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達小本創業 30元錢造就黃振達人生奇蹟
黃振達現在回憶自己的創業路依舊唏噓不已,在當時茫茫商海,對於山裡人的黃振達來說不能不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就在大都市的各色人等把「下海」作為一種時髦的時候,黃振達這位曾在山谷中掙扎的年輕人,卻已在商海中暢遊自如了。
黃振達,29歲。眉清目秀,舉止瀟灑。談及市場,黃振達口若懸河,能講出一套又一套令人信眼的生意經,真誠樸實的話語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人、經商,黃振達在懷柔縣個體勞動者中堪稱楷模。十餘年來,黃振達在艱難的跋涉中留下丁一行深深的足印。山青水秀的湯河口;大柵子就坐落其間。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它是一幅畫、一首詩。然而,生活在這裡的山民們,卻祖祖輩輩感受不到它的詩情畫意。一個幽靈——貧窮的幽靈在山谷中徘徊著。
黃振達兄妹六人,在飢餓中掙扎著生存下來。酷暑中,嚴寒裡,黃振達們在貧瘠的土地上揮灑熱汗,可一年下來反而倒欠生產隊的錢。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黃振達們用汗水換來的是生命的延續和債務的積累。窮則思變,黃振達開始了深沉的思索:莫非是大山封住了山民所有的路麼?恰在這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山谷,黃振達眼前一亮,出山闖路的念頭油然而生。於是,黃振達成了家鄉人「下海」的先驅。
1982年,黃振達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黃振達借來30元錢,作為起家之本,隻身闖入北京的商品展銷會,躉了些價格低廉的鞋襪回山自銷,當時黃振達連一輛自行車也沒有,只好到鎮上找父親要車。而後黃振達走村「練攤。,每天收入十塊八塊,高興得心花怒放。再後來,黃振達購置了摩託車,跑到河北豐寧倒牛肉,數九寒天冰冷刺骨,腰帶凍上解不開,咬咬牙硬是熬了過來。從北京城裡躉煙到山鄉出售,黃振達蹬車往返幾百裡,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正是這種頑強的拚搏,使初試商海的黃振達,雖收益微薄,但擺脫了封閉意識的束縛,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1984年夏末秋初,黃振達走出了層巒疊嶂的大山,在懷柔西大荒興建廠自己經營的飯店,短短一年成了小有名氣的萬元戶。黃振達是農民,而且是山裡的農民,小富則安、知足常樂這種農民固有的傳統觀念自然要潛移默化地影響黃振達。但黃振達敢於破除舊觀念,黃振達不滿足於吃穿不愁的生活,而要在激烈的巾場競爭中成就一番事業。靠合法經營,黃振達根據本地需求銷售香菸、食品。經營中,黃振達堅持貨真價實、薄利多銷的原則,處處為消費者著想,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有了信譽,黃振達的生意越做越紅。
幾年來,黃振達不僅在物質上積累了財富,而且多次被市、縣評為先進個體戶受到喪彰。在懷柔縣個體勞動者代表大會上,黃振達還被選為個協副會長。
有了錢,黃振達不忘國家,不忘社會的公益事業。為了發展殘疾人事業,黃振達向縣殘聯捐資5000元;為了支持體育事業,黃振達向全縣環城長跑活動捐資6000元。在災區人民最困難的時候,黃振達同樣慷慨解囊,雪中送炭。僅1992年,黃振達就捐獻出2萬多元。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商海,黃振達,這個山裡走出來的山裡人,正以更大的力量向前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