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客戶端:開啟元代文學研究新裡程——專家學者談《元代文學...

2020-12-16 南開大學新聞網

  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元代文學通論》(查洪德著,2019年12月版),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目前熱評已去,常態性的認識應已形成。古代文學、民族文學研究界多位代表性學者,認為本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元代文學通論》

  查洪德 著

  東方出版中心

  全面刷新了人們對元代文學的認識

  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著名學者詹福瑞先生追溯:「2014年,洪德《元代詩學通論》出版,學術界就認為『刷新了人們對元代文學的認識』,那麼這部《元代文學通論》,就可以說是『全面刷新了人們對元代文學的認識』」。詹先生高度肯定查洪德的元代文學研究,說他「以數十年的堅守,改變了元代文學研究的狀況」,並將之概括為 「四個改變」:改變了長期以來認為元代文學元曲獨盛的看法,全面評介了元代文學,使人們能完整認識元代各體文學的成就;改變了對元代文學的整體評價,以獨特眼光發掘並充分論證了元代文學的價值,提升了元代文學的文學史地位;改變了元代文學研究中元曲一枝獨秀的局面,展示了元代文學史的新格局,客觀反映了元代文學的實際;改變研究思路,以通觀視野,展開元代文學的整體研究,把不同文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學作一體觀,全面把握元代文學的總體面貌和基本特點。北京師範大學杜桂萍教授談到,「二十年前我初識查先生,他已經在進行元代詩文研究,當時在我眼裡這屬於冷門絕學。二十年後,元代文學研究成績斐然,已經成為學術熱點,這可見查洪德教授的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民族文學研究》主編朝戈金先生這樣評價《元代文學通論》:「主要圍繞元代文化與文學基本精神、元代文壇特徵風氣、元代不同文學體裁、元代不同文派文學等方面漸次展開論述,真實再現了元代文學的全貌,開拓了元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促進人們對元代文學的重新認識和理解。」

  沉潛於元代文學研究三十年的學術結晶

  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教授讚賞查洪德專注於元代文學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恆、堅守不移的精神。他認為,在同一研究方向上深耕細作、精研深思、積久為功,從原始文獻中發現問題、尋求答案,必能提出新命題、作出新論證、得出新答案。在他看來,《元代文學通論》「書中所有的『新』,其實都是用求『真』的功夫,回歸文學史的客觀。查洪德從來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求,一切都從原始文獻來,以踏踏實實的態度,做老老實實的學問。至於學術界評價該著建構了新的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重新評價了元代文學的價值與地位,那都是『功夫到處、自有所得』。」

  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吳承學先生指出,《元代文學通論》是查洪德教授沉潛於元代文學研究三十年的結晶。武漢大學珞珈傑出學者特聘教授陳文新先生認為,查洪德教授在元代文學研究領域長期精研深耕,對元代多民族一體的文學景觀、多元競勝的區域學術精神與文壇風貌、紛繁多致的文壇特徵與風氣以及文學思想的觀念形態及其理論深度、作家作品的審美特質、各種文體流派的風格品性都做了深入、細緻的闡發和論述,才有了集大成之作《元代文學通論》。詹福瑞先生則強調:「洪德數十年專注於元代文學研究與教學,帶出了一個研究隊伍,開創了元代文學研究的新局面,引領了元代文學研究的走向。」

  通觀:文學史研究突破的路徑

  《元代文學通論》是作者在「通觀視野下」對有元一代文學做整體觀取得的成果,學者們的評價也多聚焦於此,認為「通觀」是中國文學史研究尋求突破的路徑。從這一意義上說,《元代文學通論》對中國文學史研究,具有普遍的借鑑與啟發意義。

  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左東嶺先生稱通觀是「宏通的學術眼光與整體觀照的方法」,認為這是《元代文學通論》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左教授還從更高的理論層面對「通觀」作了的闡釋:「通觀不僅僅是一種學術操作方式,而是一種學術價值的重新調整,一種學術格局的重新認定,以及一種知識譜系的重新建立。」吳承學教授談道,「鑑於20世紀元代文學研究殘缺與割裂兩大缺憾,查洪德教授主張以通觀性視野總攬有元一代文學,既縱向貫通歷史,又橫向會通體派,挖掘出多民族、多區域、多體派文學中共有的文化精神,如大元氣象、厭亂思治、寬容含宏、文倡於下、華夷一體等,並以之統攝元代文學研究。全書也因此新見迭出,精彩紛呈,多發前人所未發。」

  杜桂萍教授同樣認為:「查洪德教授堅持以『通觀』的原則看待元代文學,這是他對元代文學研究的最大貢獻。」她從三個方面評價「通觀」之效:「如是,元代則不僅有雜劇、散曲,也有詩詞、文賦和平話等,校正了20世紀以來文學史觀念的結構性缺憾。如是,元代文學中的華夷之辨、南北之辨、東西之辨,都屬於文化變遷過程中民族融合、雅俗轉換和文明認知投射在文學文本上的生動存在,值得後人特別重視並認真探討。如是,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民文化才有機會獲得世界性呈現和理解,中西方文明的對話才不僅僅是現在,而是早已構成了集聚著豐富的文化記憶的厚重歷史,其浸淫著、塑造著文學藝術的各類形態的文本。」從更高的理論層面,她認為:「元代文學及其所承載的時間概念、地理空間和類的文化品性,應該為當代中國文學史研究提供更為多元、豐富和開放的視角,讀查洪德教授的這部大作,啟發性或者正在這裡。」

  通觀視野下的多民族文學一體性研究,得到了朝戈金先生的高度肯定,他說認為,站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高度審視和思考元代文學多元性與一體性,強調元代多民族文學的一體性是在多族文人經過了一個時期的文化交融和心理調適的前提下形成的,體現了元代多民族共同意識的發展過程。由此研究視角進入元代文學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啟迪意義的論見,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學理性的歷史依據。

  元代文學研究進入新裡程

  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張晶在《通觀:作為文學史研究的進路》中一文中提出,《元代文學通論》之問世,標誌著元代文學之進入新裡程。這也是很多學者的共同看法。

  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廖可斌特別關注《元代文學通論》研究方式與思維方式的當下意義,他站在文化和學術發展的高度評價:「任何學術領域,都既需要精深的專題研究,也需要基於紮實個案研究的宏觀研究。元代文學在中外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展開,各民族文化交融,雅文學與俗文學並興,尤其需要整體性把握。查洪德教授此書,總攬元代文學全局,貫通其內在脈絡,提煉出元代文學真率、多元、大氣、包容的基本精神特質。這既是對元代文學與文化特徵的準確概括,也對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借鑑意義。」

  復旦大學教授、元代文學學會副會長黃仁生先生,對元代文學研究的歷史走勢與未來發展有獨到認識,他說:「《元代文學通論》與其說是關於元代文學的整體性論著,毋寧說是基於元代文學研究現狀而重新進行整體審視並具有明確針對性的通論。」黃仁生教授關心元代文學研究的未來發展,因此他肯定:「《元代文學通論》提出了元代文學的諸多基本問題和一系列全新命題,這些都是基於相互聯繫的通觀性審視,其中有許多觀點顛覆了常見的表述,不僅為重寫元代文學史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見解,而且將引領元代文學研究的方向,在深度與廣度上提升元代文學研究的品位。而這些問題和命題,很多都開闢出一個研究方向,互相之間又可構成一個完整的邏輯系統,不僅使元代文學研究的面貌為之一新,而且規劃了未來一個時期元代文學研究的基本走向。」

  吳承學教授認為,在《元代文學通論》中,「精識卓見,俯拾皆是,充分體現了作者勇於開拓、銳意創新的探索精神及其重大貢獻。」「整體上提升了元代文學研究的水平。」左東嶺教授讚揚《元代文學通論》表現出著者「通而能專的問題意識」,並認為這是該著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能否成為一個好的古代文學研究者,處理好專精與博通之間的關係是至關緊要的。《元代文學通論》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具有自己的論述重點與行文方式,那就是抓住那些最具時代特徵與典型問題予以討論。」比如「中冊所論的元代文學三大特徵」和「元代文壇的七大風氣」「的確抓住了元代文學的主要內涵與獨特風貌。」

  學者們從多個角度高度評價了《元代文學通論》的學術價值。左東嶺等先生還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寒)

      https://difang.gmw.cn/2020-09/29/content_34236175.htm

相關焦點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元代文學的光輝代表是元曲。元曲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品種,也是元代社會一面忠實的鏡子,是元代文學的靈魂。包括兩部分:即散曲與雜劇,散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種新體詩,它既可以抒情,也可以敘事,但一般為敘述體。而雜劇則是元代成長起來的新型歌,是一種代言體。
  • 元代文學名家白樸簡介及主要作品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牆記》等。白樸作品:1、慶東原·暖日宜乘轎暖日宜乘轎,春風堪信馬。恰寒食有二百處鞦韆架。對人嬌杏花,撲人飛柳花,迎人笑桃花。來往畫船邊,招颭青旗掛。2、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 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1307年(大德十一年)七月置宮師傅,設太子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賓客,左右諭德,贊善,庶子,洗馬,率更令、丞,司經令、丞,十允,文學,通事舍人,校書,正字等官*。1349年(至元九年)冬,女端本堂為皇太子學宮。此外,還有詹事院』、徽政院、儲政院等機構與皇太子的教育有密切的聯繫。許多皇太子們聘請了高質量的師儒,向他們傳授治國安民所需的各類知識,為其日後的即位主政打下基礎。
  • 認識元雜劇,以及淺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元代雜劇的衰亡呢?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元雜劇是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它的形成是在金院本和諸官調的直接影響之下的,且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並在唐宋以來的話本、詞曲、講唱文學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
  • 回望改革開放40年古代文學研究:學者更自信 讀者更懂行
    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  日前,在《文學遺產》編輯部主辦的改革開放40年古代文學研究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教授葛曉音講起自己的一次經歷:幾年前的上海書展,她應邀以《古典詩詞的文化意蘊》為題進行講座。
  • 【蒙古歷史】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1307年(大德十一年)七月置宮師傅,設太子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賓客,左右諭德,贊善,庶子,洗馬,率更令、丞,司經令、丞,十允,文學,通事舍人,校書,正字等官*。1349年(至元九年)冬,女端本堂為皇太子學宮。此外,還有詹事院』、徽政院、儲政院等機構與皇太子的教育有密切的聯繫。許多皇太子們聘請了高質量的師儒,向他們傳授治國安民所需的各類知識,為其日後的即位主政打下基礎。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元代統治者意識到了儒家文化在維護統治方面的重要性,在文化思想層面上施行了「以儒治國」的方略,並特別凸顯了儒家孝文化的地位。至元代,孝文化在此收到高度重視。與以往歷史時期不同的是,元代學者對孝文化理論上的闡發,最受他們關注的是如何將孝文化加以通俗化和普及化,以因應元帝國立國傳承儒學和推行「以儒治國」的需要,以及儒學由南向北傳播並在過境內普及的需要。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新時代新起點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成就,2018年10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遺產》雜誌編輯部邀請部分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在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召開了改革開放40年古代文學研究座談會。14位專家代表做了重點發言。
  • 學者匯聚羊城探討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
    來自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南昌大學、澳門大學、河南大學、華僑大學、貴州民族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財經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香港公開大學、《粵海風》等高校及學術期刊的近5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 百餘高校專家學者聚會山東大學研討英國文學
    原標題:百餘高校專家學者聚會山東大學研討英國文學       蔣洪新說,在過去的兩年裡,我國的英國文學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統計,這兩年,我國學者共獲得以英國文學為選題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5項,此外還獲得相關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餘項,同時還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成果。我國從事英國文學研究的老一輩寶刀不老,中青年學者成果豐碩,年輕學者後勁十足,可謂欣欣向榮,後繼有人。
  • 苗懷明整理:2020年1-2月新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目 錄「通侻」——建安時代的思想解放與文學革新從建安到太康——魏晉文學的演變陶詩「任真」說陸機與六朝文學中的唯美思潮清談與文會——魏晉南北朝時代學術與文學傳播的新方式後記5內容簡介該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宋書棚本與江湖派研究,涉及陳起、張良臣等江湖詩人生平事跡考證,書棚本唐人小集、南宋群賢小集、《江湖前後續集》《江湖集》等江湖派基本文獻研究;第二部分是元代文學文獻整理,在對海內外公藏元刻本進行目錄調查的基礎上
  • 元朝的語言、文學、藝術
    又稱《蒙古譯語》是漢字蒙語翻譯工具辭書《語助》作者:盧以葦漢文文法研究專書是已知最早的研究漢文虛字的專著《中原音韻少數民族文學《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作者不可考原文是回鶻式蒙古文是一部民族史詩其著作:《唐詩鼓吹集注》是著名的文學評點著作《格薩爾王傳》是一部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在元代寫定,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米拉日巴傳
  • 談到元代瓷器鑑賞「目中無人」的專家-楊永年談黃浩先生
    元代釉裡紅如意龍紋蒙古包 今秋。一日,黃浩來電話,說是相交幾年了,還沒請我去他家坐坐,問我可有時間?我說想看他收藏的元代瓷器。在黃府,飽覽他的元代瓷器。的確開眼了, 的確他有資格去"目中無人"。或者說他的藏品,為他的"文化自信"撐直了腰杆,抬高了眼界。為配合此文,黃浩提供了他收藏的幾件元瓷照片。披露出來,敬請讀者諸公審視,筆者是否乃井底之蛙,是否有吹捧之嫌?
  • 學者談古代文學研究:需從「文獻知識」過渡到「文獻思想」
    10月31日,《文學遺產》編輯部邀請部分中青年學者,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古代文學研究中青年學者座談會」,共有十五位學者代表20世紀70—80年代出生的古代文學研究工作者,出席會議並發言。
  • 元代中期的詩壇,出現「延祐之盛」局面,標誌著元詩的真正成熟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元代中期的詩壇,出現了相應的繁盛。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簡單地比附。然而文學的發展是絕不可能脫離社會的,因為它植根於社會文化土壤。
  • 文學期刊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師範大學召開
    12月3日,文學期刊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浙江、江蘇、河南、山東等地的有關專家、學者30餘人出席了會議。這一研討會由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和山東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承辦。
  • 晉祠元代藝伎彩塑
    作為國內罕見的元朝泥塑作品,是研究當時服飾、禮樂制度、器樂形態的寶貴實物。晉祠內唐叔虞祠中,元代藝伎彩塑群像,藝人手持琵琶、笛、笙、鏺、鼓、古琴、胡琴等樂器。作為國內罕見的元朝泥塑作品,是研究當時服飾、禮樂制度、器樂形態的寶貴實物。晉祠內唐叔虞祠中,元代藝伎彩塑群像,藝人手持琵琶、笛、笙、鏺、鼓、古琴、胡琴等樂器。
  • 專家學者共聚上外 探討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故事」
    上周末,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張帆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該校召開。會上,來自全國諸多知名學者專家齊聚一堂,深入探討如何系統呈現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立體豐富性和多維流散性,建構中國故事世界譜系,揭示中國故事參與共建世界文明的價值意義。
  • 專家學者熱議「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叢書出版
    該項目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金莉主持,外語院系師生共同參與。這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多年來完成的規模最大的科研項目之一,也是我國首套外國文學紀事叢書。日前,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與商務印書館聯合主辦的「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叢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眾多專家學者參會並探討「叢書」內容,光明讀書會摘取其中部分精彩內容,供讀者品評。
  • 圓桌|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經典作家與世界視野
    近日,來自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二十餘位學者共聚長沙,舉辦了一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會。與會學者圍繞「經典作家、中國革命、世界視野」、「史料與理論」、「現代文學研究範式」、「中國經驗」和「學術共同體」等主題展開熱烈討論。以下是此次漫談會記錄稿的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