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吳承學:立足本土研究中國文體學 闡釋優秀學術傳統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學者吳承學:立足本土研究中國文體學 闡釋優秀學術傳統

2020-09-27 10:02: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湃 責任編輯:劉湃

  中新網廣州9月27日電 題:學者吳承學:立足本土研究中國文體學 闡釋優秀學術傳統

  作者 蔡敏婕

  「我們研究中國文體學,一方面儘可能消解現代學人所面臨的與古代文體學原始語境隔膜的短處,另一方面儘可能發揮現代人所特有的學術條件、學術眼光等優長之處,建設有時代特點和學術高度的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承學近日接受採訪時說,中國文化要保全並弘揚優秀傳統,同時接受外來文化與新文化的挑戰,吸收其精華,激活自身內在生命力,以建構現代意義的新型文化。

吳承學 本人供圖

  吳承學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國古代文體學」和「中國古代文體形態」,致力於賡續和闡釋近代以來受外來學術影響而中斷的傳統學術,著有《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等書,被稱為中國文體學開拓者,獲得第三屆「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

  中國文體學是傳統文學批評中最具本土特色的理論話語基礎。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學觀念的不斷輸入,在中國文學史研究中所謂「純文學」觀逐步佔據主流地位,離本土傳統的「文章」實際愈來愈遠,由此也影響對中國文學史的整體與局部的理解與闡釋。

  「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重要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不同文體體系的差異。」吳承學表示,中國文學其實是「文章」體系,它是基於禮樂制度、政治制度與實用性的基礎之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的文體有很強的實用性,切近現實、政治、人生,從國家的大事到個人的感情,都有相關的文體去表現。

  「這種差異決定中國文學樣式及其發展的特色,也決定了中國文學的研究範圍、研究方式之特點。」吳承學稱,中國的小說、戲曲和西方的小說、戲劇,差異極大,若以西方的「文學文體」簡單而粗疏地取代中國傳統的「文章文體」,套用西方的文體四分法分成詩歌、小說、散文、戲劇來研究中國傳統文章,往往是隔靴搔癢或者削足適履。

  「只有在漢語言的背景下,才能領悟詩、詞、曲的妙處,用西方理論無法對中國古代的文章進行恰當的分類」。吳承學稱,「以文體為先」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傳統與原則,中國文體學成熟相當早,《文心雕龍》在文體學方面已經相當精深而有體系。

  吳承學稱,中國文體學研究就是要立足本土文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回到中國本土理論傳統與古代文章文體語境來「發現」中國文學自身的歷史,在繼承《文心雕龍》提出的「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的傳統文體學研究方法基礎上,「鑑之以西學,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證之以實物」,突出中國文學特有的語言形式和審美形式。

  此外,有人認為,古代文體學和當代文化毫無關係。吳承學說,其實並不然,舉一個例子:「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裡?」這是大家熟悉的當代兒歌,但排列數目字作為起興來寫詩歌,由來已久,最早是唐代羅隱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涯是今日。」此後,許多佛教偈語也採用這種形式。這是古今文體之關聯性問題。所以說,古今文化雖在變化,但也有其源流傳承,了解古代,有助於了解當代。(完)

相關焦點

  • 吳承學經典作品推薦,《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最受讀者歡迎
    吳承學,男,廣東潮州人,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詩文評」「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等。
  • 中國語言文學文庫 |《宋代文章學與文體形態研究》:宋人智慧的承載
    宋代文章學深入細緻地探討了文體、文類的區別,每種體質的源流、性狀、功用、風格、作法等。每一種編輯體例的確定,都隱含著細膩的文體、文類觀念。具體說來,宋代文章學的研究方向表現為編纂總集或別集時的分體、分類方式。對文章學研究學者來說,宋代文章學是必須深入探索的重點。
  • 吳承學:人中難得九方皋
    1984年碩士畢業,留在中山大學古文獻所工作,主要從事通俗文學文獻(車王府曲本)的整理研究,但自己的學術興趣主要是在傳統的詩文與詩文批評方面,遂於1987年考到復旦大學,師從王運熙先生攻讀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博士學位。當時王運熙、顧易生先生正在帶領復旦大學一批老師撰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全面系統地研究批評史上的名家、名著。我與王先生商議,希望能以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問題作為專題研究,另闢蹊徑。
  • 吳承學:類書與文學批評
    《中國古代類書的文學觀念》序吳承學 魏晉以還,因詩賦事類之需,類書日盛。經籍深富,浩如江海,類書包羅萬象而分門別類,便於檢尋徵引,既有利作者用典,亦有助讀者尋典與釋典,故為廣受重視。20世紀以來,類書與文學的關係開始成為學者關注的話題。聞一多先生在《類書與詩》一文中,首次集中討論了類書與初唐詩歌創作之間的相互關係。
  • 中國傳統考據學與西方闡釋學(Hermerneutik)
    關鍵詞: 考據學、闡釋學、經典、跨文化  1.經典與闡釋 無論東方與西方,都有對於文化經典進行闡釋研究的傳統,由此形成了中西不同語境下的解釋學,研究這兩種異質文化中的文本特別是經典文本的解釋,對於當前的文化研究文學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
  • ...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5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張帆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朝戈金:創立口頭傳統研究「中國學派」
    簡單概括的話,出現了這樣幾個轉向和糾偏:從以文本分析為中心走向文本闡釋與田野研究的參證,從靜態地解讀傳統走向動態地涵括傳承(歷時性)和流布(共時性),從強調民間創作的「集體性」特質走向同時關注歌手的個人才藝,從聚焦傳承人走向同時聚焦其受眾,從立足局外人的「他觀」視角走向他觀與「自觀」的兩相結合,從倚重「目治之學」(閱讀)走向兼及「耳治之學」(聆聽)。
  • 【吳承學說文體】儒家經典中的文體與文體觀念
    文/吳承學 何詩海「文本於經」、「文體原於五經」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基本觀念,也是被古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
  • 青年學者是怎樣煉成的
    這些年來,我多次為北師大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和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的研究生開設「中國古代文學史概論」課程,其中一項重要的研習內容,就是請研究生分別考察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古代文論專業優秀學者的成長曆程,以便研究生「近距離」地觀察「優秀學者是怎樣煉成的」,以之為鑑,規劃自己的學術人生。
  • 「『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5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張帆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光明日報客戶端:開啟元代文學研究新裡程——專家學者談《元代文學...
    古代文學、民族文學研究界多位代表性學者,認為本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改變研究思路,以通觀視野,展開元代文學的整體研究,把不同文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學作一體觀,全面把握元代文學的總體面貌和基本特點。  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吳承學先生指出,《元代文學通論》是查洪德教授沉潛於元代文學研究三十年的結晶。
  • 漢字研究70年:從傳統學術到現代學科
    兩漢時期,研究漢字已發展成為專門的學問,東漢許慎撰著的《說文解字》,就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漢字研究成果和發展水平。從漢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來,以《說文》為代表的傳統文字學積累了極為豐厚的研究成果。到了20世紀,西學東漸,在西方學術文化的衝擊下,我國傳統學術有的逐漸走向衰微,有的成功實現現代轉型,文字學堪稱傳統學術實現現代轉型的典範。
  •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學者以《楚辭》英譯本為研究對象 闡釋典籍英譯理論 2015年02月15日 0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嚴曉江 字號 內容摘要:楊憲益與戴乃迭、孫大雨、許淵衝、卓振英以「
  • 【吳承學說文體】古代文體學要籍敘錄(二)
    由於文體學研究與中國文學批評密切相關,所以詩文評著作也是古代文體學研究的重要史料來源,如《文心雕龍》、《滄浪詩話》等文學批評名著,在文體學上地位也很高。當然,由於文體學不等同於文學批評,兩者在文獻來源和價值判斷上並非完全一致。如《文通》、《鐵立文起》在批評史上影響不大,但文體論內容豐富,因而具有重要的文體學價值。
  • 謝宇: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
    但學科與商業產品不同,將西方的理論與方法運用於中國情境並非易事,唯有恰當地把握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異同,才能促進西方理論和方法與中國實際情況相契合。我將這一範疇的本土化稱為「應用本土化」。其三,一些學者還提出了更宏大的本土化方案,即中國社會學需要從傳統文化(如儒家倫常、差序格局、傳統中國的認知體系)中發展新的理論、方法,甚至從認識論層面去形成植根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新範式。
  • 中國教育學本土化研究的困境及超越
    近年來,隨著中國教育學者在國際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量的增多,中國教育學似乎已經走向世界,進入了真正本土化研究時代。然而,從發表學術論文的內容來看,研究充其量只能算作異域理論指導下的優秀「習作」而已,中國教育學研究的「路徑依賴」沒有改觀。
  • 【吳承學說文體】讀《文體明辨序說》二書獻疑
    現在該書最易見本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第310—312冊),它是據北京大學圖書館所存萬曆年間「歸安少溪茅幹健夫校正、閩建陽遊榕制活板印行」本影印的。這兩部書的小序部分,明清以來頗受重視,多被引用採錄。吳訥的《文章辨體》的小序部分還被視為優秀作品,為一些文章總集如明代程敏政《明文衡》所收錄,這是很少見的。《文體明辨》甚至在海外都產生影響。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港臺及華人學者的本土化經驗,在八十年代中後期及九十年代引發了大陸學術界的討論,學者們在肯定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從兩種思路出發探討社會學學術研究的本土化發展方向。第一種思路認為本土化的目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學,強調中國社會學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也不能只講傳統,而是重點研究人類社會共性下社會主義社會歷史與時代的特殊性[21][22][23]。
  • 立足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現代君子風範
    中華民族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以和諧為主調的君子人格。兩千多年來,君子人格已成為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它既具有人們日常生活實踐所固有的現實性,又具有對理想無限追求的超越精神。在當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高校立足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汲取營養,獲取力量,結合時代精神,幫助青年學生養成君子風範,造就理想人格,是構建中國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文明大國形象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