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就英語的普遍使用撰寫專欄後(見後面附文),一位讀者說,那些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往往會在工作中遇到困難。
「母語非英語人士在情緒高漲的場合處於最大劣勢,」這位讀者寫道,「在激烈的辯論中,那些能夠使用挖苦、諷刺或其他需要語言功底的武器的人有著不公平的優勢,我見到過很多次有人利用這種不公平優勢。它能夠決定企業職場的道路。就像我的歷程。」
這番言論讓我想起兩位曾就母語為英語人士的優勢提出類似觀點的領袖。
第一個是南非推行種族隔離政策時期的學生領袖史蒂夫•比科(Steve Biko),他從白人左翼學生中脫離出來,因為他認為黑人需要依靠自己。
比科是在1977年被警方拘留時去世的,他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英語不是他的母語。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周圍人都說英語的環境裡的劣勢。他曾說到與口齒伶俐、聰明、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交談的沮喪。
他表示:「你可能很聰明,但表達能力沒那麼好。」
在這些談話中,母語非英語的人士可能會從智慧上感到不自信。他表示:「你往往會認為,(說英語)的那個人在思想上要比你更高一等。」
第二位領袖是瑞典-瑞士公司ABB的創始執行長珀西•巴內維克(Percy Barnevik),他談到了「把英語能力誤當成智慧或知識」的危險。該公司採用英語作為公司語言。
但這是否意味著,就像上述英國《金融時報》讀者所聲稱的那樣,說英語的人會利用自己的語言功底蓄意主導討論,在必要時插入幾句諷刺的話?
我問了兩位過去曾給我發送電郵的英國《金融時報》讀者的想法,他們的母語不是英語,但會說英語。
「實際上,我傾向於相反的看法,」一位在倫敦金融服務業工作的法國人康坦•圖爾蒙德(Quentin Toulemonde)表示,「在辯論中,我可以假裝沒聽懂,迫使和我講話的人解釋給我聽,這樣可以擾亂他的思路。」
「另外,外國人的詞彙量較為有限,這使得他們可以使用語氣更強烈且近乎得罪人的詞彙,而且得到原諒。」
在英國、義大利和法國工作過的西班牙讀者伊萬•特赫達(Ivan Tejeda)表示,他曾付出艱苦的努力去學習當地文化,藉此提高他在工作時與同事交談的能力。在英國,這包括觀看喜劇電視節目,例如《弗爾蒂旅館》(Fawlty Towers)和《辦公室》(The Office)。
他在非英語環境裡也不得不付出努力。當他在義大利工作時,他會追蹤該國的足球新聞,因為這個話題經常出現在辦公室聊天中。
他認為,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並沒有蓄意主導工作討論。「我認為,您的讀者描寫的情況在更大程度上與同理心過程有關,而不是說英語的人故意使用諷刺字眼。」
這兩位讀者的英語都很有功底,因此,他們或許不能代表多數在跨國公司工作、工作中必須使用英語的人。
我確實看到過說英語的人士在度假時嘰裡呱啦地用英語迫使服務員、公交車司機或者酒店前臺為他們額外服務。
我沒有看到過這種方法奏效。我從未在商業環境中看到過這種欺負人的行為。我看到的是,說英語的人沒有被對方聽懂,因為他們說的太快、語法混亂或者過於口語化。
在所有溝通以及公開演講技巧中,與母語非英語的說英語者交談是最不受重視的技巧之一。
多數說英語的人並不天生具備這種技能,但與所有技能一樣,它是可以學會的。用不同的方法複述要點會有所幫助。還有就是不要用複雜的比喻,以及觀察對方的臉,看看對方是否明白了你的話。
如今很少有母語為英語的人士會說外語,因此他們幾乎不知道說外語有多麼困難。
不知道別人聽沒聽明白會降低你的影響力,還可能會讓一些人認為你刻薄無情。
(本文轉載自《金融時報(中文網)》)
附專欄作家麥可•斯卡平克前文開始時提到的發表在《金融時報(中文網)》上另一篇文章。
標題:不會講英語是一大劣勢
最近,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強調了移民不會講英語在英國所面臨的劣勢。
他指出,有19萬穆斯林女性不會講英語。英國政府否認計劃把不會講英語的人驅逐出境,但表示在這些移民要求籤證延期時,他們的語言技能將被「考慮在內」。
卡梅倫將不懂英語與「滑向激進主義和極端主義」聯繫在一起。他這麼說是錯的。加入極端主義組織的人通常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卡梅倫說英語不流利會造成經濟損失是正確的。
這不僅僅是一個英國問題。在全世界,機會正越來越多的留給那些會講英語的人。不管他們希望當外交官還是酒店門童,會講英語這點讓他們優先於那些不會講英語的人。
如果公司把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它們會重新調整公司的等級制度。英語流利的員工會突然之間登上更高的級別。
去年12月,《管理國際評論》(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的一項研究對法國航空(Air France) 2004年收購荷蘭航空公司KLM的交易進行了考察,研究稱,將英語作為合併後公司的工作語言的決定讓一些員工興奮,也讓另一些員工恐慌。
英語講得不好的員工不喜歡這筆併購交易。他們認為,他們的事業在走低。那些英語較好的員工不僅對自己的前景更樂觀,而且對於合併後的公司也更熱情。另一組研究人員對要麼總部在日本、子公司在德國要麼相反的8家公司的管理者和員工進行了訪問,發現了同樣的情況。
在幾乎所有例子裡,一般採用的工作語言是英語。這份發表在2011年《世界商業雜誌》(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上的研究報告稱:「幾乎所有被訪問者都表示,英語能力對於公司內部的升職非常重要,很多人表示,對於應聘也有用。」
這篇文章引用了對一家子公司在日本的德國公司的研究,該公司把英語作為工作語言。結果是「日本子公司的初級和高級管理者之間出現衝突,因為前者英語好於後者。實際上這讓那些初級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參與決策並獲得比上級更多的權力。」
這些優勢是相對的。母語為非英語的人可以完全自如地講英語的並不是很多。ABB前執行長戈蘭•林達爾(Goran Lindahl)曾經將這家瑞士-瑞典集團的公司語言描述為「爛英語」。
正如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評論(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所言,林達爾的觀點是「人們不應因為英語不流利在表達觀點時感到尷尬」,然而,如果英語能力有限,人們肯定會感到尷尬,或者不那麼能清楚地表達觀點。
毫不意外的是,全世界望子成龍的父母將學英語視為子女的優先任務。英語嫻熟的人與英語不嫻熟的人之間的差距,遠比微軟(Microsoft)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時寫到的「數字鴻溝」重要。
納德拉擔心,一些人能接入雲計算,獲得有關「健康、教育和發展」的信息,一些人則不能接入。我不清楚這是不是個大問題。一直到不久前,我們沒有雲計算也都過得很好,並且一旦你能接觸數位技術,搞清楚如何使用不需要很長時間。
另一方面,學習一門語言卻需要耗費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越早開始越好。一個成年人要把一門新語言學到熟練的程度是極其困難的。
正如他們所認為的那樣,不必學習其他人語言的母語為英語的人幾乎無人明白這點。根據卡梅倫2011年向加拿大議會致辭時嘗試用法語說的簡短的道歉話判斷,他在學習其他人語言方面的進步一點也不比不講英語的移民在學習英語方面的進步多,儘管他擁有遠遠超過他們的教育優勢。
英語並非天生比所有其他語言優越。但它是商業、科學和旅遊領域的通用語言。卡梅倫表示,在英國或者其他任何國家,學習英語都是一條通往機會之路,他這麼說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