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夫和我都很忙,從哪兒找時間給孩子讀書?
每個人一天都有24小時———不多也不少。壓根沒有少時間這回事。過去30年來,有兩位教授查看了成千上萬的個人日誌,對普通人每天的日程安排作研究。研究指出,最近10年來,美國人的閒暇時間比10年前每周平均多出5小時。大家感覺有壓力的原因是,各種不同的工作接連不斷地堆到身上。我們不是沒時間──我們是沒有喘息的時間。
對於自己重視的事,我們一定抽得出時間。有時間自己閱讀並給孩子讀書的人,同樣也是擁有24小時;那些沒時間閱讀的人,卻有時間盯著電視看球賽或連續劇,有時間講30分鐘電話,還有時間為一件小事跑遍整個商場。每個人都有相同的24小時,只是用的地方不同。
時間是成功的關鍵。追求成功的人,不論是運動員、會計、作家還是讀者,都必須為成功投注時間。閱讀習慣越早養成越好,因為在早期,其他人可以助一臂之力,也就是說,家長或保姆可以讀書給孩子聽。然而,如果在學齡前沒有投入這些朗讀時間,那麼入學時,孩子必須獨自接受挑戰。
在本章最後,讓我們思考一下,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閱讀態度的是什麼?《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克裡斯·厄斯金(Chris Erskine)在以下的文章中與我們分享了父子共讀的體驗。
閱讀習慣讓父子情牽一頁
的確,我愛書,就像我愛夏日裡的冰品、秋天裡的棒球一樣。其實,我是為書而活的。
現在,我兒子也在發掘書中的奧妙了。仿佛偶然間,這個12歲的小孩在簡單的閱讀中找到了樂趣。這種與書為友的親密感是很難形容的。
「知道什麼是『友情』嗎?」我問他。
「就像好朋友嗎?」他問。
「就像好哥們兒。」我說,「你和書本就是好哥們兒。」
「抱歉,老爸,我聽不懂。」
「沒關係!」我說,「不斷讀下去就可以了。」
6個月前,我兒子對書漠不關心,他只有在逼不得已時才看書。有時即使是必須看書,他也未必會看。
6個月前,如果誰有讓他閱讀的秘方,我會一擲千金。就算沒錢,我也願意付15%的利息借款,背負6年分期償還的重擔。
當時,我兒子認為書是給那些擊不到中快速球或攔截不住直飛球的低能兒看的。他認為,書是「室內人」的專利,那些人躲開陽光,失去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物。
後來,有一天,這個男孩撲通摔在沙發上,卻沒有彈起來。他必須在床上躺兩個星期,成了自己最討厭的「室內人」。
這個男孩因此而昏昏欲睡。他不能看電視,藥物讓他虛弱,他連書都拿不起來。
於是我開始讀書給他聽,就像他4歲時那樣。我卯足了勁,讀得繪聲繪色。
等他體力好一些時,我們父子倆就輪換著讀,你一頁,我一頁。然後變成你一章,我一章。等他完全康復時,我們仍然這樣朗讀。
現在每當要就寢時,他就會拿一些書來找我,我們肩並肩,一頁一頁一起讀。
如今他對閱讀的熱愛已經不可遏制了。他甚至讀報紙,從體育版開始看,一步步漸入佳境。
他認真閱讀體育版,就好像窮人讀到富親戚的遺囑一樣,字斟句酌,對於沒有完全讀懂的地方,還反覆推敲。
「老爸,你在聽嗎?」他說,我們父子倆的鼻子都埋在早報中。
「什麼?」
「你在聽嗎,老爸?」
「我永遠都在聽。」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