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功學不可靠,窮查理的寶典是真寶典
《窮查理寶典》對我來說,是一本被書名耽誤了的書,因為這個名字太像是所謂的雞湯文,成功學了。
我一向討厭雞湯文,勵志文,成功學,老闆哲學之類的書籍。
比如《成功人士的七大習慣》《窮爸爸富爸爸》《人性的弱點》《誰動了我的奶酪》《陳安之超級成功學》等,這些書我都知道,但從來沒有看過。因為,不相信。
偶然的機會聽到了這本《窮查理寶典》,邊聽邊想,嗯,說的太有道理了。忍不住想分享出來。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有「幕後智囊」和「最後的秘密武器」之稱。《窮查理寶典》是他的理論思想和生活智慧,其中最受推崇的是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多元思維模型的定義:運用各個學科的基本知識,多角度思考,多角度分析,多方案比對,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
通常我們傾向成為一個專業人才,在某一個領域進行深耕,成為某一個學科甚至是某個細分領域的專家。至於其他的領域的,則跟我們沒有關係,不用去理會。
但芒格不這麼認為,他提倡要不斷的學習眾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形成一個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這樣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由專一化到跨界思維,到別的領域或學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新的靈感和思路。
建立多元思維模型關鍵的一步是跨學科的學習,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學習局限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應該通過多學科的學習,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從而拓寬自己的眼界和看世界的視角。
有人說了,我也不是專業人士,或者是我是家庭主婦,體力勞動者,我不需要什麼多元思維模型的,這麼高端的東西?
事實上,即使你只是想做一個普通的小老百姓,多角度的思維也可以讓你生活的更好。
比如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引發核洩露,出現了的瘋狂搶購食鹽的事件,即使官方出來闢謠也無濟於事,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斷,據說有的人搶的鹽現在還沒用完。我媽打電話給我,一直說你趕緊多買點鹽,多買點鹽存著。然後我存了兩袋鹽。
如果你了解下面任意一點的知識,你便不會加入搶鹽的大軍中。
第一,中國實行了2500多年的鹽業專營,也就是說,鹽從一個省運到另外一個省去賣,都是違法的。
第二,日本福島的海鹽要進入中國市場,首先海關就是一道關卡。海關不會讓受輻射的鹽進入中國市場。更何況還有上面的鹽業專營。
第三,中國沿海有很多的海鹽生產場所,這些場所離日本福島的距離,讓核洩漏不會影響到中國海鹽的生產。
第四,中國還有很多內陸產鹽的場所,如這幾年的網紅景點茶卡鹽湖。
第五,食鹽屬於戰略儲備物資,國家有儲備。例如最近的豬肉價格飆升,國家就投放了很多的儲備肉來調控肉價。
如果你懂得其中一個,大概率你不會去哄搶食鹽。
那麼問題來了,那麼多的學科,難道都要去學一下嗎?
有沒有什麼是必須要看的呢?
答案是,通識類的書籍。
通識的「通」,是通達、貫通、融會於一爐的意思;「識」則指見識、器識,即整合的認知。
二 通識知識打通思考的壁壘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學的學科分的很清楚,文科有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理科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
你學物理的時候,老師不會給你講化學。而你學生物的時候,老師也不會給你講物理。
但是到了大學,大家會覺得有的課程跟專業沒什麼關係。
特別是公共課,這其中被吐槽最多的就是思政類的課程,比如思想道德修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中國革命史,法律基礎等。很多人覺得這一類的課程完全是洗腦,是浪費時間,學完就忘了,選它也是為了拿學分。
同時大學裡面每個專業,都會有一些交叉學科的課程,比如歷史學與地理學交叉的歷史地理學,生物和化學交叉的生物化學。
到了考研的時候,政治是所有專業的學生必須考的一門學科。
上學的時候,我也看不懂,完全是害怕掛科才會去上課,考試前突擊來應付。
上班多年以後,我感覺自己開竅了。
比如,以前怎麼也想不通的東西,突然之間就搞明白了。遇到新的東西,不用專門研究,大概就能了解背後的邏輯和原理。
也就是說,開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了。
我分析了原因,一個是見的多了,邏輯思維的能力提高了。另一個是學習了一些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的課程,從而打通了知識之間本就想通的底層邏輯。
個人感覺我的第二次開竅,是源於研究生階段系統學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為了寫論文大量的閱讀相關文獻,以及為了考心理諮詢師專門上了心理學的相關課程。
這一次,我看世界的態度平和了很多,也寬容了很多,與人相處也更容易做到共情。
後來我碰到了一個詞:通識教育。一下子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原來是那些對很多人來說沒有用的課程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讓腦子裡塞進去的那些知識自己奇妙的聯繫在了一起,從而把我的認知提高了不止一個層次。
三,博學多識,才能融會貫通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這樣寫:「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上大學的時候,導師經常說,你們學的這些專業知識,可能畢業就忘了,大學裡學的更重要的是怎麼學習。
通識教育本身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這是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模塊與課程,涉及到文化,哲學,文明多樣性,藝術等,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看一下。
通識教育的知識,在很多人看來,是沒有用的學科,因為不能直接產生效益,且就業前景一直不樂觀。
你大概想不到的是,富二代王思聰畢業於倫敦大學哲學系,金庸是劍橋大學哲學博士。
通識教育會讓你迅速變富麼?不會的。
但是,通識教育會讓你思想的開放性、思維的批判性、思考的邏輯性更強大。
通識教育能讓人幸福嗎?能!因為它提供了你看世界的多元思維。
這是因為知識之間其實是想通的,這些知識的底層邏輯都與人的感知和行為有關。學科的劃分是一種認為的分類,固然有利於專門培養某一方面的人才,但同時也割斷了個學科時間的內在聯繫。交叉學科的出現體現了學科之間融合的必要性,就像世界本來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知識也是一樣的。
所以,專精與博學之間完全可以打通並整合。
在一個領域專精,同時在多個領域擴展自己的知識,那麼觸類旁通是必然的結果。
舉個例子,文藝復興美術三傑之一的達文西,他的作品《蒙娜麗莎》,對那一絲神秘的微笑的刻畫,令人嘆服。達文西不僅僅是一個畫家,他
也設計過橋梁、教堂、城市街道、水利工程;在工業上,達文西嘗試過發明飛機、自行車、照相機;在醫學上,達文西通過解剖,精研人體結構,他還設計了一套做心臟修復手術的方法。除此之外,他甚至早於哥白尼否認了地球中心說。達文西的在多學科上的跨界,將理性的嚴謹與藝術飛揚的想像力有機融合,跳出了固有領域的認知思維局限。
名作家約翰·謬爾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間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
《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還等什麼,放下手機,拿起那些曾經讓你不屑的書,開始閱讀吧。
剛開始可能讀起來很費勁,但沒關係,多讀幾遍,讀多幾本,渾淪吞棗也沒關係,量變引起質變,總有一天,會有你意想不到的化學效應出現的。
希望某一天,你可以說,我打通了知識的任督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