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將聯合8國發射50顆衛星 建太空監測網

2020-12-25 環球軍事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日媒14日報導,日本北海道大學與東北大學將與菲律賓、越南等亞洲八國共同構建衛星監測網,最多能串聯50顆微型衛星從太空監測地球。計劃在2020年之前完成,將可實時監測整個亞洲地區。

日媒成,該監測網將用於收集衛星圖像,監測自然災害和農田管理等。日本將與其他亞洲國家聯手,共同開拓新市場。

據報導,微型衛星的體積為50釐米見方,每顆重量約為50公斤。相當於大型衛星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單顆的生產費用約為3億日元,將通過日本H2A運載火箭和國際空間站(ISS)發射。

據悉,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國、泰國和蒙古將加入該計劃。日本的北海道大學和東北大學將分別與各國的相關政府機構和大學等籤署合作備忘錄。

單顆微型衛星的作用有限。各國將向地球上空300至500公裡的軌道上分別發射衛星,互相利用。據悉,監測整個亞洲地區至少需要25顆微型衛星,將用於拍攝暴雨和河流的泛濫情況,將在災區重建等方面發揮作用。

按照計劃,相關國家首先將在2016年夏季之前,利用美國的無人補給機將菲律賓科技部與菲律賓大學共同開發的衛星運至國際空間站,然後通過日本實驗倉「希望號」發射。微型衛星上配備的攝像頭可以地上3至5米的精度拍攝地面情況。

衛星的零部件由日本北海道大學等負責設計,日本的中小企業負責生產。現已從菲律賓接到2顆衛星訂單,包括發射在內的8億日元費用將全部由菲律賓承擔。

相關焦點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成功發射
    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搭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
  • 一網「起死回生」,恢復衛星發射,成功發射36顆
    前3次分別是:2019年2月27日在法屬蓋亞那的蓋亞那太空中心發射的「6顆」原型試驗衛星;2020年2月7日和3月21日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分兩次共發射的「68顆」衛星。截至目前,一網在軌衛星數量已達「110顆」。
  • 外媒:日本初創企業擬發射衛星清理太空碎片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導據共同社東京11月18日報導,日本初創企業Astroscale公司11月18日表示,將在明年3月發射一顆衛星,進行清理太空碎片的試驗任務。報導稱,這顆衛星將由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搭載、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衛星的外形像一個方盒,長和高均為60釐米,寬110釐米,重175公斤。在試驗任務中,衛星將在太空展開翼狀太陽能板,通過磁力捕捉一個隨同衛星一起升空的模擬太空碎片,然後重返地球大氣層,與被捕捉的模擬碎片一併燒毀。
  • 我國成功發射「極目」望遠鏡衛星 將對天空進行完整監測
    今天(10日)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相關衛星又被稱為「極目」望遠鏡。「極目」望遠鏡衛星首席科學家 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 熊少林:我們衛星是一箭雙星的方式入軌,但是經過一段時間運行,我們會把它的相位調整成反相位,所以就是兩顆衛星它隨時處在地球的兩端,每顆衛星監測就除了地球遮擋之外的所有的天空,但是兩顆衛星聯合起來就可以對所有天空進行完整的監測,這是衛星的最大一個特點。
  • 張衡一號衛星將幫助APSCO成員國監測地震電磁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記者今天(11月14日)從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十周年高層論壇獲悉,我國年初發射的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將為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地震電磁監測數據,開展地震電離層前兆特徵更深入的監測研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10周年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對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10周年表示祝賀。
  • 「瓢蟲系列」衛星發射成功「瓢蟲」升空守護大熊貓 太空VR也能玩
    今天12時12分05秒223毫秒,民營商業航天公司九天微星研製的「瓢蟲系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二丁火箭升空入軌。在完成在軌測試後,該系列衛星將在野生動物保護、野外應急救援、車輛船舶監測、物流追溯等領域,開展衛星物聯網技術和應用場景的系統級驗證。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如果有衛星在太空中時刻「監控」,就能幫助人們儘快發現各類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此次發射的衛星就擔負了「監控」使命。它由兩顆小衛星組成,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的奧秘。
  • 美國將6年發射1.2萬顆衛星?中國不甘示弱,WIFI全球覆蓋不是夢
    繼今年1月將一輛特斯拉跑車送上太空之後,「最浪漫的理科男」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最近又有了新動作。目標宏大,美國要用1.2萬顆衛星建SpaceX星鏈2月22日,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獵鷹9號」火箭,將其兩顆衛星Microsat 2a和2b送入軌道。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國首顆商業SAR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成功,研發方「天儀研究院...
    2019年,SAR雷達市場價值27.3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7.8億美元,2020年-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0.2%。2020年3月9日,世界上第一個發射商業微型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的芬蘭微衛星製造商Iceye發布了其SAR衛星產品的演示視頻,顯示韓國釜山港口船隻移動、英國機場行駛飛機運動等三個從SAR衛星傳輸的拍攝畫面,成為商業航天領域第一個在軌道上實現並展示SAR視頻傳輸能力的公司。截至目前,Iceye一共發射運營三顆SAR衛星組成的星座,為產業下遊提供航海監測服務。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後年發射
    為進一步觀測、研究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日前落地廣東。據悉,雙方聯合研製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目前已完成了平臺和載荷設計,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國內首顆低軌寬帶5G衛星成功發射,銀河航天邁出「太空網際網路」第一步
    編者按:本文來自億歐網。36氪經授權發布。2020年1月16日11時02分,我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地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升空,本次執行任務的火箭是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表示:「從首發星開始,銀河航天將跨出「太空網際網路」的第一步,未來銀河航天將通過規模化研發和生產低成本、高性能的5G衛星,構建太空網際網路,彌合數字鴻溝,讓5G衛星網絡連接地球的每一個角落。」5G來臨將會激發更多應用場景和需求,5G通信衛星將會成為未來通信網絡的有效補充。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成功發射 6G有哪些新技術?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成功發射,6G有哪些新技術】記者6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當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SpaceX計劃將NASA與私企衛星同時送入太空 2018年初發射
    【TechWeb報導】2月2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火箭計劃於2018年初將美航天局和銥星通訊公司的衛星同時送入太空。
  • SpaceX成功發射第四批Starlink衛星 在軌衛星數達240顆
    網易科技訊1月30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美國東部時間1月29日上午10點左右,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準時發射了其獵鷹9號火箭,將60顆Starlink衛星全部送入軌道。發射後,獵鷹9號火箭成功在SpaceX位於大西洋的無人回收船上著陸。雖然SpaceX成功回收了半片整流罩,但另一半錯過了回收船。此次任務是為SpaceX發射第四批Starlink衛星,該公司目前在軌的衛星約有180顆,此次發射將使其總數達到240顆。Starlink是個龐大的衛星網絡,旨在為全球每個角落提供網際網路覆蓋服務。
  • 「瓢蟲系列」衛星成功發射 計劃明年發射物聯網衛星
    中新網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 張素)7日12時12分,「瓢蟲系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二丁火箭升空入軌。記者從衛星的研製運營方獲悉,「瓢蟲系列」將開展衛星物聯網系統級驗證。  七星瓢蟲「草根氣質」  7顆衛星中,主星「瓢蟲一號」為百公斤級衛星,其餘有3顆6U立方星、3顆3U立方星。
  • 為減少太空垃圾,日本要把木質衛星送上天
    【環球時報記者 李曉】據英國廣播公司29日報導,日本住友林業公司和京都大學近日發布消息稱,雙方已就研發世界上首顆木質人造衛星達成合作,擬於2023年發射。隨著越來越多的衛星被發射到大氣層,太空垃圾正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而木質衛星能起到減少太空垃圾的作用。據世界經濟論壇統計,目前有近6000顆衛星環繞地球運行,其中60%已經成為太空垃圾。
  • 日本將發射直徑僅50公分的專用火箭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1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最早將於12月發射運載超小型衛星的專用火箭1號機。將挪用宇宙觀測實驗所用的現有小型火箭,發射費用預計為數億日元左右。這不到日本主力火箭發射費用的十分之一。
  • 福建首顆衛星「海絲一號」發射成功
    東南網12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靜雯 通訊員 黃仡凡)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省首顆衛星「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後,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楊淑馨)記者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