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零食,在年輕父母眼中很時尚,很自然,不過在一些老人眼中,卻全都是沒營養的「垃圾食物」。有的孩子吃零食很有節制,有的則「肆無忌憚」,家長管一管也是應該的。
其實家長不讓孩子吃零食,主要是怕有添加劑等,孩子吃了會不健康,這種擔憂也是有道理的;再比大吃大喝,出現了很多小胖墩,反而影響孩子身體發育。
父母用心良苦,但凡事沒有絕對,如果從小嚴禁孩子吃任何零食,這是有些矯枉過正了,孩子長大後大多躲不掉3種結局,切忌「一刀切」。
薇薇從小就是個乖乖女,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也很聽老師的話。父母對孩子的營養比較看重,總是變著花樣地給薇薇做好吃的,並且要求她絕對不許吃零食。
「為什麼別的孩子能吃,我卻不能吃?」薇薇這樣問道,「吃零食肚子裡會生蟲子,咬你!」媽媽這樣回答道。
從此後女兒真的就不吃零食了,而且對其他小夥伴很是同情。可是在進入初中後,薇薇開始住校了,時間長了她發覺,自己才是那個該被同情的孩子。
室友主動分享零食給她吃,起初她是拒絕的,後來禁不住誘惑也嘗了起來。
薇薇這時才發現,原來零食有這麼多種類,如此可口,而且也並不像媽媽說的那麼恐怖,打開味蕾的薇薇,幾乎以零食為主了。
家裡給的生活費,她基本都用來買辣條、方便麵、薯片等零食了,很少正經吃飯。短短一個學期,居然胖了20斤,起初媽媽還以為是食堂夥食好,後來才發現真相,痛心不已。
① 暴飲暴食
就像薇薇這樣,小時候吃的欲望被壓製得太嚴重了,一旦破了戒,很多會產生報復性飲食行為,開始暴飲暴食,甚至丟掉主餐,這想必不是父母想看到的吧。
② 過度節儉
孩子從小被教育,零食是洪水猛獸,在有的家庭中還被渲染為「奢侈品」,認為吃零食就是浪費。孩子從小看著別人吃,會認為吃零食是種「原罪」,從而拒絕。
要知道,寶寶吃零食也是互相分享的過程,是學習社交的重要渠道。而缺失了這一環節,孩子長大可能就會變得過度節儉,缺乏分享和合作精神,眼界格局受限。
③ 親子關係有隔膜
愛吃是人類的本性,愛吃零食是寶寶的天性,父母一味禁止,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而只是認為媽媽不愛我了,或者媽媽很小氣,一旦形成,長大也很難有所改觀。
【糖果媽媽寄語】
一提到零食,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膨化食品、油炸食品,其實像堅果、水果、點心也屬於零食的行列。
在挑選零食時,要選擇正規廠家出品的,對食品成分有明確標識的,以防孩子有過敏現象;能明確指出適合多大寶寶吃的,這樣父母才會更安心。
在對待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堵不如疏,智慧的爸媽如果能看到零食附屬的其他屬性:如社交、補充能量等,就不會這麼排斥了。
如果像薇薇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報復性飲食行為,同時也影響親子關係,在這件事上,切忌「一刀切」。
【今日話題】
你會為寶寶親手製作零食嗎?你給孩子挑選零食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