保絕症患者及其親人在生命即將結束時生活得舒適和有尊嚴。
  • 專訪 | 兒童臨終關懷醫院:幫助臨終兒童理解生命的美,而不是生命的痛
    這一次 ,一直積極參與慈善活動的「樂虎獅子會」聯合「加拿大青少年教育協會」,藉「加拿大國際青少年演講大賽」之機,當日為觀眾展出6歲——18歲青少年傑出畫作,並進行默拍籌款活動,所得全部善款將捐贈給Canuck Place Children’s Hospice(兒童臨終關懷醫院)。日前,《她鄉華聞》記者對BC省兒童臨終關懷醫院進行了獨家專訪。
  • 老年臨終關懷:來自佛教安養院的啟示
    但將臨終關懷視為獨特文化實踐加以研究的歷史較短,對生死問題的注意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集中在死亡和處理死亡方式的意義世界。將臨終關懷作為一個人類學和其他學科關注點的契機,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臨終關懷運動。
  • 臺灣醫院雲端療護:把臨終關懷搬到患者家中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戴姆·希塞莉·桑德絲「患者在生命的終末想和家人度過最後的時光是人之常情,但是末期患者對疼痛的控制和醫療的需求很高,家裡沒有儀器設備,沒有人提供保護,遇到突發問題該如何處理等都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 【強力推薦】臺灣黃仁傑博士《讓人生更完整》臨終關懷沙龍
    【強力推薦】《讓人生更完整》臨終關懷沙龍時間:2016年9月24日14:00-17:00費用:免費地點:待定導師:黃仁傑博士(臺灣)【內容簡介】    在我們受教育的年歲裡,一般都缺少如何看待生命的結束,以及如何面對死亡的教導。
  • 黃劍波.孫曉舒:基督教與現代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
    基督教對臨終關懷的提供者, 以及對於作為其信徒的臨終者和親屬所提供的關於生死問題的信仰關懷和安慰, 都與其教義和信仰實踐有著緊密的關聯。了解基督教在歷史上以及現代實踐中如何影響了現代臨終關懷理念和實踐, 有助於更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現代臨終關懷, 進而更適切地展開臨終關懷服務。
  • 「守護天使·臨終關懷」手記(六):被臨終者關懷
    當我決定成為一名臨終關懷志願者時,就仿佛駛入一條雙行道。一方面,我用自己的真情,溫暖著臨終患者;另一方面,臨終患者也用他們的真心,帶給我特殊的關懷。打開心窗,當溫馨與寧靜擁抱臨終者,和煦的微風也輕拂著我的臉頰。「該生個孩子了,30歲了得要了,女人沒孩子不行啊。」
  • 臨終症狀 人臨終前的身體表現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從出生到死亡這是生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很多人認為這個過程漫長,但是其實人的一生轉瞬即逝,那麼臨終症狀都有哪些呢?人臨終前的身體表現是怎樣的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臨終症狀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表現,也是每個人生命快要到盡頭時候的表現,那麼具體的症狀都有哪些呢?如果我們出現這些症狀就代表我們快要死亡了嗎?
  • 人臨終前是什麼感覺?有5個表現讓人心酸,記得多陪陪親人
    妙姐對此感到十分的沉重,病人們在臨終前真的只能這麼痛苦的離去嗎?他們哭著來到這個世界,應該要體面和有尊嚴的離開這個世界,這讓妙姐不得不跟大家重提一個話題:臨終關懷。一、臨終關懷等於放棄生命?當親朋的死亡已經無可避免時,我們應該接納它,擁抱它。
  • 臨終關懷志願者:女孩以生離死別的陪伴理解生命意義
    臨終關懷志願者:華政95後女孩以生離死別的陪伴理解生命意義  圖說:王曉婷用溫暖陪伴癌症晚期患者最後的人生路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死亡?我們究竟如何與生命告別?這些問題或許永遠沒有確切答案。
  • 大多數老人去世前需要特殊照護 臨終關懷仍缺位
    大多數老人去世前需要特殊照護,但這方面的服務還沒有跟上  臨終關懷為何缺位(聚焦·臨終關懷追蹤(上))  「優逝」需求越來越大  過去我們只講優生優育,忽視了「優逝兒子趕緊將父親送到大醫院。經過幾天的住院觀察,醫生認為老曾沒有繼續住院治療的必要,建議將他接回家裡照顧,並準備後事。此時老曾已不能下床走動。回家後,在床上躺了近3個月,直到去世。  「父親去世時,背上生了褥瘡,皮肉腐爛,都能見到骨頭了。」小曾自責地說,平時是妻子在護理父親,他自己忙於工作,沒能將父親照顧好。
  • 陌生人給予的恩惠,我們很看重,但是親人的關懷卻總是漠視
    我們都知道大家對於親情中的付出總是非常漠然,覺得那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在外面我們被別人給予了那麼一絲的好,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真的是太不錯了,簡直是自己人生當中的溫暖。更有甚者,把陌生的關懷視作自己的光,這樣的東西可以溫暖自己,過完在接下來的涼到無人關懷的日子。
  • 重症兒童臨終關懷-讓可愛的孩子走得暖一點
    對於外人來說,臨終關懷是一個幫助他們的好辦法,臨終關懷顧名思義就是對於臨終的人,給予心理或生理、社會上的關懷。目前,很多人對臨終關懷都不了解,也有人認為一個將死之人,還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這樣一個事情嗎?答案是,當然有!臨終關懷秉持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原則,臨終的人一樣需要尊重,一樣有尊嚴。臨終關懷的主要內容,首先就是針對患者的疼痛,減輕患者痛苦,包括來自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
  • 海南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約2萬人 欠缺臨終關懷機構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德、法等發達國家建立起各種形式的臨終關懷機構。1987年,中國有了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近年,內地一些城市也確定試點醫院,提供臨終關懷床位。而在海南,目前,為海南癌症晚期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僅有寧養院。海南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約2萬人,寧養院只能服務其中約550人。  單一的關懷形式,無法為更多的患者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