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代的謊言之九儒十丐問題

2021-02-23 草原舞蝶

  所謂元代知識分子地位低下,「九儒十丐」之說,恐怕是關於元朝的諸多謠言之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甚至堂而皇之登入歷史教科書之列。那麼,此種說法是否符合事實?元代儒士地位究竟如何?
  
  所謂「九儒十丐」之說,出自兩位南宋遺民之著作,一為謝枋得之《謝疊山集》卷二《送方伯載歸三山序》,一為鄭思肖之《心史》中《大義敘略》。要辨析此說正偽,便當考其人其文。
  
  謝枋得(1226-1289),南宋末官員、字君實、號疊山,曾率軍抗擊元兵。宋亡之後,流落建寧,元廷多次徵召,均堅辭不仕。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將其強送大都,謝枋得遂絕粒殉節。
  
  鄭思肖(1241-1318或1238-1315),南宋諸生,原名不詳。宋亡後因心懷故國,改名思肖(肖者趙也)。其人「坐必南向,聞北音而走,誓不與朔客交往」(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畫蘭不畫土,謂「土地盡為番人奪矣」。
  
  以此二人生平來看,謝鄭二人均有明顯的反元情緒,其著述亦有明顯矮化甚至歪曲元朝的傾向。且二人均死於元初,無從得知元代中後期社會實際情況。當然,僅憑作者立場,亦不能證其說法必偽。但分析二人著述,其可疑甚至違背史實之處卻絕非一兩處。
  
  首先來看《謝疊山集》中之說法:謝枋得並未說「九儒十丐」乃是元代定製。相反,他說「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說,乃是「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的戲謔之語。
  
  而鄭思肖之《心史》,則更為可疑。此書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仲冬八日為人從吳中承天寺井中所得,發現時,其書藏於密封鐵匣,外裹白堊,沉於水中,開啟之後「楮墨猶新」。如書中所載屬實,乃沉於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至發現之時,已歷365年。以一鐵匣沉於水中近400年而完好無損,殊為詭異。且書中所載之事,多有謬誤荒唐之處,如袁枚就曾指出:「(《心史》)所載元世祖剖割文天祥,食其心肺,又好食孕婦腹中小兒,語太荒悖,殊不足信。」故如談遷、徐乾學、袁枚等人,均認為其書為明末偽造。
  
  當然,僅考其出處,還並不足以證其謬誤,還需要其他材料來加以印證。那麼,按元代制度,儒士真實地位如何呢?
  
  首先,我們來看元代的戶籍制度。元代政府依照職業和社會職能不同,將全國居民劃為了若干戶別,《元史》中稱為諸色戶計。元代文獻中比較常見的戶計有:軍、站、民、匠、儒、醫卜、陰陽、僧、道、也裡可溫(基督教神職人員)、答失蠻(回教神職人員)、斡脫(高利貸經營商)、商賈、灶(鹽業)、船、弓手、急遞鋪、打捕鷹房等。因此,所謂的分全國為十等人之說,本身就毫無根據,站不住腳。
  
  其次,不同的戶計,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如軍戶的義務就是當兵,站戶的義務就是維持國家驛站系統(元代稱站赤)。而儒戶的義務,則是保障每戶至少要有一人讀書,隨時準備在國家考選吏員時候參加考試,以備徵召。在權利方面,由於儒戶是屬於「勞心者」範疇,因此,儒戶在元代是不需要負擔一般人民所需要負擔的各種勞役差發,除此以外,儒戶還可以豁免丁稅,四頃以內的土地亦不需要繳納地稅,而且所有在籍儒士均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廩給,而在學校就讀的生員,亦由學校提供每日兩餐(《廟學典禮》)。此等待遇,遠超於其他戶計。
  
  再者,從政治地位來看,儒士之地位亦非其他戶計所能比擬。按《元史·百官志》之中對於官員銓選制度的記載來看,元代的官員選拔主要有三條途徑:1、怯薛(即宮廷宿衛);2、吏進;3、科舉。其中,怯薛來源主要是元朝建國時所確立的九十五戶「大根腳」家族子弟,約佔元代官員總數的十分之一,此處不論。元代科舉始於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終於元惠宗(即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共計五十一年,其中有六年因奸相伯顏擅權中斷(1336-1342),科舉持續時間共四十五年,開科十六次,共取士一千二百人左右。其中,漢人和南人(亦即儒戶所屬族群)約600多人,人數殊少,亦不足論。因此,真正作為元代官員銓選,特別是中下級官員銓選的主要渠道,則是吏進,這也是元代官員銓選制度中最具特色的的一點。
  
  中國歷代,特別是自隋唐以降,官、吏分野,吏員,也就是各級政府機關中的辦事人員要想擢升為官,難比登天。唯元朝例外,元代受蒙古人實用主義之影響,中原傳統觀念拘束較少,官、吏界限並不如其他朝代那樣明顯。因此,元代大量官員是從吏員中擢升。而且,元代的吏員地位亦較之其他朝代更高,某些政府機構的吏員最高可有六、七品之品級。
  
  元代前期雖長期未開科舉,然而通過吏進之門,仕途並未向儒士阻塞。相反,元代一直將以儒為吏作為既定國策之一,並長期執行。如世祖時,就發布政令:「定令儒生願試吏郡縣者,優庸之。」仁宗時,「有召,省掾用儒士擢入」,「仁宗懲吏,百司胥吏聽儒生為」。元人陶安亦有論述:「朝廷以吏術治天下。中土之才積功簿有致位宰相者。時人翕然尚吏。雖門第之高華,儒流之英雄,皆樂趨焉。」
  
  另外,還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元代前期雖然未開科舉,但吏員選拔同樣是採取考試選拔的制度,如果再加上官、吏之間比較順暢的流動環節,元代的官僚制度實際上較其他朝代更加類似於近現代的公務員制度,此亦元代政治制度之中蔚為可觀的閃光點。
  
  從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元代的儒士非但社會地位並不低下,實際上無論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地位都遠較其他戶計更為優越。而且,當然,由於民族等級制度,以及講求「根腳」大小的問題存在。終元之世,高級官員一直為開國之初的「九十五千戶」所壟斷。然而,所謂「九儒十丐」之說,亦實屬荒謬不經之言。
  
  注1:九十五千戶:元代開國之初所立下大功的九十五個家族,被封為世襲千戶。除了蒙古貴族以外,亦有色目人、漢人家族,如賽典赤家族、張柔家族、史天澤家族、嚴實家族等。
  
  注2:元朝滅亡前後殉節的儒生多得很。明初漢族士人懷念元朝亦是普遍心態,錢穆還對此感到很不爽和很不理解呢!元明易代雖然是中國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由夷入夏」,但真正影響士人對生死與仕隱抉擇的因素是「君臣大義」,而不是「夷夏之辨」。 
  
  注3:被湮沒的元末亡國殉節的漢人 
    
  注4:古人講的是忠君,「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們在乎的不是皇帝是哪個民族,而是他是否「行漢法」。明代何瑭評價元代許衡的一段話:
    「獨近世儒者謂公華人也,乃臣於元,非春秋內夏外夷之義,有害名教。搢紳之士,間有惑於其說者。瑭嘗著論辯之大略以為:中夏夷狄之名,不系其地與其類,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國而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無容心焉,舜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夷,公劉古公之儔皆生於戎狄,後世稱聖賢焉。豈問其地與其類哉?元之君雖未可與古聖賢並論,然敬天勤民,用賢圖治,蓋亦駸駸乎中國之道矣。……況元主知尊禮公,而已行道濟時望之。公亦安忍猶以夷狄外之,固執而不仕哉……由是而觀,則公之臣元,無不可者。」 
  
  注5:其實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張三丰,生辰時間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個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張三丰並非像金庸、梁羽生兩人在《倚天屠龍記》和《武當一劍》中寫的那樣,不但不是一個英勇的反元義士,而且在忽必烈時期任中山博陵令。後來看破紅塵遁入道門,在武當山上開宗立派。
  
  歷史上的丘處機在金庸小說裡是堅定的南宋支持者,先抗金後抗蒙。其實,丘處機年輕時受金國統治者委託,曾經成功勸降山東的農民起義軍----「紅襖軍」;70多歲時萬裡迢迢從山東跑到阿富汗去見西徵途中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丘處機的政治立場自然很明顯了。
  
  張三丰是元朝遺民,在《倚天屠龍記》中卻成了反元領袖。張三丰他在元代曾參加過官吏選拔做過縣令,元亡後依舊自稱「大元遺老」、「託仙遠遁,以全事元之節也」。因而以元朝遺老自居。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想借張三丰之名神化君權,多次遣使降詔請張三丰赴京,可連他的蹤影也沒見著。洪武十七年,他作《無根樹》丹詞時署名為「大元遺老張三丰」,表明「託仙遠遁,以全事元之節也」自然不會事新朝。(可見於《張三丰全集》)
  
  關於張三丰和丘處機的政治立場詳細資料,均可查閱維基百科。

點開頭的藍字草原舞蝶關注本公眾號,可以查看歷史消息,點右上角的三個點分享到朋友圈,再次查看可到通訊錄—公眾號裡查找。有問題諮詢可加本人的微信,也可留言。

相關焦點

  • 從天地君親師,到九儒十丐,說說教師的擔當
    隨歷史綿延起伏,教師在不同歷史時期地位上下變遷,有時天地君親師尊貴,有時九儒十丐卑賤,但無論何時,教師都是一個特殊群體,上通天地君王,下接平民百姓,思想精神則又貫天地古今,其教人知識才能,傳人理想道德,傳承民族文化這個職業內容從未改變。教師的職業擔當也從未改變。
  • 元代一位隱士所作,開篇氣度不凡,最後8個字被不少人當成座右銘
    一代又一代之文學,唐詩宋詞元曲。古代詩文,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就是元曲。元曲創作有一個最特殊的環境,那就是讀書人在這個時代,是幾乎毫無前途可言的。所謂「九儒十丐」,就是說人分十等,讀書人是最末流,乞丐是不入流。
  • 「九儒十丐」,讀書人為何靠後?
    很少與人接觸的莊混子虛被這貌似尊敬的架勢弄得不知所措,以更熱情感激之心待之。三句話不到,對方亮劍了:我們覺得單位裡有幾個方面不合理:單位超市的東西價格太高,比外面超市高很多,而且質量差;福利方面也有不合理的;還有……。這些應該寫出來呈送領導。莊混子虛說:不錯,你們想得仔細,可以寫。來人立即滿臉微笑說:我們來就是想請您寫好籤名,我們跟在您的後面籤個名是可以。
  • 元代奇案:因為女子的一個謊言,七人為此喪命
    元代延祐初年的時候,在京城發生了一起殺人案,不禁讓人感嘆,最毒不過婦人心。在京城的一個木工作坊,裡面有一百來個工人,其中有一個叫孫旺的,他跟他們的工頭有一點矛盾,經常在背後說這個工頭的壞話。其中有一個同事覺得沒有必要,就想著找個機會將這兩個聚在一起,喝喝酒然後一酒泯恩仇。但是這個酒一喝就出事了。
  • 光明日報客戶端:開啟元代文學研究新裡程——專家學者談《元代文學...
    杜桂萍教授同樣認為:「查洪德教授堅持以『通觀』的原則看待元代文學,這是他對元代文學研究的最大貢獻。」她從三個方面評價「通觀」之效:「如是,元代則不僅有雜劇、散曲,也有詩詞、文賦和平話等,校正了20世紀以來文學史觀念的結構性缺憾。如是,元代文學中的華夷之辨、南北之辨、東西之辨,都屬於文化變遷過程中民族融合、雅俗轉換和文明認知投射在文學文本上的生動存在,值得後人特別重視並認真探討。
  • 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元代的經筵宮們承擔著兩種特殊的任務。第一種任務是向皇帝授課,這主要是通過向皇帝陳述祖宗之遺訓,考經史之格言揭示治道,以養君德。第二種任務就是以典籍古訓為鑑聯繫實際向皇帝進言。經筵講官們所用的教材為《資治通鑑》、《貞觀政要》、《帝範》、《孝經》、《大學衍義》、《四書》、《五經》、《皇圖大訓》,其中也有一部分蒙文翻譯教材。
  • 「善意的謊言」能算謊言嗎?
    是因為不能說謊而如實告知猶太人藏身之處呢,還是為了拯救生命而選擇說謊?作為基督徒,面對這一「善意的謊言」問題該如何回應?  一、什麼是謊言?  從早期教會時代的教父到現今的神學家們都曾思考過如何從信仰的角度解釋有關「善意的謊言」的問題。縱觀教會歷史,奧古斯丁之前的早期教會教父們普遍接納不損及他人利益的「善意的謊言」,但未曾完整地梳理和確立教會對謊言的立場。
  • 元青花——元代景德鎮的創世之作
    在宋代我國「名窯倍出、各爭雄長」的基礎上,元代南方制瓷業的興盛以及景德鎮瓷業的蓬勃發展,逐步確立起以景德鎮為中心的我國制瓷中心,從而確立了景德鎮「瓷都」的地位。元代作為中國陶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為後來明清兩朝景德鎮官民窯業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基礎。
  • 白色謊言 VS 黑色謊言
    很多人都知道white lies是「善意謊言」,那麼與之相對的,「惡意謊言」就是black lies。那麼具體而言要如何區分「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呢? 「白色謊言」指善意的謊言,比如父母關於聖誕老人的謊言。和「白色謊言」相反,「黑色謊言」指的是惡意的謊言。  White lies are told to protect others, black lies are told to protect ourselves.
  • 英語短語俚語:白色謊言 VS 黑色謊言
    很多人都知道white lies是「善意謊言」,那麼與之相對的,「惡意謊言」就是black lies。   「白色謊言」指善意的謊言,比如父母關於聖誕老人的謊言。和「白色謊言」相反,「黑色謊言」指的是惡意的謊言。   White lies are told to protect others, black lies are told to protect ourselves. Nobody got hurt when white lies are told.
  • 【蒙古歷史】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元代的經筵宮們承擔著兩種特殊的任務。第一種任務是向皇帝授課,這主要是通過向皇帝陳述祖宗之遺訓,考經史之格言揭示治道,以養君德。第二種任務就是以典籍古訓為鑑聯繫實際向皇帝進言。經筵講官們所用的教材為《資治通鑑》、《貞觀政要》、《帝範》、《孝經》、《大學衍義》、《四書》、《五經》、《皇圖大訓》,其中也有一部分蒙文翻譯教材。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元代文學的光輝代表是元曲。元曲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品種,也是元代社會一面忠實的鏡子,是元代文學的靈魂。包括兩部分:即散曲與雜劇,散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種新體詩,它既可以抒情,也可以敘事,但一般為敘述體。而雜劇則是元代成長起來的新型歌,是一種代言體。
  • 可以一讀之赫魯雪夫的謊言之「關於刑訊的密電」
    【可以一讀】《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與赫魯雪夫的謊言》第一部分《50年之後真相大白:原來,全部指控都是謊言》
  • 「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啥意思?!
    【艾萊克---微英語】很多人都知道white lies是「善意謊言」,那麼與之相對的,「惡意謊言」就是black lies。 In contrary to white lies, which refers to well-intentioned lies, such as parents' lies about Santa Claus, black lies refers to malicious lies. 「白色謊言」指善意的謊言,比如父母關於聖誕老人的謊言。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極少數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之一,在取代了宋王朝的統治入主中原之後,元蒙貴族逐漸脫離了遊牧民族的氈酪之風,開始了他們思想封建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表現就是他們對漢族思想文化的推行和對儒學道統的接續。
  • 元代中期的詩壇,出現「延祐之盛」局面,標誌著元詩的真正成熟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元代中期的詩壇,出現了相應的繁盛。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簡單地比附。然而文學的發展是絕不可能脫離社會的,因為它植根於社會文化土壤。
  • 元代國子監的管理體制是怎樣的?有何意義?
    導語:元代國子監的管理體制是怎樣的?有何意義?元代中央官學體制與其他朝代的不同點,就是在京城設了三個國子監,這三個國子監又分別各轄一所國子學,形成了監、學合一的管理體制。為本民族子弟開設學校並非首創於元代,在金朝就為女真族開設了女真國子學和女真太學,但它們都和國子學一起共同隸屬於國子監。而元代則不同。從名義上看,元代的國子監、蒙古國子監和回回國子監都是行使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其管轄的職權卻只各有相應的國子學一所。這在實際上已經淡化了國子監作為國家教育管理機構的職能,而突出了學校管理的職能。
  • 科舉不倒問 | 賡續錢大昕的未竟之業: 談元代進士錄的重構(下)
    最可靠之記載為上述程文集中所記進士或鄉貢信息。其次則為元代史籍、文集與石刻集中之碑傳,可靠程度較低者為明朝,尤其是清朝之方志,因此對方志所列進士必須審慎處理。[i]關於高昌偰氏,參看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勵耘書屋本)卷2,頁28下—39下;蕭啟慶《蒙元時代高昌偰氏的仕宦與漢化》,收入蕭氏《內北國而外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7),下冊,頁 706—748;《元季色目士人的社會網絡:以偰百遼遜青年時代為中心》,收入蕭氏《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85—116。
  • 關於教育的謊言,你有必要知道!(謊言2)
    關於教育的謊言,你有必要知道。2.公校老師不負責。(謊言)現在可以看到不少網上新聞,很多都是對公校老師的口誅筆伐,什麼老師不負責任,對孩子不關心,態度不端正,不為人師表,公校老師混日子,磨洋工,上課不講,補課講。
  • 晉祠元代藝伎彩塑
    晉祠內唐叔虞祠中,元代藝伎彩塑群像,藝人手持琵琶、笛、笙、鏺、鼓、古琴、胡琴等樂器。作為國內罕見的元朝泥塑作品,是研究當時服飾、禮樂制度、器樂形態的寶貴實物。晉祠內唐叔虞祠中,元代藝伎彩塑群像,藝人手持琵琶、笛、笙、鏺、鼓、古琴、胡琴等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