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處處傳來了喧鬧聲。
在這熱鬧的城市中,有一個地方,很特別。
如果說這個熱鬧的城市整體是暖黃色調的話,那這個特別的地方則是灰藍色調的。
這個地方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出了地鐵口,就會感覺這個地方的不同。
嚴肅又寂靜。
還未進入紀念館,就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雕塑。
一個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痛哭。
這個作品的名字叫《家破人亡》。
從這裡開始,心情就會異常低落與悲傷。
這種難過是從內心深處產生的,與此同時,還會伴隨著深深的憤怒與恨意。
還沒有進館,就突然明白了很多事情。
突然明白為何爸爸總是看不慣我看日本動漫。
也突然明白為何抗日神劇這麼無腦爸爸還是會堅持看。
我是一個對歷史不感冒的人,甚至抗拒去了解那段國家被壓迫、侵犯的歷史。
我想,應該有很多年輕人像我一樣,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僅僅存在歷史課本中的片段。
感受並不深刻。
但是,這不代表我們選擇遺忘。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對整個事件進行介紹的,其中記錄了張純如《南京大屠殺》這本書。
如果說,參觀紀念館會眼含熱淚,那麼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淚流滿面。
我已經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讀完這本書的感受,感受到了自己語言的匱乏,還有深深的無助。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本書的內容的話,那就是「成千上萬的生命由於他人一時的惡念閃現而隕落,第二天他們的死亡就變得毫無意義」
《南京大屠殺》從南京平民、國外友人、日本政府三個角度介紹了整個歷史事件的發生。
當日軍圍攻南京時,許多中國士兵丟下武器,試圖棄城而逃,後來乖乖投降以求得較好的待遇。
但是日軍其實是依靠欺騙策略處置戰俘。
當時南京大約有50多萬平民和9萬中國軍人受困於南京,相比之下,進攻南京的日本士兵只有5萬人。
只是,很少有人會反抗。
當日本人的暴行開始後,中國人想逃已經來不及了。
屠殺、強姦......
雖然回顧數千年的人類歷史,在戰爭期間實施殘忍的暴行顯然並非某個民族或某種文化獨有的現象。
文明的外衣似乎過於脆弱,人類很容易將它棄之不顧,在戰爭的壓力下尤其如此。
雖然書中作者也解釋了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日復一日野蠻獸行的原因。
可是,為什麼他們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呢?
早在南京陷落前的幾個月,眾多派駐在南京的外國記者就報導了日軍對南京的空襲。
但是,在國際輿論介入報導之前,日本政府對大屠殺前幾天的情況深感自豪。
當日本大肆屠殺南京居民的消息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之後,他們非但沒有採取措施整肅軍隊紀律,反而是粉飾太平,試圖用戰爭宣傳取代真實的報導。
幸有幾位美國記者的努力,日本作為一個民族很快就不得不面對醜聞帶來的輿論壓力。
可是,依舊不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反省或許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國家,它不僅承認納粹分子個人有罪,而且承認德國戰時政府也對戰爭期間的罪行負有責任,並使這種反省成為其戰後政治認同的一部分。
然而,日本政府卻從未迫使自己或日本社會做同樣的事情。
儘管許多人為迫使日本政府直面真相而進行了勇敢的鬥爭,許多日本人仍然將戰爭罪行視為個別士兵的孤立行為,甚至還有人認為這些野蠻罪行從未發生過。
關於「二戰」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各種相互矛盾的說法仍舊在日本不斷湧現。
他們用各種理由的粉飾曾經的惡行,甚至覺得自己的這麼做還挺崇高的。
這種粉飾歷史的觀點甚至被寫進了日本的歷史教科書,這些教科書要麼完全忽略南京大屠殺,要麼大肆讚揚日本軍隊果敢的軍事行動。
而且,日本學術界幾乎毫無例外地迴避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甚至還有一些煽動性言論:南京大屠殺的實際死亡人數比中國聲稱的要少得多;大部分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是遊擊隊員,而非平民;亞洲的性奴隸或日軍的慰安婦都是普通妓女......
但是,你以為這這本書就僅僅介紹這些嗎?
這可是一本有生命的書,仿佛你讀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有靈魂,它都會插你一刀又拔出來。
最後的最後,本以為《南京大屠殺》最後的致謝部分會不那麼的沉重,結果我想錯了。
畢竟這段歷史,自始至終都是十分沉重的。
最後的這一部分,終於不是文字了,而是圖片。
一張張黑白照片,像一根針扎進了眼睛,像一把刀扎進裡心臟,像一顆子彈刺穿了大腦。
像是火上澆油一般,讓你痛上加痛。
正義與真相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日本早晚要正視歷史,面對他們曾經的罪行。
我們在他們肯承認自己錯誤之前,不能忘記,絕對不能忘記。
就像這本書所表達的:「忘記大屠殺就是二次屠殺」
讀這本書不是告訴自己如何去恨,而是告訴自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