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期的詩壇,出現「延祐之盛」局面,標誌著元詩的真正成熟

2020-12-19 淺汐生活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元代中期的詩壇,出現了相應的繁盛。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簡單地比附。然而文學的發展是絕不可能脫離社會的,因為它植根於社會文化土壤。到了世祖後期,統一天下的徵伐早已結束,那些有較強遺民意識的士人也陸續謝世,士大夫中的離心傾向便漸至淡化。此後,儘管統治階級內部不斷有爭權奪利的鬥爭,且常常伴隨著宮廷流血,但整個社會較為穩定,農業、商業、海外貿易等,都有很大發展。總之,進入元代中期,出現了「承平」氣象,人們把大德、元祐這段時期目為元代的「盛世」。這自然是相對而言,但對於飽經戰亂之苦的黎民百姓來說畢竟比戰亂年代要好多了。

經過元代前期的醞釀準備,到大德、延祐年間,元詩的發展出現了彬彬之盛的局面。許多著名詩人云集一時,如號稱「元詩四大家」的虞集、楊載、範槨、揭傒斯,都活躍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創作,形成了多聲部的合唱,但又共同體現了元詩的主旋律。至此,區別於唐、宋,在詩史上有自我風貌的元詩,真正地成熟了。「延祐之盛」所體現的元詩特徵是什麼?或者說,元詩最有代表性的審美傾向是什麼?可以一言蔽之,曰「雅正」,元代詩論家歐陽玄說:「我元延以來,彌文日盛,京師諸名公,鹹宗魏晉唐,一去宋金季世之弊,而趨於雅正,詩丕變而近於古,江西之士之京師者,其詩亦棄其舊習焉。」(《羅舜美詩序》)歐陽玄的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較客觀的。元詩的鼎盛時期,「雅正」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審美傾向。

「雅正」是儒家正統的詩學觀念,淵源於儒家詩教中的「風雅」。「風」、「雅」,本是「詩六義」中的兩類,後指詩歌創作中的內容有益於教化,有雅正內容的叫做「風雅」。所謂「雅正」,通達一點說,就是「溫柔敦厚」的儒家詩學規範。「雅正」必須是有諧和之美的。「雅正」又包含有「治世之音」的意思。

《禮記·樂記》的作者,把「樂」與時政聯繫起來,指出「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認為「樂」能反映王朝盛衰。在這裡,「樂」這個概念,實際上不僅指音樂,而是包含著詩、歌、舞在內的「三位一體」的藝術範疇。漢儒將風、雅分為正風、正雅與變風、變雅。變與正是相對的,《毛詩序》云:「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很明顯,是指國家由盛變化,而把反映社會變亂、人民怨艾的詩歌稱為「變風、變雅」。相對而言,正風、正雅當然就是「治世之音」了。

元人力倡「雅正」,雖是淵源於傳統的儒家詩教,但又有著特定的時代內涵。漢儒提倡「風雅」,雖然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義」、「不指切事情」,卻又是以有所諷諫為前提的。「主文而譎諫」,畢竟要求有所「諫」。這便是「美刺」傳統,既要有美,又要有刺,兩者不可缺一。唐代白居易寫「新樂府」,大倡「風雅比興」,實際上主要是講「美刺」的社會作用,其中更突出「刺」,「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以「美刺」作為衡文的根本標準。

元人之所以只講「雅正」,不談「風雅」、「美刺」,是他們抽去了「美刺」內涵,而只以詩為「治世之音」了。元人戴良說:「我朝自天曆以來,學士大夫以文章擅名海內者,有蜀郡虞公、豫章揭公、金華柳公、黃公,一時作者涵醇茹和,以鳴太平之盛。」(《元詩選·庚集》)這是極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延祐前後詩人們的創作,集中體現了所謂「盛世之音」。

元代詩人對有宋之詩頗為不屑,一再聲稱元詩是「盡洗宋、金餘習」,「一去宋金季世之弊」,而以繼承唐詩、規摹唐詩而自期、自詡。元人致力於學習唐人的渾融流麗,體式端雅,而不同於宋的瘦硬峭健。但是,元代社會中期儘管較為安定,但終究無法與盛唐同日而語,盛唐詩人心靈世界的壯逸,也決非元代詩人所可比擬。因此,元人學唐,類於形貌,多是平和淡遠、溫潤流麗一類,能夠真正動人心魄的詩作,在中期詩壇上是很少的。而這恰是元詩的特徵,也是其區別於唐宋詩之處。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淺汐生活」,喜歡記得點讚關注喲!

相關焦點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它給過去被舊體詩詞所獨新的詩壇注入了新的血液。它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由社會地位迥然不同於過去時代的作者群創作出來的。這些作者中雖有達官貴人、社會名流,但更多的是落魄文人以至倡優妓妾。因此他們的作品必然與當時下層人民生活,特別是市民群眾有著更多、更直接的聯繫。散曲的形式較為自由活潑,內容則無所不有,無所不可,有所謂黃冠體、草堂體、楚江體等等。
  • 元青花——元代景德鎮的創世之作
    在宋代我國「名窯倍出、各爭雄長」的基礎上,元代南方制瓷業的興盛以及景德鎮瓷業的蓬勃發展,逐步確立起以景德鎮為中心的我國制瓷中心,從而確立了景德鎮「瓷都」的地位。元代作為中國陶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為後來明清兩朝景德鎮官民窯業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基礎。
  • 明代書壇雖以草書為盛,但仍出現了「小楷名海內」的書法家文徵明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魏晉是楷書的初創期,代表人物有鍾繇、王羲之;唐代是楷書發展的成熟、鼎盛期,代表人物有褚遂良、歐陽詢元代是楷書的復興期,代表人物是趙子昂,他們以各自不同或嚴謹或灑脫,或圓活或險峻,或雄健或秀媚的書法風格,代表了各個時代小楷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
  • 「30秒懂幣」盤點元朝皇慶元寶及延祐通寶元寶主要版別!
    元武宗海山之弟,元英宗碩德八剌之父。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時期進行了改革,發行了古錢皇慶元寶、皇慶通寶、延祐元寶和延祐通寶。下面小編為大家分別介紹一下:皇慶元寶大元帝國仁宗皇慶年間(公元1312-1313年)鑄造。小平錢多見。
  • 元代的鹽引制度及其歷史意義(下)
    中統四年「以解鹽引一萬五千道,和中陝西軍儲」。可見北邊地區的鹽引和糴糧是一項長期性的政府採購活動。《元典章•新集》收錄的一道公文,保留了有關以糧中鹽引的部分細節。現節錄如下:延祐六年閏八月□日,江西行省準中書省諮:刑部呈:「準戶部關:『延祐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有令史李克中齎省札一道該:放支烏馬兒糧中河間鹽引七百五十道檢札,前來書卷。
  • 元代最誇張的一首神作,句句勢如破竹,將風流之徒諷刺得體無完膚
    幾千年詩壇,最難懂的詩,不是先秦那些滿是俚語的民間雜詩,也不是詩仙太白充滿想像力之作,更不是李賀的鬼神之語,而是李商隱的一篇《錦瑟》。這隻迷擾了莊生的蝴蝶詩,本身就是一個迷,全詩短短56個字,到底是在寫愛情,神話,還是懷才不遇,估計只有穿越到千年前的唐代詩壇,當面問一問李義山了。
  • 光明日報客戶端:開啟元代文學研究新裡程——專家學者談《元代文學...
    詹先生高度肯定查洪德的元代文學研究,說他「以數十年的堅守,改變了元代文學研究的狀況」,並將之概括為 「四個改變」:改變了長期以來認為元代文學元曲獨盛的看法,全面評介了元代文學,使人們能完整認識元代各體文學的成就;改變了對元代文學的整體評價,以獨特眼光發掘並充分論證了元代文學的價值,提升了元代文學的文學史地位;改變了元代文學研究中元曲一枝獨秀的局面,展示了元代文學史的新格局,客觀反映了元代文學的實際;
  • 上海真如鎮上,藏著一座元代古剎真如寺
    元代古剎,古剎內還端放著釋迦牟尼佛的一粒真身舍利。如寺內原供有一尊銅彌勒佛。相傳這尊銅佛是用船從梨園浜上運來的。到岸的那天恰逢大霧,五六個人將銅像從船上扛下來。有過路人問了聲:「彌陀菩薩哪裡來的?」搬運工隨口講了聲:「氽(tun,第三聲,上海話「漂浮」)來的。」於是河浜氽來銅佛的說法不脛而走。
  • 關於元代的謊言之九儒十丐問題
    且二人均死於元初,無從得知元代中後期社會實際情況。當然,僅憑作者立場,亦不能證其說法必偽。但分析二人著述,其可疑甚至違背史實之處卻絕非一兩處。    首先來看《謝疊山集》中之說法:謝枋得並未說「九儒十丐」乃是元代定製。相反,他說「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說,乃是「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的戲謔之語。    而鄭思肖之《心史》,則更為可疑。
  • 周末讀史|供養錢:元代特有的一種錢幣(二)
    如至治元年、延祐三年、泰定元年等。這種紀年錢形制一般都比較小。四是寺院名號錢。錢文用的都是寺院的名稱,如聖壽萬安(背「穆清」)、承華普慶、普慶寺寶、大安福寺、大帝覺寺、延祐通寶(背「大昊天寺」)等。五是佛家名號錢。錢文用的都是佛經的名號或專用語,如大悲神咒、寶珠菩薩、佛法僧寶、阿彌陀佛等。
  • 元代的詞去宋未遠,其發展狀況如何?有何獨特之處?
    元代的詞去宋未遠,流風尚存,故作家作品還是不少。較之宋代雖沒有什麼新的突破,但成績仍然可觀。元代早期的詞人多為宋金遺老,如李治、楊果、元好問、耶律楚材、許衡、劉秉忠、張弘範、仇遠等,其中以元好問、仇遠較為有名。
  • 鑑賞珍寶元世祖親手製作盛裝吃貨元青花瓷碟代表元代最高制瓷水平
    趙新衛祖傳元世祖趙烈青花瓷值美金5億元代陶瓷業,異常強盛標誌,除和傳統繪畫結合外,還發展出高仿彩釉,取締金銀裝飾,使得元代彩陶,成為熱衷的藏品,深受各階層人士喜愛,趨向成熟制瓷技藝至此,結束了中原漢人和少數民族蒙古,遼,金,自宋代中後期,長期對峙局面,統一局面,促使元朝,很快從戰爭中解脫,安定和團結,使得地區經濟,很快恢復,比如,元代積極發展草原牧野,對草原地區,採取減輕賦稅,鼓勵牧民圈養牲口和放牧,允許牧區牧民,自由交易,蒙古地區,依託草原優勢,發展畜牧業,氈帽產業,皮革及其皮革製品,狩獵等草原特色經濟,為少數民族地區
  • 青花龍紋天球瓶:元代的全球化商品!
    明代的青花在永樂宣德年間進入最盛時期。青花的原料是鈷,從中東進口,可以發出嬌豔奪目的顏色。永樂的青花最具代表性,白瓷器上深藍色的龍,白與藍的對比與協調,非常好看。龍彎曲的身體纏繞在瓷器上,展現龍的偉大,稱之蟠龍。年輕的龍好像飛騰起來,爆發力栩栩如生。
  • 元代詩人虞集一首憂傷的《聽雨》詩,聽著悽涼的雨,思入夢裡江南
    ——元代:虞集《聽雨》唐以詩盛,宋以詞著,元則以曲聞。詩歌到元代,雖尚遠不及宋,而詩歌之薪火也不曾就此熄滅。於詩,於詞,都不乏其人。元代詩人之中最為著名則有虞楊範揭,分別是虞集、楊載、範、揭傒斯,四人當時齊名,被稱作「元詩四大家」。
  • 他為何是元代「能畫者第一」
    而元代詩人善題畫,畫家善寫詩,也成為那個時代普遍的文藝現象。    元代是中華民族大規模交往交流交融的時期,對於持有不同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多民族國家而言,山水詩畫是超越語言差異、加強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一種中華文化符號。
  • 真正成熟的人,絕不做這三件事,唯恐避之不及!
    成熟,不僅標誌著人軀體的成長,更標誌著一個人的智慧,在經歷世事後,從滿是稜角的格格不入鍛鍊、打磨之後,轉變成一種隨遇而安的淡然、平和。一個人從稚嫩到成熟,最大的標誌不是身體上的變化,很多人看起來人到中年,心智、思想卻並不成熟,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不一定是懂得做什麼,但至少會懂得什麼事不能做。古代經典《格言聯璧》中便講述了人到中年,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有這三件事情,絕不輕易做,唯恐避之不及!
  • 著名女詩人變網絡「詩壇芙蓉」 惡搞有理?
    公元2006年9月是中國新詩壇真正的「黑色九月」,是百年來中國新詩人最倒黴的日子,也是最受大眾,嚴格地說是網民,更嚴格地說是網上「詩歌憤青」,「惡搞」甚至「羞辱」的多事之月。  先是「詩人」老巢被捲入「桃色新聞」,被一年輕女演員在博客中「含沙射影」。此事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
  • 「十八線」李郭畫派山水畫,為何會在元朝早中期突然「爆紅」?
    在中國歷代繪畫發展的過程中,元代是一個文化交融性很強的朝代。在元代早中期,曾經默默無聞的李郭傳派受到世人青睞,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也正因此,李郭傳派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那麼該畫派在元代早中期得以繁榮的原因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