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關懷的是什麼?

2021-01-09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丨果其然

在上海,有這樣一家醫院:

只收晚期的癌症病人,他們中的90%,會在3個月之內去世。

但死亡的痛苦折磨不了這些病人。

或者說,這些病人面對死亡更加坦然。

因為這裡的醫生,更注重病人心理的安撫、心情的平復。醫生會和病人談笑風生,既不避諱、更不隱瞞死亡的來臨。他們會認真傾聽病人關於生活的感悟,也竭盡所能,滿足病人的各種願望。

即使有的病人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但他們最後的面容,更加從容、平靜、安詳。

於是這座距離死亡最近的醫院,同時也是距離天堂最近的醫院。

這就是位於上海閘北區臨汾社區的「舒緩療護區」。所謂「舒緩療護」,就是「臨終關懷」。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臨終關懷,也叫「姑息治療」或者「安寧治療」。它由英國護士桑德斯創立,1967年一經推出,便在世界各地開展起來。

臨終關懷的概念:

當病人經過可行的醫療手段救治之後,仍無法改變死亡的結果之時,特別是後續的醫療措施,會使病人遭受更多痛苦的情況下,以減緩病人肉體痛苦、努力提升病人的精神狀態、加強病人的心理建設為方向的醫療手段。

從其概念可以看出:

「臨終關懷」與其說是一種醫療手段,不如說是一種全新的理念。

它不再強行把「個體存活」作為首要任務,而是將「精神圓滿」放在首位。

這如何理解?

啟迪多元思維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村上春樹也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可見生與死的概念,並非完全對立,而是一體兩面,自然而然。

而且正是因為死亡有著不可避免的絕對性,所以更能折射出人的價值、人的意義。

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是生命的無限可能性,是創造、經歷、體驗的全過程。而死亡的過程,必然包含在生命之中,因為死亡是生命最後的演出、最後的光彩。

但在我們的科學及教育的體系中,只有優生學,沒有優死學;只有人生觀,沒有「人死觀」;只強調生的崇高,不重申死的光榮;只有生的教育,缺乏死的教育。

於是人們對死亡的看法,也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對死亡始終採取否定、蒙蔽的負面態度,認為死亡就是最大不幸,是人生的最低點。

這種觀念的實質,就是把生與死對立,把生命的完整過程,強行肢解。

更可怕的是,這種觀點從不考慮死者本人的感受、臨終病人的實際心理,而是強行爭取病人肉體意義的存在,毫不顧忌病人精神上的需求。

而「臨終關懷」,正是把「人的感受、「人的精神」」放在首位,它把面向死亡的病人不再當做醫療手段所作用的「物」,而是把身患絕症的患者視為平等的「人」。

這就是人,最大的精神需求——人的尊嚴,不僅要求「生來平等」,更需要「死得其所」。

所以「臨終關懷」的內涵,就是「從人出發」、「以人為本」。這也正是「人文主義」的核心——「人」是中心,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是根本,是一切社會道德的基礎和展開。

要想充分把握這個內涵,「三思」思維是重要的工具之一。

正心正舉

思辨

辨,即辨別、辨證。

思辨思維就是要求我們:對事物的概念要仔細辨別、認真思考,方才算是辯證的看問題,思辨思維才能真正發揮效力。

結合「臨終關懷的人文內涵」,思辨思維為我們確立了思考的方向:

「臨終關懷」所維護的對象——「人的尊嚴」到底是什麼?

它的人文內涵如何體現?

「尊嚴」有兩層意思:尊,尊重;嚴,莊嚴。

對於道德意義上的「人」來講,「尊重」最重要的人文內涵,就是「平等」。

我們一直認為,所謂「平等」就是不歧視他人、不對他人存在偏見。但「平等」還有另一個方面:「不用身份強行捆綁他人」、「不用刻板觀念強迫他人」。

著名作家巴金,2005年去世。在此之前的1至2年時間裡,他全身插滿管子、每天要吞下和注射大量藥品、他的身體無法活動,他的精神備受折磨。

巴金幾次都想減緩治療強度,做些他想做的事情,但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親戚朋友,都不同意。

不同意的理由,看似天經地義:

他們捨不得巴金離去,不能接受文壇和生活中,巴金的永遠缺席。

但他們的道路走得有些偏離,他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己不所欲,勿施於人」。

因為忘記了這一點,就是不能「平等」地看待他人,而喪失了「平等」的原則,就意味著「人的尊嚴」被完全忽略,即便有,也只能停留在淺顯的表面。

一旦「尊嚴」被忽略不計,「人」的意義便開始變味。「人」開始變成一種觀點、一種標誌、一種價值觀的映射,「人的意義」變得稀薄、蒼白、膚淺。

而這正是「莊嚴」的意義:

生命在於廣度,而並非長度,生活在於自我豐富、而不在於讓他人滿足。

所以「臨終關懷」的方向,就與「人文內涵」的方向取得了一致:

「生命的尊嚴」是以每個鮮活的個體為圓心,用平等的半徑,畫出生命最圓滿的圓。

思變

變,即變化、改變。

思變思維就是要求我們:針對問題要勤於變化思路,勤於改變緯度,這樣才能觸及事物的本質,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法。

針對「臨終關懷的人文內涵」問題,思變思維的啟示是:

為何許多人對臨終關懷,如此陌生?

為何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人文內涵?

陌生,就是「不熟悉」,「不熟悉」的原因,就是「不明白」。

對於「臨終關懷的人文內涵」,「不明白」並非因為這個問題太過高深,讓人不得要領,而是因為「害怕「產生了「怯弱」的心理,主動放棄了「明白」的機會,在問題面前一味退縮。

這個令人望而卻步的問題,就是「死亡」。

人們對於死亡諱莫如深,全世界皆是如此。

比如正式的社交場合也好,日常的交往也罷,「不能對死亡有所觸及」,是條社交鐵律。因為「死亡」是大忌,是不幸、恐懼、災難的象徵。

這種觀念使人們無法接受死亡、更無法直視死亡、善待死亡。

而「臨終關懷」,是幫助病人安詳走向死亡的手段。它是死亡在病人、家屬、醫務人員之間徹底公開化,它更是對傳統「死亡觀」的顛覆、自然使得人們難以適應。

但比起病人,醫護人員受到的影響更深。也就是說,許多醫護人員亦無正確的死亡觀。

所以「臨終關懷,」對於整個醫療系統來講, 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積極的倫理大環境,這勢必影響本來數量就不多的,從事「臨終關懷」事業人員的士氣,又進一步削弱了發展「臨終關懷」的倫理力量。

其實任何時代的醫生都應明白:

在當代被視作「最尖端」、「最先進」、「最有效」的醫療技術,在未來,都將會是粗淺可笑的。而患者今生今世可以從醫生那裡獲取的,不僅是相對「高端」的技術,更是醫生對於生命價值的釋然和達觀。

從歷史上看,醫學誕生於科學的蒙昧時期,而並非「科技至上」的現代。幼年時期的醫學模式,是「神靈主醫」或者「醫巫同源」。當然,他們有迷信的方面,但更為重要的是,那時的醫生已經明白:醫生不僅要解決病人肉體的病痛,更要在在精神上對患者施予積極影響。所以「醫學」從基因來講,也不僅僅是「救死扶傷」,而是「以人為本」、「關懷至上」。

而「以人為本」也好,「關懷至上」也罷,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的情感基石。因為越是先進的社會,應該越是關注人的情感世界,越會實施關注的手段。

因為人類發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之一,就是「人為主義」:崇尚人的理性,反對人的愚昧。

思便

便,即便捷。思變思維就是要求我們,通過科學的觀點,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

結合「臨終關懷的人文內涵」問題,思便思維是在提示我們:

「臨終關懷」最終作用於哪些社會關係?

這些社會關係又如何體現著人文內涵?

「臨終關懷」最終作用的關係,是「醫患關係」。

「醫患關係」看似是一種契約關係:病人付給醫生金錢求得藥到病除、身體健康;醫生付出專業勞動求得維持生活、提高生活的成本;

但「醫患關係」本身,卻比契約關係更加特殊:

1、醫患雙方地位並不平等。醫務人員不論在學識 , 甚至經濟情況方面,都比大多數病人優越;

2、醫患雙方並不自願。病人生病不是自願,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也沒有自由選擇醫生的自由,反之醫生亦然;

3、在單純的契約關係之中,契約的完成,單純依賴於雙方的個人利益驅動,和有形勞動的等價付出。而在「醫患關係」之中,醫生不僅要與之等價的專業勞動,更要付出超出價值的「關係愛護」。比如「醫者仁心」,就是對醫生身份的最基本要求,又比如「醫學倫理學」,更突顯出「愛心可貴」、「仁義無價」。

所以,「醫患關係」的實質,是通過醫療途徑而產生的、維繫、互補、共進的情感關係。

既然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就會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

而「臨終關懷」則是「人文主義」之中,最為顯著的表達,它能體現出病人「豁達」,更能體現出醫生的「醫德」。

二者的合力,正是「人文主義」一直強調的內涵:人性的光輝、人格的魅力。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臨終」、「關懷」,兩個意義極端的詞語能夠走到一起,就是靠著人文精神的聚合力。

這個聚合力的最佳體現,就是人文精神之中最為溫柔,也是最為豐富的內涵:人人平等,尊重生命。

「三思」思維細化了這一內涵,使得「臨終關懷」的人文內涵更加深刻,更加合理,它們分別從方向、方法、實質的角度,為我們充分理解、消化、運用這一內涵,提供了一套準確的坐標系。

但「臨終關懷」又豈止限定於「醫患關係?」

它應該成為一種待人處事的方法,一種社會的情感基調。因為「臨終關懷」體現著人文的精神,散發著人情的味道,而人文精神的終極關懷,應該是人類自我珍視和自我關懷。

只有這樣,「臨終關懷」才會變成「彼此關懷」、「社會關懷」。

也只有這樣,醫學才能由「醫術」,變成「醫道」,最終與人文主義合二為一,成為真正的「人道」。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廣州臨終關懷床位寥寥可數 專家:臨終關懷首先不要過度治療
    一篇講述臨終患者感受如何、家人應如何照護的文章在社交網絡熱傳。「發達國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臨終關懷,我們的老人卻只有1%享受到」的說法,更挑動人們的神經。 生命的最後一程,應當在家裡、養老院,還是醫院的病床上度過?廣州地區的臨終關懷服務需求量是多少?能提供的臨終關懷床位又有多少?記者走訪全市醫院、養老機構,為您一探究竟。
  • 「守護天使·臨終關懷」手記(六):被臨終者關懷
    當我決定成為一名臨終關懷志願者時,就仿佛駛入一條雙行道。一方面,我用自己的真情,溫暖著臨終患者;另一方面,臨終患者也用他們的真心,帶給我特殊的關懷。打開心窗,當溫馨與寧靜擁抱臨終者,和煦的微風也輕拂著我的臉頰。「該生個孩子了,30歲了得要了,女人沒孩子不行啊。」
  • 《臨終關懷及逝後超度參考手冊》
    、菩薩般偉大的淨土居士助念要依靠4、世俗習慣與佛法幫助矛盾情況下該怎麼辦5、要有足夠的信心幫助老人走好6、關於出殯入葬的一些經驗建議四、逝後七天之內1、儘量為逝者要做的功德2、一些幫助超度事項的準備五、逝後四十九天內1、什麼是中陰
  • 老年臨終關懷:來自佛教安養院的啟示
    摘要:養老包含養生送死,但當下關於養老的探討多集中於生養,臨終關懷的不足和死亡質量的低下值得反思。來自江蘇省兩家佛教安養院的安養理論與臨終關懷實踐,展示了佛教安養院發生的臨終關懷,將養老、修行、臨終關懷、往生禮儀結為一體。這種安養理論及臨終關懷,不但具有身心兼顧的雙重功能,而且突顯出了抵制過度醫療的特殊意義。
  • 黃劍波.孫曉舒:基督教與現代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
    基督教對臨終關懷的提供者, 以及對於作為其信徒的臨終者和親屬所提供的關於生死問題的信仰關懷和安慰, 都與其教義和信仰實踐有著緊密的關聯。了解基督教在歷史上以及現代實踐中如何影響了現代臨終關懷理念和實踐, 有助於更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現代臨終關懷, 進而更適切地展開臨終關懷服務。
  • 什麼是臨終關懷?盡全力治療還是讓老人有尊嚴地離開?
    沒有人關心老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甚至病床前也得不到完整的陪伴,最後在病床上落寞地走到生命的盡頭。子女無能為力,「盡全力搶救」成為他們表達孝心的最後一棵救命稻草。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的日益加劇,加上年輕人面臨的這種問題越來越多,所以一些臨終關懷醫院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面前,據數據顯示,到2019年,這種機構已經增加到了70多家,這證明我國的臨終關懷服務也逐漸被人們認可。
  • 史繼學 | 戰疫情,不容忽視病人的臨終關懷
    因此,新冠肺炎病人的臨終關懷成為不容忽視的話題。 一、臨終關懷的意義 臨終關懷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離世前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臨終關懷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給病人增添痛苦的、或無意義的治療,但要求醫務人員以熟練的業務和良好的服務來減緩病人的痛苦症狀。
  • 重症兒童臨終關懷-讓可愛的孩子走得暖一點
    對於外人來說,臨終關懷是一個幫助他們的好辦法,臨終關懷顧名思義就是對於臨終的人,給予心理或生理、社會上的關懷。目前,很多人對臨終關懷都不了解,也有人認為一個將死之人,還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這樣一個事情嗎?答案是,當然有!臨終關懷秉持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原則,臨終的人一樣需要尊重,一樣有尊嚴。臨終關懷的主要內容,首先就是針對患者的疼痛,減輕患者痛苦,包括來自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
  • 生命在安詳中逝去 關懷臨終病患
    4年前,李嘉誠先生捐巨資,在全國實施寧養醫療服務計劃,為貧困癌症晚期患者提供免費臨終關懷。重醫附一院寧養院成為西南地區唯一一家從事此服務的機構。據悉,自2001年實施計劃以來,我市已有1315名絕症病人在無償提供的臨終關懷下安詳去世。據了解,由李嘉誠先生捐資的寧養機構,全國共有20家,包括重醫附一院寧養院。
  • 大多數老人去世前需要特殊照護 臨終關懷仍缺位
    「我國的臨終關懷還處於起步階段。很多醫院申請設立臨終關懷中心,但進展緩慢。」北京市海澱醫院安寧病房主任秦苑說,該院於2017年3月設立了臨終關懷病房,專門為癌症晚期的患者緩解生理的病痛和心靈的折磨。
  • 王輝平 張錦彬 陳棟良 羅小平:推進臨終人文關懷工作的建議
    臨終關懷工作看起來是家庭內部的事情,但它滲透到每個家庭,每個社會細胞當中,家庭文明裡有它,社會和諧離不開它,人文株洲的建設更離不開它。通過臨終關懷,彰顯社會的人文關懷,它會更讓這個社會更和諧,更溫暖,更包容。
  • 海南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約2萬人 欠缺臨終關懷機構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德、法等發達國家建立起各種形式的臨終關懷機構。1987年,中國有了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近年,內地一些城市也確定試點醫院,提供臨終關懷床位。而在海南,目前,為海南癌症晚期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僅有寧養院。海南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約2萬人,寧養院只能服務其中約550人。  單一的關懷形式,無法為更多的患者提供幫助。
  • 臺灣醫院雲端療護:把臨終關懷搬到患者家中
    9月12日,在杭州召開的「締造更優醫療體驗--海峽兩岸醫院院長管理論壇·2014」上,臺灣花蓮慈濟醫院主任秘書陳星助介紹了目前臺灣臨終關懷的情況,分享了該院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開發雲端療護系統,將醫院搬到患者家中的創新做法。
  • 臨終關懷|我們該如何與將逝的親人道別
    《人間世》記錄片中,講述了這麼一位臨終患者的故事。患者王學文身患腮腺癌晚期,在臨終關懷病房住了五年。到了這個階段,一些稀鬆平常的動作,像抬個頭,翻個身對他來說已經如登天般困難。但是每個月洗頭洗澡這些動作,他始終堅持,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體面,一種尊嚴。
  • 美國最大的臨終關懷機構是這樣做的
    前段時間,大象公會發布了一篇名為《死得有尊嚴,離中國人有多遠》的文章引起了業內對臨終關懷的探討。在中國,臨終關懷似乎有些陌生。相比之下,國外在經歷了漫長的跨世紀發展後,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臨終關懷體系,服務更加細緻,具有極為規範的流程VITAS Healthcare Corporation(以下簡稱VITAS)是美國最大的臨終關懷服務提供商,服務超過數十萬患者,始終秉持著患者和家屬第一的原則,成為了美國臨終關懷運動的領導者。VITAS有何獨到之處?能否給我國的臨終關懷發展帶來啟發?
  • 臨終關懷志願者:女孩以生離死別的陪伴理解生命意義
    臨終關懷志願者:華政95後女孩以生離死別的陪伴理解生命意義這是王曉婷以「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臨終關懷志願項目」志願者身份第一次到醫院、進病房遇到的第一個病人。這位患有食管癌的患者劈頭蓋臉的一句話直接把她問懵了。一瞬間,「想些開心的事兒」「你還有家人陪伴」任何安慰的話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曉婷心裡清楚,一個正常進食都無法做到的患者,身體上的疼痛太煎熬了。
  • 【強力推薦】臺灣黃仁傑博士《讓人生更完整》臨終關懷沙龍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該如何走好人生最後一段路?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我該如何說再見?生命不會等待,它只會不停地向前走去,然後一眨眼間,消逝得無影無蹤……到底什麼是「臨終」? 生命在最後的階段裡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一個人在臨近死亡時,體內出現了什麼變化?
  • 臨終關懷:深圳公立醫院難找一張床 香港勢頭最好
    小鍾想把生命即將走完的母親接到深圳,但是要上班的他又不能把母親留在家裡,於是,他想在深圳找一張臨終關懷病床讓母親住,也讓他能有機會在最後幾個月裡陪伴母親至離開。然而,他找了幾家公立醫院,卻沒有為母親找到一張臨終關懷病床。在深圳,到底哪裡可以為這些晚期的癌症患者找到一張臨終關懷的病床呢?記者調查發現,礙於種種原因,深圳公立醫院沒有開設一張臨終關懷病床,臨終關懷要麼在家,要麼去收費貴的民營醫療機構。
  • 專訪 | 兒童臨終關懷醫院:幫助臨終兒童理解生命的美,而不是生命的痛
    這一次 ,一直積極參與慈善活動的「樂虎獅子會」聯合「加拿大青少年教育協會」,藉「加拿大國際青少年演講大賽」之機,當日為觀眾展出6歲——18歲青少年傑出畫作,並進行默拍籌款活動,所得全部善款將捐贈給Canuck Place Children’s Hospice(兒童臨終關懷醫院)。日前,《她鄉華聞》記者對BC省兒童臨終關懷醫院進行了獨家專訪。
  • 臨終關懷與舒緩治療走進大眾視野 保障生命最後階段質量
    2016年10月11日訊,上周六是世界臨終關懷與舒緩治療日,為向公眾普及這個一般只在醫學界通曉、卻在大眾視線之外的紀念日,昨天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桓興院區的舒緩病區面向公眾開放,並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