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6/1 來源:
北京晚報 去年10月,微軟執行長鮑爾默在清華大學演講時,特別留下了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說:「中國有無數富有創造力的技術天才。在微軟西雅圖總部,有100多名清華畢業的研究生。如果你們希望到微軟來,可與我聯繫。」不難看出,清華大學的IT教育在業界的地位。因此,清華大學新推出的清華認證IT應用工程師顯得頗具「天時、地利、人和」之勢。
據介紹,清華IT認證課程依據中華英才網和前程無憂網近期所招聘的近8000個IT職務進行採樣,最終確認課程覆蓋絕大多數職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目標就是培養IT應用型人才。
國內IT人才缺口20萬
中國目前擁有2000萬臺計算機,對IT領域的人才需求極為旺盛。在京、滬、粵三地人才總需求中,企業信息化應用人才需求佔總需求量的55%。此外,國家已經把軟體和IC列為重點扶持的兩大信息產業。據估計,僅軟體產業,每年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缺口就達20萬人。
同時,按工作崗位,IT人才大致可以分為應用人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根據國外統計結果,相對穩定而合理的IT人才結構為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應用人才的比例為1比4比7,基本上呈金字塔形分布。但對中國IT企業人員調查的結果來看,IT人才分布卻呈現紡錘型結構,即兩頭人才極度缺乏。而按技術領域劃分,IT人才則大致可以分為企業信息化應用人才、軟體人才和IC人才,其中企業信息化應用人才約佔50%強。這些情況都表明了我國目前IT人才不僅缺乏,而且存在結構性不合理的狀況,缺乏應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那些綜合型應用人才,更是成為制約IT業發展的瓶頸。
IT培訓存在重證輕能
IT人才的市場需求為IT培訓帶來了巨大商機,促成了IT培訓市場的迅速膨脹。據國內權威機構統計,2002年中國IT教育培訓市場總容量達到了7.76億元,比2001年增長38.6%。但是,巨大的市場和眾多的培訓服務商並沒有形成一個規範的市場規則和市場行為模式。正如最近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項目啟動時提出的一份報告所稱:「目前國內的IT培訓大多基於廠商培訓,各自獨立,且以應試為主,忽視技能培養。計算機技術培訓時常缺乏管理規範,未能形成國家統一的培訓、考核標準,缺少一個有完備的組織體系和豐富內容的解決方案。」這份報告還指出,由於我國的培養市場仍處於初級階級,IT培訓機構的管理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更有甚之,IT培訓市場重證書輕技能的現象已經到了很普遍的程度。有專家對此分析認為,今天的培訓行業不是在培訓的層次上不夠高,而是沒有一個長遠的市場目標。實際上IT培訓是一件難度非常高的行業。這個市場上由於利潤的關係使一大批認證企業趨之若鶩,在一定的程度上只是強調了應試水平的提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用戶的需求和市場的需求,這是IT培訓機構要考慮的事情。這些短視甚至是致命的商業投機行為並不能給IT認證培訓業帶來持久的繁榮,更不可能為整個社會培養出大批合格的IT人才。IT職業培訓市場的混亂局面,將會給自身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
學院派教育需強勢轉換
儘管國內高等教育體系培養的IT人才又多「重理論、輕技術」,難以滿足在IT應用和IT管理兩個崗位的實際需要,但是我國目前的IT從業人員的主流來自於中國傳統高等教育體系培養的畢業生。不過,高等教育體系每年的畢業生數量不足10萬人,遠遠滿足不了企業和社會對IT人才的需求。
其實,客觀地說,我國各高校已經非常具有前瞻性地瞄準國際最先進的高技術領域來安排課程,並針對企業的需求輸送人才。但遺憾的是,正規教育在現實需求中不堪負荷。因此,許多企業要想獲得一個全面的IT職業人才,必須讓IT界的企業、IT界的認證機構做大量的從「毛坯」人才到企業急需人才的培訓工作。這種培訓必須既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又注重人才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的一種塑性培訓工作。
雖然把針對實際職業技能的培訓工作完全強加給高校教育體系是不現實的,但並不意味著高校只能從事知識性、系統性、理論性教學。事實上,對於擁有理論優勢的各高校而言,引進技能培訓應該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據介紹,清華認證IT應用工程師課程體系的各個部分,都是以實現一個滿足企業需求的項目為目的而展開整個教學過程,所有這些項目也都是在調查了大量的企業需求的基礎之上設計的,學員能夠掌握這些項目的實現方法,就能夠滿足企業信息化所要求必備的IT應用技術能力。由於學習過程是在項目的基礎之上展開,學員不再僅僅學到了書本上孤立的知識,而是學會了分析問題、規劃和設計方案、實現方案以及管理網絡運行等各種能力。據悉,清華大學承諾,通過「清華認證IT應用工程師」課程體系的學員,將能夠勝任技術支持工程師、系統管理員/分析員、網絡管理員/工程師和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