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孫儷與鄧超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到今年已經有9年了,孫儷在微博上也會記錄養育孩子的獨特經驗。
我作為一個寶媽,也會很關注孫儷,她的一些育兒方式確實是給了我很多的幫助,也很值得各位家長學習.那麼今天就給各位家長們整理一下孫儷這些年的分享的「獨家」育兒經。
第一條:孩子發脾氣時別講道理
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其實已經會特別避免採用「棍棒教育」。我也是如此,會認為要和孩子講道理、好好說話才是最科學的教育。
但是孫儷曾在微博上說了自己的育兒經驗,說「孩子發脾氣時別講道理」卻讓我特別受益。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大人正在氣頭上的時候也是更希望別人理解自己,而不是對著自己講大道理。
孫儷的這一條育兒經真的讓我特別受益。我之前在女兒一有情緒的時候就會就會跟她講道理,會耐心地勸導她,自認為做到很好,但是卻忘了,處理事情很重要,孩子的感受同樣重要
第二條: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說想看雞蛋會不會孵出小雞,你會怎麼做?相信多半家長是不會同意。
但是孫儷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真的把從農場中拿回來的雞認真孵起來了,甚至小雞孵出來的時候還煞有其事地介紹說,小雞生日是11月30日,連星座、血型和性別都沒有忘記記錄下來。
我在看很多育兒書籍,以及專家講座的時候,關於孩子好奇心的問題,專家們都是非常重視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主動去學習、去探索的動力。
當只有孩子對一件事情有好奇心、感興趣,才會擁有內在驅動力。並且在去完成這件事情(學習)的時候才會能夠抵消掉過程中的一些挫折、枯燥的負面情緒,堅持下去,樂在其中。
更何況,孩子在小的時候正是好奇心最強烈的階段,會問「媽媽,昆蟲有沒有嘴巴呀?」「媽媽,為什麼汽車會跑,還跑那麼快」「彩虹是怎麼出現的?」
如果家長引導得當,孩子的好奇心就會延續下去,對待學習的態度就會和好奇心沒有得到培養的孩子大有不同。
第三條:讓孩子聽到不如讓孩子看到
在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時候,往往過程是很曲折的。比如告訴他要睡前刷牙,不然會長蛀牙。但是孩子依舊不聽你說話,很抗拒刷牙。孫儷的兒子等等也是如此。
於是,孫儷就帶著兩個孩子看了一個紀錄片《高糖陷阱》,紀錄片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愛吃糖的小孩拔牙的整個過程。
於是當天晚上,不用孫儷說,兩個孩子不僅主動刷牙,而且刷得特別仔細。
對於孩子來說,視覺帶來的刺激是遠遠比語言要強烈多了的。
尤其是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是有很多行為習慣需要規範他的,但是總是對孩子嘮嘮叨叨,一來孩子會覺得很煩,二來孩子其實未必能理解。
這也是為什麼給孩子看的繪本中有很多都是行為習慣類的原因。不用家長去苦口婆心地去講刷牙、飯前洗手、洗澡的必要性,孩子通過繪本中的小動物,很直觀的就可以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