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呢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一個詞叫——用工荒,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用工荒呢?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
現在就連農村的年輕人也鄙視做工人,更別說郊區甚至城裡的了,他們都想找個有底薪的辦公室文員或者銷售員,反正是不進工廠的。現在的製造業還能勉強維持,是因為有一批60後70後的農民工在支撐。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鬧。他們拼命幹活的動力是子女以後絕不再進廠當工人。
這批年輕人很多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長大了好好讀書,再也不用像我這樣幹苦力了。再過上個五年,五十多歲的女工退休,男工的體力也下降了,也就沒有多少人再願意進廠當工人了。
現在的80後、90後進廠打工主要是找對象,談戀愛,長見識,對於學習鑽研技術根本是不感興趣。由於製造業基本都在郊區,導致城裡的子弟根本不可能去工廠上班。工廠裡都是農民工,而農民工越來越少,工資水平越來越高,最後產品就毫無競爭力。
現在哪個男孩子說自己在廠裡上班,就是農民工的女兒也會鄙視他。這種輿論環境下,中國製造業真的會玩不下去。那麼農民工到底去哪兒了呢?
主要是成了農二代的大學生,畢業以後在大城市裡懷揣希望最多的職業是房產中介或者銷售員之類的。超過三十歲就比較難辦了,這是中國經濟的困難之處。
企業用工荒的真相
我之前在外地的一家傳統製造業工廠看到,車間內的操作工年輕人很少,最小的也是三十歲。在管理區,財務,人事銷售都是年輕人。看來中國製造工人越來越少,真的是快走到盡頭。
窮二代也是大學畢業,他們的父母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子女再去車間上班。曾經和某個熟人聊天,他家近五年前後僱了十個中年保姆,基本是幾個月就不來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十個中年保姆的孩子有四個不上班,常年在家考各種證,還有六個是自己當個體戶送貨運輸之類的,沒有一個是進廠當工人的管理員和操作工。
中國一比八是合理的,德國大約是一比四。但是中國的大學,錄取率超過了70%,算上存量的勞動力也是嚴重結構失衡,製造業難以為繼。企業工廠需要大量的理科生,但是現在企業利潤微薄,導致大量的優秀學生選擇從事金融、法律、中介服務業,絕不進廠。
從生產領域跨到分配領域,生產行業的素質越來越低。不要相信什麼高科技研發,說白了大部分是買套進口的高科技機器。你看看工具機加工中心,基本是義大利、德國的,只要有一點兒波折企業就垮。
99%的普通職工最希望是把企業的利潤年底全部分掉,房價這麼高,分錢最實惠。他們不喜歡把利潤留出來搞研發搞積累。企業垮了,反正明年再換一家就是了。但是你站在更高一點的維度看一下,這樣做的結果是滿大街都是亂竄的失業者,用工荒是企業和年輕人的雙輸。
目前勞動力市場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輕人沒有技能,要高工資,企業無力支付雙方僵持。年輕人騎驢找馬隨時跳槽,企業面對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訓費用打水漂。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學生也活得差,企業也活得差。
雙輸企業只想要熟練的農民工,不要大學生。他們嬌氣而且事兒多。現在一個企業呢本來只招聘10個人,卻寫著招聘100個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實際上工資比較低,可能還遠不如幹快遞或者送外賣。
而農民工被電視新聞誤導,亂要高工資,導致企業找不到工人,農民工找不到活兒,企業和工人僵持。就被記者報導成了用工荒,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練工加苦工種。
一是中國毀掉了技校,德國75%的中學生是去了技校,中國90%的中學生是去上了大學。以前技校畢業去工廠,現在學校為了賺錢活生生把人關了四年,培養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越來越不會幹活,還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幹,真要技術的工作又幹不了,企業根本不敢要。做壞一批產品,損失遠遠大於節約的工資。
熟練工培養周期太慢,所以出現了搶工人。說白了工人可能還夠,但是有點兒技術的不多,企業沒法用。我曾經觀察了一個企業,普通的製造業企業員工除了老闆一家全是大學生。其他都是中專高職畢業,日常電腦管理做得也很好。該企業在前幾年招了幾個大學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們上班天天就是拿著考公務員或者考其他證書的書在複習,和農民工無法交流,工作馬馬虎虎,抱怨一大堆,確實沒辦法用。
二是苦工種,比如搬運,年輕人不想幹,中老年幹不動,比如說一個幹裝修的工人,他一個月拿個一到兩萬都很正常。但是吃住太艱苦了,他們的兒子很可能找個公司混著月薪四千,也果斷拒絕再做這個。
很多90後的農村員工,他們也是喝著可樂吃著麥當勞長大的,剛剛出來工作的時候就遇到了新勞動合同法的強力保護,根本不關心企業的難處。90後的員工,只會和老闆的兒子比生活享受,然後心生怨恨,這個狀態很難維持多久。
很多企業招聘給出了6000-7000的工資,但其實是計件兒,而且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這麼多。今後機器會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個朋友買了一臺機器,花了十幾萬取代了兩個熟練工,效率大增。原來要一天,現在半個小時,機器不需要繳社保,也不需要辭退賠償,當然大部分的工種還要人力完成,但是這裡少用一個人,那裡就會多出一個勞動力,總體還是有用的。
勞動關係不穩定,員工大流動,熟悉本企業特定崗位的工人越來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率的企業就是個笑話。但是企業負擔太重。產能過剩也無力提高福利,公司待遇比較低。惡性循環。結果是絕大多數的製造業在低水平競爭,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養工人,會一夜之間全部辭職。
製造業有個不可能三角,包含了財政,企業家,工人,這三方是不會同時達到滿意的。中國製造業利潤薄,就業人數多是初級階段。在沒有進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德日工業水平前,財政老闆員工不可能同時樂呵呵。現在的情況是財政滿意,員工滿意,小老闆就不容樂觀了,然後直接到了政府。
當然同時還存在著其他的原因,比如說大基建提高了用工成本,一些存量的能吃苦的工人,他們去基建行業能夠拿到更高的工資,但是以目前中國製造業的微薄利潤,不可能給到如此高的薪水。