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紅薇
是非遺文化符號的融合表達;
是民族文化的國際表達;
是少數民族群眾幸福安康生活的全民表達;
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國家表達!
2月15日除夕夜,2018央視春晚貴州黔東南分會場通過螢屏在全國乃至全球億萬觀眾中驚豔亮相。距離春晚已過去了一周,但春晚貴州黔東南分會場那激動人心的7分鐘仍在貴州人心中回味,而這7分鐘產生的「春晚效應」也在迅速蔓延。
■ 絢麗「七分鐘」展示貴州風採
除夕夜,央視春晚如約與觀眾見面。隨著一列「復興號」動車「駛入」舞臺,貴州黔東南分會場出現在片頭短片中,螢屏上見到的肇興侗寨流光溢彩,鼓樓群與大銀角搭建的舞臺與侗寨融為一體,繽紛的舞檯燈光讓千年侗寨顯得更加如夢似幻。
央視著名主持人馬躍、身著苗族盛裝的貴州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竇愛莉與全體演職人員共同向全國人民送上新春的祝福。3000名身著盛裝的苗侗兒女唱起《鐵路修到苗家寨》,跳起歡快的舞蹈,勾勒出一幅盛世圖景,表達出貴州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20時56分,隨著黎平縣萬人侗族大歌合唱團及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合唱的侗族大歌《盡情歡歌》優美的歌聲,貴州黔東南分會場演出正式登場。歌聲飛揚、舞步翩躚中,舞龍噓花、銅鼓、蘆笙、長桌宴等獨特的貴州元素一一亮相。歡樂的人群中,一條「厲害了新時代,幸福了老百姓」的橫幅出現在舞臺,表達出貴州老百姓共同的心聲。
接著,臺灣歌手林志炫一曲融入了流行元素的貴州民歌《太陽鼓》,苗族歌手阿幼朵與蝶當久共同演唱的《唱歌唱到日落坡》,伴著舞蹈,衣袂飄飄,銀飾叮噹,唱出生活的快樂美好。
在零時新年鐘聲響起時,央視春晚4個分會場向全國人民拜年。絢麗的焰火綻放在肇興侗寨夜空中,黔東南分會場全場沸騰,吹蘆笙,唱侗族大歌,跳起多耶舞,貴州各族兒女與全國觀眾共迎春節到來,共同祝福祖國繁榮富強。
整個貴州黔東南分會場7分鐘的精彩演繹,集聚了貴州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歌舞、節日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彰顯了大美貴州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高鐵大交通給貴州帶來的大發展、大跨越、大變遷,體現了貴州各族人民在新時代下的新生活,充分展現了貴州多彩文化和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生動實踐。
■ 憑藉獨特民俗「闖」進春晚舞臺
「黔東南人傑地靈,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我們就被這裡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深深地吸引。到了肇興,看到這裡的花橋、鼓樓、侗寨、夜景,感到很震撼。」中央電視臺大型節目中心副主任、貴州黔東南分會場總負責人陳臨春道出了央視春晚分會場落戶黔東南的初衷:舞臺設在肇興侗寨,充分體現黔東南特色,節目的創意和靈感來自黔東南濃鬱的多民族文化。
黔東南州組委會駐肇興專班負責人龍家勝介紹說,此次央視春晚分會場落戶黔東南,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希望藉助央視平臺,宣傳展示黔東南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進一步提高黔東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黔東南分會場的7分鐘裡,侗族大歌、錦雞舞、臺江盛裝、舞龍噓花、蘆笙舞等貴州民族文化的展示,讓觀眾感受到貴州這片土地的神秘與豐厚。
舞龍噓花被稱為「勇敢者的狂歡」,是臺江縣苗族同胞的一項傳統活動。在舞龍表演時,整條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舞龍時,噓花會噴射在龍頭龍身上,舞龍者赤裸著上身在火花中奮勇前進,因此被稱作「世界上最瘋狂的舞龍」。
在分會場的舞臺上,還有70名展示苗族盛裝的姑娘,她們來自臺江,這些盛裝是她們的嫁衣,從她們出生時起,媽媽就開始為她們準備了,每一件衣服和銀飾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舞臺上的蘆笙舞,時而騰挪如駿馬奔騰,時而優雅如舒雲漫捲,高難度而多變的造型,使這個蘆笙舞成為其中的一大亮點,這個節目來自有著「蘆笙舞藝術之鄉」美稱的雷山縣南猛村。
■ 精益求精只為「我們的春晚」
黔東南堪稱「全民歌舞團」,因此,在春晚貴州黔東南分會場的3000名演員中,只有100人是專業演員,2000多人都是來自全州各地的本土「明星」們,這是春晚設置分會場3年來,群眾演員人數最多的一次。晚會壯觀大氣呈現的背後,是每一個演員一路的艱辛和汗水。
在這些演員中,年齡最大的50多歲,年齡最小的只有4歲半。為了能參加春晚貴州黔東南分會場演出,多名群眾演員從全國各地趕回家鄉,有70%的演員都是自帶盛裝和銀飾趕往肇興,常常是一個寨子的老鄉、一家幾口老老少少齊上陣。每一個群眾演員都為自己家鄉能成為春晚分會場而自豪,為自己能參與春晚而驕傲。
29名來自黎平貢寨村的村民平時在寨裡都是特別要好的鄰居,這次又一起來參加春晚,大家都十分高興。吳春枝大姐家這次是一家三口來參加演出,女兒是演員,老伴吳登科是領隊,自己負責給演員們梳頭。談起參加春晚,吳大姐和女兒一臉的喜悅:「這次一家人能參加春晚,是整個家族非常光榮的事,無論多苦多累都值得。」
來自丹寨縣的200名錦雞舞演員,因為平時遵守紀律、出行整齊、排練認真,深受央視編導們的喜愛,成為編導們口中的「優秀團隊」。
10歲的小朋友吳錦程參加排練近20天,因為前段時間的寒冷,他和小夥伴們臉上、手上都長了凍瘡,但是同學們都互相加油鼓勁,堅持排練。「我上春晚了,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就能在電視上看見我了,我要認真排練,讓他們看見我最帥的樣子。」
僅有5歲的小女孩盧安琪是侗族大歌表演隊裡年齡最小的演員,在春晚黔東南分會場近20天的排練中,表現出超強的毅力。在2月2日零下氣溫中,侗族大歌表演隊斷斷續續排練了6個小時,現場很多人都扛不住,別的小朋友都哭,安琪說:「我不哭,我要做媽媽的驕傲。」
在此次央視春晚貴州分會場的排練場,總會看見幾位侗族女子忙碌的身影,這是她們時隔24年後,第二次因春晚相聚。
1994年,黎平7位年輕的侗族姑娘將侗族大歌經典曲目《蟬之歌》帶上春晚舞臺,讓天籟之聲驚豔全國乃至世界。
此次春晚辦到了她們的家門口黎平肇興,當年組合中的幾位也從臺前來到幕後,其中的吳永英、吳運美、石仙蓮、吳秀芳在侗族大歌演藝組擔任指導老師,潘一平則攜家人報名參加了後勤工作。「如果說登上春晚舞臺展現的是最燦爛的文化和我們最光鮮的一面,那麼現今在臺下做著簡單繁雜工作的我們,也是在為展示我們的民族文化盡力,同樣光彩。」潘一平說。
在「七分鐘」裡,一座侗族鼓樓成為了一大亮點,身著紅色服裝的侗族小夥把整個鼓樓點綴得格外喜慶祥和。這群爬鼓樓的侗族小夥子分別是黎平縣一中、二中、三中的學生,由200餘人組成。
黎平縣一中的宋有誠告訴記者,因為要模擬鼓樓上那個動作,他們每天要反覆做七、八百個蹲下、站起。在地面把動作練熟悉後,再上二十米高的鼓樓去試動作,全天差不多要排練9至10個小時。而且剛開始排練的幾天遇到了低溫雨雪凝凍天氣,排練難度成倍增加。整場晚會,即使這群侗族小夥沒有得到正面露臉的機會,但他們還是按照導演的要求,高標準地做好每一個動作。「能參加春晚是很光榮的事,再苦再累也值得。」小夥子們說。
表演南猛蘆笙舞的一群村民,在今年一月得到參加春晚的通知後,立刻從外地提前回家,殺好年豬,料理好家務事,自帶樂器奔赴肇興。在凝凍天氣中,經常排練十多個小時,還在冰冷溼滑的舞臺上做倒立、吹蘆笙,感冒了也仍然堅持排練。「大家都希望把雷山的民族文化和南猛的蘆笙文化在春晚舞臺上充分展現出來,讓全球華人和全國觀眾感受我們黔東南不一樣的精彩。」領隊餘洪先說。
來自臺江的苗族姑娘們排練時身著盛裝,每天僅是穿衣就要花4個小時,穿著三四十斤的服飾在寒風中一站就是幾個小時。「能在春晚的大舞臺上把我們所有好的、美的東西帶給更多的觀眾,是非常開心幸福的事。」演員龍勝梅說。
在整個分會場,除工作人員、演員之外,春晚籌備工作還有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支持,因為這是「我們的春晚」。
■ 大美「黔東南」飈上熱搜榜
春晚貴州黔東南分會場的亮相,成為貴州人狗年春節最開心最關注的一件大喜事。
除夕夜,南猛蘆笙隊領隊餘洪先的妻子帶著女兒、兒子早早地守在了電視機前,當家人在電視上聽到蘆笙奏響、看到南猛蘆笙舞時,心情無比激動、自豪。
參加分會場演出的一位來自丹寨的演員在春晚結束後說:「我們辛苦排練了一個月,就是為了這一刻,此時的心情是激動而自豪的。」
肇興侗寨居民陸國成說:「對比四地分會場的節目,還是覺得我們黔東南分會場的節目最讓人喜愛,服飾亮麗、歌舞獨特,很享受。」
不僅在春晚播出的幾分鐘後,「黔東南」三個字飛速飈上新浪熱搜榜,當晚貴州人的朋友圈也被貴州分會場刷屏:「貴州七分鐘,最熱鬧最紅火!」「貴州的山來貴州的水,貴州的一切是那麼美!」「貴州分會場,人好看,景好看,歌好聽!」「大美貴州,靈秀貴州!」……
春晚之後,尼爾森網聯媒介研究官方發布了一個收視率數據,在2018年央視春晚節目收視排行的收視率前五名裡,貴州黔東南分會場的節目就佔了三個:《對歌對到日落坡》、《太陽鼓》和《盡情歡歌》分別名列第三、第四、第五名。
央視春晚的巨大效應連日來在不斷顯現,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前往肇興侗寨,景區旅遊呈現出「井噴」態勢。據肇興旅遊公司總經理吳承忠介紹,春節前三天肇興景區的入園人數已破10萬人。
大年初三一大早,景區售票口就集中了一大批從貴陽、廣東、廣西、雲南、重慶等地自駕遊的遊客,購票的人也排成長龍。
「我是看了今年春晚後才有這打算的,晚會上的黔東南分會場太漂亮了,震撼了我,就想著一定要過來看看,然後載著一家人從西安開車趕過來。我來的第一印象就是這裡空氣很好,景很美,人也好,很好客熱情。」陝西遊客陳先生說。
「到侗寨後,感覺就是不一樣,侗寨的風雨橋、鼓樓,還有侗族大歌都很獨特很美。」廣東遊客李萍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