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雲龍博士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北師大人」。從2004年9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修讀,到2015年6月獲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學位,在11年的歲月中,雲龍見證了北師大的穩步發展,北師大也見證了雲龍的茁壯成長。這11年是北師大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時期,也是雲龍從學術的初學者成長為學術的弄潮兒的時期。
這些年來,我多次為北師大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和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的研究生開設「中國古代文學史概論」課程,其中一項重要的研習內容,就是請研究生分別考察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古代文論專業優秀學者的成長曆程,以便研究生「近距離」地觀察「優秀學者是怎樣煉成的」,以之為鑑,規劃自己的學術人生。我想,回顧雲龍這11年的學習歷程,也可以為我們提供「青年學者是怎樣煉成的」這一命題的豐富啟示,這對像他一樣有志於學術的青年學子的成長,應當不無裨益。
在古往今來的學術史上,一位青年學者的成長固然有賴於種種外在的機緣,所謂「時勢造英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更為重要的因素,還是有賴於青年學者個人持之以恆的努力。在任何時代,學術的道路都不僅沿途布滿重重荊棘,而且前程充滿種種「未知數」。要一路上「披荊斬棘」,最終步入「遠大前程」,如果僅僅天真地指望「外力」或「偶然的機遇」,那只能陷入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只有付出艱苦的勞作,才能有所收穫。在11年的成長曆程中,雲龍正是憑藉鍥而不捨的不懈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跋涉在學術道路上,終於為自己贏得學術的「遠大前程」。
2007年12月確定本科生畢業論文題目時,雲龍選擇以「論明代官吏在『三言』小說中的呈現」為題。為了撰寫論文,他不僅重新細讀「三言」文本,而且查閱了20世紀以來幾乎所有有關「三言」的研究文獻,並參閱了部分明代史著,撰寫出數萬字的論文。後來,這篇論文的核心部分經過多次修改,以《「三言」故事中明代官吏形象的文化闡釋》為題發表,並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轉載。
進入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學習階段以後,雲龍這種「拼命三郎」似的學術進取精神愈益彰顯。為了充實自身的學養,雲龍一方面繼續元明清文學的修讀。另一方面,雲龍有意識地挑戰自我,「擴大陣地」,較為系統地閱讀兩宋歷史、學術與文學文獻,尤其關注中國古代學術與文學的密切關係,並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研究特色。
雲龍選定宋代文學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後,便一頭扎進卷帙浩繁的《朱子全書》和兩宋時期浩如煙海的集部著作中,在文獻的海洋中學習遊泳,最終形成了一套自身的閱讀方法和研究方法,即細讀文獻—類編資料—提煉論題—解決問題。雲龍的碩士學位論文《論朱熹對蘇軾文學及學術的接受》如期完成,並得到答辯委員的一致好評,因此獲得北師大優秀畢業研究生的榮譽。
2013年9月,他以「外國人共同研究者」身份,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中國語學中國文學研究室,接受半年的聯合培養。在此期間,他得以近距離地接觸日本學術,結識日本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優秀學者,閱讀與學業相關的日文學術文獻,大大拓寬了自身的學術視野,增強了自身的學術實力,提升了自身的學術水平。
進入博士學習階段以後,雲龍經過短時間的猶豫,選擇了以「北宋六家散文的經典化研究:以公元1127—1279年為中心」作為研究課題。雲龍博士學位學習的結晶,就是目前呈現給讀者諸君的這部專著《北宋六家散文經典化研究:南宋金元時期(1127—1279)》。雖然博士論文的完成過程已是五年多以前的事情了,但是雲龍在閱讀、構思、撰寫論文過程中的彷徨、困惑、沉迷、執著、欣喜、歡悅等情感動蕩,對我來說,迄今還歷歷在目。2016年,這篇論文獲評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雲龍順利地申請獲批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唐宋八大家散文在元明的經典化研究」,將我多年以來一直倡導的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應「可持續發展」的設想付諸實踐,目前正繼續展開對唐宋八大家散文經典化的學術研究。
眾所周知,有關「文學經典」和「經典化」的理論是現代西方學術的舶來品,但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已經嫻熟地將西方現代學術與中國傳統學術「無縫對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經典」研究理論與方法,並且成功地用以闡釋、重構中國古代乃至現代的文學經典。尤其是詹福瑞的專著《論經典》,童慶炳、陳文忠、吳承學、張新科等的相關學術論文,以厚實而又新銳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推進了中國文學經典研究的「本土化」進程。雲龍也是這一學術趨向的優秀實踐者。
任何經典的生成,都由兩種最為重要的動因促成:一種是客觀的時間洗禮,一種是主觀的文化建構。時間的流逝形成客觀的歷史過程,而文化的建構則形成主觀的歷史過程,二者相互作用,在斑駁絢爛的文化產品中,沙裡淘金,最終篩選出一批經典,垂示後世。在這兩種動因中,時間的洗禮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文化的建構則成為權力、道德、思想、學術……各種話語力量競技奪標的場域。因此,「經典化」及其演進歷程,就充滿著種種可能性。經典的發現、標榜、解讀、定位、傳播、接受、重構……向人們展示出一幅風雲詭譎、五彩繽紛的歷史畫卷。
由此可見,主體的知識、文化、情感、表達等多種因素的合力,是經典之所以生成、定位、增殖的內在動因。與此同理,主體的知識、文化、情感、表達等多種因素的合力,也是一位青年學者培養、成熟、進步的內在動因。我相信,雲龍在對北宋六家散文經典化歷程的學術研究中,一定融入了自身成長過程的深切體驗,因此才能對北宋六家散文經典化的歷程情有獨鍾,體會深刻。我也相信,雲龍的學術成長過程,作為「青年學者是怎樣煉成的」這一命題的一種「經典答案」,一定會給其他有志於求學、有志於學術的青年學子以深刻而雋永的啟示。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15日第7版
作者:郭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