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史斯克蘭·吉利蘭
暢銷書作家張萌在回憶其童年閱讀經歷時曾說:她媽媽是位企業家,平時工作繁忙有很多應酬,但有一個習慣卻一直雷打不動保持了很多年,那就是周一到周五回家陪孩子吃飯並且晚上7點全家人一起開始讀書。
每天半小時的閱讀完成後,全家人會一起結合自身工作討論閱讀收穫。張萌還小的時候,閱讀認知並不深刻,但是她的父母卻從不會笑話她的想法幼稚。等到她長大,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後,她的父母也會不斷鼓勵她的進步。
在這樣的閱讀、家庭環境下薰陶下,張萌養成了終身熱愛學習的理念,也給她帶來一筆終身受用的財富。
美國作家史斯克蘭·吉利蘭曾說:「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從小教育孩子熱愛閱讀到底有多重要?在《朗讀手冊》這本書中,作者吉姆·崔利斯給出了深刻的見解。
吉姆·崔利斯是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曾被國際閱讀組織評選為20世紀80年代對閱讀推廣最有貢獻者之一。儘管《朗讀手冊》於1979年出版,距今已有40多年,但這本書中的觀點仍舊具有極大的啟發性,《朗讀手冊》中的很多建議在今天看來仍富有借鑑意義。
我們身處的世界瞬息萬變,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知識迭代正以驚人的速度進行,或許一兩年前還行得通的知識理論在今天看來都未免過時。但可怕的是,世界在變,生活在加快步伐,我們的閱讀習慣以及學習方式卻沒有任何變化。
高中時代,我在一所重點高中學習。記憶特別深刻的是,每到高考完畢的那一晚,撕書燒書行動就火熱進行。而每一年,我都感覺特別十分悲哀,因為我們的教育似乎在培養一批著急逃離、以後再也不願意翻開書本的青年人。
可是人生還很漫長,在未來悠長的歲月中,我們必然會在某一時刻需要將情感訴諸書籍。但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生甚至在工作後,便很少再拿起書本了。
中國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曾將「快樂」分為消費型快樂與創造型快樂。消費型快樂指的是我們消費別人創造的產品獲取限時性快樂,例如玩遊戲、刷手機等;而創造型快樂指的是你在自己發揮才能創造產品並得到滿足感。不閱讀、不反思、不繼續學習的我們正是在不斷消費與被人消費中獲取短暫的快樂。
人性的本質是喜歡享樂的,我們更願意做那些很快就會獲得收益的事情;但閱讀、學習本質上是反人性的,閱讀需要漸進積累、學習需要長期堅持,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長期的效果。世界越是複雜,我們越是需要褪去浮躁,安安靜靜捧起一本書來為人生降噪。
在美國一項針對幼兒園兒童的調查中,研究者發現高中學歷父母只有37%的人在家中擁有50本以上的書,而有大學學歷的父母中有高達70%的比例擁有50本書。這個研究表明:生活貧窮、擁有較低教育水平的家庭更傾向於將書本視作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那麼,不重視閱讀習慣培養的家庭究竟缺失的是什麼呢?
《朗讀手冊》作者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至少可以給孩子們帶來以下4種好處:
我們知道語言可以分為「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形式,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如果完全不接觸書本,那麼他收穫的就只有人們慣常使用且有限的口語詞彙。反之,如果父母從小就開始給他朗讀故事、書籍,他就會大量接觸到豐富的書面語詞彙以及更廣闊的的背景知識。
發表在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兒童語言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每1000個字中,科學刊物、報紙、大眾雜誌這些閱讀材料中出現的生僻字詞要遠高於人們日常口語交流。也即,豐富的詞彙量更多出現在閱讀而非交談過程中。
託馬斯·P.小歐尼爾曾擔任波士頓一所沒落中學的校長,該校學生素質及成績一塌糊塗,隨時面臨倒閉的風險。歐尼爾上任後做出了一個改革:每天放學前的10分鐘,學校400名師生要一起安靜閱讀。一年之後,情況發生了好轉,之前校園的一片混亂逐漸演變為安靜有序。歐尼爾所執任的中學很快就起死回生了。
閱讀,不論貧窮或富有,都應該是人生命中的必需品。越是貧困掙扎的時候,最不能放下的就是閱讀與持續不斷地學習。
前面我們探討了為什麼我們要閱讀以及人們不再閱讀的危害,下面我們可以將目光轉換到如何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和孩子打造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從而讓全家人從閱讀中受益終身。
①希望孩子閱讀的前提是,你也是個愛閱讀的人
身為一個教育從業者,我見過很多自己沒做到卻對孩子過分要求的父母。他們不讀書、不學習、不誠實卻要求孩子做一個愛閱讀、愛學習、講誠信的人,這樣的行為難道不荒謬嗎?因此,在期待孩子擁有某種品格之前,為人父母應該率先成為這樣的人
父母只有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會模仿你的行為並成長為好的模樣。
②孩子越早接觸書本,就越能將書籍看作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在孩子的嬰兒房中設置書架,放置一些符合他們年齡階段的書本。4歲以前的孩子可能會在書上亂塗亂畫或者撕壞書頁,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在他們夠得著的書架上放些便宜且耐磨的書本。
即使是將書本拿在手中把玩,也是孩子們與書籍建立重要聯繫的機會。
③與孩子約定好每周看電視、上網的時間,全家一起閱讀
我們可能無法規避電子產品以及電視對生活的衝擊,但是也不能任由其控制生活。這件事上,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例如,每周一到周五父母和孩子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時一起閱讀並交流心得體驗。周末的時候,則可以稍微放鬆全家一起看電視或者上網。
將閱讀變為全家一起的習慣,孩子則更容易受到積極的影響並堅持下去。
寫在最後:
書籍與閱讀為何如此重要?除了對生活的積極指導外,閱讀書籍也是我們自我探尋的重要環節。兒童心理學家布魯諾曾說:「尋找人生的意義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最大的需要與最困難的任務。」而很多經典書籍,正是在為表達人性、表現人生而服務。
當外在世界越來越忙碌的時候,希望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還願意拿起一本書,選擇一個角落安靜地自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