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9月27日電 題:學者吳承學:立足本土研究中國文體學 闡釋優秀學術傳統
作者 蔡敏婕
「我們研究中國文體學,一方面儘可能消解現代學人所面臨的與古代文體學原始語境隔膜的短處,另一方面儘可能發揮現代人所特有的學術條件、學術眼光等優長之處,建設有時代特點和學術高度的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承學近日接受採訪時說,中國文化要保全並弘揚優秀傳統,同時接受外來文化與新文化的挑戰,吸收其精華,激活自身內在生命力,以建構現代意義的新型文化。
吳承學 本人供圖
吳承學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國古代文體學」和「中國古代文體形態」,致力於賡續和闡釋近代以來受外來學術影響而中斷的傳統學術,著有《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等書,被稱為中國文體學開拓者,獲得第三屆「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
中國文體學是傳統文學批評中最具本土特色的理論話語基礎。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學觀念的不斷輸入,在中國文學史研究中所謂「純文學」觀逐步佔據主流地位,離本土傳統的「文章」實際愈來愈遠,由此也影響對中國文學史的整體與局部的理解與闡釋。
「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重要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不同文體體系的差異。」吳承學表示,中國文學其實是「文章」體系,它是基於禮樂制度、政治制度與實用性的基礎之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的文體有很強的實用性,切近現實、政治、人生,從國家的大事到個人的感情,都有相關的文體去表現。
「這種差異決定中國文學樣式及其發展的特色,也決定了中國文學的研究範圍、研究方式之特點。」吳承學稱,中國的小說、戲曲和西方的小說、戲劇,差異極大,若以西方的「文學文體」簡單而粗疏地取代中國傳統的「文章文體」,套用西方的文體四分法分成詩歌、小說、散文、戲劇來研究中國傳統文章,往往是隔靴搔癢或者削足適履。
「只有在漢語言的背景下,才能領悟詩、詞、曲的妙處,用西方理論無法對中國古代的文章進行恰當的分類」。吳承學稱,「以文體為先」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傳統與原則,中國文體學成熟相當早,《文心雕龍》在文體學方面已經相當精深而有體系。
吳承學稱,中國文體學研究就是要立足本土文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回到中國本土理論傳統與古代文章文體語境來「發現」中國文學自身的歷史,在繼承《文心雕龍》提出的「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的傳統文體學研究方法基礎上,「鑑之以西學,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證之以實物」,突出中國文學特有的語言形式和審美形式。
此外,有人認為,古代文體學和當代文化毫無關係。吳承學說,其實並不然,舉一個例子:「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裡?」這是大家熟悉的當代兒歌,但排列數目字作為起興來寫詩歌,由來已久,最早是唐代羅隱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涯是今日。」此後,許多佛教偈語也採用這種形式。這是古今文體之關聯性問題。所以說,古今文化雖在變化,但也有其源流傳承,了解古代,有助於了解當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