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傅梅香 通訊員 張萍 吳曉禹 文/圖
笏石鎮嶺美村原來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該村緊抓莆田火車站、市會展中心等項目建設的契機,實行「黨支部+指揮部,催生項目加速度」模式,採取「1+X」工作法,積極抓好項目徵遷,有力保障了項目落地建設,助推了鄉村蝶變,惠及民生。10多年來,涉及到嶺美村的項目有20多個,完成徵用土地約3000多畝,拆遷民房約32萬平方米,墳墓遷移5000個,宮廟遷移9座3000平方米,涉及群眾300多戶,成為笏石鎮完成項目徵遷最多且完成任務最快的村居之一。
嶺美村位於秀嶼區笏石鎮西北側4公裡,毗鄰城港大道,是福廈鐵路重要樞紐,更是莆田火車站所在地,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凸顯。在秀嶼區委、笏石鎮黨委的部署下,多年來,嶺美村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項目為引擎,實行「黨支部+指揮部,催生項目加速度」模式,火車站、莆田市會展中心等項目紛紛落戶建成、運營,為鄉村振興發展凝聚人力物力財力;秀港路、聯十一線、福廈鐵路等交通要道打通內外聯繫,為嶺美村發展鋪就一條康莊坦途。黨建與項目的互動雙贏,推進了「嶺美蝶變」,繪出了美麗新畫卷。
黨旗高揚 合力推動發展
曾幾何時,嶺美村還是有名的貧困村,因地處偏僻,四周環山,交通閉塞,導致村民信息閉塞、致富無門。
改變源於項目的落戶。近年來,莆田火車站、市檢驗檢疫局大樓、市會展中心、聯十一線等多個重點項目相繼落戶嶺美村,為該村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項目接踵而至,數量多,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嶺美村成為笏石鎮項目徵遷的一個「主戰場」。如何攻克一場場「硬仗」,將戰役打得漂亮、打得響亮,是笏石鎮黨委和嶺美村支部黨委亟需解決的難題。為此,笏石鎮黨委多方部署、研討,生動踐行了市委組織部提出的「黨支部+指揮部,催生項目加速度」模式。「1+X工作法」應運而生,「1」即臨時黨小組,「X」即黨員、幹部、群眾、老協會、董事會等各方面力量。
「把臨時黨小組這個『1』抓起來,『 X』就有無限的潛力和可能性。」嶺美村村委會主任陳建華告訴記者,每當項目落戶,區、鎮成立項目指揮部,嶺美村黨支部明確目標任務,「1+X」工作法觸而即發,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小組,吸收項目範圍內可使用的各方力量,再按照各自特長,分為入戶宣傳組、徵遷攻堅組以及後勤服務組,並形成責任清單,全力推進項目發展。
「採用黨員『設崗+聯戶+包幹』制度,引導黨員帶頭攻堅,確保關鍵崗位有黨員領著,關鍵環節有黨員盯著,關鍵時刻有黨員撐著,突破了項目發展、幹部成長和群眾零上訪『三大高地』。」 陳建華表示,嶺美村屬於丘陵地帶,地貌不規則,丈量更難。為此,他們獨創「三公一避」(公平、公正、公開、避親)房屋土地丈量法,始終做到清正廉潔、公平公正,既打消群眾疑慮,又促進幹部健康成長。
人心匯聚力量。隨著「1+X」工作法的不斷深入,嶺美村在短時間內打了一場又一場漂亮的徵地拆遷攻堅戰。圍繞項目推進,先後成立25個臨時黨小組,參與黨員500多人次,50多名老協會、董事會成員投身其中,2500多名群眾積極參與。涵蓋火車站、市會展中心、聯十一線、福廈高鐵交通、徵遷安置區等多個重點項目。
攻堅提速 創造嶺美「速度」
「2006年福廈鐵路沿線一期徵地83多畝、房屋拆遷2.3萬平方米;福廈鐵路安置區徵地119多畝;2010年,火車站站前廣場二期徵地670多畝,房屋拆遷18.3萬平方米;2011年秀港路徵地111多畝,房屋拆遷2.35萬平方米;2014年新安國際醫院徵地416畝、房屋拆遷8.6萬平方米;2017年市會展中心徵地200畝、房屋拆遷20萬平方米……」對於每個項目徵地多少畝,房子拆遷多少平方米,項目攻堅幾天籤約,村幹部都記憶猶新。
「新安國際醫院這個項目,我們前後一個星期就全部完成房屋丈量籤約,創造了嶺美『速度』。」村幹部說,攻堅項目中,黨群連心,黨員帶頭,全民動員,通過邊算邊談、談好就籤、籤好就拆、先拆有獎,確保騰地一天不拖,拆遷一天不延,奠基一天不誤。
10多年來,涉及到嶺美村的項目有20多個,完成徵用土地約3000多畝,拆遷民房約32萬平方米,墳墓遷移5000個,宮廟遷移9座3000平方米,涉及群眾300多戶,成為笏石鎮完成項目徵遷最多且完成任務最快的村居之一。
黨走在前,「公」字開頭,以民為本,跑出了時不我待的「嶺美速度」,彰顯了眾志成城的「嶺美力量」,營造了氣勢如虹的發展氛圍。徵地拆遷在提速,建設發展在提速,服務民生在提速,嶺美實現了完美蝶變。
如今的嶺美黨支部一班人,鬥志昂揚、意氣風發,能戰鬥、肯奉獻。這些黨員幹部將服務滲透到村裡的每個角落,便民利民,凝聚人心,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用真抓實幹贏得群眾信賴。各種「零距離」服務使群眾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意見、建議有人受理,患病時能得到及時醫治,糾紛和矛盾更能得到及時化解……
「以前辦一件事要跑好幾趟,經常找不到村幹部,如今村部設有便民服務中心,村幹部崗位公示牌上牆,幹部班子團結,工作效率高,群眾辦事渠道暢通,更加便民利民。」 群眾紛紛點讚這支隊伍。幹部身清氣正,群眾自然心順滿意。
夯實基礎 提升幸福指數
每天,嶺美村的老人幸福院裡熱鬧非凡,村裡的老人們常來幸福院,有的下棋,有的閱讀,有的打桌球。「孩子們都在外地打工上班,我們這幫老人,沒事的時候就來幸福院聊家常、健身、打牌,熱鬧得很。」老人們興奮地說道。
去年,嶺美村投入200多萬元建起了村級幸福院,內設圖書室、棋牌室、健身房等活動室,並有專人負責,老人們日間可以到幸福院鍛鍊身體、娛樂、聊天。
老人幸福院是該村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一個縮影。隨著項目的落地和飛速發展,不僅促進鄉村建設的提升,也帶來文化娛樂的充實。
在提升鄉村建設上,嶺美村完善基礎設施,拓寬村道,硬化道路,安裝路燈,整治村莊環境,建設安置房,新建小學,綠化美化村莊。
四通八達的道路,更是惠及民生,構建了農村內暢外聯的格局,帶來了農村新的蝶變。
「以前四周都是山,只有一條山路,要買東西得到黃石鎮上買,需走5公裡花費1個多小時,如果要去莆田,還得走半個小時到荔港大道那邊的站牌,等過路車,有時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今年83歲的村民林家鑫告訴記者,隨著火車站落戶,公交車線路增多,如今在家門口就可乘坐公交車去全市各個地方,或是搭乘動車去全國各個地方,方便多了。
基礎設施的提升也帶動文化娛樂的興起。農家書屋、老年活動中心、健身場所等紛紛建立,車鼓隊、十音八樂、廣場舞等逐漸興起,通過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提升社會風氣,倡導文明新風,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幸福感」和「獲得感」成色十足。
「安置區配套完善,村莊乾淨整潔,住著很舒適,每個月還可以領取381元的失地保障金以及100多元的社保,老年人的生活也有保障。」林家鑫說,一到晚上,很多群眾都到火車站廣場上跳廣場舞、打太極、鍛鍊身體,不再像以前那樣窩在家裡看電視、打麻將等,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很豐富。
如今的嶺美村,風華正茂、朝氣蓬勃。聯十一線、秀港路等交通要道貫通「城市動脈」,火車站、市會展中心等惠民設施打造「新型地標」,火車站站前廣場片區還在進一步建設,嶺美村將更加美麗。
「嶺美村變美了,而這美麗的戰鬥力來自於幹部與群眾的合力。」陳建華表示。
來源 湄洲日報 責任編輯 林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