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都置頂了毒雞湯
1
脫離校園多年的我,今天才發現,原來又到開學季了。每年這個時候,就是各地「開學第一課」霸屏的時候。
而最近最熱門、又最有教育意義的話題,無疑就是光碟行動了。
果不其然,開學第一日,一條和光碟行動有關的新聞就上了熱搜。
光看措辭,我們就知道,這是官媒發布的一條宣傳視頻。(又是官媒?)
然而,點開視頻之後,emm……
要不是那顯眼的黃字散發著正道的光,第一眼看到的我還以為,大胃王直播?
視頻中的女校長,正拿著餐盤吃著,仿佛一臺沒感情的吞咽機器,旁邊配字:「開學第一課!女副校長當面吃光學生剩飯」、「網友怒贊 以身作則 為人師表」。
最絕的是,旁邊站著的孩子們。
這紋絲不動的站姿,這生無可戀的表情,孩子,有什麼委屈,告訴我們好嗎?
再看這高清的視頻質量,這運鏡,這餐盤的乾淨程度,擺拍的無疑了。
所以,這「開學第一課」,要想教給孩子什麼?
2
當然,也會有人說,既然是宣傳視頻,那必然有質量的要求。
退一萬步,我們就忽略擺拍這一點,單單論視頻本身展現的內容吧。
吃別人剩飯,真的是一個好的節約方式麼?
相信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吃別人剩飯,是一件想想都覺得很牴觸的事情。
畢竟正常情況下剩飯都是長這個樣子的
尤其是學校食堂,相信大部分中小學時代在學校食堂吃過飯的小夥伴,都會對那種油膩膩、水汪汪、還散發著難以言喻的泔水味的飯菜,有著深深的陰影。
因此,不管是實拍還是擺拍,就「吃學生剩飯」這關鍵詞一出來,對網友也好,孩子也好,輸出的就是成噸的精神傷害,教育意義還沒達到,就先成功倒了胃口。
其次,無論怎樣渲染,都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吃別人剩飯真的是一件很不衛生的事情。
支持這條視頻的人當然可以說,視頻想傳遞的思想是節約糧食,並試圖用校長吃學生剩飯這一行為來「以身作則」,達到感化學生的目的。
但問題是,教育方法這麼多,真的偏偏要用這種能給人帶來生理不適的方法嗎?
作為校長,她有管理學校事務的權力,要想達到學生不浪費食物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吃不完就別打這麼多」,而不是「打多少都要吃完」。
可以從觀念上教育孩子,可以用制度上管理食堂的打飯阿姨(阿姨們粗暴的打飯方式也是很令人怨念了),可以令孩子在飯菜的分量和品種上有更多的選擇,更可以想辦法提高飯菜的口味和質量,令孩子們對食堂飯菜不那麼反感。
明明有一百種可以用腦子解決的方法,她偏偏要用自己的胃,最後只會產生兩種結果。
一是孩子受教了,對「浪費糧食」產生愧疚感,日後不管拿到的飯菜分量多麼不合理、口味多麼差,也耐著性子吃完;
二是這種方式成功噁心到了孩子,不產生任何實際效果,反而對弄虛作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而視頻裡的「網友怒贊」、「為人師表」,就真的只能讓人呵呵了。
3
無論場面話多麼冠冕堂皇,這條視頻給人的感覺,都是「以身作秀」多於「以身作則」,而這只是近來越來越魔幻的「光碟」行動的一個縮影而已。
最近的光碟行動,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有所感受,力度真的挺大的,不但一舉取締了惡俗的大胃王直播,還促使實體餐廳紛紛響應,唯恐在表態方面落後於人。
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人,只顧「節約」的形式,不顧實際的手段,硬生生給節約出了不適感。
在前不久,淘寶官方帳號@淘寶吃貨 就在這一點上翻了車。
看措辭,我們就知道又是關於宣傳節約糧食的。
然而,不浪費的食物的絕招就是……回收吃剩的烤肉?!
最可怕的是,看樣子,他們是認真的。
貴陽某家烤肉店,為了不浪費食物,推出了一個「回收計劃」,顧客吃不完的烤肉,可以退回給燒烤店,燒烤店會對烤肉進行高溫消毒(就是回爐再烤一遍咯)。
「消毒」完的烤肉怎麼處理,店員沒有明說,但用腳趾頭都能想出來,就是賣回給其他消費者啊。
而被採訪到的食客表示,這樣對消費者比較好,很節約,而且味道還挺好的,就是要注意一下衛生。
我:
真的,被採訪的那兩位食客,被綁架你們就眨眨眼好嗎?
用正常人的思維來看,正確的節約方式不是「吃多少點多少」嗎?
而且烤肉不是大菜,一開始不點太多,之後想吃再點,操作起來一點也不難,至於用二次出售的方式來彰顯「節約」,還說是對消費者好?
哪怕他們說出花來,但我相信只要是正常人,在吃的時候突然想起「我這串烤肉有可能是別人點過的」,都會一陣惡寒。
另外還有一些一看就很不友好的「節約」方式。
吃飯前先稱重,感覺不夠瘦,都不敢出門吃飯了呢。
還有餐廳趁機推出「女版飯盒」,減量不減價,不知道應該說它節約還是雞賊。
如此這般不經大腦的「節約」方式,還被大肆渲染,還被奉為節約糧食的典範,除了「奇葩」,恕我真的找不到別的形容。
民間如此,官方也好不到哪裡去,光碟行動開始沒多久,各地就紛紛推出「N-1」措施,在飯菜分量大的東北,乾脆提出「N-2」。
N-1就是指,食客點菜的數量,要少於實際需要的分量,比如10個人吃飯,只能點9人份的菜,而N-2,就是指10個人吃飯,只能點8人份的菜,之後不夠再加。
聽上去很美好,但只要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措施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如何推定菜的分量?
每個地方、每個餐廳菜品的分量都是不一樣的,食客不是專業人士,點了一桌菜,如何確定它就是夠9個人還是10個人吃了?
服務員大概可以推定,但有這個心力嗎?顧客說點10個菜,服務員覺得太多,就真的不讓顧客點?
更何況,人多吃飯還說能夠N-1,如果只有兩個人或者一個人吃飯呢?
這不,陪吃都成了新興行業了。
以上這些奇怪的「節約」招數,都向我們展現了光碟行動風風火火表象下的魔幻現實內核。
很多人,雖然真的想響應行動,但也真的沒節約過,也不知道應該怎樣節約,愣生生把好的初衷,弄成了矯枉過正的大型翻車現場。
4
節約糧食,真的有這麼難嗎?
對於何不食肉糜的人來說,臨時硬要想一個招數,可能還真的挺難的,但是,如果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節約真的一點都不難。
仔細想想,每次出去吃飯,在我們吃完就拍拍屁股走人時,心疼食物,不顧年輕人「丟臉」的冷嘲熱諷,執意打包的,是不是家裡的老人?
在我們大吃大喝完畢,徒留一桌殘羹剩飯時,嘮嘮叨叨地說「吃不完就別弄這麼多」的,是不是家裡的老人?
吃盡最後一粒飯,不因為物質富裕了,就對食物挑三揀四的,是不是家裡的老人?
就算真的有廚餘,也絕不會一倒了之,而是想著法子二次利用,餵狗餵貓的,是不是家裡的老人?
老人和我們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真的窮過,真的挨過餓,他們對食物有發自內心的尊重,懂得食物的珍貴。
我們雖然不用挨餓,但要想做好節約這一步,不用別的,就是學會怎樣尊重食物而已。
回歸節約的本真,讓打包成為風尚、不為「面子」而瘋狂點菜、堅持吃多少點多少,宣傳好這幾點,已經可以杜絕大部分的浪費現象了。
與其弄毫無必要甚至令人反感的形式主義,還不如幹點實事,讓大家能打心眼裡尊重食物,上位者們也要尊重食客的感受,不要令「節約」也成為功利的幌子。
形式太多,只會讓人反感,適得其反,還不如告訴人們,能好好吃飯,本身就是一件足夠幸運且幸福的事。
最後,還是祝願大家能做個既能勤儉節約,又能開心吃飯的美男子/美少女呢。
至於那些奇葩的「節約」招數,我們不約,好不好?
文 | 毒哥&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