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每年都牽動著千萬個家庭。每到「小升初」季,家長們幾乎要投入全部精力為孩子上學的事「奔忙」。
進入8月,今年鄭州「小升初」已經塵埃落定。但對於鄭州的家長來說,回想起7月的那場「搖號大戰」,仍然心有餘悸。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家長調侃:自己的娃成了「彩票」的孩子
2020年,鄭州民辦學校小升初進入全民搖號時代。所有民辦普通中學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實行公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在教育部門確定的招生範圍內,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實行電腦隨機錄取,報名人數不滿招生計劃的,實行「註冊入學、直接錄取」的方式。
圖片來源:鄭州日報
據了解,今年鄭州市區有27所民辦初中學校招生需進行電腦派位,其餘30所民辦初中學校報名人數未超過招生計劃,報名學生由學校直接錄取。
27所區屬民辦初中今年報名參加電腦派位的有26273人,電腦派位錄取10300人。這對於另外15973名未被錄取學生的家長來說,可謂是晴天霹靂。
有些家長調侃自己的娃成了「彩票」的孩子,「孩子一生下來,就先開始選擇信佛還是信教。電腦派位就是撞大運,搖上了皆大歡喜,搖不上只能感嘆命運不公。」
不少家長表示,進入好學校「靠運氣不靠實力」的情況,對於那些努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有失公允,明明可以憑實力進入好學校,卻沒想到被電腦決定了命運。「因為家庭給孩子的教育觀念一直都是要勤奮努力地去學習,去哪裡讀書都要憑自己的實力,這是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勤奮付出就會得到回報。但搖號了,當孩子們的命運完全交給了運氣,與長期以往給孩子的教育理論相悖。追求教育公平應該用更加科學的方式。」
「居住地劃片不到好的學校,民辦學校搖號又沒有搖上,我孩子的學該怎麼上?」現在,更多的家長表示非常無奈。
爭搶優質生源 教培機構與部分學校結成「利益同盟」
為什麼家長會捨近求遠,讓孩子去價格不菲的民辦中學就讀呢?
據了解,有些民辦學校曾經是公辦學校分校改制而來,很多民辦學校從一出生就帶著名校的血統,會依託原公辦中學的師資力量,辦學理念和教學特色也是一脈相傳。還有的民辦學校是某些優質教育集團校成員,歷年來的升學率非常出彩。
在各類升學信息遍布網絡的時代,在追逐名校的大軍中,家長們儘可能地想給孩子找聲譽高、分數高、升學率高的「三高」名校,民辦學校便受到家長們的一致追捧。
那麼這次100%搖號對於誰的影響最大?無疑是民辦中學。
根據鄭州市教育局官方發布數據,2020年,鄭州市區共有28466名學生報名民辦初中學校,比去年減少5298人。需要參加電腦派位的學校由去年的32所減少為今年的27所,總的報名人數減少。還有的民辦中學報名人數為0,計劃招生人數遠遠沒有報滿。
圖片來源:網絡
種種數據表明,今年民辦初中學校的熱度在逐漸下降。
「之前因為公辦校全部劃片,民辦校坐享了政策紅利,通過考試搶奪了一批最優秀的生源。現在實施的搖號,對民辦學校而言是一次很大的衝擊。」有專業人士分析,民辦學校一旦實行100%搖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入口生源質量。以往各民辦/公參民學校都會提前篩選一批優質生源,然後再通過面談進行提前鎖定,以此來提升學校優質生源的質量。但100%搖號實行之後,即使提前篩選優質生源,但因為搖號的不確定性,學校很難將其鎖定。
但似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新的小升初政策下,優質生源大戰一觸即發,很多學校會將心思花在如何招收優質生源這種劍走偏鋒的事情上,這也讓培訓機構開始有機可乘。
很多學校置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於不顧,暗地裡和培訓機構眉來眼去,民辦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之間的利益輸送鏈也愈發明顯。為了搶到優質生源,民辦學校突破招生「紅線」,通過各種秘密的方式搞成績排名,對學生「擇優錄取」。有家長反映,在春節前後鄭州有些民辦學校就通過某些培訓機構秘密的進行考試。其他學校紛紛聞風而動,各想其招。在這期間,各個培訓機構人滿為患。
而部分培訓機構為了謀取利益,會將長期在自己機構上課的孩子作為優先推薦對象,家長孩子被各個輔導機構牽著鼻子走。有家長透露,孩子去參加了培訓機構的考試後,會收到一些民辦中學的的電話錄取通知。而對於重點民辦中學而言,能否獲得優質生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學校未來的高考升學率,在民辦學校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那些頂著「三甲」「十大」頭銜的學校之所以備受家長青睞,主要因素在於這些學校擁有較高的重點高校升學率。
重點民辦中學資源稀缺 打招呼、批條子亂象叢生
對於一些家長和孩子來說,小升初不考試,似乎讓他們更累了。
「有條子的靠條子,有票子的靠票子……」有家長反映,鄭州外國語系旗下某中學2019年對外公布招生人數為600人,一共12個班級,一個班50人,但實際上開設了14個班,每個班級的人數在60—63人,超額招生率達47%。
搖號不一定能上學,但花錢可以。一位花了20萬將孩子送進該學校的家長說:「小升初搖號招生結束後,學校會針對這些『搖號學生』進行摸底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會被勸退,這樣一來,就有了更多的空餘名額。」
花錢託關係找門路現象除了民辦初中,部分公立重點初中也有涉及。有家長透露,鄭州部分公立名校一個名額6至8萬元不等,其所在的家長群裡這些明碼標價的「交易」屢見不鮮,這樣的現實對於十二三歲的孩子而言顯然太過沉重。
來源:鄭州日報
「肥了中介,條子費今年創新高。一場『小升初』的焦慮營銷中,家長成為了被收割的對象。」知情人士透露,家長憑關係、託門子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學校,「小升初」暗箱操作、人為幹預的空間很大。
值得關注的是,在「小升初」搶人大戰中,民辦招生只佔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公辦學校佔比最大。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公辦學校的一些「舊疾」似乎又復發了。「民辦和公辦同步招生」本意是為了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但實際的執行效果是,很多公辦中學為了爭奪優質生源,和民辦學校競爭「掐尖」,提前招考,明裡暗裡舉辦各種形式的小升初選拔考試,甚至根據學生分數劃分重點班和普通班。
公辦中學和民辦中學站在同一起跑線,是機遇也是挑戰。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都應該專注自身,在培育教育資源上下功夫,要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滿足家長和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而不是將眼光鎖定在旁門左道的「拉人入校」。
「小升初」改革浩浩蕩蕩,誰主沉浮?實力、運氣、關係、政策?對於學校來說,面對一輪又一輪的調整,它們並非不想要把控實際招生人數,招生合規化,但現實往往不遂人願,身不由己;對於家長來說,為了孩子的教育未來,只能在浪潮中隨波逐流。
那麼究竟誰受益?誰受損?這也成了許多人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