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媒體報導,開學第一天,江西婺源一位副校長當著學生的面,把孩子們吃剩的早餐全部吃光。有網友怒贊:為人師表,言傳身教,這堂開學第一課非常有意義。但是,這樣的「言傳身教」也引發了很多質疑:勤儉節約固然是好事,但換個教育方式是否更令人容易接納?
為了教育學生不浪費糧食,居然被如此非議,冤不冤?
衣食匱乏的年代,人們或許顧不上吃剩菜剩飯所涉及的衛生問題,而在物質相對充裕的當下,病從口入、不潔食物不能亂吃之類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副校長此舉被人質疑自然沒啥意外的。
副校長的初衷當然是好的,其目的是想告訴同學們要節約糧食,不要浪費。但是,孩子吃不完配餐,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已經吃飽,吃不了一味「硬塞」人會很難受,對身體也是一種傷害;如果飯菜不合口味,也要給孩子選擇不吃的權利。不浪費糧食,可以在吃之前少拿,不是吃不了硬塞。
站在教育立場上審視,當面吃光學生剩飯之舉,究其本質也是一種落後的「自我感動」教育方式。以這種過激方式試圖感染孩子,等那一陣感動過去之後,大部分還是恢復原樣,勤儉節約的精神很難保持。更何況,強制光碟是對孩子身心的傷害,還很可能會給孩子製造羞愧感,讓孩子更牴觸吃飯。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便對孩子有所觸動,也不值得提倡。
用懲罰自己的方式教育學生,不是好方法。學校應該首要考慮的是孩子為什麼剩這麼多飯。是飯菜搭配不合理,還是飯菜做得不好吃,抑或飯菜分量過於一刀切?這些問題都考慮到了,再談孩子為什麼剩飯多,再談怎麼教育,而不是這樣直接簡單粗暴地「勸吃」。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但由於種種原因,不少學生確實存在浪費食物的問題。而如何開展勤儉節約教育,是對學校的挑戰和考驗。副校長當面吃光學生剩飯的「惡示範」不足取,湖南某民辦學校將剩飯重量與獎學金掛鈎,同樣也是簡單粗暴。
正確的勤儉節約教育方式,應該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和需求,對症下藥。比如,學校可以把節約和浪費的獎懲條例進行具化,開展「半份菜」「大小份」「稱量自選」「光碟換水果」等活動,還可以將節約糧食、抵制浪費的主題納入德育環節,與班級的量化考核掛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此外,學校可以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引導。比如,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後廚,參與洗菜,觀察廚師們切菜、燒菜,感受食物製作過程,充分感受到每一份飯菜的來之不易,自然就會更加注意「光碟」。
一言以蔽之,勤儉節約的好經,切莫念歪了。 □胡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