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發現中國最早磚窯洞建築群 為唐代建築(圖)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磚窯洞

經北京大學和蘭州大學共同測定,柳林縣鋤溝村200餘間古代磚窯洞距今1060年,為唐代建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窯洞建築群。

鋤溝村緊鄰柳林縣城,磚窯洞建築群位於村中央,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東岸山坡上,200餘間中保存完整者有30餘間,窯洞造型獨特,全國罕見。據了解,一般普通磚窯洞是先起直牆然後拱券合頂,呈倒U型;而這裡的磚窯洞建築群是不起直牆就地拱券合頂,呈半圓形,技術精湛,堅固耐用,至今仍有人居住。且因其獨特的造型,悠久的歷史,引來無數遊客觀賞。民間相傳是唐代建造,俗稱「唐窯」。然而,是否唐窯多年來眾說紛紜。

去年11月,研究小組選取了該村李管應和龐生龍家的兩個磚樣送北京大學進行鑑定,得出的結果為:李管應家的磚樣距今1060年,大約在公元864年至1042年(唐至北宋時期)。龐生龍家的磚樣距今860年,大約為公元1032年至1272年(北宋至元初)。

今年3月,研究小組又選取了該村龐旭東家的石灰樣和賀根生家的古窗木材樣品送蘭州大學進行鑑定,得出的結果為:龐旭東家的石灰樣距今1045年,大約為公元915年至1019年 (五代至北宋初)。賀根生家的古窗木材樣品距今439年,大約為公元1522年至1624年(明代)。

據中國窯洞專家侯繼堯先生考證:「元朝時已經出現了窯洞的另一種形式磚石窯洞,窯洞建築最輝煌的時期在明末清初。」而鋤溝村磚窯洞距今1000多年,無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窯洞建築群。

相關焦點

  • 山西旅遊攻略:跟隨梁林足跡,解鎖中國文化密碼
    山西,能成為曾經的「海內最富」絕非偶然,當年康熙皇帝開始實行滿蒙友好,邊陲停息戰火之後,「晉商」反應最快,馬上同蒙古人通商,並理順了中國特色物產的運輸網絡,進而成為當時的「中國華爾街」。山西至今仍是全國古建築保存最多的地方,中國僅存的幾座唐代建築都在山西。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年是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你想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跡,聆聽已經穿過千年歲月的音樂嗎?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林徽因曾先後四次去山西考察古建,第四次是1937年7月,因抗戰的爆發而停止。
  • 山西要打造古建築強省!古建之美,驚豔世界!
    加強古建築保護利用 打造山西古建築強省 地處黃河中遊的山西,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這裡既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又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據中國考古網等報導,六項入圍項目分別為:西藏申扎縣尼阿底舊石器時代遺址、山西襄汾縣陶寺北兩周墓地、甘肅寧縣石家東周墓地、新疆奇臺縣石城子遺址、江蘇張家港市黃泗浦遺址、醫巫閭山遼代帝陵。此外,宏都拉斯瑪雅文明科潘遺址8N-11號貴族居址的發掘榮獲國外考古新發現項目。
  • 中國最大的莊園建築,就在山西,2條街堪比喬家一個院子
    人們常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在山西這片土地上,有著多姿多彩、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因此山西境內的古遺蹟尤為眾多。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景點,是一個規模超大的莊園,甚至比喬家大院還要大,就像一座城池,這座超大規模的園林就是山西常家莊園。
  • 天下第一說敦煌|中國最早最大的形象地圖——五臺山圖
    莫高窟壁畫中,不僅有反映山川、河流等地理風貌的圖畫,而且還有形象的地理地形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莫高窟五代第61窟西壁的《五臺山圖》。它是莫高窟壁畫中現存的一幅最大的壁畫,也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形象地圖。這幅壁畫高3.5米,長13.6米,面積47.6平方米,形象地描繪了十世紀後期,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250公裡內的山河、地形、池沼、景物和社會風貌。
  • 籍籍無名的小廟,來自大唐,竟是中國第二古老的木構建築!
    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我們熟悉唐代的很多歷史故事和趣聞軼事,國外華人也被稱為「唐人」,聚集的地方也被稱為「唐人街」,這個朝代似乎並未走遠,很多人可能會以為中國應該還有不少唐代的建築吧。其實由於中國的傳統建築為木結構,能夠保存千年以上的屈指可數,目前公認的有明確紀年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木構建築只有三座: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廣仁王廟正殿,這三座均在山西。哪怕是加上甘肅莫高窟196窟窟簷和推斷為唐代的正定開元寺鐘樓下層,也不過5座唐構,一隻手剛剛數得過來。
  • 山西介休張壁古堡等你來揭秘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在中國傳統古村中,寺廟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築。尤其是在山西古村落裡,村村有廟是常態,多的十幾二十座,少的也有六七座。
  • 梁思成: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國唐代的建築
    唐朝統一穩定的政治局面下的經濟繁榮和文化、藝術、工藝的發展,為建築的發展創造了空前的有利條件,同時也向建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隋代創始的大興城的基礎上興建起來的唐首都長安以及洛陽等城市的城市建設工作,許多宮殿和無數寺覌的建築就是在這樣的條件和要求下所形成的唐代建築活動的三個最重要的方面。
  • 從建築風格見端倪
    藝術界大多數人認為的「存世最早一卷名家山水畫真跡」《著色山水圖》,即將亮相拍賣市場。中國最早的三卷山水畫——《女史箴》、《遊春圖》以及《洛神賦》如今都被證明是唐宋時期的臨摹本,而《著色山水圖》被看作是唐代的原作。而且明代的文獻中,將這幅唐代山水畫歸到王維名下。
  • 重大考古發現!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濟南考古又有重大發現。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
  • 口述中國|建築師②莫宗江:梁思成是如何發現唐代佛光寺的
    2018年5月,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建築口述史文庫·第一輯·搶救記憶中的歷史》,書中選刊22篇建築口述史採訪記錄。被訪者包括張鎛、莫宗江、貝聿銘、羅小未、陳式桐、漢寶德、鄒德儂、李乾朗等22位著名建築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為本書題詞。
  • 上海:中國最古老的自來水廠 哥德式建築群成人文旅遊新景點
    上海,位於北外灘的楊樹浦水廠建於公元1881年8月,建成於1883年8月1日正式向外供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廠,在運營之初有「遠東第一大水廠」之稱,廠區建築群有著濃鬱的英國古典哥德式建築風格。
  • 香港藍屋建築群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林鄭月娥希望建築多保留社區...
    原標題:香港藍屋建築群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林鄭月娥希望建築多保留社區人情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藍屋頒獎(特區新聞處供圖)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年永剛):位於香港灣仔區的藍屋建築群活化計劃,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度「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獎。6日,頒獎儀式在香港舉行。
  •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第十三站
    晉祠之於山西,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建的,是一座具有紀念價值的「祠堂」;  晉祠之於中國,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是集莊嚴壯觀與清雅秀麗,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  晉祠之於歷史,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誓師起兵,留下千年唐碑;白居易、李白、司馬光、歐陽修、範仲淹曾在此駐足
  • 河北低調的縣城,藏中國半座唐代木建築,塔閣風格堪稱「國內唯一」
    據說是五代時期的遺存,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這種規模在中國境內堪稱是一絕。它的旁邊還可以看到一些開元寺曾經的建築構件遺存,像須彌座、柱子、石刻碑文等等,都算是開元寺中保存較為完好且歷史久遠的古文物。在這些構建旁邊還可以看到一座修復後的三門樓,始建於唐代,曾經是一座石木混合的建築群,曾經的看點主要集中在石柱上的佛像和佛經,只不過年代久遠加上沒有修繕,三門樓不復存在。如今整體看起來有些嶄新但是仔細看的話不少柱子都還是古代的遺存,看起來依然非常古樸。
  • 古代宗教建築的特點以及代表性建築
    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所有這些宗教建築由於其不同的教義和使用要求,而表現為不同的總體布局和建築式樣。佛教的主要建築有佛寺、佛塔和石窟,道教的主要建築為道觀,從建築的角度講,道觀在很多方面是模仿佛教建築的,因此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佛教的寺、塔和石窟中。佛塔是佛教建築中頗具特色的一種建築類型,起源於印度。最初塔是作為供藏佛骨(舍利)用的,以後隨著宗教的發展,成為一種宗教紀念建築。
  • 這座園林投資13億,有中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每月免票5000張
    芙蓉園一年四季風光不同,早晚不同,遠近高低各不同,圖中是彩霞長廊,也叫唐文化長廊,婉若遊龍。芙蓉園有主體建筑紫雲樓,西門御苑門,御宴樓,芳林苑,還有旗亭,畫舫,彩霞亭,望春閣,鳳鳴九天劇院,元功門,風鈴門,唐詩峽,還有杏園,等等建築。這些建築環繞芙蓉湖布列,影影綽綽倒映在水面上,岸邊還有綠柳如煙,夏季有接天蓮葉,真的是恍若穿梭回了盛唐。
  • 山旅臨汾,第十站,洪洞縣——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廣大於天,名勝於世」:廣勝寺廣勝寺位於距洪洞縣城15公裡的霍山南麓,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經歷代多次重修,於唐代由唐代宗李豫賜額「大曆廣勝之寺」,意為「廣大於天,名勝於世」,簡稱「廣勝寺」至今。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蘇三監獄蘇三監獄: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古槐路66號,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也是現存最早的監獄。蘇三監獄因北京名妓蘇三(玉堂春)蒙冤落難囚禁於此及戲劇《玉堂春》的流傳而聞名遐邇。
  • 山西柳氏民居:家族興衰的見證,中國古民居建築藝術絕品
    柳氏民居,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西文興村,太行、王屋、中條三山環抱,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後人--祖籍沁水的陝西華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柳姓人家世守祖訓,祖祖輩輩生活在祖上遺留下來的深宅大院裡,世代繁衍生息,長幼有序,字諱有章,家規不亂,世代傳承。
  • 1906年潮州韓文公祠老照片,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8個月,詢民疾苦,重農桑,築堤防,興學校,祭鱷魚,開潮州文風,給潮人留下深刻影響。圖為韓山。《潮州三陽志》載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遊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圖為韓山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