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出《基督教學科通鑑——下部(世學篇)》

2021-02-09 孫宏廣的後花園

—解  說—

起初,為了幫助基督教學堂所有師生細緻的梳理下知識體系與框架,遂而起意製作一個詳盡的思維導圖,這就有了《某某學堂文科通鑑》出爐。然而,對於骨架式的一張草圖總是深感言所未盡,並未呈現出基督徒知識體系的和諧與優美,因此決定推出一個終極版本,這才有了後面的進一步添枝加葉。

歷時近半年時間,耗費了大量精力,因工作太忙,總是無法一氣呵成,但雖然斷斷續續,時至今日,完整的《基督教學科通鑑》終於可以公布於眾。此通鑑基於「特殊啟示」→「普遍啟示」的基本原理,相信聖經為上帝「特殊啟示」的最高表達,而人類於幾千年歷史中在「普遍啟示」的光照下一切合乎真理的發現亦為不可規避的常識。因此,兼顧「神學」與「人文」則是本通鑑的顯著特徵。

《基督教學科通鑑》秉持「聖學為體,世學為用」的原則,以基督教信仰觀為前提,衡量與整合聖學與世學的多數領域。可謂一文言盡五千年,一圖看遍東西方它將幫助我們建立起一整套正確且深邃的思想架構。即便我們讀過博士,又或者在各個院校執業多年,也可將其用作梳理自己思想的工具。同時,即使一般信徒也可以通過通鑑的思維導圖對基督教思想體系的方方面面有所洞悉,而清楚掌握這個框架則會使我們豁然開朗,看明人類知識系統中科目與科目之間的內在關係。此作異常龐博,若想學透每一領域,實乃窮盡一生都無法完成的任務。即使我們專注某一領域,都並非一朝一夕能以學成。但我們完全可以採取由淺入深的方法,先從研究框架入手,再行經聖學前往世學。最後,假以時日,經年累月的進深學習,必將有所斬獲!

比對之下,這份文稿可能是華語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學科分類與分析系統。對於學科分類與分析,經院哲學家們曾有過一系列的嘗試,但都未曾成型。直到亨利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一文中,才清楚陳明。此作並未另闢蹊徑,不過以華文為工具,嘗試以基督教視角連接人類知識系統的各個範疇。而恰逢疫情肆虐的當下推出此作,一方面可以為諸位排憂解難,另一方面也可填補華語世界在此領域的空白。願上帝借著此作引導諸位遨遊在真理的海洋……

上部連結

重磅推出《基督教學科通鑑——上部(聖學篇)》


 

基督教學科通鑑》

——孫宏廣編撰

下部:世學

第一類:自然

 

一、範疇

——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數學、幾何、邏輯

 

1、物理

 

A、類別

——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學

 

B、著作

《原來物理可以這樣學——給孩子的物理學三書》、《物理學基礎》-哈裡德等、《費曼物理學講義》、《經典力學(第二版)》-赫伯特.戈爾茨坦、《經典電動力學(第二版)》-傑克遜,《伯克利物理學教程》、《朗道<力學>解讀》-鞠國興、《時間之箭》-柯文尼《時間的形狀》-汪潔、《物質探微——從電子到夸克》-陸埮、《邊緣奇蹟》-於淥vs郝柏林vs陳曉松、《從一到無窮大》-伽莫夫、《物理學的進化》-愛因斯坦vs英費爾德、《上帝擲骰子嗎?》-遼寧教育出版社、《見微知著》-靈循者、《光與物質的奇異理論》-理察.費曼、《引力》-哈特、《空間、時間和引力——大爆炸與黑洞理論》-羅伯特.沃爾德、《廣義相對論》-羅伯特.沃爾德、《萬有引力與宇宙學》-溫伯格、《引力》-梅斯納、《物理學和哲學 》-海森伯、《物理學》-亞里斯多德、

 

2、化學

 

A、類別

——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

 

B、著作

《化學簡史》-柏廷頓、《化驗員讀本:儀器分析(第四版)》、《普通無機化學》-嚴宣申等、《無機化學——要點.例題.習題(第4版)》-張祖德等、《化學基礎論》-洛朗·拉瓦錫、《學化學就這麼簡單!輕鬆掌握元素周期表》-齋藤勝裕、《Barron's AP 化學(第6版)》-葉斯帕森、《精英化學——提高讀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生活中奇妙的化學——從廚房到客廳,分子無處不在》-韋斯耶等、《化學實驗室安全知識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有機化學習題解(第二版)》-張寶申等、《化學——點石成金從這裡開始(第二版)》-駱仁新、《氣相色譜方法及其應用(第二版)》-劉虎威編、《生活中的化學》-趙雷洪vs竺麗英編、《懷疑的化學家》-波義耳、《化學哲學新體系——科學素奍文庫》-道爾頓、《膠體與表面化學(第四版)》-沈鍾vs趙振國vs康萬利、《中級有機化學》-裴堅編

 

3、生物

 

A、類別

——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遺傳學、動物學、植物學、分子生物學

 

B、著作

《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劉全儒vs王辰編、《普通生物學》-陳閱增《遺傳學經典文選》-格裡哥.孟德爾(Johann Gregor Mendel)、《 狂熱的追求》-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生命是什麼》-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生命的未來》-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生物學之書》-傑拉爾德(Michael C. Gerald)、《語言的生物學基礎》-傑拉爾德(Michael C. Gerald)、《動物的通訊》-弗林斯(Frings H)、《動物行為》-範志秦編、《聰明的植物》-朗悅潔、《鳥有膝蓋嗎——鳥的百科問答》-史蒂芬.莫斯(Stephen Moss)、《所羅門王的指環》-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e)、《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王立銘、《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瑪特.富尼耶(Mat Fournier) 、《微生物世界》-徐孝華編

 

4、天文

 

A、類別

——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

 

B、著作

《給仰望者的天文朝聖之旅》-切特.雷莫(Chet Raymo)、《太空旅行指南》尼爾.科明斯(Neil F. Commins)、《太陽系度假指南》-奧莉維亞.科斯基(Olivia Kosky) vs加納.格魯賽維克(Garner Grosevic) 、《漫步到宇宙盡頭》-李然、《劍橋插圖天文學史》-米歇爾.霍斯金(Michelle Hosking)、《時間的形狀》-汪潔、《星空的琴弦》-汪潔、《火星漫遊車大揭秘》- 戴維.貝克(David Baker)、《國家地理火星零距離》-馬克.考夫曼 (Marc Kaufman)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 Grasse Tyson)、《觀星》-拉德米拉.託帕洛維奇(Radmila Topalovic) vs 湯姆.謝爾斯(Tom shears)、《觀星指南——阿西莫夫少年宇宙叢書》-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諾頓星圖手冊》-伊恩.裡德帕斯(Ian Reedpass)、《30秒探索——天文學》-弗朗索瓦.弗雷森、(Francois Fressin)編、《通俗天文學》西蒙.紐康 (Simon Newcomb) 、《大眾天文學》-弗拉馬裡翁 (Camille Flammarion) 、《天文學新概論》-蘇宜、《未讀——探索家|給忙碌者的科普通識讀本》-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 Grasse Tyson)、《望向星空深處》-蒂莫西.費裡斯(Timothy Ferris)、《索恩叢書:宇宙的奧秘——克卜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託馬斯.德.帕多瓦(Thomas de Padova)、《果殼中的宇宙》-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宇宙索奇——恆星》-張明昌、《牛津通識課——引力》-蒂莫西.克利夫頓著、《宇宙之美》-雅克.保羅(Jacques Paul)等、《奇怪的知識增加了》-馬庫斯.喬恩(Marcus Chown)、《逐夢火星——我們的紅色星球之旅》-安德魯.梅( Andrew May)、《天穹樂音——人類飛向太空50年》-尼爾.阿姆斯特朗等(Neil Alden Armstrong)、《與宇宙對話》-茜爾.維沃克萊爾(Sylvie Vauclair)、《DK宇宙大百科》-馬丁.裡斯(MartinRees)、《第一推動叢書宇宙系列——死亡黑洞》-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科學可以這樣看——宇宙探索(再忙,也要仰望星空,寫給每位地球人的通識讀物)》-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圖解時間簡史(人人都可以讀懂的霍金)》-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從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見的極美世界》大衛.馬林(David Marin)vs凱薩琳.魯庫克(Catherine Lukoux)、《牛津通識課——黑洞、光、行星、引力》-凱薩琳.瑪麗.布倫德爾(Catherine Mary Blundell)、《牛津通識課——行星》戴維.羅瑟裡(David Rothery)、《宇宙偵探事務所》-南希.阿特金森(Nancy Atkinson)、《 現代科學史(迅速了解現代科學全貌的普及讀物)》-彼得.鮑勒(Peter J. Bowler)vs伊萬.莫魯斯(Ivan R. Morus)、《太空全書(第2版)美國國家地理百年未公開珍藏圖集》-詹姆斯?特賴菲爾(James Trefil)、《十堂極簡宇宙課:寫給大眾的深奧宇宙極簡說明書》-貝基.斯梅瑟斯特(Becky Smethurst)、《最初三分鐘——關於宇宙起源的現代觀點》-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大設計》-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暗物質與暗能量——尋找隱秘的未知宇宙》-布賴恩.克萊格(Brian Clegg)、《平行宇宙》-加來道雄、《量子宇宙》-布萊恩.克勞斯(Brian Krause)、《第一推動叢書綜合系列——複雜》-梅拉妮.米歇爾(Melanie Mitchell)、《尋找暗物質——打開認識宇宙的另一扇門》

 

5、地理

 

A、類別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

 

B、著作

《大地記》-法布爾(Fabre)、《地理大發現的故事》-約瑟夫.雅各布斯(Joseph Jacobs)、《房龍地理》-房龍、《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哈特向(R·Hartshorne)、《極簡通識系列——極簡地理學》-威爾.威廉斯(Will Williams)、《古代的地理學》-波德納爾斯基(Podnarski)、《地理學與生活》-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tis)、《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赫特納(Hettner Alfred)、《地理學思想史》-詹姆斯(Preston James)vs馬丁(Martin)、《理論地理學》-邦奇(W .Bunge ) 、《人文地理學問題》-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哲學與人文地理學》-約翰.斯頓(R.J.Johnston)、《地理學與地理學家》-約翰.斯頓(R.J.Johnston)、《地理學的性質——當前地理學思想述評》-哈特向(R·Hartshorne)、《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魏根納、《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克裡斯塔勒、

 

6、數學

 

A、類別

——綜合數學、初等數學、高等數學

 

B、著作

《新加坡數學》、《可汗數學》、《怎樣解題——數學思維的新方法》-波利亞(Polya)、《數學天書中的證明》-艾格納(Martin Aigner)vs 齊格勒(ziegler)、《費馬大定理——一個困惑了世間智者358年的謎》-西蒙.辛格(Simon Singh)、《算術探索》-高斯(gaussian) 、《數學的語言——化無形為可見》-齊斯.德福林(Chace DeFlynn)、《天才引導的歷程:數學中的偉大定理》-鄧納姆(dunham)、《完美的證明——一位天才和世紀數學的突破》-瑪莎.葛森(Martha Gerson)、《直來直去的微積分》-張景中、《什麼是數學——對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柯朗(Richard Courant)vs羅賓(Herbert Robbins)、《數學聊齋》-王樹和、《思考的樂趣——Matrix67數學筆記 》-顧森、《數學橋——對高等數學的一次觀賞之旅》-史蒂芬.弗萊徹.休森(Stephen Fletcher Hewson)、《解碼者——數學探秘之旅》-達斯(Jean Francois Dars)等、《數學世紀——過去100年間30個重大問題》-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Pierre Georges Odifredi)、《數學大師——從芝諾到龐加萊 》-貝爾(Eric Temple Bell)、《數學恩仇錄——數學家的十大論戰 》-哈爾.赫爾曼(Hal Herman)、《寫給全人類的數學魔法書》-永野裕之、《數學分析》-張築生、《機器學習線性代數基礎》-張雨萌、《代數基本概念》-沙法列維奇(Shafarevich) 、《普林斯頓數學分析讀本》-拉菲.格林伯格(Raffi Grinberg)、《普林斯頓概率論讀本》-史蒂文.米勒(Steven J. Miller)、《天才引導的歷程》-威廉.鄧納姆(William Dunham) 、《數學家講解小學數學》-伍鴻熙 、《基礎拓撲學》-馬克.阿姆斯特朗(Mark Armstrong) 、《數學的發現》-波利亞、《數學小叢書》-華羅庚等 、《數學與猜想》-波利亞(Polya)、《微積分及其應用》-馬林.畢森格(Marvin L.Bittinger)、《數學女孩》結城浩 、《線性代數及其應用》大衛.萊(David C.Lay)、《概率論及其應用》-威廉.費勒(William Feller)、 《概率論沉思錄》傑恩斯(jaynes)、《複分析》-伊萊亞斯.斯坦(Elias M. Stein)、《不等式》-利特爾伍德(J.E.Littlewood)等

 

7、幾何

 

A、類別

——平面幾何、立體幾何、非歐幾何

 

B、著作

《幾何原本》-歐幾裡德、《雪花人——威爾遜.本特利傳》-威爾遜.本特利(Wilson Bentley)、《大自然的分形幾何》-曼德爾.布羅特 (B.B.Mandelbrot)、《對稱的歷史》-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數學——幾何印象》-伊萊.馬奧爾(Eli Maor)、《混沌與分形:科學的新前沿 (第二版)》-佩特根(Heinz-Otto Peitgen)、《神化般的的斐波那契數列》、《黃金比例:世界上最美的數字》-李維歐(Mario Livio)、《分形幾何學及應用》-王興元vs孟娟、《芬斯勒幾何》、《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案例教程》、《離散幾何講義》、《徐光啟與<幾何原本>》、《微分幾何》-夏普(sharp)、《高等幾何》-周振榮主編、《天啊,幾何還能這樣學》-別萊利曼(Yakov idasilovich beleliman)、《射影幾何趣談》-馮克勤、《微分幾何一百例》《黎曼幾何基礎》、《有趣的數學旅行3——幾何的世界》、《空間解析幾何》-馬玉峰、《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及幾何基礎概要》、《神聖幾何——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宇宙法則》-約翰·米歇爾 (John Michell)、《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張國印等編、《線性代數與幾何》張保才編、《線性代數與解析幾何》-趙禮峰等編、《從笛卡兒之夢談起——漫畫解析幾何的創立、發展及意義》-李文林vs李鐵安、《代數幾何原理》-格裡菲斯(Phillip Griffiths)、《空間解析幾何與線性代數》-孫振綺vs張憲君主編、《小企鵝趣味科學叢書——少年趣味幾何學》-陳永明、《流形與幾何初步》-梅加強、《明末清初西方畫法幾何在中國的傳播》-楊澤忠、《線性代數與幾何》-劉吉佑主編、《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趣味幾何學》、《微分幾何》-徐森林等編、《趣味幾何學》-別萊利曼(Yakov idasilovich beleliman)、《黎曼幾何》-艾森哈特(Luther Pfahler Eisenhart)、《幾何學概論》羅淼等編

 

8、邏輯

 

A、類別

——具象邏輯、抽象邏輯、對稱邏輯

 

B、方法

(一)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二)三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C、謬誤

稻草人、錯誤歸因、訴諸情感、從論證到結論、滑坡謬誤、人身攻擊、個人懷疑、片面謬誤、誘導性問題、舉證責任、語意模糊、賭徒繆誤、樂隊花車、訴諸權威、合成謬誤、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基因謬誤、非黑即白、循環論證、訴諸自然、軼事證據、德克薩斯神槍手、中間立場

 

D、著作

《邏輯思維簡易入門》-加裡.西伊(Gary Seay)、《簡明邏輯學》 -格雷厄姆.普裡斯特(Graham Priest) 、《邏輯學導論》-歐文.柯匹(Irivng M.Copi)、《簡明邏輯學導論》-赫爾利(Patrick J.Huttey)、《邏輯學講義》-康德((Immanuel Kant))、《邏輯學》-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邏輯學》-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非是非非——世界經典趣味悖論》-孟雲劍、《邏輯學》-杜威(John Dewey)、《簡單的邏輯學》-麥克倫尼 (D. Q. McInerny) 、《邏輯學導論》-唐曉嘉、《墨經中的邏輯學說》-朱志凱、《這本書叫什麼——奇譎的邏輯謎題》-雷蒙德.斯穆裡安(Raymond Smullyan)、《從邏輯的起點看》-威拉德.剻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邏輯哲學》-張尚水、《人文科學的邏輯》-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趣味邏輯學》-彭漪漣vs餘式厚、《邏輯與知識》-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邏輯大全》-奧卡姆(occam)

 

二、大家

 

1、國際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BC580-BC500)、泰勒斯(Thales,約BC624年-BC546年)、歐幾裡得(Euclid,約BC330-BC275)、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安德烈.維薩裡 (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弗朗索瓦.韋達(Francois Veda,1540-1603)、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1564-1642)、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1578-1657)、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29-1695)、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卡爾.馮.林奈(Karl von Linnaeus,1707-1778)、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查利.奧古斯丁.庫侖(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1736-1806)、弗裡德裡希.威廉.赫歇爾(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1738-1822)、卡爾.威爾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6)、安託萬-洛朗.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1794)、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1844)、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1769-1832)、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安德烈.瑪麗.安培(Andre-Marie Ampere,1775-1836)、克裡斯蒂安.奧斯特(HansChristianOersted,1777-1851)、約翰.卡爾.弗裡德裡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1855)、漢弗裡.戴維(Humphry Davy,1778-1829)、瓊斯.雅可布.貝採利烏斯(Jos Jacob Berzelius,1779-1848)、喬治.西蒙.歐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奧古斯丁.路易.柯西(Augustin Louis Cauchy,1789-1857)、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尼古拉斯.伊萬諾維奇.羅巴切夫斯基(Nikolas lvanovich Lobachevsky,1792-1856)、弗裡德裡希.維勒(Friedrich Wohler,1800-1882)、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Niels Henrik Abel,1802-1829)、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西奧多.施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布爾喬.治.布爾(George Boole,1815-1864)、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威廉.湯姆生 (Lord Kelvin,1824-1907)、波恩哈德.黎曼(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1826-1866)、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mitry Ivanovich. mendeleev,1834-1907)、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1834-1919)、格奧爾格.康託爾(Cantor,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1845-1918)、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1845-1923)、伊凡.彼特諾維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97-1941)、亨利.穆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Albrecht Kossel,1853-1927)、亨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e,1854-1912)、伊萬.弗拉基米洛維奇.米丘林( 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1855-1935)、約瑟夫.約翰.湯姆遜(Thomson,Joseph John,1856-1940)、莫霍洛維奇(Mohorovicic,1857-1936)、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1857-1952)、海因裡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1947)、戴維.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託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瑪麗.居裡(Marie Curie,1867-1934)、弗裡茨.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1868-1943)、漢斯.施佩曼(Hans Spemann,1869-1941)、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1937)、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奧託.哈恩(Otto Hahn,1879-1968)、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施陶丁格 (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亞瑟.斯坦利.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1944)、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Niels Henrich David Bohr,1885-1962)、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愛德文.鮑威爾.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1953)、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1987)、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1894-1964)、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1901-1954)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1994)、沃納.卡爾.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保羅.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庫爾特.哥德爾(Kurt Godel,1906-1978)、阿爾弗雷德.德.赫希(Alfred Day Hershey,1906-1981)、約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1991)、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裡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2004)、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Robot路Burns路Woodward,1917-1979) 、理察.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1929-201)、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1927-2010)、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2018)

 

2、華裔

 

A、古代

魯班(BC50-BC444)、墨翟(約BC476-BC390)、蔡倫(61-121)、張衡(78-139)、裴秀(224-271)、劉徽(約225-295)、祖衝之(429-500)、酈道元(472-527)、劉焯(544-610)、李春(595-605)、蘇頌(1020-1101)、畢昇(972-1051)、沈括(1031-1095)、楊忠輔(十二世紀早期)、秦九韶(1208-1268)李冶(1192-1279)、郭守敬(1231-1316)、朱世傑(1249-1314)、徐光啟(1562-1633

)、宋應星(1587-1666)

 

B、近現代

詹天佑(1861-1919)、章鴻釗 (1877-1951)、李四光(1889-1971)、侯德榜(1890-1974)、熊慶來(1893-1969)、金嶽霖(1895-1984)、茅以升(1896-1989)、梁思成(1901-1972)、嚴濟慈(1901-1996)、童第周(1902-1979)、蘇步青(1902-2003)、林徽因(1904-1955)、趙九章(1907-1968)、束星北(1907-1983)、華羅庚(1910-1985 )、張文裕(1910-1992)、錢學森(1911-2009)、陳省身(1911-2004)、吳健雄(1912-1997)、錢三強(1913-1992)、何澤慧(1914-2011)、唐敖慶(1915-2008)、貝聿銘(1917-2019)、鄧稼先(1924-1986)、李政道(1926—)、袁隆平(1930—)、高  錕(1933-2018)、陳景潤(1933-1996)、李遠哲(1936—)、丁肇中(1936—)、崔  琦(1939—)、朱棣文(1948—)、丘成桐(1949—)、錢永健(1952-2016)

 

第二類:社會

 

一、範疇

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美學

 

1、史學

A、類別

——世界歷史、中國歷史

 

B、著作

(一)薦讀

 

中國歷史——

《竹書紀年》、《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國通史》-堀敏一、《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國史大綱》-錢穆、《中國通史》-呂思勉、《中國通史》-傅樂成、《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1923)》、《中國通史(1922)》、《上下五千年》

 

世界歷史——

《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巴勒克拉夫、《20世紀全球史》-斯圖亞特等、《全球通史》-斯塔夫裡阿諾斯、《歷史》-希羅多德、《世界文明史》-威爾.杜蘭特、《羅馬帝國衰亡史》-愛德華.吉本

 

(二)選讀

 

中國歷史——

《春秋》、《資治通鑑》-司馬光、《通鑑紀事本末》、《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唐大詔令集》、《列女傳》、《清稗類鈔》、《禹貢》、《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義》、《戰國策》、《二十六史》、《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考古的故事(中國卷)》、《太平天國史》、《萬曆十五年》、《天安門廣場備忘錄》、《中國近代史》-徐中約、《中國大革命史綱》、《中國的禮儀之爭》、《中國的啟蒙運動》、《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歷史的謊言與真相——羅馬與長安》、《中國名人百傳》、《二十六史簡介》、《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馬士、《中華上下五千年》-馮國超、《中華始祖》-李元華、《中華社會五千年》-徐慶全、《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中國古代史研究概述》,《江蘇古籍出版社中國史研究》、《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林甘泉等、《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政治文明》-閻步克、《新史學》(臺)、《漢學研究通訊》、《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三國志》-陳壽、《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中國早期國家》-謝維揚、《中國史研究入門》-山根幸夫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李學勤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殷商史》-胡厚宣vs胡振宇、《西周史》-楊寬、《西周史》-許倬雲、《先秦史論稿》-徐中舒、《中國奴隸社會史》-金景芳、《春秋史》-童書業、《戰國史》-楊寬、《古史新探》-楊寬、《先秦兩漢史研究》-吳榮曾、《中國青銅時代》-張光直、《秦漢史》-林劍鳴、《秦漢史》-翦伯贊、《秦漢魏晉史探微》-田餘慶、《先秦兩漢史研究》-吳榮曾、《秦漢問題研究》-張傳璽、《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閻步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高敏、《先秦兩漢史論叢》-韓連琪、《文史考古論叢》-陳直、《魏晉南北朝史》-王仲犖、《金明館叢稿初編》-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周一良、《魏晉南北朝論叢》-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唐長孺、《讀史集》-何茲全、《秦漢魏晉史探微》-田餘慶、《拓跋史探》-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中國政治制度史》-白鋼主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總斌、《察舉制度變遷史稿》-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閻步克、《秦漢官制史稿》-安作璋vs熊鐵基、《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嚴耕望、《二十等爵制》-西嶋定生、《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魏晉南北朝經濟史》-高敏主編、《中國思想史》-侯外廬主編、《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葛兆光、《十批判書》-郭沫若、《士與中國文化》-餘英時、《漢代思想史》-金春峰、《漢代政治與春秋學》-陳蘇鎮、《魏晉玄學論稿》-湯用彤、《郭象與魏晉玄學》-湯一介、《中古文學史論》-王瑤、《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主編、《中國古代簡史》-張帆、《中國文化史導論》-錢穆、《中華二千年史》-鄧之誠、《簡明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研究概述》、《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黃仁宇、《中國古代史論文資料索引》、《中國史研究入門》、《東洋學文獻類目》、《二十世紀唐研究》-胡戟、《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張國剛、《二十世紀宋史研究論著目錄》-方建新、《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宋晞、《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續編》-宋晞、《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劉浦江編、《元史學概說》-李治安、王曉欣編、《元史研究》-劉曉、《明史研究備覽》-李小林、李晟文主編、《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清史史料學初稿》-馮爾康、《清史論文索引》、《金明館叢稿》-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隋唐史》-岑仲勉、《隋唐五代史》-王仲犖、《隋唐五代簡史》-吳宗國、《遼宋西夏金史》-鄧廣銘主編、《鄧廣銘治史叢稿》-鄧廣銘、《宋史》-陳振、《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張邦煒、《宋史叢考》-聶崇岐、《宋朝階級結構》-王曾瑜、《中國轉向內在》-劉子健、《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餘英時、《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謝和耐、《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鄧小南、《遼金簡史》-李桂芝、《遼金史論》-劉浦江、《元史》-韓儒林主編、《元代史》-周良霄、顧菊英、《漠北來去》-姚大力、《元史三論》-楊志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記與研究》-餘大鈞、《元代社會階級制度》,蒙思明、《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明清史講義》-孟森、《明史》-湯綱、南炳文、《清代全史》-王戎笙等、《朱元璋傳》-吳晗、《明代國家機構研究》-王天有-《萬曆十五年》,-黃仁宇、《滿族的部落與國家》-劉小萌、《明清易代史獨見》-陳生璽、《南明史》-顧誠、《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高翔、《清代職官表》-錢實甫、《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鄭鶴聲、《清代皇位繼承制度》-楊珍、《康雍乾經營與開發北疆》-袁森坡、《乾隆帝及其時代》-戴逸、《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孔飛力、《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白鋼主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吳宗國主編、《隋唐社會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鄭學檬、《宋代經濟史》-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漆俠、《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陳高華、史衛民、《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李伯重、《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傅衣凌、《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張仲禮、《明代思想史》-容肇祖、《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姜廣輝、《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梁啓超、《利瑪竇與中國》-林金水、《品位與職位》-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閻步克、《士與中國文化》-餘英時、《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侯外廬等、《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中古文學史論》-王瑤、《隋唐五代簡史》-吳宗國、《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鄧小南、《宋史》-陳振、《明史新編》-傅衣凌主編、《明清史講義》-孟森、《中國古代官僚政治》-李治安、杜家驥、《中國古代官制講座》-楊志玖、《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吳宗國、《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王亞南、《中國古代文官制度》-樓勁、劉光華、《皇帝與皇權》-周良宵、《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劉澤華、《中國宦官制度史》、餘華青、《中國制度史》-呂思勉、《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鶴、《中國古代軍制史》-劉展主編、《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黃留珠、《中國文化通志——選舉志》-寧欣、《中國教育史》-孫培青主編、《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史》-賈玉英、《中國俸祿制度史》-黃惠賢vs陳鋒、《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楊志剛、《吏與中國傳統社會》-趙世瑜、《秦漢仕進位度》-黃留珠、《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吳宗國、《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鄧小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關文發、顏廣文、《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東方專制主義》-魏特夫、《察舉制度變遷史稿》-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閻步克、《職位與品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政治文明》-閻步克、《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葉煒、《中國近代史》-郭衛東、《中國近代史》-龔書鐸:李侃等、《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陳旭麓、《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馬士、《天朝的崩潰》-茅海建、《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思想》-王慶成、《從閉關到開放》-李時嶽、胡濱、《甲午中日戰爭史》-戚其章、《戊戌變法史研究》-黃彰健、《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周錫瑞、《辛亥革命史》-章開沅等、《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翦伯贊、鄭天挺主編

 

 世界歷史——

 

《非洲通史》、《考古的故事(世界卷)、《歷史研究》-湯因比、《蒙古人遠徵記——草原帝國爭霸史》-德阿.託隆、《人類尋根》- 史特博、《日本歷史》-井上清、《一口氣讀完二戰史》、《中東風雲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發明創造史》、《法蘭克人史》、《人類的愚蠢歷史》-鮑勃·芬斯特、《羅馬史》-阿庇安、《人類與大地母親》-阿諾德·湯因比、 《伊斯蘭教各民族與國家史》-布羅克爾曼、《拜佔廷帝國》、《拜佔庭簡史》-特裡高德 、《希臘羅馬名人傳》-普魯塔克、《羅馬十二帝王傳》-蘇維託尼烏斯、《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編年史》-塔西佗、《法蘭克人史》-格雷戈裡、《法國革命史》-米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布克哈特、《中世紀史學史》-葉.阿.科斯敏斯基、《古代社會》-摩爾根、《高盧戰記》-凱撒、《佛羅倫斯史》-馬基雅維裡、《路易十四時代》-伏爾泰、《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戚美爾曼、《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修昔底德、《長徵記》-色諾芬、《亞歷山大遠徵記》-阿里安、《羅馬史》-阿庇安 、《歷史》-塔西佗、《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塔西佗、《查理大帝傳》-艾因哈德、《克拉維約東使記》-克拉維約、《拿破崙時代》-勒費弗爾、《摩奴法典》、《內戰記》-凱撒、《史集》-拉施特、《一六四零年英國革命史》-基佐、《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克羅齊、《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古奇、《新史學》-魯濱孫、《西印度毀滅述略》-卡薩斯、《英吉利教會史》-比德、《徵服新西班牙信史》-貝爾納爾、《氣候與生命》-貝爾格、《喀提林陰謀——朱古達戰爭》-撒路斯提烏斯、《秘魯徵服史》-普雷斯科特、《舊制度與大革命》-託克維爾、《憲章運動史》-甘米奇、《歷史著作史》-湯普森、《蒙古帝國史》-格魯塞、《歷史的觀念》-柯林武德、《地理學的性質——當前地理學思想述評》-哈特向、《巴布爾回憶錄》-巴布爾、《印卡王室述評》-德拉維加、《風俗論》-伏爾泰、《法國文明史》-基佐、《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託尼、《草原帝國》-格魯塞、《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湯普遜、《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布羅代爾、《世界徵服者史》-志費尼、《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西方的興起》-麥克尼爾、《中世紀的城市》-皮雷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愛敏、《歷史是什麼?》-卡爾、《希臘史》-哈蒙德、《封建社會》-布洛赫、《中世紀之秋》-赫伊津加、《古代城邦》-古朗治、《俄國史教程》-克柳切夫斯基 、《蒙塔尤》-勒華拉杜裡、《往年紀事》-拉夫連季、《歐洲文明史》-基佐、《宗教改革史》-林賽、《明日的田園城市》-霍華德、《歷史的地理樞紐》-麥金德、《工業區位論》-韋伯、《戰爭史》-普洛科皮烏斯、《三十年戰爭史》-席勒、《琉璃宮史》、《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卡萊爾、《美國憲法的經濟觀》-比爾德、《思想自由史》-伯裡、《法國革命史》-馬迪厄、《美國文明的興起》-比爾德夫婦、《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 -霍夫施塔特、《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卡爾、《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1500-1800》-斯通、《區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論》-阿朗索、《比較城市化——20世紀的不同道路》-貝利、《哥特史》-約達尼斯、《法國革命史》-勒費弗爾、《十六世紀的無信仰問題》-費弗爾、《萊茵河》-費弗爾、《經濟空間秩序》-勒施、《德國的浩劫》-邁內克、《馬可波羅行紀》、《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歷史》-克羅齊、《中世紀史學史》-科斯敏斯基、《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問題》-普列漢諾夫、《法國大革命講稿》-阿克頓、《西域考古記》 -斯坦因、《革命節日》-奧祖夫、《歷史的輝格解釋》-巴特菲爾德、《論李維羅馬史》-馬基雅維裡、《多桑蒙古史》-多桑、《巴黎——19世紀的首都》-本雅明、《治國策》-莫尼克、《古代世界的政治》-芬利、《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 年》-瑞德、《劫餘錄》-阿伯拉爾、《羅馬史》-蒙森、《神聖羅馬帝國》-布賴斯、《十九世紀歐洲史》-克羅齊、《中國伊朗編》-勞費爾、《東方的文明》-格魯塞、《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洛維特、《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加林、《羅馬共和國政制》-林託特 、《造路易十四》-伯克、《沙鄉年鑑》-利奧波德、《現鄉土景觀》-傑克遜、《東洋學文獻類目》、《科學史》-丹皮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下一個基督王國——基督宗教全球化的來臨》-菲立浦.詹金斯、《文藝復興——西方藝術的偉大時代》-貢布裡希、《人類婚姻史》-韋斯特.馬克

 

2、政治

A、類別

——政治理論、比較政治

B、著作

(一)薦讀

《政府論》-洛克、《利維坦》-霍布斯、《論美國的民主》-託克維爾、《論自由》-約翰.密爾、《文明論概略》-福澤諭吉、《政治學》-亞里斯多德、《烏託邦》-莫爾、《政治正義論》-葛德文、《代議制政府》-密爾、《社會契約論》 -盧梭

 

(二)選讀

《反對方法——無政府主義知識論綱要》-保羅.費耶阿本德、《西方的沒落》-施賓格勒、《論平等》-皮埃爾.勒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盧梭、《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麼?》-西耶斯、《論宗教寬容》-洛克、《政治論》-斯賓諾莎、《論出版自由》-約翰.彌爾頓、《結構人類學》-列維.施特勞斯、《人口原理》、《論公民》-霍布斯、《阿奎那政治著作選》、《論國家的作用》-威廉洪堡、《世界觀的革命——理解西方思想流變》-安德魯.霍菲克、《神學政治論》-斯賓諾莎、《祖國在危急中》-布朗基、《和諧與自由的保證》-魏特林、《為英國人民聲辯》-彌爾頓、《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盧梭、《雪萊政治論文選》、《拿破崙文選》 -拿破崙、《潘恩選集》、《什麼是所有權》-蒲魯東、《人類幸福論》-格雷、《論世界帝國》-但丁、《君主論》-馬基雅維裡、《人口問題》- 桑德斯、《為平等而密謀》-邦納羅蒂、《關於國家的哲學理論》-鮑桑葵、《俄國社會思想史》-普列漢諾夫、《政治中的人性》-沃拉斯、《政府片論》-邊沁、《雅典政制》-亞里斯多德、《自然政治論》-霍爾巴赫、《法國革命論》-柏克、《馬基雅維裡主義》-邁內克、《政治學——誰得到什麼?何時和如何得到?》-拉斯韋爾、《林肯選集》、《傑斐遜選集》、《華盛頓選集》、《形上學的國家論》-霍布豪斯、《日本官僚制研究》-辻清明、《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彼得.布勞、《權威與個人》-羅素、《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巴枯寧、《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凱爾森、《權力論》-羅素、《意識形態與烏託邦》-曼海姆、《街角社會》-懷特、《建設自由共和國的簡易辦法》-彌爾頓、《論財產》-葛德文、《<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現代憲法史論》-耶裡內克、《巴黎公社公報集》、《漢娜.阿倫特與政治理論》、《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列奧.施特勞斯的政治觀念》-德魯裡、《自由憲章》-哈耶克、《政治和社會論文集》-卡斯特瑞.阿迪斯、《柏拉圖的政治哲學研究》-列奧.施特勞、《城與人》-列奧.施特勞、《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盧卡奇

 

3、法學

 

A、類別

——大陸法系、英美法系

 

B、著作

(一)薦讀

《法律基本知識》、《法學總論》-查士丁尼、《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 、《聯邦黨人文集》-麥迪遜等、《法學講演錄》-約翰.奧斯丁、《拿破崙法典(法國民法典) 》

 

(二)選讀

《英國憲法》 -白芝浩、《自然法典》-摩萊裡、《法哲學原理》-黑格爾、《中國法制通史系列》、《公有法典》-德薩米、《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古代法》-梅因、《國家篇(法律篇) 》-西塞羅、《司法過程的性質》-卡多佐、《自然法權基礎》-費希特、《普通法》-霍姆斯、《法律的道德性》-富勒、《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邊沁、《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普芬道夫、《普通法的訴訟形式》-梅特蘭、《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龐德、《法學導論》-拉德布魯赫、《公法的變遷》-狄驥、《法律與宗教》-伯爾曼、《中國家族法原理》-滋賀秀三、《普通法的精神》-波洛克、《正義法的理論》-施塔姆勒、《法律史解釋》-龐德、《法的門前》-彼得.博恩裡科、《電車難題》- 託馬斯.卡思卡特、《法律人的明天會怎樣》 -理察.薩斯坎德、《審判為什麼不公正——西方審判史》、《西窗法雨》 -劉星、《法治及其本土資源》-蘇力、《大國憲制》-蘇力、《論犯罪與刑罰》-貝卡利亞、《看得見的正義》-陳瑞華、《洞穴奇案》-薩伯、《掃起落葉好過冬》-林達、《殺戮的艱難》-張娟芬、《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尋找法律的印跡》-餘定宇、《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博登海默、《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論出版自由》 -彌爾頓、《奧本海國際法》-勞特派特、《法的形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康德、《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麼?》-西耶斯、《論平等》-勒魯

 

4、經濟

A、類別

——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

 

B、著作

 

(一)薦讀

《國富論》-亞當.斯密、《經濟學原理》-馬歇爾、《富蘭克林經濟論文選集》、《貨幣、信用與商業》-馬歇爾、《博弈聖經》-曹國正、《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大衛.李嘉圖

 

(二)選讀

《貨幣哲學》、《論貨幣和貿易》約翰.羅、《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羅斯託夫採夫、《經濟論——雅典的收入》-色諾芬、《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託馬斯、《配第經濟著作選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亞當.斯密、《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斯拉法主編、《魁奈經濟著作選集》、《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杜閣、《政治經濟學新原理》-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原理》-麥克庫洛赫、《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李斯特、《資本實證論》-龐巴維克、《財富的分配》-克拉克、《有閒階級論》-凡勃倫、《制度經濟學》-康芒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經濟學》-薩繆爾森、《論農業》-瓦羅、《貿易論》-託馬斯等、《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洛克、《亞當斯密關於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坎南編、《政治經濟學概論》-薩伊、《關於德國國家經濟狀況的認識》-洛貝爾圖斯、《自然價值》-維塞爾、《利息與價格》-魏克賽爾、《貨幣和資本理論的研究》-林達爾、《貨幣均衡論》-米爾達爾、《現代經濟學導論》-羅賓遜vs伊特韋爾、《價值與資本》-希克斯、《投入產出經濟學》-裡昂惕夫、《布阿吉爾貝爾選集》、《休謨經濟論文選》、《論財富的分配》-拉姆賽、《俄國工人階級狀況》-弗列羅夫斯基、《穆勒政治經濟學概述》-車爾尼雪夫斯基、《政治經濟學理論》-傑文斯、《中世紀經濟社會史》-湯普遜、《農業志》-加圖、《論貨幣和貿易》-約翰、《商業性質概論》-坎蒂隆、《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論貨幣問題》、《最能促進人類幸福的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湯普遜、《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杜能、《政治經濟學大綱》-西尼爾、《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羅雪、《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羅斯託夫採夫、《現代英國經濟史》-克拉潘、《貨幣論》-凱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杜岡、《純粹經濟學要義》-瓦爾拉斯 、《政治經濟學研究》-西斯蒙第、、《論英國本土的公共福利》-拉蒙德、《貨幣萬能》-範德林特、《論影響社會上勞動階級狀況的環境》-巴頓、《政治經濟學原理》-穆勒、《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芒圖、《經濟發展理論》-熊彼特、《用商品生產商品》-斯拉法、《法國農村史》-布洛赫、《論決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馬西、《通貨原理研究》-圖克、《人口原理》-馬爾薩斯、《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湯普遜、《經濟分析史》-熊彼特、《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的研究》-古諾、《論財富的分配和賦稅的來源》-瓊斯、《金融資本——資本主義最新發展的研究》-希法亭、《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熊彼特、《經濟史理論》-希克斯、《民主財政論》-布坎南、《經濟增長理論》-劉易斯、《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諾思、《經濟和諧論》-巴師夏、《人類交換規律與人類行為準則的發展》-戈森、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羅賓斯、《資本主義發展論》-斯威齊、《貧困與饑荒》-阿馬蒂亞、《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威廉姆森、《人類行為》-米塞斯、《資本主義與自由》-弗裡德曼、《食利者政治經濟學》-布哈林、《家庭論》-貝克爾、《福利經濟學》-庇古、《改造傳統農業》-舒爾茨、《自由的限度》-布坎南、《資本主義的法律基礎》-康芒斯、《各國的經濟增長》-庫茲涅茨、《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奈特、《國民經濟學基礎》-歐肯、《企業的性質》-威廉姆森vs溫特編、《施蒂格勒論文精粹》-穆爾編、《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論文精選》、《早期經濟思想》-門羅、《政治經濟學要義》-穆勒、《進步與貧困》-喬治、《資本與利息》-龐巴維克、《官僚體制的政治》-塔洛克、《經濟落後的歷史透視》-格申克龍、《亞當斯密通信集》-莫斯納vs羅斯、《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盧卡斯、《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凡勃倫、《企業論》-凡勃倫、《財產、法律與政府——巴斯夏政治經濟學文粹》、《商業循環問題及其調整》-米契爾、《利息理論》-費雪、《傾銷》-瓦伊納、《動態經濟學》-哈羅德、《經濟學展望》-希克斯、《經濟學的三個世界》-雷諾茲、《福利經濟及國家理論》-鮑莫爾、《增長、短缺與效率》-科爾奈、《新左派政治經濟學》-林德貝克、《民主與資本主義》-金蒂斯、《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霍奇森、《論政治經濟學的若干未定問題》-穆勒、《統制經濟學》-勒訥、《經濟哲學》-羅賓遜、《經濟學與經濟政策》-凱恩克勞斯、《最優化規劃論文集》-康託羅維奇、《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劉易斯、《福利經濟學評述》-李特爾、《公共選擇》-塔洛克、《經濟等級制、組織與生產的結構》-塔洛克、《貨幣、就業和通貨膨脹》-巴羅vs格羅斯曼  

 

5、美學

A、類別

——現實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

 

B、著作

(一)薦讀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美學十五講》-鮑姆嘉通、

《中國美學十五講》-朱良志

 

(二)選讀

《20世紀西方美學史》-周憲、《關於詩的哲學沉想錄》-鮑姆加登《美的歷程》-李澤厚、《美學》-黑格爾、《華夏美學》-李澤厚、《美學辭典》-別利亞耶夫、《美學原理,美學綱要》-克羅齊、《西方美學名著提要》-朱立元、《美學史》-鮑桑葵、《大學美育教程》-範川鳳、《東方美學簡史》-邱紫華、《和——審美理想之維》-袁濟喜、《接受美學導論》-朱立元、《美的歷史》-艾柯、《美術史十議》-巫鴻、《美學的開端——走進古希臘羅馬美學》-方珊、《美學散步》-宗白華、《美學是什麼》-周憲、《美學四講》-李澤厚、《美學與藝術鑑賞》-金元浦、《美在自然》-蔡鍾翔、《中國美學十五講》-朱良志、《中國美學史》-張法、《西方美術簡史——歐洲印刷史話》、《形而放學——美學新解》-駱冬青、《修辭論美學》-王一川、《美學原理》-克羅齊、《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

 

二、大家

 

1、政經

佩頓.倫道夫(Peyton Randolph,1721-1775)、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35-1826)、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Edmund Jennings Randolph,1753-1813)、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767年7月11日-1848年2月23日)、沃爾特.斯科特 (Walter Scott,1771-1832)、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託克維爾(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拉塞爾.柯克(Russell Kirk,1918-1994)、佩頓.倫道夫(Peyton Randolph,佩頓.,1721-1775)、約翰.考德威爾.卡爾霍恩((John B. Calhoun ,1782-1850)、芬尼摩爾.庫珀(Finnymore Cooper)、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1863-1952)、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維克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1903-1983)、阿瑟.詹姆士.貝爾福-(Arthur James Balfour,1902—1905)

 

2、軍事

國際

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BC635-BC562)、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BC356-BC323)、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BC247-BC183)、西奇比奧(Scipione,PubliusCornelius,約BC237-BC183)、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BC603-BC530)、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BC100-BC44)、阿提拉(Attila,406-453)、查理曼大帝(Charles the Great,742-814)、威廉一世(William I,約1028-1087)、薩拉丁.阿尤布.本(An Nasir Salah ad Din Yusuf ibn Ayyub,1137-1193)、獅心理查(Richard I,1157-1199)、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194-1250)、愛德華一世(Edward I,1239-1307)、帖木兒(Tamerlane,1336-1405)、聖女貞德(Joan of Arc,1412-1431)、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esco Pizarro,1471-1541)、赫爾南多.柯臺斯(Hernando Cortes,1485-1547)、蘇萊曼一世(Suleyman I the Magnificent,1494-1566)、塞利姆一世(Salim I,1467-1520)、古斯塔夫斯一世(Gustavus I,1523-1560)、拿騷的莫裡斯(Maurice of Nassau,1567-1625)、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倫納特.託爾斯藤森(Lennart Torstenson,1603-1651年)、亨利.德.拉圖爾.奧弗涅(Henri de Latour Auvergne,1611-1675)、路易二世.德.波旁(Louis II de Bourbon,1621-1686)、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Sebastian Le Prestre de Vaubon,1633-1707)、約翰.邱吉爾(John Churchill,1650-1722)、歐根.馮.薩伏伊(Prinz Eugen von Savoyen,1663-1736)、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72-1725)、卡爾十二世(Karl XII,1682-1718)、赫爾曼.莫裡斯.薩克斯(Hermann MaurisSaxe,1696-1750)、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蘇沃洛夫(Alexander Suvorov,1730-1800)、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哥伯哈德.勒勃萊切特.馮.布呂歇爾(Gerberhard Lebrechet von Blucher,1742-1819)、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1743-1803)、米哈伊爾.伊拉裡奧諾維奇.格列尼謝夫.庫圖佐夫(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1745-1813)、路易斯.亞歷山大.貝爾蒂埃(Louis Alexandre Berthier,1753-1815)、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1758-1805)、米歇爾.內伊(Michel Ney,1769-1815)、拿破崙一世(Napoleon I ,1769-1821)、阿瑟.韋爾茲利(Arthur Wellesley,1769-1852)、德.聖馬丁.馬託拉斯(De San Martin Martolas,1778-1850)、安東萬.亨利.約米尼(Antoine-Henri, baron Jomini,1779-1869)、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科林.坎貝爾(Colin Campbell,1792-1863)、山姆.休斯敦(Sam Houston,1793-1863)、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1891)、戴維.格拉斯哥.法拉格特(David Glasgow Farragut,1801-1870)、羅伯特.愛德華.李(Robert Edward Lee,1807-1870)、朱塞佩.加裡波第(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尤裡西斯.辛普森.格蘭特(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1885)、西蒙.玻利瓦爾.巴克納(Simon Bolivar Buckner,1823-1914)、溫菲爾德.斯科特.漢考克(Winfield Scott Hancock,1824-1886)、加尼特.約瑟夫.沃爾斯利(Garnet Joseh Wolseley,1833-1913)、喬治.杜威(George Dewey,1837-1917)、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漢斯.德爾布呂克(Hans Delbruck,1848-1929)、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納(Horatio Herbert Kitchener,1850-1916 )、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1929)、約翰.弗雷德裡克.查爾斯.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1878-1966)、約翰.約瑟夫.潘興(John Joseph Pershing,1860-1948)、埃德蒙.亨利.海因曼.艾倫比(Edmund Henry Hynman Allenby,1861-1936)、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1867-1951)、朱裡奧.杜黑(Giulio Douhet,1869-1930)、喬治.卡特裡克.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959)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Mustafa Kemal Ataturk,1881-1938)、阿蘭.弗朗西斯.布魯克( Alan Francis Brooke,1883-1963)、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1885-1945)、切斯特.威廉.尼米茲(Chester William Nimitz,1885-1966)、阿諾德亨利·阿諾德(Henry Harley Arnold,1886-1950)、埃裡希.馮.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1887-1973)、伯納德.勞.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976)、德懷特.戴維.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庫特.斯圖登特(Kurt Arthur Benno Student,1890-1978)、埃爾文.隆美爾(Erwin Rommel,1891-1944)、卡爾.鄧尼茨(Karl Doenitz,1891-1980)、約瑟普.布羅茲.狄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Omar Bradley,1893-1981)、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Alexander Mihailovich Wasilevsky,1895-1977)、蓋奧爾吉·康斯坦蒂諾維奇.朱可夫(Gaiolge Konstantinovich Zhukov,1896-1974)、伊萬.斯泰帕諾維奇.科涅夫(Konev, Ivan Stepanovich, 1897-1973)、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Sergei Sergeyevich Valentsov,1901-1971.)、海因茨.岡特.古德裡安(Heinz Gunter Guderian,1914-1954)、摩西.達揚(Moshe Dayan,1915-1981)、諾曼.施瓦茨科普夫(Norman Schwarzkopf,1934-2012)

 

華裔

孫武(約BC535—?)、吳起(約BC440-381)、趙襄子(?—BC425)、孫臏(?—前316)、趙武靈王(約BC340-295)、樂毅(不詳)、田單(不詳)、趙奢(不詳)、白起(?—BC258)、廉頗(BC327-BC243)、魏無忌(?—BC243)、李牧(?—BC229)、王翦(不詳)、蒙恬(?—BC210年)、章邯(?—BC205)、項羽(BC232-BC202)、韓信(BC228-BC196)、周勃(?—BC169)、周亞夫(BC199-BC143年)、李廣(?—BC119年)、衛青(?—前105年)、霍去病(BC140-BC117年)、陳湯(?—約BC6年)、劉秀(BC6年-57年)、鄧禹(2-58年)、周瑜(175-210)、關羽(?160-220年)、曹操(155-220年)、張遼(169-222年)、司馬懿(179-251年)、陸遜(183-245年)、羊祜(221-278年)、劉淵(?—310年)、石勒(286-333)、符堅(338-335年)、劉裕(363-422年)、拓跋燾(408-452)、斛律光(515-572)、宇文泰(507-556年)、李世民(598-649)、李靖(571-649)、薛仁貴(614-683)、郭子儀(697-781)、朱溫(852-912)、耶律阿保機(872-926)、楊業(?-986)、狄青(1008-1057)、完顏阿骨打(1068-1123)、完顏宗弼(?—1149)、韓世忠(1090-1151)、嶽飛(1103-1142)、張世傑(?—1279)、成吉思汗(1162-1227)、徐達(1332-1385)、俞大猷(1503~1579)、戚繼光(1528-1588)、袁崇煥(1584-1630年)、秦良玉(1574-1468)、多爾袞(1612-1650)、曾國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年)、李秀成(1823-1864)、李鴻章(1823-1901)、石達開(1831-1863)、陳玉成(1837-1862)、袁世凱(1859-1916)

 

第三類:人文

 

一、範疇

——文學、哲學、藝術、宗教、通識

 

1、文學

A、類別

——中文、外文

 

(一)中文 

a、方法

——文法、修辭、演說、寫作

 

b、著作

 

諸子百家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樸子》、《列子》、《孫子》《孫臏兵法》、《孟子》、《呂氏春秋》、《周易》、《尚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春秋繁露》、《鬼谷子》、《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藏書》、《美芹十論》、《大學》、《中庸》、《山海經》、《水經注》、《藝文類聚》《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瘟疫論》、《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齊民要術》、《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夢溪筆談》、《奇門遁甲》、《九章算術》、《文心雕龍》等

 

詩詞歌賦

《楚辭》 、《詩經》、《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詞》、《稼軒長短句》、《通志堂集》、《側帽集》、《蘇東坡集》、《王臨川集》、《元豐類稿》、《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范文正公文集》、《文憲集》、《文山詩集》、《指南錄》、《白氏長慶集》、《樊川文集》、《李義山詩集》、《陶淵明集》等

 

小說雜文

《紅樓夢》-曹雪芹vs高鶚、《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聊齋志異》-蒲松齡、《儒林外史》-吳敬梓、《東周列國志》-馮夢龍、《西廂記》-王實甫、《樂府陽春白雪》-李漁《初刻拍案驚奇》-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禪真逸史》-方汝浩、《紅樓夢》(《石頭記》)曹雪芹高鶚、《鏡花緣》李汝珍、《三俠五義》-石玉昆、《小五義》-石玉昆、《說嶽全傳》-錢彩、《孽海花》-金松岑vs曾樸、《老殘遊記》-劉鶚、《官場現形記》-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啼笑因緣》-張恨水、《金粉世家》-張恨水《前漢通俗演義》蔡東藩----還包括《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兒女英雄傳》-文康、《活著》-作者餘華、《子夜》-茅盾、《金鎖記》張愛玲、《傾城之戀》 張愛玲、《十八春》、張愛玲、《家、春、秋》-巴金、《霧、雨、電》-巴金、《京華煙雲》-林語堂、《子夜》-茅盾、《林家鋪子》-茅盾、《邊城》-沈從文、《四世同堂》老舍、《駱駝祥子》-老舍、《茶館》- 老舍、《阿Q正傳》-魯迅、《虹》-矛盾、《幻滅》-矛盾、《塵埃落定》-朱朱、《活著》餘華、《張居正》-熊召政、《青春之歌》楊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張賢亮、《透明的性感》-東方竹子、《豐乳肥臀》-莫言、《白鹿原》-陳忠實、《沉重的翅膀》-張潔、《紅高粱》-莫言、《長恨歌》-王安憶、《平凡的世界》-路遙、《邊城》-沈從文、《圍城》-錢鍾書、《廢都》-賈平凹、《白鹿原》-陳忠實、《山楂樹之戀》、《妹方》-張廣天、《塔裡木河》-木然千山等

 

c、大家

 

古代

屈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唐宋八大家、陸遊、李清照、關漢卿、羅貫中、施耐庵、湯顯祖、蒲松齡、馮夢龍、袁枚等

近現代

梁啓超、胡適、蔡元培、陶行知、章太炎、王國維、梅貽琦、葉企孫、潘光旦、辜鴻銘、錢穆、梁漱溟、蔣夢麟、張伯苓、郭秉文、陳寅恪、柏楊、馮友蘭、巴金、魯迅、朱自清、錢鍾書、戴望舒、老舍、沈從文、巴金、曹禺、徐志摩、鬱達夫、林語堂、路遙、蕭紅、陳忠實、張恨水、顧城、北島、張愛玲、三毛、金庸、季羨林、熊十力、王朔、矛盾、冰心、莫言、余光中、侯孝賢等

 

(二)外文

 

a、語言

 

類別

——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英語等

 

b、著作

 

專業

《聖經希伯來語基礎》-亞倫.羅斯、《聖經希臘文基礎》-威廉.孟恩斯、《韋洛克拉丁語教程》、《拉丁語基礎教程》-麥克雷、《希伯來語教程》-北大出版社、《古希伯來語教程》-川大出版社、《拉丁語綜合教程》-王寶華編、《拉丁語入門教程》-雷立柏編、《拉丁語-英語雙向辭典》-柯林斯、《簡明共通希臘文教程》-傅約翰、《拉丁語語法》-信德麟編、《希臘語語法》-信德麟編、《普通語言學概論》、《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陳保亞、《語言、真理與邏輯》-艾耶爾、《世界的語言》-肯尼思.卡茲納編、《世界語言簡史》-漢斯.約阿西姆.施杜裡希、《語言帝國》-奧斯特勒、《語言學常識十五講》-瀋陽編、《語言學綱要》-葉蜚聲VS徐通鏘、《語音學教程》-賴福吉、《語音學》-朱曉農、《語言共性與語言類型》、《當代語用學》-姜望琪、《新概念英語》、《細說漢字》-左民安、《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洪堡特、《語言論》-布龍菲爾德、《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薩丕爾、《論語言的起源》-赫爾德、《語法哲學》-葉斯柏森、《漢語的本質和歷史》-高本漢、《普遍唯理語法》-阿爾諾vs朗斯洛、《語言》-房德裡耶斯、《語言分析綱要》-特雷傑、《「格」辨》-菲爾墨、《比較語音學概要》 -保爾巴西、《語言學概論》-帕默爾、《論文字學》-雅克.德希達

 

薦讀

《伊利亞特》-荷馬、《神曲》-但丁、《失樂園》-彌爾頓、《卡拉馬佐夫兄弟》、《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基督山伯爵》-大仲馬、《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簡.愛》-勃朗特、《安徒生童話》-安徒生、《羅生門》-芥川龍之介、《麥琪的禮物》-歐.亨利、《湯姆叔叔的小屋》-斯託夫人、《格林童話》-格林、《知道點中國文學》、《中外文學名著導讀》、《國學導讀》-劉兆祐、《百年孤獨》-加西爾.馬爾克斯、《簡愛》-夏洛蒂.勃朗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紅字》-霍桑、《飄》-瑪格麗特.米切爾、《戰爭與和平》-託爾斯泰

 

選讀

《洞穴奇案》-薩伯、《影響力》-西奧迪尼、《紅與黑》-司湯達、《悲慘世界》-雨果、《飄》-瑪格麗特.米切爾、《堂詰訶德》-塞萬提斯、《變形記》-卡夫卡、《哈姆萊特》-莎士比亞、《茶花女》-小仲馬、《男人這東西》-渡邊淳一、《雪國》-川端康成、《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失樂園》-渡邊淳一、《瓦爾登湖》-亨利.梭羅、《穆斯林的葬禮》-霍達、《西方經典故事》、《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時代三部曲》、《愛的藝術》-弗洛姆、《醜陋的歐洲人》-林樺、《醜陋的日本人》-高橋附、《醜陋的韓國人》-金文學、《初刻拍案驚奇》、《詞格律》、《了不起的蓋茨比》、《紅樓夢》、《費加羅的婚禮》、《浮世繪》、《古代散文欣賞》、《希臘羅馬神話》-奧託.澤曼、《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十日談》-卜伽丘、《唐吉訶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牛虻》-伏尼契、《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大衛.科波菲爾》-狄更斯、《雙城記》-狄更斯、《霧都孤兒》-狄更斯、《魯濱孫漂流記》-笛福、《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簡.奧斯汀、《德伯家的苔絲》-哈代、《邦斯舅舅》-巴爾扎克、《貝姨》-巴爾扎克、《高老頭》-巴爾扎克、《幻滅》-巴爾扎克、《交際花盛衰記》-巴爾扎克、《歐葉妮.格朗臺》-巴爾扎克、《幽谷百合》-巴爾扎克、《基督山伯爵》-大仲馬、《包法利夫人》-福樓拜、《約翰.克裡斯朵夫》-羅曼.羅蘭、《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漂亮朋友》-莫泊桑、《紅與黑》-司湯達、《局外人》-阿爾貝.加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日瓦戈醫生》-帕斯捷爾.納克、《老人與海》-海明威、《馬丁.伊登》-傑克.倫敦、《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第二十二條軍規》-約瑟夫.海勒、《北回歸線》-亨利.米勒、《南回歸線》-亨利.米勒、《最後的莫希幹人》-庫柏、《格列佛遊記》-斯威夫特、《湯姆瓊斯》-菲爾丁、《巨人傳》-拉伯雷、《偽君子》-莫裡哀、《哈克貝利.費恩厲險記》-馬克.吐溫、《葉甫蓋尼.奧涅金》-普希金、《復活》-託爾斯泰、《套中人》-契訶夫、《悲慘世界》-雨果、《愛的教育》-亞米契斯、《俠盜羅賓漢》-大仲馬、《茶花女》-小仲馬、《福爾摩斯探案集》-柯南、《戀愛中的女人》-勞倫斯、《遠大前程》-狄更斯 、《從地球到月球》-凡爾納、《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凡爾納 、《海底兩萬裡》-凡爾納、《美國的悲劇》-德萊塞 、《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昆蟲記》-法布爾、《變形記》-卡夫卡、《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 、《野性的呼喚》-傑克.倫敦、《綠野仙蹤》-弗蘭克.鮑姆、《尤利西斯》-喬伊斯 、 《嘉莉妹妹》-西奧多·德萊塞 《名利場》-薩克雷 《遠離塵囂》-哈代 《莎士比亞戲劇集》-莎士比亞 《好兵帥克》-哈謝克、《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傑拉德、《卡門》-梅裡美、《娜娜》-左拉、《月亮寶石》-柯林斯、《木偶奇遇記》-卡洛.科洛迪、《珍妮姑娘》-西奧多.德萊賽、《獵人筆記》-屠格涅夫、《星球大戰》、《父與子》-屠格涅夫、《前夜》-屠格涅夫、《小公主》-伯內特夫人、《叢林故事》-吉卜林、《尼爾斯騎鵝歷險記》-拉格洛芙、《浮士德》-歌德、《源氏物語》-紫式部

 

c、大家

 

首推

__mindmap__topic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艾米莉.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e,1818-1848)、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1821-1881)、列夫.託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亞歷山大.索忍尼辛( Alexander Solzhenitsy,1918-2008)、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威廉.格林(William Green,1786-1859)

 

其他

荷馬(Homer,約BC9世紀-BC8世紀)、赫西俄德(Hesiod,BC8世紀-?)、薩福(Sappho,約BC630-BC560)、埃斯庫洛斯(Aeschylus,BC525-BC456)、品達(Pindar,約BC518-BC438)、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約BC496-BC406)、希羅多德(Herodotus約BC480-BC425年)、歐裡庇得斯(Euripides,BC480-BC406)、阿里斯託芬(Aristophanes,約BC446-BC385)、米南德(Menander,BC341-BC290)、維吉留斯(Virgilius,BC 70-BC19)、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BC43-AD17/18)、紫式部(Murasaki Shikibu,約973年-?)、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 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傑弗雷.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3年—1400年10月25日)、託馬斯·莫爾(Thomas More ,1478-1535)、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1483-1553)、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洛卜.德.維迦(  Vega Carpio,1562-1635)、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1695)、莫裡哀(Jean Baptiste Poquelin,1622-1673)、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加隆.德.博馬舍(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阿倫.伯爾(Aaron Burr,1756-1836)、弗.弗裡德裡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司湯達(Stendhal,1783-1842)、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約翰.克裡斯託詹姆斯.弗尼莫爾.庫珀(James Fernimore Cooper,1789-1851)、阿爾封斯.德.拉馬丁(Alphonse Marie Louis de Lamartine,1790-1869)、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年2月23)、海因裡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1870)、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普羅斯佩.梅裡美(Prosper Merimee,1803-1870)、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漢斯.克裡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尼古萊.瓦西裡耶維奇.果戈理.亞諾夫斯基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1809-1852)、阿爾弗雷德.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維薩裡昂.格裡戈裡耶維奇.別林斯基(Vissarion Grigoryevich Belinsky,1811-1848)亞歷山大.赫爾岑(Alexander Herzen,1812-1870)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託夫(Lermontov,MikhailIurievich,1814-1841)、克裡斯蒂安·蒙森((Christian Monson),1817-1903)、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1818-1883)、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亞歷山大.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尼古拉.加夫裡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Nikolai Chernyshevsky,1828-1889)、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弗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 fredericmistral,1830-1914)、何塞.埃切加賴(Jose Echegaravy Eizaguirre,1832-1916)、比昂斯滕.比昂松(Bjornstjerne Martinus Bjornson,1832-1910)、喬祖埃.卡爾杜齊(Joshua Carducci,1835-1907)、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尼古拉.亞歷山大羅維奇.杜勃羅留波夫(Nikolay Dobrolyubov,1836-1861)、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1907)、埃米爾.左拉(Emile Zola,1840-1902)、託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格奧爾格.勃蘭兌斯(Gerog Brandes,1842-1927)、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阿納託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卡爾.施皮特勒(Carl Spitteler,1845-1924)、顯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魯道夫.克裡斯託夫·奧肯(Rudolf Christoph Eucken,1846-1926)、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居伊.德.莫泊桑(maupassant,1850-1893)、阿洛依斯.伊拉塞克(Alois Jirsek,1851-1930)、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喬治.伯納德.蕭(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肖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卡爾.耶勒魯普(Karl Adolph Gjellerup,1857-1919)、亨利克.彭託皮丹(Henrik Pontoppidan,1857-1943)、西爾瑪.拉格洛夫(Selma Lagerlf,1858-1940)、魏爾納.海頓斯坦姆(Vernervon Heidenstam,1859-1940)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克努特.漢姆生(Knut Hamsun,1859-1952)、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蓋爾哈特.霍普特曼(Gerhurt Hauptmann 1862—1946)、莫裡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 Erik Axel Karlfeldt,1864-1931)、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Jacinto Benavente y Martinez,1866-1954)、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Wladyslaw Reymont 1867-1925)、約翰.高爾斯華綏(John Galsworthy,1867-1933)、路伊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1867-1936)、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1869-1951)、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Ivan Alexevitch Bunin,1870-1953)、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格拉齊婭.黛萊達(Grazia Deledda,1871-1936)、尼古拉.巴依科夫(Nikolai Baikov,1872–1958)、約翰內斯.威廉.揚森(Johannes Vilh elm Jensen,1873—1950)、託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羅傑.馬丁.杜.加爾(Roger Martin du Gard,1881-1958)、胡安.拉蒙.希梅內斯(Juan Ramon Jimenez,1881–1958)、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西格裡德.溫塞特(Sigrid Undset,1882-1949)、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莫裡亞克(Francois,1885-1970)、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約翰.路德維希.烏蘭特(Johann Ludwig Uhland,1787-1862)、瓊.佩斯(John Perse,1887-1975)、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1888-1953)、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Frans Emil Sillanpaa,1888-1964)、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Shmuel Yosef Agnon,1888-1970)、加芙列拉.米斯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1889-1957)、內莉.薩克斯(Nelly Sachs,1891-1970)、佩爾.拉格奎斯特(Lagerkvis,1891-1974)、伊沃.安德裡奇(Ivo Andric,1892-1975)、埃烏傑尼奧.蒙塔萊(Montale,Eugenio,1896-1981)、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文森特.阿萊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1898-1984)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Miguel Angel. Asturias,1899-1974)、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川端康成(Yasunari,1899-1972)、喬治.塞菲裡斯(George Seferis,1900-1971)、埃溫特.詹森(Eyvind Johnson,1900-1976)、薩瓦多爾.誇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1968)、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Jaroslav Seifert, 1901-1986)、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赫爾多爾.奇裡揚.拉克斯內斯斯斯(halloo kilian laxness,1902-1998)、巴勃魯.聶魯達( Pablo Neruda, 1904- 1973)、哈裡.馬丁遜( Hary Martinson,1904-1978)、肖洛霍夫(Sholokhov,1905-1984)、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艾薩克.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1905-1994)、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奧德修斯.埃裡蒂斯(Odysseas Elytis,1911-1996)、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納吉布.馬哈富茲(Naguib Mahfouz,1911-2006)、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912-1870)、派屈克.懷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1912-1990)、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2005) 、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索爾.貝婁(SaulBellow,1915-2005)、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Jos Cela,1916-2002)、海因裡希.伯爾(Henry Moor,1917-1985)、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若澤.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1922-2010)、內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希姆博爾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1927-2015)、維德裡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1930—)、託妮.莫裡森(Toni Morrison,1931-2019)、 沃萊.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1939-2013 )、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2018)、凱爾泰斯.伊姆雷(Kelteth Imre,1929-2016)、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1935—)、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1936-)、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1946—)、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1952—)、讓.馬裡.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Jean 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赫塔.米勒(Herta Muller,1953-)、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homas Transtrom,1931-2015)、艾麗斯.芒羅(Alice Munro,1931—)、渡邊純一(Junichi Watanabe,1933-2014)、高行健(1940—)、派屈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 1945—)、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1948—)、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1949—)、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東野圭吾(Higashino Keigo,1958—)

 

 

 

 

 

2、哲學

A、類別

——中國哲學、西方哲學

(一)西方哲學

a、範疇

——古代哲學、經院哲學、近代哲學

 

b、代表

古代哲學

 

米利都學派

泰勒斯(Thales)、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等

 

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等

 

愛菲斯學派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等

 

愛利亞學派

色諾芬(Xenophanes)、巴門尼德(Parmenides)等

 

多元論者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阿那克薩戈拉(Anaxagoras)等

 

原子論者

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等

 

智者學派

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高爾吉亞(Gorgias)等

 

希臘三哲

蘇格拉底(Socrates) 、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犬儒學派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第歐根尼(Diogenes)等

 

懷疑派

皮浪(Pyrrho)、蒂孟(Timon)、阿塞西勞斯(Arcesilaus)等

 

伊壁鳩魯學派

伊壁鳩魯(Epicurus)、盧克萊修(Lucretius)等

 

斯多葛學派

芝諾(Zeno) 、克利安提斯(Cleantis)、克呂西普(chrysippus)、西塞羅(Cicero)、塞涅卡(Seneca)、愛彼克泰德(Epictetus)、馬可.奧勒流 (Marcus Aurelius)等

 

新柏拉圖主義

菲羅(Philo)、普羅提諾(Plotinus)、波菲利(Porphyrios)等

 

教父哲學

 

東方教父

奧利金(Origen)、大巴西流(Basil the Great,)、女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issa)、拿先斯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us)、金口約翰(St. John Chrysostom)、丟尼修(Pseudo-Dionysius the Areopagite)、馬克西母(Maximus)、大馬色約翰  (John of Damascus)等

 

拉丁教父

特土良(Tertullian)、阿塔納修(Athanasius)、安波羅修(Ambrose )、利歐第一(Leo the Great)、耶柔米 (Jerome, Sophronius Eusebius Hieronymus)、奧古斯丁(Augustine)、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等

 

 

經院哲學

 

實名論

愛留根納(Eriugena)、安瑟倫(Anselmus)、大阿爾伯特(Albertus Magnus)、

託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

 

唯名論

圖爾的貝倫伽爾((Berengar of Tours)、若瑟琳(Rucelinus)、阿伯拉爾(Abelard)、

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約翰.司各脫(John Dunns Scott)、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等

 

近現代哲學

 

義大利文藝復興

彼特拉克(Petrarch)、瓦拉(Lorenzo Valla)、但丁(Dante Alighieri)、菲奇諾(Marsilio Ficino)、皮科(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彭波那奇(Pietro Pomponazzi)、特勒肖(Bernardino Telesto)、帕特裡奇(Francesco Patrizi) 、布魯諾(Giordano Bruno)、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等

 

英國經驗與理性哲學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霍布斯(Thomas Hobbes)、洛克(John Locke)

、邊沁(Jeremy Bentham)、貝克萊(George Berkeley)、大衛休謨(David Hume)、託馬斯.莫爾(Thomas More)、斯賓塞(Edmund Spenser)等

 

法國啟蒙哲學

伏爾泰(Voltaire)、孟德斯鳩(Mntesquieu)、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霍爾巴赫(Paul Heinrich Dietrich)、笛卡爾(Rene Descartes)、帕斯卡(Blaise Pascal)等

 

德意志哲學

康德(Immanuel Kant)、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大衛.施特勞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孔德(Comte,Auguste)、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密爾(John Stuart Mill)、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等

 

荷蘭理性主義

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等

 

美國實用主義

皮爾世(peirce)、賴特(Wright)、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等

 

b、著作

 

薦讀

《哲學的故事》-威爾.杜蘭特、《萬物的追問》-艾德.米勒、《思想錄》-帕斯卡、《金石之言》-凱波爾、《基督教人文主義與清教徒社會秩序》-瑪戈.託德、《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施密特、《加爾文與現代政治的基礎》-漢考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思.韋伯、《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知道點世界哲學》、《知道點中國哲學》、《哲理故事三百篇》、《哲學是這樣走來的——你應該知道的哲學史上50個經典命題》-李曉東、《我與你》-馬丁布伯、《哲學經典書籍25本完美排版》

 

選讀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牟宗三、《大哲學家系列》-艾耶爾、《對亞里斯多德<論感覺>和<論記憶和回憶>的評述》-阿奎那、《政府論》-洛克、《政府片論》-邊沁、《社會契約論》-盧梭、《愛彌兒》-盧梭、《形上學》-亞里斯多德、《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伽森狄、《人類理解論》-洛克、《人類理智研究》-休謨、《人是機器》-拉.梅特裡、《狄德羅哲學選集》、《袖珍神學》-霍爾巴赫、《先驗唯心論體系》-謝林、《精神現象學》-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黑格爾、《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赫爾岑、《理性、真理與歷史》-希拉蕊.普特南、 《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洛維特、、《實用主義》-威廉·詹姆士、《善的研究》-西田幾多郎、《西方哲學史》-羅素、《物理學》-亞里斯多德、《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哲學研究》、《科學的結構》-歐內斯特.內格爾、《科學的形象》-範弗拉森、《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拉卡託斯、《科學與懷疑論》-沃特金斯、《科學哲學》-塗紀亮、羅嘉昌、《客觀知識》-卡爾.波普爾、《何謂哲學》-王明輝、《理由與求知——科學哲學研究文集》-達德利.夏佩爾、《歷史哲學》-張文杰、《趣味哲學》-王曉晨、《人論》-卡西爾、《人是誰》-赫舍爾、《人是什麼——從神學看當代人類學》-潘能伯格、《日本哲學史》-朱謙之、《社會哲學》-蘇國勳、《什麼是哲學》-加賽爾、《神與史提芬霍金》-約翰.倫諾克斯、《生存手冊》-約翰.懷斯曼、《詩與哲學——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及歌德》、《論確實性》-路德維希.維根斯坦、《論人的天性》-威爾遜、《麵包與自由》-克魯泡特金、《莫特曼的神學方法論》- 蘇友瑞、《物性論》-盧克萊修、《人性論》-休謨、《人類理智新論》-萊布尼茨、《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康德、《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實驗心理學史》-波林、《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柯瓦奇、《巴曼尼得斯篇》-柏拉圖、《論原因,本原與太一》-布魯諾、《健全的思想》-霍爾巴赫、《判斷力批判》-康德、《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費希特、《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費爾巴哈、《我的哲學的發展》-羅素、《論靈魂》-伊本.西那、《勸學篇》-福澤諭吉、《原始思維》-列維.布留爾、《軀體的智慧》-坎農、《發生認識論原理》-皮亞傑、《藝術的起源》-格羅塞、《邏輯哲學論》-維根斯坦、《理想國》-柏拉圖、《回憶蘇格拉底》-色諾芬、《範疇篇》-亞里斯多德、《新工具》-培根、《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八卷)——藝術哲學》-滕守堯vs張金言、《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心智哲學》章士嶸vs王炳文、《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九卷》——人文哲學》-王煒,vs周國平、《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六卷)——宗教哲學》-傅樂安、《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七卷)——歷史哲學》-張文杰vs何兆武、《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三卷)——科學哲學》塗紀亮vs羅嘉昌、《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十卷)——社會哲學》-蘇國勳、《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四卷)——道德哲學》-石毓彬vs程立顯vs餘湧、《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五卷)——邏輯哲學》-張尚水、《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一卷)——語言哲學》-塗紀亮、《培根論說文集》、《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笛卡爾、《思想錄》-帕斯卡、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純粹理性批判》-康德、《實驗醫學研究導論》-克洛德.貝爾納、《最後的沉思》-彭加勒、《純粹現象學通論》-胡塞爾、《釋夢》-弗洛伊德、《性心理學》-靄理士、《人生的親證》-泰戈爾、《佛教邏輯》-舍爾巴茨基、《神聖人生論》-室利.阿羅頻多、《邏輯與知識》-羅素、《哲學研究》-維根斯坦、《形上學導論》-海德格爾、《結構主義》-皮亞傑、《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柏拉圖、《詩學》-亞里斯多德、《新系統及其說明》-萊布尼茨、《泛神論要義》-託蘭德、《自然的體系》-霍爾巴赫、《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叔本華、《數理哲學導論 》-羅素、《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歷史與階級意識》 -盧卡奇、《面向思的事情》-海德格爾、《多元的宇宙》-詹姆士、《物理學和哲學 》-海森伯、《談談方法》-笛卡爾、《道德原則研究》-休謨、《算術基礎》-弗雷格、《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胡塞爾、《路標》-海德格爾、《心的概念》-賴爾、《計算機與人腦》-諾意曼、《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默頓、《卡布斯教誨錄》-瑪阿里、《聖教論》-喬荼波陀、《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之研究》-詹姆士、《在通向語言的途中》-海德格爾、《權力意志》-尼採、《拓撲心理學原理》-勒溫、《薄伽梵歌論》-阿羅頻多、《尼各馬可倫理學》-亞里斯多德、《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西塞羅、《哲學和自然之鏡》-羅蒂、《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科學社會學》-默頓、《動物四篇》、《動物志》-亞里斯多德、《愛克哈特大師文集》、《知性改進論》-斯賓諾莎、《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費希特、《自然哲學》-黑格爾、《感覺的分析》-馬赫、《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伊德、《科學的社會功能》-貝爾納、《論有學識的無知》-庫薩的尼古拉、《野性的思維》-史特勞斯、《哲學史教程》-文德爾班、《科學與近代世界》-懷特海、《人類的知識》-羅素、《科學與假設》-彭加勒、《哲學的改造》-杜威、《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塔爾斯基、《自然宗教對話錄》-休謨、《基督教並不神秘》-託蘭德、《自然哲學》-石裡克、《人有人的用處》-維納、《時間與自由意志》-柏格森、《笛卡爾哲學原理》-斯賓諾莎、《哲學辭典》-伏爾泰、《人類知識起源論》-孔狄亞克、《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蘇魯支語錄》-尼採、《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李凱爾特、《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盧卡西維茨、《科學哲學的興起》 -賴欣巴哈、《天象論、宇宙論》-亞里斯多德、《靈魂論及其他》-亞里斯多德、《斯賓諾莎書信集》、《色諾芬的蘇格拉底言辭》-列奧.施特勞、《什麼是政治哲學?》-列奧.施特勞、《政治哲學導論》-列奧·施特勞、《哲學與救贖政治學》-列奧.施特勞、《論列維納斯》-列奧.施特勞、《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陳來、《邂逅——後現代主義之後的歷史哲學》-多曼斯卡、《心靈、語言和社會——實在世界中的哲學》-約翰.塞爾、《行為糟糕的哲學家》-羅傑斯vs湯普森、《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疆界》-沃爾夫岡.伊瑟爾、《意識的宇宙——物質如何轉變為精神》-埃德爾曼.託諾尼、《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弗裡德曼、《意識形態與烏託邦》-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湯普森、《意向性——論心靈哲學》-塞爾、《意志力訓練——用哈德克訓練法則提升個人意志力》-哈德克、《永恆的活火——古希臘哲學新論》-葉秀山、《亞里斯多德與哲學論文集》-席勒、《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遊戲的人》-約翰.赫伊津哈、《在約伯的天平上——靈魂中漫遊》-列夫.舍斯託夫、《走向本體澄明之境》-何中華、《哲學的慰藉》-阿蘭.德波頓、《哲學解釋學》-加達默爾、《哲學是什麼?》-胡軍、《哲學與當代文化》-朱立言、《哲學與人生》-傅佩榮、《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陳越、《哲學讚詞》-莫裡斯、《自從有了哲學家》-藥爾格·齊特勞、《柏拉圖文藝對話集》、《論人的使命——悖論倫理學體驗》-別爾嘉耶夫、《牆上的書寫——尼採與基督教》-洛維特、《敏感的主體——政治本體論的缺席中心》-齊澤克、《啟蒙辯證法》-馬克斯.霍克海默、《啟蒙的時代——十八世紀哲學家》-以賽亞.伯林、《理性,真理與歷史》-希拉蕊.普特南、《尼採與後現代主義》-羅賓遜、《兩極理性——德國人的哲學智慧》、《麥茜特——自然之死——婦女、自然和科學革命》、《洞察未來》-馬斯洛、《泛神論要義》-約翰.託蘭德、《方與圓全集》宋小威、《非人-時間漫談》-利奧塔、《分析哲學——回顧與反省》-陳波、《弗洛伊德與虛假記憶綜合症》-菲爾.莫倫、《複雜性思想導論》-埃德加.莫蘭、《個人主義》-盧克斯、《過程與實在》-阿爾弗雷德.懷特海、《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姚衛群、《道德的基礎》-喬治.弗蘭克爾、《基督教大思想家》-漢斯.昆、《劍橋指南哲學叢書系》、《趣味哲學》-王曉晨、《什麼是哲學》-加賽爾、《人的宗教》-薩德、《人類學》-泰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李亦園、《西方哲學史》-羅素、《權力秘經——關於權力的哲學思考》-汪太理、《勸勉希臘人》-克萊門、《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純粹理性批判》-康德、《實驗醫學研究導論》-克洛德.貝爾納、《最後的沉思》-彭加勒、《純粹現象學通論》-胡塞爾、《釋夢》-弗洛伊德、《性心理學》-靄理士、《人生的親證》-泰戈爾、《神聖人生論》室利.阿羅頻多、《哲學研究》-維根斯坦、《形上學導論》-海德格爾、《結構主義》-皮亞傑、《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柏拉圖、《詩學》-亞里斯多德、《新系統及其說明》-萊布尼茨、《泛神論要義》-約翰.託蘭德、《自然的體系》-霍爾巴赫、《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叔本華、《數理哲學導論 》-羅素、《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歷史與階級意識》 -盧卡奇、《面向思的事情》-海德格爾、《多元的宇宙》-威廉.詹姆士、《物理學和哲學》-海森伯、《談談方法》-笛卡爾、《道德原則研究》-休謨、《算術基礎》-弗雷格、《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胡塞爾、《路標》-海德格爾、《心的概念》-吉爾伯特.賴爾、《計算機與人腦》-諾意曼、《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默頓、《卡布斯教誨錄》-昂蘇爾.瑪阿里、《聖教論》-喬荼波陀、《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之研究》-威廉.詹姆士、《在通向語言的途中》-海德格爾、《權力意志》-尼採、《拓撲心理學原理》-庫爾特.勒溫、《薄伽梵歌論》-室利·阿羅頻多、《尼各馬可倫理學》-亞里斯多德、《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西塞羅、《哲學和自然之鏡》-理察.羅蒂、《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科學社會學》-默頓、《動物四篇》、《動物志》-亞里斯多德、《愛克哈特大師文集》、《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宗教的本質》 -費爾巴哈、《科學的價值》-昂利.彭加勒、《內時間意識現象學》-胡塞爾、《普通認識論》 -石裡克、《藝術即經驗》-杜威、《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羅素、《宗教與科學》-羅素、《感覺與可感物》-奧斯汀、《行為的結構》-龐蒂、《自我的超越性》-薩特、《真理與方法》-伽達默爾、《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杜斯特哈赫、《給塞倫娜的信》-託蘭德、《人類知識原理》-喬治.柏克萊、《倫理學體系》-費希特、《認識與謬誤》-馬赫、《科學與方法》-昂利.彭加勒、《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普列漢諾夫、《第一哲學》-胡塞爾、《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胡塞爾、《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迪昂、《思維方式》 -懷特海、《心的分析》-羅素、《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馬克斯.舍勒、《愛因斯坦文集》、《事實、虛構和預測》-納爾遜.古德曼、《數學、科學和認識論》-拉卡託斯、《聲音與現象》-德希達、《示教千則》-商羯羅、《貧困的哲學》-蒲魯東、《奧義書》、《偶像的黃昏》-尼採、《悲劇的誕生》-尼採、《意義與真理的探究》-羅素、《真理、意義與方法》-戴維森、《科學的規範》-卡爾.皮爾遜、《論隱秘的上帝》-庫薩的尼古拉、《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康德、《神秘神學》-狄奧尼修斯、《哲學片段》-克爾凱郭爾、《智者》-柏拉圖、《科學神學論戰史》-懷特、《裴洞篇》-柏拉圖、《會飲篇》-柏拉圖、《精神的婚戀》-呂斯布魯克、《如何以言行事》-奧斯汀、《神學與哲學》-潘能伯格、《過程與實在》-懷特海、《德國的科學》 -皮埃爾.迪昂、《論宇宙的體系》-牛頓、《宇宙體系論》-拉普拉斯、《自然哲學概論》 -奧斯特瓦爾德、《神學論文集 哲學的慰藉》-波愛修斯、《道德形上學探本》-康德、《認識的途徑》-威廉.蒙塔古、《新實在論》-霍爾特等、《琉善哲學文選 》-琉善、《論存在者與本質》-託馬斯.阿奎那、《天球運行論》-哥白尼、《論靈魂的激情》-笛卡爾、《宗教的自然史》-休謨、《亞當.斯密哲學文集》、《拉奧孔》-萊辛、《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亨利希.海涅 、《善惡的彼岸》-尼採、《經驗與自然》-約翰.杜威、《物理科學的哲學》-阿瑟.愛丁頓、《數學基礎研究》-維根斯坦、《哲學論稿》-海德格爾、《可見的與不可見的》-龐蒂、《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蒙培元、《儒家墫野下的政治思想》-李明輝、《上帝道成肉身的隱喻》-希克、《神的歷史》-凱倫·阿姆斯特朗、《神聖與世俗》-米爾恰﹒伊利亞德、《生命與意識的省思》-雅奈茲.德爾諾夫舍克、《生命直觀》-西美爾、《書林佳話》-黎先耀vs梁秀榮、《思考與超越——哲學對話錄》-俞吾金、《思維方式》-懷特海、《通向哲學的後樓梯》-威廉.魏施德、《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齊格蒙特.鮑曼、《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學——系統論述》-賴因哈德.勞特、《維根斯坦的撥火棍——兩位大哲學家十分鐘爭吵的故事》、《為正義而辯——女性主義與羅爾斯》-郭夏娟、《我們的後現代的現代》-韋爾施、《西方歷史哲學導論》-韓震、《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西方哲學史》鄧曉芒vs趙林、《人文哲學》-王煒vs周國平、《人性七論》-萊斯利.史蒂文森、《人性與宗教教育》-朱江佩錦、《世界的邏輯構造》-魯道夫.卡爾那普、《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希爾貝克、《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張汝倫、《現代西方哲學著作》、《哲學大辭典》-金炳華、《這樣「玩」哲學》、《中國哲學辭典》-韋政通、《中世紀歐洲民主與共和制度的發展演變》、《自由與傳統——柏克政治論文選》、《自由與秩序——西方保守主義政治思想研究》、《自由與自由主義》-杜麥之、《自由主義》-李強、《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麥可.桑德爾、《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霍伊、《宗教哲學》-約翰.希克、《宗教哲學》-傅樂安、《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塔西佗、《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劉小楓主編、《二十世紀宗教思潮》、《發人深省問題》-帕特.羅伯遜、《發生認識論原理》-皮亞傑

 

(二)中國哲學

a、範疇

——諸子百家、宋明理學

諸子百家

 

道家

老子(老聃)、莊子(莊周)、列子、慎到、楊朱

 

墨家

墨子(墨翟)、禽滑釐、孟勝

 

儒家

孔子(孔丘)、孟子(孟軻)、荀子(荀況)、顏回、子思子

 

法家

商鞅、韓非子、管仲、申不害、李斯、李悝

 

 

縱橫家

鬼谷子(王詡)、蘇秦、張儀

 

名家

鄧析、惠施、公孫龍、恆團

 

雜家

呂不韋、劉安、尸佼等

 

農家

許行

 

兵家

孫武、吳起、尉繚子等

 

宋明理學

周敦頤、程頤、程灝、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王守仁

 

b、薦讀

《國學概論》-錢穆、《中國哲學史》-馮友蘭》、《中國哲學大綱》-張岱年

 

B、特徵

中國哲學——更注重倫理學

西方哲學——更注重形上學

 

3、藝術、

A、類別

——音樂、美術、建築、雕刻

 

B、大家

 

國際

喬託.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迪克.包茨(Dirck Bouts,約1400-1475)、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李奧納多.達.芬奇(Da Vinci,1452-1519)、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1483-1520)、提香.韋切利奧( Tiziano Vecellio,約1488-1576)、丁託列託(Tintoretto,1518-1594)、彼得.勃魯蓋爾(Bruegel Pieter,約1525-1569)、埃爾.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安尼巴萊.卡拉齊 (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1580-1666)、西蒙.烏埃(SimonVouet,1590-1649)、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1680)、迭戈.德.席爾瓦.委拉斯凱茲(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velazquez,1599-1660)、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梅因德爾特.霍貝瑪( Meindert Hobbema,1638-1709)、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亨德.爾喬治.弗裡德裡希.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jean baptiste simeon chardin 1699-1779)、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克里斯多福.威利巴爾德.馮.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7)、喬舒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1723-1792)、託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約翰.康斯坦布爾(John Constable,1776-1873)、尼科羅.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泰奧多爾.席裡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卡米耶.柯羅(Jean-Baptiste Camille Cont,1796-1875)、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828)、斐迪南.維克多.歐根.德拉克洛瓦(Victor Ferdinand. Eugen Delacroix,1798-1863)、赫克特.柏遼茲(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奧諾雷.杜米埃(Honore Daumier,1808-1879) 、孟德爾頌.巴託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蕭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 1877)、雅克.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彼埃畢維德夏凡納(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 )、尤金.布丁 (Eugene Boudin ,1824-1898)、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25-1899)、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1826-1896)、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愛德華.馬奈(Manet Edouard,1832-1883)、約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克拉姆斯.柯依(Karams kayi,1837-1887)、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艾爾弗裡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 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柴可夫斯基(Chaykovskiy,1840-1892)、弗雷德裡克.巴齊耶(Frederic Bazille,1841-1870)、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安東寧.列奧波爾德.德沃夏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1841-1904)、愛德華.格裡格(Edvard Grieg,1843-1907)、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伊裡亞.葉菲莫維奇.列賓(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1930)、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詹姆斯.恩索爾(James Ensor,1860-1949)、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保羅.塞律西埃(Paul Serusier,1863-1927)、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理察.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 、瓦西裡.康丁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摩裡斯德尼(Maurice Denis,1870-1943)、賈科莫.巴拉( Giacomo Balla,1871-1958) 、多米尼克佩羅奈 (Dominic Perronet ,1872-1943)、彼埃.蒙德裡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1944)、莫裡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大衛.格裡菲斯(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1875-1948)、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拉奧爾.杜飛(Raoul Dufy,1877-1953)、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 (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弗朗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1879-1953)、弗朗茲.馬克 (FranzMarc,1880-1916)、安德烈.德蘭(Andre Derain,1880-1954)、瑪麗亞.布朗夏爾(Maria Blanchard 1881-1932)、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翁貝託.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弗蘭科.莫迪利阿尼(Franco Modigliani,1884-1920)、奧古斯特.麥克(August Macke,1887-1914)、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馬塞爾.杜尚(Marcel Duehamp,1887-1968)、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1887-1985)、喬琪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1986)、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1977)、胡安.米羅(Joan Miro,1893-1983) 、雷尼.馬格裡特(Rene Magritte,1898-1967)、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1901-1966)、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1901-1971)、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1904-1989)、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1907-1954)、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烏蘭諾娃(Galina Ulanova,1909-1998)、黑澤明(1910-1998)、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安德魯.懷斯(Andrew Wyeth,1917-2009)、費德裡科.費裡尼(Federico Fellini,1920-1993)、草間彌生(1929—)、小野洋子(1933—-)、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普萊斯利(Presley Elvis,1935-1977)、魯契亞諾.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小澤徵爾(1935—)、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41-1996)、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宮崎駿(1941-)、杉本博司(1948—)、久石讓(1950-)、呂克.貝松(Luc Besson,1959—)、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1958-2009)、村上隆(1962—)、奈良美智(1959—)

 

華裔

伯牙(BC387-BC299)、師曠(BC572-BC532)、李延年(?—BC90)、嵇康(224-263)、王羲之(303-361)、顧愷之-(420-581)、歐陽詢(557-641)、褚遂良(596-659)、吳道子(約680-759)、王維(701-761年),顏真卿(709-784)、李龜年(八世紀晚期)、柳公權(778年-865)、張彥遠(815-907)、荊浩(約850-911)、周家樣(八世紀後期)、顧閎中(910-980)、黃筌(約903-965)、關仝(約907-960)、李成(919-967)、董源(約934-962)、範寬(約950—約1032)、郭忠恕(?-977)、蘇軾(1037年-1101)、李唐(1066-1150)、張擇端(約1085-1145)、李公麟(1040-1106)、黃庭堅(1045-1105)、王詵(約1048-1104)、米芾(1051-1107)、米友仁(1074-1153)、王履- (1080—1127)、宋徽宗趙佶(1082-1135)、張擇端(約1085-1145)、王希孟(1096-1119)、楊無咎(1097-1171)、楊萬裡(1127-1206)、馬遠(1140-1225)梁楷(1150—?)、王庭筠(1151-1202)、姜夔(1154-1221)、趙秉文(1159-1232)、何澄(1217-1309)、李衍(1245-1320)、倪瓚(1301-1374)、王冕(1310-1359)、戴進(1388-1462)、吳偉(1459-1508)、唐寅(1470-1524)、文徵明(1470-1559)、朱載堉(1536-1611)、董其昌(1555-1636)、李玉(約1691-1671) 、袁江(1662-1735)、陳洪綬(1599-1652)、傅山(1607-1684)、鄭板橋(1693-1766)、趙之謙(1829-1884)、齊白石(1864-1957)、徐悲鴻(1895-1953)、李苦禪(1899-1983)、張大千(1899-1983)、葉淺予(1907-1995)、崔子範(1915-2011)、艾中信( 1915-2003)、潘天壽(1897-1971)、林風眠(1900-1991)、吳作人(1908-1997)、傅抱石(1904-1965)、黃賓虹(1865-1955)、沙孟海(1900-1992)、賴少其(1915-2000)、何海霞(1908-1998)、範曾(1938—)

 

4、宗教、

A、類別

——泛神論、多神論、一神論

 

泛神論

印度教等

 

多神論

薩滿教、道教(正一派、閭山派、全真派、茅山派)等

 

一神論

猶太教、伊斯蘭教(什葉派、遜尼派)、巴哈伊教、錫克教等

 

無神論

佛教(八宗:性、相、臺、賢、禪、淨、律、密)、耆那教(二十四相)等

 

B、代表

 

釋迦摩尼(Buddha)、穆罕默德(Muhammad)、巴布(the Bab)、那納克(Nanak)、張道陵等

 

 5、通識

《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艾德勒、《100個世界景點背後的故事》、《4000個腦筋急轉彎》、《國學知識全知道》-翟文明編、《國學經典》-宋濤編著、《時間簡史》-霍金、《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多少》、《10倍速學習法》-施坦納、《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讀者參考叢書系列》、《改變人類生活的418項發明與發現》-羅德尼.卡黎索、《二十世紀儒學研究系列》、《知識管理概論》-張潤彤vs曹宗媛vs朱曉敏、《道教文化十五講》、《一生要讀的350篇寓言》-振北、《一生要讀知的100本世界名書》、《一生要讀知的100本中國名書》、《一生要讀知的100場人類戰爭》、《一生要讀知的100處世界名址》、《一生要讀知的100處世界著名建築》、《一生要讀知的100件世界大事》、《一生要讀知的100件中國大事》、《一生要讀知的100篇世界名文》、《一生要讀知的100篇中國名文》、《一生要讀知的100位世界名人》、《一生要讀知的100位中國名人》、《知識論引論》-胡軍、《44歲必讀書》方州、《百年哈佛經典智慧故事全集》-李敏、《百年經典哲理名篇(外國篇)》-唐頌、《百年經典哲理名篇(中國篇)》-唐頌、《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丹妮·馮、《古學經子——十一朝學術史述林》-王錦民、《達.芬奇騙局》-普賴斯、《大學人文讀本——人與世界》-夏中義、《千年哲理書——影響人一生的146則人生哲理》-何山、《趣談——200個人們普遍忽略的問題》-約翰·勞埃德,《全腦通全速學習法》-李波《人一生要讀的60篇美文》-喻娟vs李佔經、《影響世界的100本書》鄧蜀生、《100位重要的思想家》、《中國謎語大全》-王仿、《大同書》-康有為、《新民說》-梁啓超、《中國人的道德前景》-茅于斌、《第三隻眼睛看中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海蒂性學報告》、《金賽性學報告》、《論文自學》-雅克德希達、《論有學識的無知》、《美國8大名案》、《男人,一本給女人看的書》-佩頓.貝利、《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瓊.格雷、《你一定要牢記81個健康常識》、《人體奧秘》、《人一生要讀的60本書》、《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人一生要讀的60篇詩歌》、《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實用口才必讀大全》-金和、《世界100位首富人物發跡史》、《世界500強工作規範》、《世界500強面試題》、《世界各國國歌》、《世界各國節日》、《世界各國面積排名》、《世界各國首都》、《世界各種語言》、《世界音樂家排名》、《塑造現代文明的100本書》-賈晉京等、《一生要看的50經典電影》、《藝術的起源》-格羅塞、《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影響世界歷史的100件大事》、《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件大事》、《影響中國文化的五十位文學家》-秦漢唐、《幽默智慧故事》、《中國幫會史》、《中國城市的1000個細節》、《中國歷代疆域》《中國燈謎辭典》、《中華奇書全集》、《中國飲食文化概論》-趙榮光、《中外名畫》、《寓言故事》、《中國這邊,美國那邊》、《中國的眸子》、《中國的危機與思考》、《中國的自由傳統》、《學習的藝術》、《人生哲理枕邊書》、《怎樣做研究》-布拉克斯特、《中國家訓史》-徐少錦vs陳延斌、《中國儒學發展史》-尚斌vs任鵬、《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陳士強、《道家文化面面觀》-劉增惠、《道與言——華夏文化與基督文化相遇》-劉小楓、《人類知識原理》-喬治.貝克萊、《暢談東方智慧》-季羨林vs蔣忠新vs池田大作、《一生的讀書計劃》-王嶽川、《專文與論文寫作手冊》、《文化樹——世界文化簡史》-拉爾夫.林頓、《伊斯蘭教文化面面觀》

 

相關焦點

  • 重磅推出《基督教學科通鑑——上部(聖學篇)》
    歷時近半年時間,耗費了大量精力,因工作太忙,總是無法一氣呵成,但雖然斷斷續續,時至今日,完整的《基督教學科通鑑》終於可以公布於眾。此通鑑基於「特殊啟示」→「普遍啟示」的基本原理,相信聖經為上帝「特殊啟示」的最高表達,而人類於幾千年歷史中在「普遍啟示」的光照下一切合乎真理的發現亦為不可規避的常識。因此,兼顧「神學」與「人文」則是本通鑑的顯著特徵。
  • 孫宏廣 | 《基督教學科通鑑》下部:世學篇
    歷時近半年時間,耗費了大量精力,因工作太忙,總是無法一氣呵成,但雖然斷斷續續,時至今日,完整的《基督教學科通鑑》終於可以公布於眾。此通鑑基於「特殊啟示」→「普遍啟示」的基本原理,相信聖經為上帝「特殊啟示」的最高表達,而人類於幾千年歷史中在「普遍啟示」的光照下一切合乎真理的發現亦為不可規避的常識。因此,兼顧「神學」與「人文」則是本通鑑的顯著特徵。
  • 孫宏廣 | 《基督教學科通鑑》:上部(聖學篇)
    歷時近半年時間,耗費了大量精力,因工作太忙,總是無法一氣呵成,但雖然斷斷續續,時至今日,完整的《基督教學科通鑑》終於可以公布於眾。此通鑑基於「特殊啟示」→「普遍啟示」的基本原理,相信聖經為上帝「特殊啟示」的最高表達,而人類於幾千年歷史中在「普遍啟示」的光照下一切合乎真理的發現亦為不可規避的常識。因此,兼顧「神學」與「人文」則是本通鑑的顯著特徵。
  • 通鑑紀事本末(註譯本)全42卷 —— 治道盡在,鑑往知來
    《通鑑紀事本末(註譯本)》採用聯合攻關的形式,由當今史學界的著名學者李志生、王永平、寧欣、李鴻賓擔任主編,組織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山西大學等十餘所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形成集團優勢,對《通鑑紀事本末》進行重新校勘、整理、註疏與翻譯。權威、準確、通俗。讀得懂、能借鑑、值得藏。
  • 講座︱辛德勇:怎樣讀《通鑑》
    與這兩部書相比,張煦侯先生的《通鑑學》,是目前我所見到的一部論述最為詳明的《通鑑》導讀書籍了。我們今天談論的主題,是怎樣讀《通鑑》?關於這一問題,我想先在張煦侯先生等人已有論述的基礎上,補充說明一下普通非專業讀者應該怎樣入門,即怎樣走近《通鑑》,怎樣走入《通鑑》一書。
  • 重磅推出丨英文寫作工作坊——專題篇(Essay寫作)
    寫作在美國中學及大學課程中佔據重要的地位,高中生平均每學期要完成15篇左右的Essay寫作,大學生更多一些,除了文學、歷史這類的文科課程外,很多理科課程也需要完成大量的Essay寫作任務,這些論文寫作佔了學校成績的很大比重。
  • 新文達網校重磅推出K12全學科清北名師課程發布會當日獲1149萬人次...
    (原標題:新文達網校重磅推出K12全學科清北名師課程發布會當日獲1149萬人次關注)
  • 海南大學「引才新政」重磅推出
    重磅推出了「引才新政」3月5日,海南大學正式對外發布《海南大學人才引進標準與待遇實施辦法(試行)》(海大黨辦〔2019〕5號)、《海南大學預聘教師管理辦法(試行)》(海大黨辦〔2019〕6號)和《海南大學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海大黨辦〔2019〕7號)等三個文件。為什麼要出臺這些文件呢?
  • 重磅!青塔學科動態分析平臺5.0正式發布
    青塔產品研發團隊傾力打造,重磅推出全新一代學科動態分析平臺,全面滿足了上面的所有需求。青塔學科平臺V5.0完整保留了緊貼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體系的產品特色,並新增學科預估功能,完美實現高校學科實力預評估,幫助高校針對學科評估,高效、精準地完成建設!
  • 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中國基督教青年學者論壇-宗教與歷史-2》
    12月5日上海大學出版社微博在新書推薦中推出新書《中國基督教青年學者論壇-宗教與歷史-2》,該書在12月份出版,屬於「宗教與歷史」系列叢書,主要內容涉及到中國基督教史考疑、傳教士與中國社會、基督教文字與出版、清代及東亞天主教研究、當代基督宗教及本土化
  • 英靈志1:基督教聖人聖喬治(喬爾喬斯)-技能篇
    低星戰神,單挑玩家大腿掛件,汝即是龍,教會聖人,屠龍者……從技能看英靈第一篇。【守護騎士:A+守護他人的時候,讓防禦力暫時上升。聖喬治身為眾多國家和地域的守護者,經常受到祈求守護的期待。戴克里先當時基督教在羅馬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要知道當時的羅馬是奴隸制,但基督教的思想強調眾生平等(當然並沒有做到),在窮人和奴隸們中的傳播如蝗蟲過田,帝國可就靠著奴隸制吃飯。
  • 基督教文化書籍的中國之旅
    當時我所能讀到的與基督教關係最密切的書是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它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走向未來》叢書中的一本,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人由此驚奇地發現,原來基督教在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如此大的作用。但是,人們對於基督教更普遍的關注直到1988年才表現出來。  從1988年開始,兩位重要的基督教學者開始活躍,一位是劉小楓,另一位是何光滬。
  • 日本留學 | ​國際基督教大學簡介
    一、國際基督教大學專業設置  學部:人文科學類、自然科學類、經濟經營類、歷史學類、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類、教育學、言語教育學類、心理學、言語學類、社會、文化、媒體類、跨學科類。  大學院:心理・教育學專攻、公共政策·社會研究專攻、比較文化專攻、理學專攻。
  • 蘇登科《續資治通鑑長編》蘇姓史料
    《續資治通鑑長編》(下稱《長編》)是了解和研究北宋歷史最基本的史籍之一。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燾字仁甫,四川眉州丹稜人。該書仿司馬光著《資治通鑑》體例,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960年),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1127年),記北宋九朝168年事,歷時四十年,於淳熙十年(1183年)完稿,定名《續資治通鑑長編》。作者於正史、實錄、政書之外,凡家錄、野記,廣徵博採,校其同異,訂其疑誤,考證嚴謹,多有依據。凡記載不同者,則兩存是說,時附己見,以注文標出,為後人保留了大量的北宋史料。
  • 俞可平主編《政治通鑑》出版,探尋通鑑視野下的政治科學
    7月30日,《政治通鑑》新書發布會暨「通鑑視野下的政治科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北京大學教授俞可平等出席了新書發布會。據《政治通鑑》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俞可平介紹,啟動於2017年的「政治通鑑」是一項大型的政治學基礎研究工程,被列入北京大學「雙一流」專項資助計劃及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十四五」規劃。
  • 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行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
    2020年6月18日至19日,來自全川教會的30位宣講團同工齊聚成都,參加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辦的四川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本次培訓班邀請中國基督教宣講團成員袁世國牧師、龍尚勇牧師進行主題授課。四川省基督教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副會長兼總幹事張健牧師主持開班典禮,並傳達學習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牧師發表的《中國基督教抗擊疫情的工作和啟示》。
  • 重磅:博洛尼亞大學2021/2022學年推出12個新專業課程
    重磅:博洛尼亞大學2021/2022學年推出12個新專業課程 2020-12-16 14: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通鑑》札記(13) 耳聞目染的重要意義
    《通鑑》說:「上為太子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賓客多以異端進者。」博望苑在城外,距長安五裡遠。師古曰:「取其廣博觀望也。」以理推之,近似現在的別墅加莊園。漢武帝的本意是好的,太子劉據喜歡交際,就給他一個莊園,自由自在,也藉以廣交天下豪傑。可是疏於約束,無異於放任自流。那些逢迎之輩為了結識太子,竟以邪門歪道做為進身之階,太子因而交友非人,終致萬劫不復之境地。
  • 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期刊《基督教文化學刊》被ESCI正式收錄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辦學術期刊《基督教文化學刊》已被ESCI期刊索引資料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正式收錄。ESCI是由湯森-路透集團於2015年11月推出,採用與SCI(自然科學)、SSCI(社會科學)、A&HCI(藝術與人文學)等三大資料庫相同的引用指數和評價系統,並特別注重所選期刊的多學科性、地域性和新興領域。《基督教文化學刊》入選後,2015年以後刊發的文章將可通過Web of Science期刊資料庫檢索。
  • 讀高放先生《蘇聯興亡通鑑》有感
    他勇於探索、勤於筆耕、學富五車、著作等身,近年又出版了一部跟蹤研究長達一個甲子的論文集——《蘇聯興亡通鑑》。我很榮幸地得到了高先生親筆籤名的贈書,他希望我在讀後能寫篇書評。憑我和高先生相識相交的深厚師生情誼,真希望能儘快寫出並發表我的感受和評論。馬年春節期間,在給高老師電話拜年時又談及此事,於是有了現在這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