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中,人工光源因發光面積不同,所表現的效果也有不同,有些燈光發光範圍很大,有些燈光發光範圍小,它們只有照明範圍區別嗎?對主體的影響有哪些?
本文就帶你了解照明範圍、過度、陰影與高光。
照明範圍
下圖為發光面積較小的光源,離背景越遠,光線越暗,一般適合對較小的主體打光,燈光與主體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下圖為發光範圍較大的光源,適合對大型物體補光,如人像、汽車等,可以大面積補光,將燈光改變距離後,一般情況下,光線衰減也在可控範圍之內,理論上來說,拍攝較大的物體時,光源越充足越好。
使用發光面積較小的光圈對主體補光時,如果主體大於發光範圍,則會導致被攝體照明不均勻,在畫面中心位置可以看出,圓錐底部有輕微過曝現象,畫面明暗過渡不自然,中心與邊緣光比較大,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燈光距離主體較近,光線過於集中。
在使用發光面積較大的光源對主體補光後,可以看到圓錐底部已經沒有過曝問題,中心與邊緣反差較小,過渡自然,沒有明顯的明暗交界線,整體來說,這是一張打光正常的照片。
通過上面幾張照片,看出了燈具發光範圍對照片的影響,發光面積較大的光源可以對全局主體,讓主體看起來更明亮,但缺乏立體感,看起來很平。
反過來說,發光面積較大的光源不利於塑形,只有照明的作用,發光面積較小的光源只對局部有照明作用,可表現立體感,圓錐與圓球之間有很強的空間感,塑形效果較好,如低調人像就使用小光源對主體塑形,表現人物情緒。
明暗過渡
將主光打在被攝體上,被攝體就會產生亮部與暗部。
下圖為例,圓錐體右邊亮,左邊暗,在明暗之間的中心部分是交界區域,這裡就是過度區域,我們稱之為漸層的灰階。使用的光源、燈具、配件不同,圓錐中間過渡效果也有不同的表現。
在使用更有方向性的光線對圓錐打光,過度區域變得不夠自然,明暗過渡表現得很急促,圓錐表面有很深的一道黑色,越往中心越黑。
明暗過渡效果與燈具的類型和光質有關,柔光明暗過渡緩和,硬光明暗過渡生硬。
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