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我們就知道這首古詩是在教育著人們要愛惜糧食,要知道當有些人在抱怨飯菜不和胃口的時候,還有多少貧困地區的人還在飽受饑荒的折磨。
教育一直是一件言傳身教的事情,有的時候,表率的行動,比苦口婆心的勸說要更有效果。
前陣子,一則關於女副校長吃學生剩飯的視頻在網上火了,據了解,這是一位江西婺源某學校的女副校長,名叫吳愛英,她為了倡導和教育孩子們不要浪費糧食,身體力行地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她當著孩子的面,把孩子們的剩飯吃光了。
當這段視頻在網上走紅的時候,評論區裡也有著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說「老師以身作則地在教育孩子,真是好樣的」,有的人也說「吃剩飯難道不考慮衛生的問題嗎?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這樣教育孩子難道不怕孩子不講衛生嗎」。
對此,吳愛英表示這是自己專門設計的一堂情景劇,所用的筷子和碗也是自己的,不是學生的,她把學生們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所以沒有覺得不衛生。
對於這位副校長的做法,相信大家也各有自己的想法,這裡也不多做評價了。在平時的日常生活裡,家長有沒有哪些教育孩子珍惜糧食的方法呢?
寧可勤拿少取,也不要盲目囤積
有些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是「眼睛比肚子大」,明明自己吃不了那麼多,卻因為不想讓別人佔有而強行打很多飯菜,然後吃不完的時候又只能倒掉。也有另一種情況,家長在不確定孩子能夠吃多少的時候就先按照自己的估計給孩子打飯,但是孩子吃不了那麼多的時候就只能倒掉,或者家長自己吃掉。
其實,家長想讓孩子不要浪費糧食的話,可以先讓孩子自己學會打飯,寧可先打少一點,不夠吃的話再繼續打,也不要一下子就盲目囤積很多。
在外吃飯的時候,吃不完的可以打包回家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有外出就餐的時候,畢竟服務員上的菜都是定量的,經常會出現吃不完的情況,遇到這樣的情況,最好就是打包回家,打包剩飯剩菜並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反而是一種美德的表現。
除了一些米粉,麵條之外,如果不能在打包後短期食用完的話,就可以考慮不打包,但是像一些米飯、麵點、蔬菜和肉類等等食物,是完全可以打包回家,放冰箱裡面等待下一次食用的。
孩子們沒有經歷饑荒的苦,自然沒有老一輩人那麼懂得珍惜食物,這點就需要家長來引導了,希望家長們都能夠幫助孩子們培養愛惜糧食,合理用餐的美德。
今日互動話題:校長當面吃光學生剩飯,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