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說文體流變考

2021-02-19 河南省文學院

小小說作為文體,應該說是在新時期以後才確立了自己獨立地位的。並非把一個短篇以精簡的語言講出來、字數壓縮到1500字左右它就成了小小說,正如我們從來不會把一部長篇小說的故事梗概作為小小說來讀一樣。小說其他幾種文體的情形也同樣如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鐵凝才有了「長篇寫命運,中篇寫故事,短篇寫感覺」之說。這說明,同樣作為敘事文學樣式,由於側重點的不同,中篇小說、小小說逐漸脫離傳統的短篇小說,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逐漸形成為獨立的文體。

 

比較而言,小小說的情況還有其複雜的一面。在一般的意義上,我們傾向於認為小小說是從傳統的短篇小說中分化而來的,經過發展,小小說和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一起構成了小說家族。但在小小說界,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比如楊曉敏就把小小說與長小說並列,也就是說,他認為小說可劃分為長小說和小小說兩類,所謂長小說涵蓋了長篇、中篇和短篇在內的所有除小小說之外的小說文體。這種所謂提高小小說「文體地位」的努力在小小說界還在進一步發展,比如王曉峰,就把小小說與小說並列,認為小小說是獨立於小說的一種文體,應該和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並列。

其實,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並不會因為都在小說的「屋簷下」,就存在「文體焦慮和自卑」,小小說也當如此;即使我們把小小說提高到和小說並列的位置,走出小說的「屋簷」,小說「屋簷下」的長篇、中篇、短篇也不會因此低小小說一頭,產生「文體焦慮和自卑」。我們承認小小說是一種獨立的文體,具有自身的文體特徵、結構特點,這就夠了。對一種文體來說,能做到這一步,這種文體就會走出自己獨立的發展軌跡,就會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

 

我們說小小說文體發展有其複雜的一面,還不是就存在於小小說界這些相對混亂的觀念而言的。其實在小小說界,大家一般也是認可小小說是從短篇小說發展而來的。楊曉敏是小小說界一個影響甚大的人物,他的《小小說是平民藝術》近20年來幾乎被小小說界奉為「聖經」。在這篇文章中,楊曉敏也明確提到:「小小說文體正從短篇小說文體中逐漸剝離出來。」這表明楊曉敏也把小小說看做是從傳統短篇小說中發展、分化進而獨立出來的一種文體。

小小說文體發展脈絡的複雜性在於,相對於中篇小說基本就是直接從傳統短篇小說發展而來而言,小小說儘管從現代文體意義上說是從傳統短篇小說發展而來的,但它在中國的發展還有著更多的來源,延續了更多的傳統。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中國新文學中的現代小說,基本是從西方借鑑過來的一種文體。對於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的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來講,情況基本如此。但在小小說這裡,除了繼承西方的文學傳統,比如以歐·亨利的方式結構小說,我們更多地繼承了在其他文體中幾乎被忽視的中國文學傳統,使筆記、志怪、寓言等傳統在小小說的軀殼中煥發出新生。

在目前經典的小小說作品中,大量的作品是在描寫生活中有意味的細節,其表達方式顯然來自於西方的敘事傳統,但更有很多經典的小小說作品顯然承繼的是中國的文學傳統。比如《世說新語》《太平廣記》《聊齋志異》及大量的志人志怪小說,是中國傳統的極為有意味的敘事文學樣式,這種表現方式在馮驥才等人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出現了大量優秀的小小說作品,並成為小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而中國大量的筆記小說顯然對孫方友等人產生了重要影響,於是有《陳州筆記》這一類的作品大量出現;寓言的傳統在很多作家那裡都得到了繼承,像凌鼎年、秦德龍等人的作品就具有明顯的寓言意味。

這樣的內容基本是被歷代文人固化並成為文學傳統被我們繼承了的,而對其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的民間故事、傳說等其實至今仍活躍在民間,如廣泛流傳的段子等,對小小說的寫作也發揮著重要影響,成為小小說寫作的重要資源庫。當我們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小小說的時候,就會發現它確實與今天的長篇、中篇、短篇小說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從這個意義上講,楊曉敏把小小說和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在內的「長小說」並列,也並非毫無道理。

 

以上我們基本是就小小說文體自身演變的角度來談論問題的。其實對於中國小小說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不能忽視,那就是來自於人為因素的自覺推動。最近20多年來,媒體傳播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為小小說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小小說在自發狀態下開始發展,一批專門登載小小說作品的刊物開始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百花園》和《小小說選刊》。這兩個刊物的主編楊曉敏更是小小說的積極倡導、推動、實踐、傳播和理論探索者。

他撰寫的《小小說是平民藝術》,對小小說的文體規範、社會與藝術定位、發展方向等進行了全面闡述,對中國小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這篇文章裡,楊曉敏對小小說作了文體界定:「小小說作為一種文體創新,自有其相對規範的字數限定(1500字左右)、審美態勢(質量精度)和結構特徵(小說要素)等藝術規律上的界定。」應該說,小小說由此開始逐漸被作為一種獨立的不依附於短篇小說而存在的小說樣式為大家所接受。在長期的實踐中,楊曉敏等人通過刊物、選本不斷推出小小說的代表作家、作品,通過理論研究、評論、評獎為小小說發展提供示範和導向,最終使小小說的文體規範得以確立並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

在社會和文化的意義上,楊曉敏明確提出了「小小說是平民藝術」的觀點,這對於小小說文體的走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應該說,小小說其實在自身的發展中是存在著向精緻化、精英化方向發展的可能的,但這樣的方向可能使它無法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為大眾所接受,從而出現今天的繁榮局面。小小說平民藝術觀的提出,使之在敘事方式、審美趣味上都體現出民間化的特徵,我們前面所說的小小說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廣泛繼承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動因。所以,考察今天小小說文體規範的形成,絕對不能忽視這個因素。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了文體論的四個要素:「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也就是說,對於一種文體,要搞清其源流變化,對其名稱要做出解釋,以使人明了該種文體的主要功能,要選出經典的文章來使人對這種文體的規範有具體的把握,同時還要敷陳該文體文章的寫作理論以對該文體有宏觀的把握。如果能做到這些,從文體論的角度講,對這種文體的論述就是全面的,反過來說,這種文體自然就是一種成熟而獨立的文體。

這些年來,我們對小小說的源流,對小小說的名稱和內涵,對小小說的寫作理論,都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論述;同時,不斷出版的選本也逐步確立了小小說的經典文本。2009年5月,《中國當代小小說大系》出版。該書共五卷,收錄了自1978年至2008年30年間經典的小小說作品和理論評論文章,其中作品四卷、理論評論一卷。應該說,作為一個權威的選本,這套書使小小說從文體規範的意義上,再次得到確認。

 

總而言之,小小說是在傳統短篇小說的基礎上發展分化而來的,它同時從志怪、筆記、寓言等中國傳統文學樣式及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漸次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該文體從傳統短篇小說以講故事為主的基礎出發,逐漸放棄了對故事結構完整性和過程細膩性的追求,不斷向以精短的篇幅表現事件或人物某個有意味或有趣味的片段、側面的方向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體特徵和內在規定性,成為和長篇、中篇、短篇並列的小說樣式。

 

——摘自《文藝報》

轉自:栽種小小說紀事  第 45 期

閱讀是一種有重量的精神運動

分享給別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點讚:友善的態度、奮進的動力

相關焦點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不錄小說辨第七節 重論殷芸《小說》的文學史意義——雜傳對小說文體流變的影響第五章 巨變前夜的沉寂——唐人小說觀念的最終確立與衍化第一節 《隋書·經籍志》與唐人小說觀念的最終確立第二節 援子入史的誤讀與誤判——劉知幾《史通》「小說」辨第三節 唐人註疏與小說認知——以《史記》「
  • 寧稼雨:諸子文章流變與六朝小說的生成
    【 關鍵詞】:諸子文章  流變  六朝小說引言關於六朝小說形成的文體淵源,從魯迅以來,學者們從諸子文章、史傳文學、神話傳說及詩賦文學等文章樣式上尋根溯源,厥功甚偉。然而筆者以為意猶未盡的是,任何一種文體,其形式本身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凝固體,而是永遠處在活躍的律動狀態之中。假如這個立論不錯,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先秦諸子文章、史傳文學、神話傳說及詩賦等文章樣式各自的文體演變趨勢與走向是什麼?這種趨勢和走向與小說(尤其是六朝小說)的生成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的解決,顯然會使我們對於六朝小說的文體起源問題的認識向縱深發展。
  • 書訊:潘建國《古代小說版本探考》
    作者: 潘建國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定價:148元內容簡介:   本書是潘建國教授近十年在小說版本考辨方面的累積性成果,作者深入調查了海內外數十種稀見的小說文獻,包括一些孤本,借版本考辨探究小說情節的形成過程和演變規律,研究深入且具有說服力,是近年小說版本研究的力作。
  • 試論明代小說序跋的文體特徵與文學價值
    一、文體學溯源  文體指文學體裁、文學樣式,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特定的語言形式、篇章結構和表達方式。序跋也不例外,而古代小說序跋即屬於序跋文體的一種。序跋出現很早,如漢代《毛詩序》、《太史公自序》已經是正式的序跋文體,當時著名的序跋尚有不少,如班固《兩都賦序》、揚雄的《方言序》、劉向《戰國策序》等。
  • 於可訓談「小說與寫小說」:傳統文體正在回歸
    荊楚文藝名家講堂」(第六期)如期舉行,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武漢大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精彩分享「小說與寫小說」。「中國古小說就是今天的段子」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雜篇《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在莊子看來,「小說」是與「大達」相對的小道,與文體意義上的小說並不相同。到東漢初年,桓譚作《新論》,稱小說是連綴一些零碎、瑣細的語言而成的雜記,首次賦予小說文體上的意義。
  • 徐大軍:《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論稿》
    該書即立足於故事講唱形態的文本化,以通俗敘事文體一故事講唱伎藝為基本的關係框架,來考察宋元通俗敘事文體的演成問題,一是把這個「文本化」置於不同的關係框架中,追索、辨析不同的參與力量;二是在不同的關係框架中考察這個「文本化」,多層多維地認識不同參與力量在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過程中的作用,由此而對相關問題予以專題探討。
  • 在文體的邊界遊蕩 ——東君小說集《面孔》研討會發言摘錄
    我們總是會跟隨著東君極具辨識度的語言,瞬間進入一個清而靜的小說世界。東君的小說寫的都是一些凡俗軼事,卻傳達出典雅的氣韻。他的文體源自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卻又展現出了卡夫卡式的荒誕。雅與俗、西與東,都在東君的筆下交融合一。
  • 上古薦書丨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論稿
    、 流變之跡。所以,嘲調一脈獨立形態的展現在宋元時期即已顯現出衰落跡象,這由操業此類伎藝的藝人數量稀少可證,但宋人筆記對嘲調一脈伎藝所作的簡略記述,仍可顯示嘲調一脈在說話伎藝中的淵源流變痕跡。上述伎藝領域、書面領域的格局構成和變革概況,是宋元通俗敘事文體生成與演變所需要根基的知識譜系和文藝資源,也是我們跳出通俗敘事文體—故事講唱伎藝的關係框架所需要面對的複雜豐富的歷史語境和論思依據。在此基礎上,我們進入對具體通俗敘事文體的專題探討,主要針對的是話本小說、元雜劇的演成問題,並由此匯聚宋元時期說唱文藝、敘事散曲的演述體制關係問題。
  • 【吳承學說文體】讀《文體明辨序說》二書獻疑
    文/吳承學一、關於《文章辨體》與《文體明辨》明代有兩部與文體學相關的著名文章總集,即吳訥(1372—1457)的《文章辨體》與徐師曾(1517?現在該書最易見本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第310—312冊),它是據北京大學圖書館所存萬曆年間「歸安少溪茅幹健夫校正、閩建陽遊榕制活板印行」本影印的。這兩部書的小序部分,明清以來頗受重視,多被引用採錄。吳訥的《文章辨體》的小序部分還被視為優秀作品,為一些文章總集如明代程敏政《明文衡》所收錄,這是很少見的。《文體明辨》甚至在海外都產生影響。
  • 中國語言文學文庫 |《宋代文章學與文體形態研究》:宋人智慧的承載
    以小編的本科經歷來看,幾乎每一門課程都有著成績比重相當大的論文作業,它可以是期末或者期中考試的內容,也可以是平時成績的參考,總之論文的質量與每個學期的績點命運與共。為了拿到一個不至於「媽見打」的成績,更為了畢業之後無論是就業還是深造申請時個人能力突出的判定,千千萬萬學子為論文寫作貢獻了無數個深夜和原本就寥寥無幾的發量。
  • 陳成吒 丨 「新子學」視域下中國「小說」觀念 的演進——以諸子「小說家」作品的文體變革為中心
    王齊洲、高華平等即持此說;第三種看法,則是從「短書」切入,對「說體」文章進行更細緻的區分,指「小說」的「小」不僅指思想不夠精深,也指篇制短小,且更為重要的是指以偽託、虛構、敘事為主要文體要素的作品。餘嘉錫、袁文春、孫少華、王緒霞等的觀點大體如是。在「新子學」看來,以上看法反映出古典小說研究界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諸多反思,獲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可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 【學習中心】例談圍繞文體特徵開掘小說教學價值
    對於小說研究,大致有三種:只有通過解讀,文本才能在讀者的主觀意識中作為審美客體而存在的接受美學;聚焦於小說敘事結構和敘述模式的敘事學;關注語言使用中的種種相關因素,特別是語境中的作用的語用學。但是,無外乎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循著小說這一文體特點,思考教與學。
  • 朱銳泉:話本小說綜合研究的新標杆——評劉勇強著《話本小說敘論:文本詮釋與歷史構建》
    已有的話本小說研究,往往「史」與「論」涇渭分明,常見者按照唐五代說話、宋元講史小說說經話本、明代與清代話本的發展大勢,以及「三言」、「二拍」、李漁的重點作家作品個案,組織成歷時性探究。論體專著如石麟《話本小說通論》(1998)在類別論、作品論之外顧及流變論,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多見。可以說,大量論述缺乏史論結合的研究意識指導,而這,恰恰是這一新著用功並出彩的所在。
  • 朱銳泉:話本小說綜合研究的新標杆
    已有的話本小說研究,往往「史」與「論」涇渭分明,常見者按照唐五代說話、宋元講史小說說經話本、明代與清代話本的發展大勢,以及「三言」、「二拍」、李漁的重點作家作品個案,組織成歷時性探究。論體專著如石麟《話本小說通論》(1998)在類別論、作品論之外顧及流變論,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多見。
  • 散文寫作的跨文體探索
    散文、小說、隨筆、雜文、散文詩、詩歌等均各有其嚴格的文體界限,但不等於不可以相互借鑑。散文的文體,完全可以向小說文體和詩歌文體借鑑,當然這不等於就可以將散文寫成小說或詩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歷史上很多傑出的名篇,其文體都是模糊的,把它歸為哪一類文體似乎都可以。比如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可以說是政論文,也可以說是散文。
  • 青年作家小說創作的精神流變
    在這些不同代際的作家中,50後60後和70後已經或正在經典化,逐步成為一種文學知識和傳統,而90後年紀還小,閱歷尚淺,即使暫時缺乏扛鼎之作也可以原諒,只有80後的處境、位置和心情最為尷尬和焦慮。德國作家本雅明所憂慮的「經驗的貧乏」在他們身上顯得尤為扎眼,所以就招致了「同質化」「雷同化」、缺乏歷史感之類的批評。
  • 小說文體知識講與練(附答案)
    比較論證包括類比論證和對比論證類比的對象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同類事物;對比的對象為具有相反或相異屬性的事物,比如大與小、強與弱等,可以是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橫向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對象自身前後不同階段的比較(縱向比較)比喻論證以比喻者作論據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點)1. 以一般事物進行比喻論證2.
  • 學者吳承學:立足本土研究中國文體學 闡釋優秀學術傳統
    吳承學 本人供圖  吳承學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國古代文體學」和「中國古代文體形態」,致力於賡續和闡釋近代以來受外來學術影響而中斷的傳統學術,著有《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等書,被稱為中國文體學開拓者,獲得第三屆「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  中國文體學是傳統文學批評中最具本土特色的理論話語基礎。
  • 水性塗料流變助劑的作用機理及研究進展
    流變助劑是塗料配方中的關鍵組成,水性塗料的流變特性是一種較複雜的黏度與剪切力之間的相互關係,如圖1所示,其決定著塗料的生產、貯存以及施工性能。圖1 塗料生產應用與流變性能關係水性塗料常用的流變助劑按其化學性質可以分為有機和無機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