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多走群眾走過的路——訪金山區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
金山區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上海市西南方。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楓涇總的面積有91.66平方公裡,10萬人口,其中6萬是戶籍人口,外來人口4萬。
楓涇是金山區「十二五」期間「1158」城鎮發展體系兩個「1」之一,一個是新城,一個是特色鎮,特色鎮就在楓涇。從範圍來說,楓涇有12平方公裡的工業園區,有700多家企業入駐,同時又是農業大鎮,有7萬畝的耕地, 其中5萬畝為基本良田,還有2.4個平方公裡的新鎮區,也是上海小城鎮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
正視問題 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作為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單位,楓涇鎮全面開展活動已經7個月。作為鎮教育實踐活動第一責任人的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既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參與者。
楓涇鎮從3月10日召開全鎮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至今,鎮領導班子先後開展10個半天的集中學習,個人撰寫學習體會34篇;召開徵求意見座談會57個,座談、個別訪談1339人次,全鎮隨機走訪家庭11585戶,向基層黨員群眾發出測評表4642份,共收集到原汁原味意見與建議551條,在專題民主生活會共提出批評意見132條,班子和班子個人對四風突出問題進行全面梳理,拿出了明確的整改方案。
張斌對本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切身的理解,他認為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對黨性的嚴格錘鍊。
「這是一次嚴格嚴肅的政治組織生活,需要扎紮實實正視我們黨員幹部中存在的四風突出問題,不迴避、不掩飾、動真格。」張斌說。
張斌還認為,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他說:「近幾年來在全國發生的『甕安』、『孟連』等反面事例都在提醒著我們、警示著我們、啟示著我們:我們黨的發展、成長始終與黨的群眾路線相伴隨行,群眾路線貫徹執行得如何,直接決定我們黨的興衰成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十分必要,切中要害!」
除此之外,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也可以助推工作的開展,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從而為特色鎮建設注入新的推動力。
回憶起前陣子的工作,張斌說:「前不久,班子成員分片下到村裡實地走訪,走走田頭,摸摸灶頭,看看河頭,心頭真不是滋味,這些群眾不滿意、不高興的地方我們不能淡忘。」
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楓涇鎮黨委還曾邀請了4位在基層一線工作多年的黨員幹部為鎮領導班子上課,談群眾工作的體會。
張斌說:「他們的工作很多都是點滴小事,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就是在這些為群眾服務的每個細節中、每件小事中,積累起了群眾的信任和認可,最終得到了群眾真心的支持和擁護。群眾心中有把尺,幹部好不好,群眾心裡最清楚,從優秀基層幹部這面鏡子中我看到,把小事做好,把小事辦好。」
上下聯動 即知即改出成效
這次活動,整個楓涇鎮上下聯動。「上」,成立了鎮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成立綜合組、宣傳組;建立了16個協調指導組,每位鎮領導聯繫3—4個基層村居和鎮屬單位,加強督導指導。「下」,邀請鎮黨代表、群眾代表參加和監督。
對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及群眾反映的問題,不遮掩、不隱晦,即知即改,改出實效。
例如,針對防汛除險工程維護不夠及時問題,對主要堤防落實專人巡查,對全鎮14條洩洪通道60多公裡堤防進行加固加高,完成秀州塘等局部工程的水毀修復。再比如,對影響群眾生活環境的突出問題加強清理整治。北肋浜和石浜分別是楓涇鎮新黎村、團新村內的兩條河道,由於周邊村民亂倒生活垃圾和不規範畜禽養殖的豬洩流入,此前已成臭水浜。新黎村和團新村下定決心開展集中整治,清除數噸黑臭汙泥,把一片清澈水浜還於村民。全鎮正在整治不規範畜禽養殖,通過不規範養殖戶限期自拆和鎮拆違部門執法拆違相結合,努力破解農村不規範養殖畜禽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困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改進工作,張斌頗有感觸:解決問題,關鍵是要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比如,對基礎設施、市容市貌、交通優化等加大投入。鎮黨委、政府今年2~4月間全面完成2013年防汛水毀修復工程,覆蓋全鎮8個圩區涉及17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有效提升了全鎮水利設施功能。鎮政府今年對楓涇一路、二路公交線路延長近4公裡,新黎村、興塔村、團新村、中洪村共將村級道路拓寬了6.8公裡,方便了村民出行。比如,對鎮執法監管部門、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等「三類」單位要求改進和優化服務。鎮社區事務受理中心以學促改,強化服務,每天提早1小時開門,工作人員提前15分鐘上班辦理業務,方便群眾辦事。中西醫結合醫院和上海龍華醫院結對,邀請醫療專家定期到楓涇開設專家門診,為郊區的老百姓服務。
標本兼治「三訪四步工作法」
「治標」 就是要著力解決思想「總開關」問題,始終注重對照檢查和反思問題,始終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和監督批評,始終端正態度,不做解釋,全部認領,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治本」就是要建立像「三訪四步工作法」這樣的聯繫服務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不間斷、不停歇、全天候、全過程解決群眾急難愁問題,使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問題在第一時間內得到解決。
張斌介紹道:「我們的『三訪四步工作法』,改變原來由鎮領導每月定期走訪村居訪察民情為隨機選擇走訪2~3家農戶了解情況,改變過去走訪多為到村居委辦公室聽匯報為下田頭、下村頭、下浜頭、下灶頭聽取意見。要求班子成員下基層聯繫群眾要多不請自來、多走群眾常走的路、多去群眾常去的地方,切實體驗群眾疾苦冷暖,傾聽群眾心聲,發現並解決群眾面臨的問題。
「其實有時候,發現了最初的『一毫米』,問題會更好解決。」張斌坦言:「這些年來,楓涇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矛盾也相對突出,做群眾工作的面也越來越寬,情況越來越複雜。幹部要做好群眾工作,除熟悉掌握相應政策外,更重要的要注意做群眾工作的方法。想問題、做工作要換位思考,分析梳理,想清楚、想明白,對群眾的要求要合情合理合法去解答,這樣效果會更好。群眾的訴求大都是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對反映中能辦的一定要快速辦理,讓群眾滿意;由於政策原因,不能辦理的,一定要說明原因,做好說服解釋工作,我想群眾對我們的工作還是理解的。」
跟群眾打交道的這些年,難免碰到過棘手的問題:有些實事好事由於與群眾需求不符,群眾並不認可。為此楓涇鎮黨委提出「開會不如現場看」,「不在辦公室裡聽匯報」,「不在會議室裡做決策」。有職能部門提出方案要新建一條公路,由於需投入1億多元,鎮黨委決策時十分慎重,幾次開會研究不定,於是黨委班子一起實地查看、現場辦公,發現要建的路較偏僻,即便建好惠及的群眾也不多,就否定了項目,把資金投到了其他更急需的民生方面,並立下規矩:今後凡涉及建設項目,必須現場調研,了解真實情況後才能納入計劃。
與時俱進 試點新興平臺
依託手機微信交流平臺這一新媒體,今年3月18日起,楓涇鎮在4個村2個居委會試點,建立全體鎮領導和鎮紀委、職能部門、問責辦、村居幹部參加的微信群,發動村居基層幹部群眾對需要辦理的身邊小事實事隨手拍下來,村居聯絡員及時跟進,屬於村居能夠自行解決的,由村居自行解決,並把辦理結果拍照到微信上;村居一己之力解決不了的,由村居聯繫協調有關鎮職能部門協同解決;村居和鎮職能部門聯手也解決不了的,在微信上提出由鎮領導協調落實。
這一做法,彌補了楓涇鎮每月一次「三訪四步」收集解決群眾訴求周期相對較長的問題,手機一拍馬上傳上去了,對村居和職能部門能夠解決的身邊小事,做到了隨時辦理。而且由於微信平臺「有圖有真相」,可及時督促村居和職能部門解決,對一些基層單位解決不了的問題,由分管鎮領導及時協調督促,鎮紀委、問責辦隨時在微信中跟蹤了解辦理進度,做到「上下兩貫通」。
張斌現場拿出手機,一邊向記者展示微信群裡的信息,一邊說:「此前有一條微信,說楓涇2路在團新村的線路延長了。團新是楓涇最南端的一個村,老百姓出行不方便,前幾年搞了公交村村通,公交是通到村裡面,但是不可能把全村所有的老百姓家門口都走到。有些老百姓就反映,坐公交還是不方便。前段時間團新村村幹部把這個信息也掛在『楓情微信通』裡,大家一起來想方設法。根據大家的意願,拓寬了路面,修築了橋梁,公交是可以通過的。村裡面的幹部看了很高興,於是就把車開通的實景放在微信上,我們很多人都點了贊。我們想公交線路設計還是應該儘量合理,要多徵求老百姓的意見,大家要一起溝通商量什麼路徑更加合理,這樣老百姓出行就會更加方便。」
張斌還透露:「即將投入運營的『三訪四步工作法』網絡平臺,通過『制度加科技』理念方法,提高了群眾意見建議收集研判處置反饋的效率,真正把著力點放到解決問題上來,現已初步形成信息化系統框架。」
也許是有多年當老師的經歷,張斌喜歡在業餘時間研究「小城鎮與大城市」的相關課題,在他眼裡,「美麗小鎮」的定位內涵是:經濟發展、產城融合;功能完備、服務便捷;生態宜人、和諧宜居;規模適度、城鄉一體;人文傳承、特色顯著。
為將楓涇建設成為一個百分百「美麗小鎮」,張斌和他的領導班子將繼續奮鬥。(張西美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